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啃下脫貧“硬骨頭”變不可能為可能

甘孜:啃下脫貧“硬骨頭”變不可能為可能

德格縣貧困群眾在蔬菜大棚採摘番茄


冬日的甘孜高原,天寒地凍,寒氣逼人。

2019年12月26日,記者走進德格縣中扎科現代農業園區,雅礱江河畔,一個個大棚整齊排列,棚內溫暖如春,各類瓜果蔬菜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碌採摘。

“現在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加入合作社,發展上庭院經濟,今年人均收入超過了9000元,生活真幸福!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共產黨,噶真切!(藏語:謝謝之意)”60多歲的村民奪村一邊採摘蔬菜一邊告訴記者。

中扎科鄉距德格縣城300餘公里,平均海拔3600多米,是甘孜州雅礱江上游的德格、石渠、甘孜、色達4縣交界地區24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這裡是甘孜州自然條件最惡劣、生態環境最脆弱、社會發育最緩慢、經濟發展最滯後、基礎設施最薄弱、產業培育最艱難的地區,是全州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艱中之艱”。

“在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絕不落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絕不落下一戶一人。”在脫貧攻堅工作會上,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擲地有聲地說。

為攻克這一貧困堡壘,甘孜舉全州之力、集全州之智,誓言啃下這塊“硬骨頭”,變不可能為可能。

甘孜:啃下脫貧“硬骨頭”變不可能為可能

百村產業基地--甘孜縣格薩爾王城


政策先行:凝聚合力破堅冰

“現在,政策好,幫扶力度大哦!不僅有一名州級領導聯繫我們,還有3個州級單位幫扶。”甘孜縣政府副縣長、卡龍鄉黨委書記黃勇說:“去年幫扶哈西村的州經信局不僅派人駐村指導幫扶,還引進企業收購當地村民農特產品、吸納村民在企業就業。”

據悉,2018年底,經過多次深入調研,甘孜以州委辦、州政府辦“兩辦”名義印發了《關於支持雅礱江上游4縣交界地區24個深度貧困鄉鎮加快發展的實施方案》,吹響了攻克雅礱江上游交界地區24個鄉鎮深度貧困堡壘的衝鋒號。

方案以最優政策為源泉,全面發力深度貧困地區。從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培育、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激發9個方面制定56條政策“乾貨”給予傾斜支持,為24鄉鎮同步脫貧奔康奠定了堅實政策基礎。

以最優力量為牽引,在原有甘孜州級聯繫領導和部門的基礎上,進一步疊加力量,強化定點聯繫指導,在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首次實行州級領導下沉深度貧困鄉鎮一線工作方法,明確24名州級領導聯繫、3個以上州級部門幫扶每一個鄉鎮,指導幫助4縣解決好、落實好重點難點問題。

同時,以最強資金為保障,全面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拿出“優厚家底”,甘孜州內籌資並向省上爭取資金2億元,集中解決24鄉鎮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全面鼓勵發展集體股份制牧場、農牧業專合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組織貧困群眾抱團發展、增收脫貧。

“幫扶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前所未有,確保最優的、最大的力量用在最難點上。方案明確了目標、任務,壓緊壓實了黨委主體責任、政府主抓責任、基層主推責任和社會幫扶責任,實行‘責任制+清單制+限時辦結制’,從而確保24個深度貧困鄉鎮如期脫貧。”甘孜州扶貧開發局局長楊慶華表示。

甘孜:啃下脫貧“硬骨頭”變不可能為可能

色達縣旭日鄉現代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


觀念轉變:激發脫貧新動能

在德格縣年古鄉真達村,村民倫珠巴登家一共2人,哥哥阿布洛洛健康方面存在問題,倫珠巴登為了照顧兄長無法外出掙錢,是典型的貧困戶。

在脫貧攻堅中,德格縣為倫珠巴登的哥哥購買了醫療保險,辦理了低保,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有了政府的幫扶,倫珠巴登自己也很努力。

去年,他積極發展庭院經濟,充分利用家庭閒置用地,以自己的住宅院落為“基地”,建起了蔬菜大棚,除了自給自足外,還有3600元的賣菜收入,走上投資少、見效快、經營活的致富之路。

“大家都來幫我,自己不努力就有點沒臉面了。” 倫珠巴登深有感慨地說。樸實的話語體現了思想的轉變,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從“等靠要”到“主動幹”。同時,他還激勵其它村民,只有轉變思想觀念,才能過上幸福生活。

為引導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甘孜州以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為抓手,實施“潤育工程”“扶智扶志”行動,通過開展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大提升,“和諧鄉村行”大宣講,新聞宣傳“戶戶通”示範、典型引領等活動,在全州不斷形成向上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社會氛圍。

如今,在甘孜,貧困群眾思想觀念明顯轉變,脫貧致富光榮在藏區群眾中成為共識,一個個脫貧攻堅典型事蹟在康巴高原傳頌,匯聚起了全州脫貧攻堅強大正能量。

思想觀念轉變了,文明新風樹起來。到2020年,甘孜州4縣24個深度貧困鄉鎮將實現90%以上的鄉鎮、村創建為縣級以上文明村鎮,按照“戶創星、村評星、鄉定星、縣授星”方式,每年組織一次“五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動員90%農牧戶參與,60%的農牧戶創建為“五星級文明戶”。

同時,開展普法宣傳、“革陋習、樹新風”、典型宣傳引領等活動,一併形成合力,引導群眾感黨恩、愛祖國,積極投身脫貧奔康和鄉村振興中。

甘孜:啃下脫貧“硬骨頭”變不可能為可能

石渠縣深度貧困鄉鎮通上客運班車


產業培育:聚焦短板強支撐

“現在日子安逸喲!以往想找錢沒門路,只有守著土地刨點土豆種點青稞,一年到頭沒幾個錢。現在,土地流轉出去,每年每畝有600元收入,我們夫妻倆還在園區打工,一年下來收入近3萬元。以前沒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日子好過了。” 德格縣溫託鄉村民王懷貴對記者說。

要脫貧產業是支撐,針對嚴峻的脫貧形勢,德格縣因地制宜,於2018年啟動實施了沿雅礱江流域百公里有機農業產業帶“三園區一中心”建設,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同時,利用成都高新、簡陽援藏平臺,引進涉農龍頭企業,實施有機蔬菜規模化種植,建成萬畝有機農業基地。目前,基地形成產業核心區3164畝,覆蓋溫拖片區4個鄉30個村,受益群眾2917戶、13551人。

“兩年的發展,園區產出的果蔬,遠銷成都,賣出了好價錢,企業實現了增效,群眾實現了增收。2018年,村民土地流轉費110萬元,務工收入70餘萬元,村集體股金達1300萬元,實現分紅40餘萬元。”德格縣溫拖片區現代農業園區的老闆蘇守英說。

與此同時,針對沿雅礱江流域深度貧困鄉鎮,甘孜縣、石渠縣、色達縣也因地制宜培育富民產業,以最實增收為紐帶,全面增進群眾自身造血能力。

結合雅礱江上游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甘孜州規劃了以“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犛牛、藏系綿羊、青稞等特色養殖種植產業。建設特色農業基地2000畝,集體牧場5個;並將4縣24個貧困鄉鎮串聯起來,形成康巴文化深度體驗線路產品,帶動該區旅遊業發展;同時,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加強勞務輸出,開發公益性崗位,評選先進典型,積極鼓勵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推動線上農業、線下農業“兩線結合”,多點發力。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甘孜州4縣24個深度貧困鄉鎮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完善、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一個個不可能成為可能,農牧民群眾看在眼裡,喜上心頭。

“下足‘繡花’功夫,啃下脫貧‘硬骨頭’。目前,4縣24個鄉鎮 114個貧困村已全部退出,4縣脫貧摘帽也通過省級驗收。接下來,我們還將以最嚴管理為抓手,全面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確保今年全州實現高質量脫貧目標。”楊慶華說。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楊琦)


甘孜:啃下脫貧“硬骨頭”變不可能為可能

德格縣中扎科鄉現代農業園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