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繼位還是朱高洵?

京東李達康


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個皇帝,和明成祖朱棣是叔侄關係,他的一生也算是順風順水了。在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朱元璋就很喜歡他,在位期間,也是實施仁政,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評。在他死後,關於誰能繼承他的皇位,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爭執,有人說是朱瞻基,有人說是朱高煦,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人們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呼聲最高的,還是朱瞻基,具體原因如下:



一、朱瞻基弒父的說法無憑無據,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品質

在朱高熾還不是皇帝、還沒有繼位的時候,他的兒子朱瞻基就成為了朱高熾的左膀右臂,成為了扶持朱高熾成為皇帝的一個重要的支持力量,可以說,朱瞻基繼承了朱高熾的優良品質。也是一個可造之材。他作為一個幫助父親上位的中流砥柱,讓父親在成為皇帝的道路上少了不少的阻礙。因為父子兩的性格、為人、處事都相似,所以,如果朱高熾在朱棣之前駕崩,那麼皇位有很大的可能是由朱瞻基繼承。


二、朱元璋更喜歡朱瞻基,據說,朱高熾也是因為這層原因才登上皇位

明朝開國以來一共有16位皇帝,朱高熾雖然身材肥胖,又有點跛腳,但是仍然可以在名單中佔有一席之地。朱棣當時在選朱高熾為太子的時候,是聽取了身邊心腹的意見,心腹說“看皇孫”,意思是說,當時的朱瞻基實力不俗,能夠入得明成祖的法眼,也是因為他,所以朱棣才讓朱高熾做了太子。當時的朱瞻基有一種作仁君的氣場,所以如果能夠選朱高熾作為皇帝的話,那麼大明朝至少可以在此基礎上,保三代江山。所以,按照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歡和器重程度來看,即便是當時的朱高熾還在太子的階段就駕崩了,那麼繼位皇帝的不二人選也是朱瞻基,因為當時他的品行深得人心,由他做皇帝名正言順,是正確的遠擇。


以史正衣冠


朱高熾一旦走在朱棣前面,歷史其實就已經走向朱棣、朱瞻基、朱高煦這樣一個組合;而這個組合又和朱元璋、朱允炆、朱棣這個組合何其相似?這也就意味著歷史讓大明再做一次選擇。

朱高熾雖然健在,但是身體一直不好,朱棣應該是考慮過這種可能性的。所以朱瞻基在永樂9年(1411年)被朱棣立為皇太孫,這是典型的隔代立儲。

在朱瞻基的教育方面,朱棣真是可謂親力親為。非常重視朱瞻基的全面的教育,不但親自挑選翰林學士的指導朱瞻基學習儒家學術;而且重視其武功,手把手教他如何打仗,15歲的時候就隨朱棣出征漠北了;朱棣讓朱瞻基下到農家,到農田體驗農民艱辛。這其實就是朱棣有意識地培養守成之君。

而這一切和當初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又極為相似,但不同的是,朱元璋比朱棣更沒有準備。

因為朱元璋原本最大的希望是朱標。而朱標原本還在替自己去西安考察都城選址問題,結果回來後生病,就很快去世了。朱標的去世使得朱元璋很多計劃全部被打亂了。而由於過重的沉沒成本,導致朱元璋實際上根本沒法重新考慮新的佈局。

所以他只能採取成本最低的措施,那就是在為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鋪路的時候,把原來給朱標打造的所有班底,全部清洗掉。直到最後一刻,朱允炆提出的最大擔憂,如果叔叔們反怎麼辦的時候,朱元璋徹底愣住了,而此刻朱元璋也只能在自己一旦駕鶴西去的時候,禁止他們回京奔喪。朱元璋應該是有遺憾的。但是已經木已成舟了,他也無力再管了。

朱棣靠“靖難之役”,奪取了自己侄子的寶座,所以他的內心有深刻的忌諱的。他希望歷史重演麼?顯然不希望。

所幸的是,他比朱元璋又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避免這種可能想的發生。所以即便他再喜歡朱高煦,再討厭朱高熾。朱瞻基隔代繼位的前提是在永樂9年就已經確定了的。朱棣並沒有對朱高煦痛下殺手,畢竟自己的兒子,長得又那麼像自己。他只是不斷打壓朱高煦,希望朱高煦能夠安分守己。最終被迫就藩樂安州實際上也是朱棣眼中朱高煦的妥協,但是朱棣並沒有對其採取最終的措施。也就是說知道他是個麻煩,但自己還沒有下定決心替朱瞻基收拾掉這個麻煩。

朱棣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會駕崩第五次北征回師途中。所以實際上並沒有實現在他活著的時候順利交權。

在朱棣的身後,朱高熾和朱高煦實際上還是憑藉各自力量角逐。歷史是留給朱高煦機會的,但是很顯然在搞政治方面,他的班底不行。楊榮、金幼孜等文臣決定秘不發喪,然後楊榮單身連夜潛入京城,讓朱高熾做好的即位的準備。朱高煦慢了一拍,就失去了這次最寶貴的機會,這次機會實際上沒有道德成本。因為誰搶先即位,誰就可能成為事實上的天子。

但是朱高熾很快也駕崩了,上天還是給了朱高煦第二次機會,只不過第二次機會比第一次相對被動一些,他必須學自己的父親朱棣從自己的侄子手裡搶過寶座。

但是這一次他又錯過了這個寶貴的機會。朱瞻基在南京監國,必須回北京奔喪即位,路上樂安州是必經之地。可是他等來的卻是朱瞻基已經在北京即位的消息。

一步錯步步錯,朱高煦決定起兵學父親。結果朱棣多年的親力親為的培養起到了作用,朱瞻基決定親征,朱高煦的人馬就立刻鳥獸散了。

因此朱高熾無論是死在朱棣前面還還是後面,都不會影響到朱瞻基即位的。朱高煦硬是把一個英雄活成了一個笑話,所以還是要多讀書。




炒米視角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答案;朱瞻基繼位

理由如下:

1.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朱棣是死於1424年8月12日,朱瞻基出生於1398年,這個時候朱瞻基已經26歲了,已經成年了,並且也接受了多年的儲君教育。他的父親朱高熾在永樂二年(1403年)被指定為皇太子,朱瞻基也在永樂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為皇太孫。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隔代立儲的儲君。也就是說明在永樂九年的時候朱瞻基就已經確定了儲君的位置。

2.朱棣在朱高熾和朱高洵當中確實是有猶豫的,後來朱棣向解縉徵詢太子人選的問題,解縉推薦了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朱棣其實心裡想讓漢王朱高煦繼承皇帝,因為朱高煦和他很像,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煦多次救過朱棣的性命。但是,解縉給了朱棣一個選朱高熾不選朱高煦的理由,讓他不可抗拒,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高熾很仁義,把江山傳給他不會太差,而他兒子朱瞻基更好,選擇朱高熾是買一送一的好買賣,您看朱高煦的兒子都是歪瓜裂棗,要預防富貴不過三代,必選朱高熾。解縉一句“好聖孫”就確定了朱高熾的地位,所以朱高熾的太子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源於他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的!

3.朱棣在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太孫瞭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4.當時朝廷的三楊和重要部門的官員其實都是太子黨,都是支持朱瞻基的!

5.漢王自身原因,漢王雖然帶兵有方,也會拉攏人!但是卻做事情過於張揚,使得當時朝臣還是相當不滿的。明朝的文人本身比較注重氣節的,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會不漢王拉攏的。

綜上所述,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肯定是朱瞻基繼位的!


在下一個路口



如果朱棣再多活一年,朱高熾就要死在他前面了,他就要白髮人送黑髮人,也就要面對和他爹一樣的問題,究竟是立他喜歡的二兒子朱高煦,還是他的嫡長孫,也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恐怕也是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畢竟他自己就是從侄兒手裡搶來的皇位。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回答,毫無疑義朱棣會傳位給孫子朱瞻基。他並不喜歡長子朱高熾,但是卻很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喜歡朱瞻基是他沒有廢長立幼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她在世的時候就將朱瞻基確立為皇太孫,也就是第二順位的皇位繼承人,在其他人之前。

甚至可以說,朱棣恨不得直接越過朱高熾,將皇位傳給朱瞻基。如果他不是喜歡朱瞻基,那麼以他的脾氣,他很可能早就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了,畢竟他一直覺得朱高煦勇武,性格則更像他。而且,這樣就可以避免在他身後再發生靖難之役這種事情了。


不過,即使他直接傳位給朱瞻基,其實也沒什麼問題,朱瞻基也能穩住盤子,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也不是朱棣。朱瞻基上馬能武,下馬能文,性格果決,遇事冷靜,和生長深宮之中的朱允炆不是一個類型。朱高煦跟著朱棣四處征戰的時候,朱瞻基也跟著去了,也是刀頭舔血過來的人,不怕朱高煦造反。

朱高煦的能力也遠不如朱棣本人。朱棣是在朱元璋生前就多次督軍出征過的,所以對朝廷將領的能力和任期內都有所瞭解,而朱高煦實際上並沒有自己單獨帶過兵,更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都是在朱棣的指揮下行動。所以,朱高煦一造反,英國公張輔就直接對朱棣說,高煦素懦,就很小看他,這和朱棣造反時朝廷眾將對朱棣的評價完全不同。


此外,朱棣的封地在元朝故都北平,所以再戰略上回旋餘地是比較大的,不容易被包圍,而且緩急之際還可以向蒙古求援,實際上朱棣也確實向蒙古借了兵,也就是明史裡含糊其辭的所謂貴人。北平又是大城,王府就是以前的元朝皇宮,所以地方是比較大的,朱棣控制了北平,勝算就已經比較大了。

而朱高煦的封地在樂安,是個小地方,囤積不了多少兵馬,也就沒有機會積累造反的本錢。所以,他如果造反,如果要成事,也就是後來宣宗分析的那樣,要麼趁人不備長途奔襲攻佔南京,或者是集結兵力襲佔濟南,最差的就是在樂安就地死守,結果高煦選擇了下下策,說明高煦的戰略眼光不僅遠不如朱棣,而且也不如宣宗。


蕭武


曾經朱棣詢問過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一件事,如果要立儲,應該將哪位皇子立為皇儲,恃才自傲的解縉回答道“好聖孫”。

朱高熾,在明史的記載中,並非如何天資聰慧之人,與此同時,朱高熾長得肥胖,還生有腿疾,可以說選擇讓朱高熾做皇子本就是一件看似不正確的事情。

奈何,一句“好聖孫”讓朱棣徹底的放下心來,朱高熾不靠譜,但是自己的孫子朱瞻基靠譜呀,朱瞻基天資聰慧,出生以來就受到朱棣的寵愛,可以說打從一開始,朱棣就打算讓皇孫朱瞻基繼承自己的皇位。

與朱元璋時期又不一樣,朱元璋時期,太子朱標做皇儲做了幾十年,十幾歲就開始了自己的監國史,朱標是一開始就受到朱棣寵愛的,只是可惜,理所應當繼承朱元璋皇位的朱標卻是英年早逝,走在了朱元璋前頭,若非朱標走的早,朱允炆想要一步到位,坐上皇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朱允炆繼承皇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朱標,紀念歸紀念,朱元璋在不得已之下,只好將自己曾經為朱標留下的底牌一一清洗,可以說,朱元璋之所以會屠殺功臣集團,根本原因就是朱標英年早逝。

為了防止功臣集團亂政,朱元璋直接將功臣集團全部清洗,此後,朱允炆登基時,不必再擔心功臣集團奪權,朱元璋的確很有政治眼光,但他卻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藩王,儘管朱元璋下令自己駕崩以後藩王不得回京奔喪,但藩王始終是朱允炆眼中的一根刺。

如果說朱高熾死在了朱棣前面,那麼歷史就會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如果朱高熾走在了朱棣前面,那麼朱瞻基不就像是朱允炆一般?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奈何,朱瞻基從一開始就是朱棣欽定的候選人,與朱允炆不同的是,朱允炆是在朱標去世以後臨時被朱元璋選擇成為候選人的,而朱瞻基從一開始就是朱棣欽定的繼承者,朱棣所設計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的繼承皇位。

即使是朱高熾繼承皇位這件事,也不過是朱棣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登基而被迫做出的選擇,雖然朱高洵也是一個不錯的候選,但若是朱高洵登基,朱瞻基便失去了機會。

朱棣為了讓朱瞻基能夠順利登基,從朱瞻基年幼的時候就開始鍛鍊朱瞻基,讓朱瞻基學習騎射,學習兵法,學習掌權之道,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朱瞻基來日能夠順利登基。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朱瞻基是朱棣的選擇,而朱允炆卻並非朱元璋眼中的最佳選擇,朱棣可以為朱瞻基做好一切準備,為其準備輔佐之人,而朱元璋明顯準備不足。

因此,即使是朱高熾英年早逝,也不影響朱瞻基繼位。


魏青衣


最近歷史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憨厚且睿智的太子病了,北方戰事陷入焦灼,一時難以回撤,一旦太子病危,掌握軍權的漢王朱高煦很有可能會率軍回朝爭皇位,天下將立時大亂。這是電視劇的情節,與歷史事實有出入。



朱棣第五次親征途中病逝,當時朱高煦並不在軍中,當時的隨軍最高將領是英國公張輔,閣臣是楊榮。這兩個人都是英才,他們知道軍中朱高煦的暗樁肯定不少,為避免朱棣病逝的消息外傳,引起朝廷動盪,他們二人商議後採取秘不發喪。一邊有張輔率軍回撤,一邊由楊榮秘密回京向朱高赤彙報。朱高熾迅速做好準備,順利登基,避免的朱高煦搗亂。



不過朱高熾登基僅10個月就駕崩了。試想如果朱高熾早死10個月那皇位確實會產生很大的變數,但是我認為最終登基的還是朱瞻基。一是朱棣非常認可朱瞻基,甚至立朱高熾為太子都是因為朱瞻基。二是朱高熾的太子位已非常穩固,朱高煦為奪嫡位可謂昏招頻出,朝廷內外包括朱棣對他都非常厭惡,所以當時朱棣已經把他給攆到封地了,而且朱棣死後對他封鎖消息的除了太子黨楊榮,甚至作為朱高煦曾經的戰友兼好友張輔都刻意瞞著他,可見朱高煦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滄海一粟7528


翻版,絕對的翻版。朱元璋,朱標,朱允文的歷史再現,想想真玄啊 ,如果朱棣晚死十個月歷史完全有可能改寫,如果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基本上還應該是朱瞻基,朱高煦可能性不大(不是朱高洵)。但畢竟有前車之鑑。朱棣再喜歡朱瞻基,在帝位繼承上敢不敢弄險呢?

朱高熾之所以在歷史上名聲不堪,是因為朱高熾因謀反而死。歷史上自然不會留下什麼好詞,寫的很不堪。關於他的“光輝歷史”自然都給泯滅了。事實上朱高熾絕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人。能夠陪同朱棣打江山,歷時四年推翻推翻建文。“靖難之役”朱高煦可謂功勞第一位的,朱高煦自比李世民。還是有點譜的,把父親朱棣推上帝位。朱棣對這個二兒子應該是十分鐘愛。幾次想把朱高熾廢掉改立朱高煦、只不過是朱高熾是嫡長子,又受文官集團的支持,又加上大孫子朱瞻基會來事才算勉強保住太子之位。

朱棣真心喜歡自己的大孫子朱瞻基,而且很看好朱瞻基,覺得類己。朱棣派很多鴻儒之士培養朱瞻基,在永樂九年,剛剛十二歲的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孫。可謂進一步確立了朱瞻基的地位。也就是說,如果朱高熾死了,第一順位繼承人是朱瞻基。而不是朱高煦,自此以後,朱瞻基被朱棣帶著各地巡邊,打仗,精心培養。不只一次對朱瞻基說過,爺爺現在累點,就是為了你以後當太平天子。朱棣這麼急,這麼早立太孫,而且給太孫配備政治班底。應該是看出朱高熾身體不好,怕萬一朱高熾不虞。有“備胎”可用。是在為將來做打算。從大概率,從國家政局考慮都應該是朱瞻基。也就是說,皇位早晚只能是朱瞻基的。

關於朱高煦是否搶班奪權。就看看朱棣有多大魄力,敢不敢直接把皇位傳給皇太孫了,朱元璋事情他是最大獲利者。一旦朱瞻基登基,朱棣應該想到朱高煦會造反。朱棣對此也有所準備。朱棣把朱高煦就藩到樂安,也是便於一旦造反,便於朱瞻基擒拿。而且朱棣晚年時候。地方藩王和朱允炆時代已經是不可同日耳語,沒有任何權力而言。朱瞻基背後有文官政治集團和勳貴集團(張輔)的擁護,朱高煦幾乎沒有。

對比二人的優勢和背後的政治實力,朱瞻基的牌面還是大一些的。朱棣還是會傳位給朱瞻基的,朱高煦依舊沒戲。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大明王朝差一點就要重新上演一幕靖難之役!畢竟當時的皇太子朱高熾只比明成祖朱棣多活了數月有餘。倘若朱高熾身體再差一點,或者明成祖朱棣的身體再好一點。大明王朝很可能會出現第二位中道夭折的儲君。


倘若歷史真的將這種不幸再次降臨到大明王朝的身上,永樂皇帝朱棣在自己晚年也經歷瞭如同自己父親當年那般喪子之痛。那麼永樂皇帝是會選擇從漢王朱高煦或者趙王朱高燧兩個兒子中選擇一個作為皇太子還是會選擇冊立朱高熾之子為皇太孫呢?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想要的答案,永樂皇帝朱棣也會像自己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那樣,從太子朱高熾的兒子們中選擇一位賢明之人立為皇太孫。


永樂二年(公元1403年),永樂皇帝朱棣將長子朱高熾立為皇太子。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永樂皇帝朱棣冊封朱瞻基為皇太孫。從此時便奠定了朱瞻基會成為繼爺爺朱棣和父親朱高熾之後的皇位繼承人地位。因此縱使體胖多病的朱高熾在自己的父親朱棣之前去世,那麼朱瞻基的皇太孫地位也不會受到任何動搖,他會接替父親朱高熾的皇儲地位,進一步成為大明王朝的儲君。

儘管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已經將皇位繼承人的人選指定好。而且已經為大明王朝選擇了兩任的皇帝繼承人。結果在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後,已經因為多年勞累和深受肥胖病困擾的朱高熾繼承皇位。結果由於喪父之痛,再加上國事操勞,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不久之後便病入膏肓。

明成祖朱棣去世的第二年,明仁宗朱高熾便撒手人寰。而此時的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考察遷都回南京的事宜。聽聞京城之中遭遇如此巨大變故。放棄走官道,抄近路趕回北京順利繼承了皇位。而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煦原本打算派人在半道截殺朱瞻基。結果因計劃不周密而失敗。

結果在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不久之後,漢王朱高煦還是按耐不住心中的野心發動了叛亂。結果很快便被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才避免了大明王朝再次重蹈靖難之役的覆轍!

後來漢王朱高煦及其子嗣被明宣宗朱瞻基接到了北京城內居住。結果漢王朱高煦還是不懂得收斂和痛改前非。在一次場合中得罪了明宣宗朱瞻基。最終明宣宗朱瞻基不得不將漢王劉高朱高煦及其子嗣悉數殺死。永絕了大明王朝的後患!


珞珈山的貓


朱棣通過四年靖難登上皇位後,對於立儲之事,朱棣曾在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左右搖擺,朱高熾雖然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奈何朱棣更喜歡次子朱高煦,而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儲君的,則是內閣首輔解縉的一句“好聖孫(朱瞻基)”。那麼,如果朱高熾早死,朱棣又該在朱高煦和朱瞻基之間如何抉擇呢?

朱高煦和朱瞻基各有優勢,朝中大臣壁壘分明

對於朱高熾和朱高煦兩個兒子,朱棣雖然更喜歡朱高煦一些,然而朱高熾雖然不得喜愛,朱棣對於皇孫朱瞻基卻是極為滿意。

相較於因肥胖而行動不便的朱高熾,朱高煦卻是孔武有力,不僅在四年靖難中經常隨朱棣出征,甚至在白溝河之戰和東昌之戰的危難關頭救了朱棣性命,尤其是在建文四年(1402年)的浦子口,朱棣戰敗之後朱高煦率軍趕到,朱棣撫其背道,“勉之!世子多疾”,這等於已經在暗示將來會立其為儲君。

相較於不得寵的父親,皇孫朱瞻基卻是自小便極受朱棣喜愛,出生不久便被朱棣給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的高度評價。於此同時,朱棣對於朱瞻基的培養可謂傾心盡力,不僅親自挑選著名文臣擔任其老師,並且經常親自教導。當朱棣在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搖擺不定時,解縉只說了一句“好聖孫(朱瞻基)!”便讓朱棣下定了決心,可見朱瞻基在其心中的地位。

除了朱瞻基和朱高煦兩人各有優勢之外,朝中大臣也堪稱壁壘分明。朱高煦由於常年隨朱棣征戰的原因,以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為首的軍方對其極為擁戴;而朱高熾由於嫡長子身份、靖難期間監國和性格等原因,卻是深受文臣的廣泛支持,如果朱高熾早逝,那麼這些文臣則將會成為朱瞻基的助力。

朱瞻基繼位乃是名正言順,朱高煦想要奪位困難重重

即使是朱高熾早逝,朱瞻基同樣也是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朱高煦想要擊敗朱瞻基其實並不容易,他至少要邁過以下幾道難關。

1、朱瞻基的順位和地位。關於皇位的傳承順序,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做了明確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毋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也就是說,兄終弟及必須滿足一個條件,那便是“朝廷無皇子”,因此朱瞻基的順位要遠高於朱高煦。此外,朱瞻基早在永樂九年(1411年)便被立為了皇太孫,乃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

2、徐皇后等人的態度。雖說明朝嚴禁後宮干政,但在立儲這種事情上卻又不同,這種事情外臣中除了天子近臣外其他人很難左右皇帝想法,反倒是皇后等親人更容易發揮作用。朱棣對待徐皇后的態度,其實與朱元璋對待馬皇后差不了多少,她雖不太乾政,但提出的意見往往能夠得到朱棣的重視和採納,乃是當之無愧的賢內助,而她對於朱高煦卻很是不滿,不僅極力阻止朱棣廢長立幼,甚至曾經直接點明朱高煦“性不順”。此外,朱高熾的妻子張氏更是極為擅長走後宮路線,朱棣不滿意朱高熾這個兒子,卻對張氏這個兒媳極為滿意,有徐皇后和張氏在,朱棣也很難廢掉朱瞻基,再去立朱高煦。

△朱高煦性格缺陷太嚴重

3、朱高煦的性格原因。《明史·朱高煦傳》明確記載,“(朱高煦)性兇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可見朱高煦的性格很不討喜。而在靖難成功之後,由於朱棣對其極為喜愛,朱高煦又“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輒以唐太宗自比”。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將朱高煦改封青州,並催促其就藩,他不僅不肯動身,甚至“又募兵三千人,不隸籍兵部,縱使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擒治之。高煦怒,手鐵瓜撾殺野驢,眾莫敢言。遂僣用乘輿器物。”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得知他的這些不法之事後,一怒之下將其“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即使朱高熾為其求情,朱棣還是“乃削兩護衛,誅其左右狎諸人”,朱高煦最終因為自己的性格喪失了爭儲資格。

有了以上這三點原因,即使沒有了大哥朱高熾,我認為朱高煦仍然很難擊敗朱瞻基奪取儲君之位,朱棣仍然極可能以朱瞻基繼承皇位。


香茗史館


必然還是朱瞻基繼位。

一、朱瞻基出生神異,為朱棣帶來吉兆

朱瞻基從出生起,就深受爺爺朱棣的喜愛,又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孫,在家族的地位幾乎是不可動搖的。

  • 《明史》記載:"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既彌月,成祖見之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

當然,網上有傳聞,說朱棣是因為生了這個吉祥的寶貝孫子,才決心造反的。

這個說法,還真可能有一定依據。

靖難之役開始於1399年8月,而朱瞻基大約是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出生,也就是1398年2月,這一年的6月,也是朱元璋駕崩的時間。所以,

朱棣在父親身體不大好的時候,胡思亂想做了父親傳大圭給自己孫子的怪夢,是大有可能的。而在接下來建文帝的一系列"迫害"中,朱棣受怪夢影響,奮而反擊,這也是符合邏輯的。

朱棣當然不會因為一個孫子就決心造反,但新生兒的出生,讓他堅定了孤注一擲的信念,這卻有可能。而反過來說,一旦他造反成功,當初在造反天平上為他加了一把力的孫子,當然也就成為他最疼愛的對象。

二、討好爺爺的道具,鞏固太子位的殺器

朱瞻基在朱家地位特殊,可以說是穩固太子地位的大殺器,與清代的乾隆皇帝類似,因為好聖孫得了爺爺歡心,使得父親在奪位道路上前進一大步。

同樣是皇太孫,朱瞻基與朱允文最大的不同,在於朱瞻基被封為太孫進而為太子的地位加持,而朱允文是因為太子的地位加持才被封為太孫。

朱元璋時代,長子朱標並非嫡子,僅是因長而得太子位。朱允文也並非太子的嫡子,而且也非長子,可以說嫡、長兩頭不佔,只是出於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偏愛,才在朱標過世後,另立朱允文為皇太孫。

朱棣時代,情況卻恰好有點相反,朱高熾是沾了兒子朱瞻基的光,才有驚無險地被立為太子。

朱瞻基的童年,可以說是與朱棣的創業史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嬰幼兒時期,朱棣正在跟建文爭天下,朱瞻基的胖爹朱高熾留守北京(燕京),幾次差點讓人給城破了。

當時的朱瞻基雖然年幼,但戰火紛飛的經歷,多少會給孩童留下印象,至少在某段時間裡,這孩子一定敏感地發現,奶奶和爸爸、媽媽都愁眉苦臉,甚至身上經常帶著硝煙和血腥味兒。

朱棣登上皇位後,跟在他身邊的卻是老二朱高熙,朱高熾當時還遠在燕京,穩定大後方,以及伺候老媽徐皇后。

老二朱高熙跟隨朱棣南征北戰,立下赫赫功勞,軍中也頗有聲望,自身更是野心勃勃。

而且,更要命的是,攻入南京城的時候,老二在朱棣身邊,老大卻沒在,而是隔了兩年,才從燕京緩慢趕來。

這期間,朱棣要是改變主意,老大哭都來不及。

嫡長子繼承,並非絕對不可更改,尤其當亂世之時,朱棣還需大力仰仗二兒子的武力,而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並不討父親喜歡,這種對比之下,太子位就岌岌可危。

所幸,有人提醒朱棣:好聖孫。

朱棣確實喜歡這孫子,越大越喜歡,越大越覺得跟自己的性格、脾氣各方面都對口。

從明成祖、明宣宗的畫像來看,兩人相貌也比其他明朝皇帝更相似啊,都是一般的黑胖,所以,朱棣覺得孫子肖似他,極可能是客觀真實,而不是心理作用。

三、朱瞻基早立為皇太孫,並且履行監國職責

朱棣喜歡這孫子,也就格外注重對他的培養,很早的時候,就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熟悉帝王政事。

  • 《明史》記載:"永樂七年,從幸北京,令觀農具及田家衣食,作備本訓授之。八年,成祖徵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始冠。自是,巡幸征討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每語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仁宗即位,立為皇太子。"

永樂七年,也就是1409年,當時的朱瞻基不過11歲,還是個標準的少年郎,朱棣到北京巡遊,就帶著孫子一起,下基層,參觀農事

在古代,桑農之事非同小可,是有一定政治意義的,皇帝、皇后親自勸課農桑,幾時聽過不入流的皇子、世子去參加農桑政治秀?朱棣帶著朱瞻基做這些事,當然不是閒得無聊,而是有栽培的意思。

此後,朱棣北征沙漠,竟讓十幾歲的少年朱瞻基留守北京。而太子朱高熾則留守南京,父子二人各自處理政務,大事由朱高熾拿主意,小事、日常事務,則是朱瞻基自行處理

當然,朱棣還是給孫子留下了智囊團,但即使如此,這也意味著,朱瞻基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並且有一定決策權。

13歲時,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孫,更是經常被朱棣帶在身邊培養,到各處巡幸皆有他的身影,還專門安排了老師在軍中為皇太孫講論經史。這就是將朱瞻基作為接班人培養。

而反觀漢王朱高熙,他雖然也跟朱棣南征北戰,但更多是履行將領職責,而不是未來皇帝的職責,朱棣當時也沒有刻意培養他成為繼承人。

朱棣駕崩時,朱瞻基已經25歲,而且是跟著走南闖北、有過多年處理政務經驗的老手,而不是朱允文那種養在深宮裡、不知外界險惡的小皇帝。

朱棣留給朱瞻基父子的,也是完善、成熟的官員體系,而不是黃子澄、方孝孺等缺少從政經驗的太孫宮講師班底。

這種情況下,即使朱高熾死在朱棣前面,朱瞻基也能獨擋一面,不至於被漢王打個措手不及。

說到底,朱棣從自己造反成功的經驗中,同樣摸清了建文失敗的教訓,針對皇位傳承中可能出現的漏洞,認真補救。

藩王造反,本來就是難於登天的事情,朱棣能成功已是僥倖,而朱高熙想要效仿先人,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平白送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