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薛兆丰教授《经济学通识》,提到春运票难买,建议是提高票价,对此你们怎么看?

reverse丶皓然


提高票价是能够增加铁路出行的成本,从而减少出行人次,剩下的人买票自然更容易

这个道理也容易懂,比如高速免费,在国企或者春节的时候,如果高速实行免费,那么会增加更多人通过汽车出行,另外一方面也会吸引更多人等到免费的那个时刻再进行出行,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高速路上人满为患,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堵在高速路上,虽然节省了过路费,但是增加了等待的成本,一家人在路上无谓的的浪费时间。

反过来,如果,国庆,或者春节高速不免费,甚至还提高过路费,那么结果就是会增加通过汽车出行的成本,那么通过汽车出行的人就会减少,这些要出行的人就会改换其他的出现工具,比如铁路。或者原来可出现不可出行的人就直接选择不出行了,就留在所在城市。

铁路出行时我们现在主要的中长途出行方式,也因为是老百姓通用的出行方式,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火车票的价格多年来并未怎么增加,铁路一线工人的工资其实也不高,一直到动车,才开始提价,到高铁后又进行了提价,因为速度的提升,乘坐环境的提升,这增加了乘坐的体验,所以就价格提升也是应当的,因为铁路公司为提升这种体验付出了更高的成本。

尽管如此,铁路如此大的投资,到目前铁路总公司还是亏损的,高铁也是只有一些沿海的人口集聚的城市线路才获得盈利,比如京沪高铁,这条铁路线是最先实现盈利的,而且也准备在A股上市。其他的铁路线大多盈利不理想。

一方面,票价不高,如果提高票价,出行的人次就会减少,因为目前有三大出行方式,铁路、公路、和飞机,中长距离,尤其是长距离飞机占优势,1000公里以上的距离,飞机的优势非常明显,200公里的距离公里也有优势,中间的距离高铁比较占优势,票价的提升,一方面会让火车出行的人可能选择其他的出行方式,另一方面或者就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剩下的人买票自然更容易。

铁路因为涉及民生出行,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盈利问题,还要考虑让更多的人能够出得起行。火车已经是最便宜的出行方式了。提高票价,低收入者出行成本增加,出行就成了困难,既要考虑让更多的人出行,又要考虑自身的盈利,这是一个两难问题。

主做股权设计、并购,业余股民,爱好搏击


壹号股权


这个问题《罗辑思维》已经回答过了,可以去看看。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事情,去年我母亲得了房颤,老家的医院当时安排手术不顺利,所以想去北京做,于是一大家子人全去了,在酒店开两间房住。北京的医院人非常多,做检查预约后要等三四天,检查完取结果又得两三天,这酒店住着太烧钱,于是就问医院护士,她给了个办法,就是500块钱挂加急号,可以直接调主任医师来看,所有检查加30%钱,当天就能做,当天出结果,于是我们总共一天半就办完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办法,医院多挣钱,我们少花钱,可以说是双赢。试想如果没有这个措施,医院肯定不多挣,但我们就得在酒店住8天,三四千的费用是至少的。这似乎非常公平,但是这种公平不带给任何人任何好处,只是排在我们后面的每人节省了5分钟,可是他们真在乎那5分钟吗?请大家切记,公平是为了不让弱势群体吃亏,可是在这个地方少吃10块钱的亏,在别的地方要多吃100块钱的亏,表面上的公平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贫僧法号空明


薛先生的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不过在春运这件事上让我这个籍籍无名的经济学同行,稍稍发表一下不同观点。

我认为通过提价以平衡春运需求的经济策略会极度失败。

任何经济学理论总是每过几十年就会失灵一阵子,是因为“经济学”只愿意考虑经济系统的运行问题,而不愿涉及经济的本质 —— 市场需求问题 —— 一旦市场的需求发生根本性改变时,之前的运行法则就全部失灵了。薛先生,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敢于讨论市场需求问题是很值得肯定的,但经济学家讨论市场需求时就完全不如在传统经济领域那般得心应手了。

1。春运到底是不是刚需?薛先生实际并没有详加分析,最后只是用了 —— 提高价格,可以软化需求 —— 的论断。

那我们第一个要讨论的问题是,高价格真的能够软化需求嘛?

来三个反案例

a。刚结束二战的日本,因为工业体系完全被摧毁,在50年代的经济处境和中国同期差不了太多。当时的日本大财团做出断言,日本的农民是根本买不起电视机的,如此高价的产品只能在少数大城市的有钱人才可能购买。所以所有的电视机都被摆在超大城市的商场中售卖。只有一家小公司看到了机会,采取上门推销的方式,挨家挨户的售卖电视机,而此前的日本农村,旅行销售员最多也就上门推销衣服和袜子一类的产品。结果,此举造就了一个新的日本大公司 —— 松下的诞生。日本农民当时很穷是事实,日本的财团们并没有分析错误,但电视机对当时的农民来说 —— 是接触世界的一种愿望 —— 这个需求被日本的财团们却轻易否定了,给后来者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买不起是一回事情,愿不愿意买是另一回事情。

b。同样的事情发生在90年代初的中国 —— vcd和dvd热潮。当时中等价格的一台vcd可以抵得上一个城市普通工人3个月的薪水(还不算买碟租碟的钱),并且初代的vcd质量很差,返修率也很高。但这吓到了刚刚开始市场化的中国市场了嘛?完全没有,vcd一经推出便风靡全国。对于一个普通工人,这也是中国和国际接轨后,接触新生活和新事物的重要需求。所以虽然不富裕,但约束问题不能影响真正的目标。

c。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曾经风光无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俨然是高科技的代表,并且率先推出了长途电话服务。但是他们认为长途电话价格昂贵,没有多少人使用的起,所以他们随意定了一个高价格,对这个市场采取暼脂策略,只有批量采购的客户才能以合理价格使用长途电话。结果当时养活了众多的小型运营商,专门批量采购长途电话服务,并再次以较低价格分销给其他顾客。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反应过来,市场已经被人切走了。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将价格定到超过普通市场愿意承受的价格上限很多,但除了引来竞争对手以外,该扩大的市场一个都没少。

传统经济学的需求曲线是如此断言的,价格将会平衡供需关系,供大于求时应该降价,供不应求时可以提价。

这个断言如果能够成功,必须建立在三个基础上:

①。行业被彻底垄断

②。其他行业同样没有解决方案

③。行为背后的需求十分单一

但市场经济下,这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正确的论断应该是高价格能短时间内有效的抑制需求,但不能消灭需求。

简单说,被消灭的需求就是没有了。但被抑制的需求,只要还有其他办法,市场就会动脑筋。

同时,真正的经济系统并不是传统经济学家眼里的静态供需关系,非同行的竞争对手采取其他创新的方式引入竞争是大概率事件。

简单说,对传统经济学家而言 —— 想买和买不起是两个市场问题 —— 是很难被接受的。

2。接着我们要讨论第二个问题,经济学的短板,市场需求问题 —— 薛先生是如此断言的 —— 春运,并不是刚需。

春节的传统作用 —— 农事的开端提醒 —— 已经意义不大。但对于维护当前中国社会的血统社会关系却意义重大。

举07年南方雪灾两例

①我的同事,由于机票火车票汽车票全部售空,与几个老乡合租了一辆碎了一个窗户的面包车,从上海回江西老家。被大雪封在高速上三天三夜,一群大男人冻的抱团取暖,啃救援馒头度日。

他出发前,我曾劝他今年留在上海过年,他说一年了过年必须回去,哪怕只有几天;滞留高速时,我和他说有办法的话可以想办法返回,他说绝不;事后问他后悔吗?他说:没有。

②另一个同事的家在无锡,父亲常年在安徽等地做生意。大雪时在江西,开车回家要翻过好几座山。山上结冰,没有任何冰雪天开山路的经验,哆哆嗦嗦将两天的车程,开成了五天,手机也没有电,全程失联。初一道到的家,开门被夫人劈头盖脸一顿骂,一家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问他为什么那么危险非要开车回家,回答:年是一定要和家人一起过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跨越式的,这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造成的是社会的割裂,越是城里的打拼一族,越是社会关系空虚。有多少租客知道对门的朋友,姓甚名谁?所以春节不再是一个农事节日,而是一个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 相应的,只要社会经济形态还不能稳定下来,社会组织形式就不可能稳定,“春运”作为一个刚性需求就会长期存在。

结合第一个问题,需求确实可以决定价格,但价格却不能反过来长期控制需求。高价格,是不可能另真正的需求发生根本性逆转的。

3。只有“价格”才能作为调节供需关系的手段吗?

经济学作为一门数学,是很有意思的;但经济学,作为一门管理学,却是非常糟糕的。

传统经济学认为,调节供需矛盾的手段基本只有 —— 价格,利息,税收和印钱 —— 不是传统经济学不知道诸如“创新”的存在,而是传统经济学认为这是他们不可控制的因素,所以只能在调控中起到辅助作用。

但实际上,价格,利息,税收和印钱,才是在一个真实的经济系统中起到调控作用的辅助手段,而非常规武器(对这些辅助手段的滥用,是造成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幕后推手)

市场学有两句名言

①没有不合理的消费者,只有懒惰的供应商;

②就消费者而言,供应商要控制成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所以消费者就要接受超过价值认同的价格,就毫无逻辑了;

做生意的人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成本高,生意难做我可以理解,但这和我(消费者)又有什么关系?

价值(定价)和成本是两回事,这是传统经济学家同样不能接受的事实,但在市场学中,这确是铁律。

所以调节供需矛盾的办法,在市场学和管理学家眼中,应该想办法调节资源供给,创新产品,提升运营效率,或想办法满足新的需求(比如在上海,过春节出国变成了一种新时尚,新需求可以平衡老需求)

利用价格或利息来调节供需关系反而属于万不得已的策略。

4。低价,产生了一种不公平,难道高价就不会滋生腐败?

因果关系在传统经济学中往往是颠倒的,在春运案例中,貌似是低价产生了黄牛和诸多不公平现象。

但想想多年前的iPhone,十足的高价货,因为饥饿营销所导致的供需失衡,同样滋生了无数的黄牛,滋生了许多腐败,甚至形成了许多学生割肾买机器的悲剧(又一起只要需求存在,高价只会引发市场的疯狂的案例)

我们抛开现象,一切不公平现象的因(必要条件)皆是市场出现了供需的矛盾;而造成不公平最终出现的缘(充分条件)则是垄断、过分竞争与错误的政策(无论是低价还是高价,或是直接印钱,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所造成的。

错误的政策会导致拆东墙补西墙,要么根本缓解不了火车票难题,反而因高价导致腐败滋生;要么,虽然火车票得到了缓解,但只不过是把问题抛给了汽车票或飞机票,行业似乎得到了喘息,但市场问题却没有根本解决,然后我们又陷入到下一场补(拆)墙运动中。


手机用户51120843993


看了薛兆丰教授的见解觉得好笑。用这样的逻辑来看,似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看病难吧,提高医疗费:上学难,提高学费;水短缺,提高水费;道路拥挤,提高过路费,过桥费。如此等等。这位教授简单的以为,只要提高费用,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律解决问题。他忘记了除了涨价,还有许多社会的,道德的,民生的问题都需要考虑解决。这样的教授,对社会的了解肤浅,知识面过于狭窄,思维方式过于简单,目前我国有不少。但是,也不排除,有的专家,教授故意这样论证,故意把事情往邪处引。比如房价,都知道,现在房价已经很高了,高到了房地产经济协迫国民经济的地步。但仍有专家教授鼓吹,要提高房价解决住房难的问题。这些专家教授,真不知道心是咋张的。


用户70663631670


薛教授的意思是,不是单纯抬高票价,而是主张火车票跟飞机票价一样,根据需求上下浮动,这样有时间的能买到低价票,没时间的人只要愿意出高价,也总能买到票。如果说,所有人都那么坚决,就算票价再高,打死也要过年那几天才回家,那肯定全社会都会帮你回家,飞机,汽车,哪怕多开条线呢?真这么赚钱谁不想赚?可是,票价会达到那么高吗?真的非得花那么多钱那几天回家?有其他时间的低价票不抢?所以,别说过年回家是刚需,小孩上学也是刚需,你让学区房不涨价?如果真的是刚需,那就看看你为了回家到底愿意花多少钱?


涤味阁


中国人的传统,天南地北,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家是祖籍祖先所在地,家是根,家是父母辛勤劳作之地,家是曾喜嬉奔跑,母亲喚儿女归的地方,家是冷了暖了有慈母哈护的地方,家是哺育了你值得你回望回去的地方,这是美的,涨价,也阻不断回家路。我不懂,经济学家能有此言,就商品而言,有供求,但做为特定领域,古今中外,没有随意的,何况面对的是整个民族的节日,一个中兴华为就能说明问题,实际就是中华民族踏实走着的路。


春江帆影491


每次去食堂吃饭,到最后都没菜了……于是食堂老板和我说……那你来早点吧……于是我说……我来的在早总有来晚的……根本原因在于你家的菜本身不够……

我想在国家层面,尤其中国这样的国家,解决春运难题的方式一直是通过“正当”但见效缓慢,的方式在逐步解决……而不是像食堂老板说的那样“你来早一点”……这样做,是在掩耳盗铃,或者说是滥用市场调节……市场不是全能的……在供给完全不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你滥用市场调节,代价就是“总有人来的晚”

君不见,中国政府在“疯狂”的基建……甚至可以说是“不惜成本”……几乎坚持了快二十年,有眼力,有阅历的人都能体会到,春运的“购票难度”在缓慢的降低……

这样解决问题,虽然收效缓慢,但绝对是“正道”……政府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不是“投机取巧”快速的解决问题,而是不流后患……就犹如目下的法国黄背心运动,当前的法国政府的所有主张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几乎都“正义”结果如何?……这就是想“走捷径”的结果……

走就要走大道,去他妈的经济学……


女兆丝者东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可行的,现在100元的票价如果提高到10000元,需要买票的人一定有票可买。


我想起了那个加油的段子,开宝马的和开奔驰的聊天,嫌油价太便宜,要是涨价到50元一升就好了,这样那些开便宜车的人就加不起油了,咱们就不用排队了。这时,一位开迈巴赫的大哥说,哥们你说的对,什么时候要是涨到500一升更好了!这样那些开奔驰宝马的就加不起了,我更不用排队了。这时,一位骑自行车的终于忍不住了,要是涨到5000一升那才好了,这样骑自行车在路上就顺畅多了!


这个段子其实很值得品味,涨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却是最肤浅的办法。


这就是一个道理,涨价能够解决买票难的问题,但是却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人员流动性大大降低造成亲人团员难、春节旅游人群大大减少影响旅游收入、生活成本增加造成社会问题等等,还有铁路涨价后,其它交通方式会又会迎来爆发,是不是又继续涨价,那要涨到大部分人承担不了的成本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不切合实际情况。


现在春运买票难,到底为难的是哪些人?真正为难的,是普通老百姓,而不是像薛老师这样的有经济能力的人。或许提高100元票价,他们也会愿意买,但是这可能就是给孩子买衣服买书本的钱。而且还有很多人因为增涨的100元而失去了回家的机会,难道就因为他们穷,就不能回家吗?

铁路购票难问题肯定需要解决,但是解决的办法却不应该是提高票价。从黄牛和订票渠道优化等角度出发去解决,已经有了成效。而且有越来越多地新线路在投入建设,也可以缓解铁路春运压力。


我倒是觉得还有一个思路可以送给薛老师,现在都在申报个税,个税系统一定掌握了全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可以接入铁路订票系统,像薛老师这样身份地位经济优的有钱人,在春运等客流量大的时候,禁止乘坐火车,把这些机会让给那些买不到铁路票,但是又承担不起飞机票的普通收入人群。这样普通老百姓不会增加购票成本,但是通过提高高收入阶层的出行成本,同样可以缓解铁路压力,而且还能缩小贫富差距,要不要试试。


老萌有个存钱罐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人提出了,我首先表明观点,我认为这个提法是完全错误而且愚蠢的!论证如下:他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以价格调节供求,当然价格提到一定高度可以实现,但关键是调整了哪一部分?提高价格,只对低收入人群有影响,也就是那些远离家乡打工的劳动力。反而对中高收入者没什么损害,这就是阶级问题了,你这是只为中高收入服务,侵害底层人民的合法权益,如果此法一出,必然激化两个阶级的矛盾,头疼医头的方案,这一点已经是大错特错!

其二,即使提高价格挡住了大量低收入人群,也没有解决春运需求,需要回家的人并没有减少。

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这个难题的根本在于运力不足!应该增加普通列车批次,减少软卧等空间利用率低的车次。第二,发掘群众潜力,鼓励有车一族自驾回家,通过高速免费,油价优惠等手段估计他们调动自己的运力。第三,限制普列出游,现在春节出游的也有不少人了实在有消费欲望,就去做飞机。这样,在铁路运力并没有大比例缺口的情况下,能补充不少普列座位了。


怕了-饥渴的蚊子


现在走心的专家不多了,在世面上混的都是奔着钱去的。开个讲座出场费够普通人坐一辈子的高铁了,若是我也可以说提价了,春运提价200%,火车肯定不挤了,票也好买了。

为啥现在的专家都是啥脑筋呢?整天的出幺蛾子。今天说烧材火不好,明天说不能放鞭炮的。能干点正事不?

专家说话代表着权威与责任,把专家变成砖家的不是老百姓,正是专家自己。

这个社会很现实的,14亿人有多少是在辛辛苦苦过日子,多少是省吃俭用攒的钱。砖家们知道不?砖家要有调研数据,用数据说话。怎么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呢?

总结现在的砖家,不是胡说八道,就是使劲的吓唬老百姓。把自己搞的像街头算命的一样,信任度就没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