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主流時代,選擇高成長科技股的一些核心觀點

“股市”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自從2018年國務院宣佈《中國製造2025》將從六個方面全面深入推動實施以來,整個A股市場上的科技股開始書寫科技股的“故事”,從2018年的5G概念股,華為概念股,芯片概念股到2019年年底的科技下游應用行業概念股,伴隨《中國製造2025》的推廣,科技股連續兩年在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那麼我可以斷言2020年科技股仍然繼續書寫自己的故事,創造屬於自己的A股創奇。

科技主流時代,選擇高成長科技股的一些核心觀點


從連續兩年的科技股交易邏輯我們不難發現,雖然科技股從平均上看上漲幅度是非常的大,但是如果具體到個股和板塊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並沒有出現普漲格局,在面對這樣的分化格局下,做好科技股的分析和研判工作就變的格外重要了。而今天本文的重點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在科技行業選擇具有高成長的個股。

第一:核心技術

科技行業作為一個高門檻的行業,掌握核心技術是關鍵。公司可以通過自己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形成非常高的行業壁壘,讓自己的競爭者永遠找不到競爭方案。所以,對於科技行業來說,核心技術是核心。

這裡我們可以參照一下美國科技股的情況。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隨之美國科技股進入了全面的上升週期,一直上漲到2001年美國科技股泡沫開始。在科技股泡沫出現之後一些掌握核心技術的上市公司(微軟,谷歌等)表現出了強有力的市場支持,並且一直存活到現在。但是其中打腫臉充胖子的科技股到泡沫結束全部破發,甚至被強制退市。

當然中國也是如此,中國2000年從“前PC時代”進入了“後PC時代”,伴隨著科技革新的進步,整個中國市場無論是從管理層還是到企業家格外的重視科技行業,於是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及中華大地。當然雖然科技公司非常多,但是真正掌握核心科技的就沒有多少,到現在為止老牌科技股真正留下來只有清華同方,方正科技,北方華創,同方集團,東軟集團,中信通訊等一些真正擁有核心科技的上市企業。

所以這裡給我們敲響一個警鐘,科技股作為一個高成長的行業,投資者要選擇投資,一定要選擇掌握核心科技的上市公司。

第二:科研人員佔比與科研投入費用

在我看來科研人員佔比和科研投入費用的高低是衡量一家上市科技企業是否具有高成長能力的重要指標,因為科技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永遠沒有行業成熟的時候,所以一家科技企業要想不斷的突破,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員和科研費用的投資來不斷革新技術,領跑行業。

至於怎麼去看一家上市企業的科研人員佔比和科研投入費用,這個非常簡單,只需要打開你要查看的上市企業的官網就可以看到,目前該企業具有多少個科技人員,企業總員工有多少,然後計算出科研人員佔比是多少。

科研投入費用直接使用股票看盤軟件上的F9鍵,找到利潤表一欄,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本季度投入的科研費用是多少。下面是中興通訊F9鍵查到的科研費用投入情況。

科技主流時代,選擇高成長科技股的一些核心觀點


這裡要重點說一下,單獨看科研費用的投入數值是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因為每一家上市公司基本情況是不同的,所以這裡需要看研發投入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值。

第三:規模化的生產模式

主要看主營業務生產模式是否為規模化生產,因為科技行業產業鏈銜接非常緊密,只有通過規模化生產才能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收益,進而促使企業拿出來更多的錢投入到研發之中,這樣就會形成良性的循環。

反觀如果一家企業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而是單一靠一個產品獲利,那麼後期增長風險會非常的巨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上游供應商提價,公司自己又沒有技術做,只能硬著頭皮去買,結果就是生產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

第二:下游需求減少,由於公司是隻靠一個產品獲利的,那麼隨著市場供給的不斷增加,市場徐需求則會出現飽和狀況,那麼此時銷售就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產品大幅度的積壓。

所以規模化生產對於一家科技公司能否高成長是特別的重要,這裡一定不要小看,一旦出現惡性循環,那麼增長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第四:需求市場空間大

產品變成錢的核心是需求,一個產品的市場需求空間將會制約企業的銷售情況。也許說到這裡很多人會說銷售人員也很重要,確實是的銷售人員的能力同樣很重要,但是相比市場需求空間來看的話,銷售人員的能力則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試想一下,你現在讓全球銷售能力最強的人去銷售BB機,他的業績會好嗎?無論結果如何,這裡始終要打上一個問好。

所以,在判斷一家企業是否能成為高成長股的時候一定要看這家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未來的市場需求空間。

第四:前十大流通股東

一隻股票的大部分籌碼主要是由前十大流通股東所持有,那麼前十大流通股東的變化必然會導致這隻股票的漲跌。所以,前十大流通股東的變動情況和持股情況也是我們選擇高成長股要去重視的一點。

其實在說到重視前十大流通股的時候也許很多人確實認為沒什麼意義,因為前十大流通股只有在季報和年報,半年報中中我們才能發現變化。其實這確實不假,但是我要說的是關注前十大流通股情況別不是去跟蹤所有的前十大流通股東,而是重點去關注以下這些信息。

1. 前十大流通股東為基金,則說明這家企業成長性相對會比較高,因為基金,尤其是大型公募基金,如中金和匯金這些在投資科技股的時候必然會選擇高成長的上市企業。

2. 持股最多的基金在下一個季報公佈中的增持和減持情況,一隻大型的基金公司投資上市公司必然進行過嚴密的計劃和調查分析的,那麼才會去大規模的買入,但是如果買入最的一家基金公司選擇了在下一個季報公佈的時候減持,這個時候則就要格外小心了。

3. 關注季報中的新進基金後續的表現,一家這家基金公司是否與上市公司有關聯交易等等。

4. 前十大流通股中散戶投資佔比最多的不要去考慮,畢竟散戶和專業的基金公司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既然從2018年到2019年,科技行業的炒作仍然是圍繞產業鏈展開,那麼在選擇科技行業的成長股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去了解科技行業產業鏈。通過對於科技行業產業鏈的瞭解,然後按照各個產業鏈所包含的個股,按照上面提到的科技股高成長分析方法,把每一個產業鏈裡面具有高成長的股票挑選出來,最為自己的備用股票池跟蹤,等到技術面買點出現。

下面是整個A股市場科技產業鏈框架圖。

科技主流時代,選擇高成長科技股的一些核心觀點


好了,以上這些就是選擇高成長科技股的基本上邏輯和框架,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要想實實在在的按照邏輯去分析眾多科技股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