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文章通篇“导师崇高,师娘美”,作者是高级黑还是心理变态?

“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当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除模样端庄,神情秀越,浓而不艳,美而不娇外,师娘……” 此段文字摘自中科院博士生导师、冻土学家徐中民发表在专业学术杂志《冰川冻土》中的科研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


科研文章通篇“导师崇高,师娘美”,作者是高级黑还是心理变态?


这篇科研论文发表在2013年,当时35页的篇幅居然是叙述导师的家事,论文的小标题包括: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导师和师娘的和谐结合……大部分论文内容都是称赞导师和师母,光辉事迹、恩爱故事、人生感悟……看此文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科研文章通篇“导师崇高,师娘美”,作者是高级黑还是心理变态?


更可怕的是这篇文章属于徐中民申请的科研项目的一项成果,该项目属于“重大研究计划“,获得了200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科研文章通篇“导师崇高,师娘美”,作者是高级黑还是心理变态?


此事一经发酵立刻冲上热搜,《冰川冻土》杂志主编请辞,副主编停职,中科院发文表示:作为刊物主办单位,编辑部存在学术把关不严问题,进行撤稿处理,已经启动整改,并进行下一步调查处理。这里需要特别提到,该刊主编程国栋就是徐中民的导师。


科研文章通篇“导师崇高,师娘美”,作者是高级黑还是心理变态?


徐中民否认刻意吹捧,他表示是有“深层次含义的”,徐中民表示:“现在有争议的论文实质是勾勒也一种个人未来发展图景的结构—共同的发展之路,巧妙地解决了依据过去的经验中预知未来时存在的推断预知什么的问题;其次,还巧妙地融合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学术圈有多乱?


有一个业内人士透露,最乱的圈子不仅是娱乐圈,还有学术圈。


继“翟博士”之后,高校纷纷整改,严格把关论文,查重率要求一高再高,不止多少毕业生熬夜改论文,学术作假依旧挡不住“翟博士”要复出的心愿。


还有19年曝出上海某医院送论文现象,当时关于5篇SCI论文价值的讨论上了天,这个现象的背后就是学术界的另一大痛点,论文挂名乱象,属于学术界公开的秘密。


科研文章通篇“导师崇高,师娘美”,作者是高级黑还是心理变态?


最常见的就是为了论文能在更高水平的期刊发表,挂“大佬”的名字;学校实验室有了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也是领导或者高辈分研究员;因为夫妻关系将对方名字署名到论文上;只要掏钱就能买到论文的第一作者……


对于学术圈外的人来说,学术似乎是一个孤独的职业,但圈中人则了解,研究是极具社交性的——《历史的逻辑》。


究根到底,学术圈的问题的根源无非是来自两点:圈内新人的晋升通道完全由圈内资深者决定;绝大多数工作没有一个量化标准进行比较。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在这个圈子里,同时做了裁判和运动员,你觉得这个圈子还能干净吗?


新人为了上升必须讨好老人,因为老人手里有基金评审的权利,有人才帽子的给予权利,有审稿的权力……比如此次张中民事件就非常有可能是“自产自销”,因为《冰川冻土》杂志一共7个编辑,4个都是张中民所属的研究所的。


学界已经以帽子为标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圈子。一般人进不来,就跟修真小说一样,圈子越往上就越封闭,越难进,有的人一辈子都卡在了金丹期。壁垒森严的阶梯,只能一级一级往上爬,上面的圈子对下面的圈子有绝对的话语权,想要弯道超车,那真的要去修真小说里找主角了。


科研文章通篇“导师崇高,师娘美”,作者是高级黑还是心理变态?


圈子内部已经形成了利益链,今天你给我一个天材地宝,明天我还你一个神兵利器,非圈中人,不带你玩。


有人还给圈子分了级别,在读博士属于炼气初期,博士和博士后属于炼气期,都是一抓一大把,到了筑基才是“仙途”的起点,比如正副教授,带帽子的青年教授,筑基之后还有金丹,金丹之后还有元婴,元婴之后还有化神期,化神应对的都是牛顿、高斯、特斯拉这种存在,少之又少。


仙路尽头谁为峰?一顶帽子道成空,成仙路上血与骨,惶惶终日不可期。仙途与我等凡人无缘,既然仙途无缘,那便好好吃瓜罢了。


徐中民表示: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需要点文史哲的知识,万事考虑水,有情才生春。自然科学没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


徐中民不是没有写专业论文的能力,那为什么还要起一个如此专业的名字(《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论文该有的格式都有,内容却是通篇夸赞,到底是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表达,还是迫于现实的无奈,或者说是为了评职在自己主管的期刊下随便写点东西,亦或者说是一种心理变态?


科研文章通篇“导师崇高,师娘美”,作者是高级黑还是心理变态?


不管怎么说,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下发表这种文章,着实是学术圈之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