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什么没有建在安庆?

悟之书香文化


安庆,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被中国城市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之一(2010年),是全省唯一“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 ,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中科大南迁安徽,曾经非常短暂落脚安庆,但又匆匆从安庆搬迁到合肥,时任国务院科教组负责人刘西尧与安徽革委会主任李德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河南、湖北和江西都明确表示不能接收中科大后,学校到安徽安庆选点,安庆方面表示欢迎。当时中科院领导刘西尧下达了疏散到安徽省安庆市的指示,并说:“其它学校都下去了,科大没动,开头早,走的晚⋯⋯”“安徽欢迎去,条件不错⋯⋯领导上支持你们,国务院业务组的都表了态,同意去。”

安置条件艰苦,下迁局面一度混乱

1969年12月初,先遣人员90人赶赴安庆。12月17-30日接连而来的两批900人也随后到达该市,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仅能容纳300人的三层小楼里。那里条件艰苦,根本无法支撑近千人的基本生活。

该小楼位于郊外的一个小山上,没有公路与外面相连,交通很不便利,总共只有七、八十个房间与一个小食堂,而且自来水不通,生活用水要越过一条沟到对面的山上去挑。房子门窗在“文革”的武斗中被全部拆除,有的用砖石堵死。一场大雪使天气骤冷,连睡地铺的垫草也难以购买。条件如此困难,致使局面非常混乱。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向安庆的搬迁很快停止。

时任安徽革委会主任李德生拍板搬迁到合肥

1970年1月,中科院方面领导口在中科大在皖负责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会见了李德生,协商科大搬迁合肥的若干事宜。

对于科大迁皖,李德生指示:

“安徽来了一、二十个单位,但都是找个基点,领导关系还在原上级机关;我们原来以为科大也是如此,现在情况更具体了,关系下放了;经过研究,安庆有困难,可考虑在合师院⋯⋯”

中科大艰难困苦中的重生

1970年,中国科大正式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当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学校迁入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二分之一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舍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到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尚不足百人。

从创校初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到后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以至濒临灭亡的境地。但中国科大在艰难困苦中凭借南迁精神而成长壮大,才创造了离开北京后的新的辉煌。


星云瀚海


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迁时,由于河南、江西等地无力接纳,其选址地确实是在安庆,但是由于安庆的条件实在太过艰苦,引起了师生的不满,而且当时安徽的领导人的目的也是想把中科大留在安徽的省会合肥,所以中科大在迁往安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以下内容根据时任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王锡鹏的《有关科大外迁的一些情况》改写。


当时中科大确址安庆时,地址在马山的一栋三层小楼和一间食堂,而且门窗全无,不仅住宿条件不好,而且交通状况也很差,师生对此抱有不满情绪。而当时安徽省的领导李德生并非真心想把中科大放在安庆,他更希望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放到新的省会合肥的,只不过因为有北京领导人的指示,所以只能按照上级要求办理。

师生不满,地方也不支持,所以当时中科大搬迁时的物资到达合肥时,虽然仅有十多名学生上访,但安徽省依然将这些物资扣在了合肥。并且安徽省也借师生对安庆条件不满的情绪,提出“中科大下放安徽,原本考虑安庆,现在看来不一定合适,可以放在合肥”的建议。就这样,1970年1月底,中科大重新确址在了合肥,使用原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进行办学。


用王锡鹏的话说,当时中科大完全可以利用位于安庆的原国立安徽大学的近50万平方米校舍办学,但被安徽拒绝了。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初衷,还是想把中科大留在省会合肥。而安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中国科学院领导及安徽省革委会之间的一件牺牲品,是他们将中国科技大学过渡改造的一块跳板。”

那么你觉得,如果当初中科大选择留在安庆,今天又会有何不同呢?在评论区,让我在评论区看到你的想象与才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