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今年可能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隨著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進行大規模裁員,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經濟寒冬與裁員潮,將是未來常態
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在某個大公司做工程師,從去年年末開始,他所在的業務就一直縮減人員。最近,他也被迫進入“優化名單”,離開了公司。
由於所在的行業整體形勢不好,他很難找到同類型的工作。無奈之下,只好進入了另一個行業。但是,在投了幾十份簡歷後,幾乎沒什麼迴音。唯一拿到的offer,開出的薪酬只有他之前的50%。
他完全想不明白:工作了7年,經驗豐富的自己,出了公司竟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年近30歲,半失業狀態,是一件非常令人恐慌的事情。雖然有積蓄不至於餓死,但是突然發現自己辛苦多年,攢下的經驗不被社會所需要,還得面對巨大的家庭壓力,擱誰都崩潰。
在裁員潮中,受到最大影響的,往往就是像他一樣的企業“定製化人才”。
小心成為企業的“定製化人才”
曾經和一位做活動策劃的朋友交流,我問她:“你策劃的這個活動,最終帶來了多少新流量?”
她回答說:“哦,我只負責策劃活動,數據在運營手裡,我不清楚。”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理直氣狀,“我們分工就是這樣的呀!”
像她這樣情況不是個例,許多人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在一個行業多年,卻只瞭解自己手頭的工作,對公司其它部分完全不清楚,隔著一個團隊就好像隔著一個行業。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舉了釦針工廠的例子:1個工人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在1天生產20枚釦針,但經過18道工序分工後,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產48000枚釦針。這就是專業化分工的高效性。
任何一家公司,老闆都希望提高效率、才能多賺錢,所以必然走向專業化分工。一個工作被切成很多塊,每個人都專精其中1塊。越大的公司,這種現象越明顯。
但是,這對人才而言是災難性的,因為你將會成為企業的“定製化人才”。就像是一顆螺絲釘,尺寸和材質只能用在某一個特殊的地方,挪到別處去,根本用不上。
時代變化這麼快,所謂稀缺的技能和工作隨時可能被淘汰,過幾年就不再被需要。
要想不被定製化,得讓自己成為一個萬能材料,做成螺絲釘也好,變成錘子也罷,去哪兒都能用。
如何避免成為“定製化人才”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研究指出:對2000家公司調查後發現,比起知識技能來說,公司更看重員工的通用能力。包括:發揮天賦、做出正確決策、分析與解決問題、講故事、快速學習、創新力等等。
超過一半的公司把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這三點,列為員工最重要的能力。另外,谷歌、亞馬遜和微軟都強調了通用能力的重要性,包括學習能力、好奇心和創新力等。
不管未來行業被顛覆成什麼樣子,通用能力是任何時代、任何職業都用得上的。只要我們掌握這些能力,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如果一份工作只能夠給你知識和技能,卻無法讓你提升通用能力,那麼它很可能會讓你成為“”定製化人才“。
那有沒有辦法系統性提升通用能力呢?
當然有。
世界500強公司搭建了一整套人才發展體系,能幫助員工匹配合適的崗位,並系統性提升能力。當你掌握了正確的進階方法,你可以比別人少踩至少90%的坑!
閱讀更多 指尖上的代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