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最近澳大利亞這場漫山遍野不減勢頭的大火,真真燒著了慢熱的澳大利亞的人文情懷,那美麗而神秘的澳大利亞原始森林、袋鼠島、詩意無限的藍山公園、和慵懶而珍稀的考拉,就這樣在這場天災人禍中逐漸凋零,一直關注著的非非為生靈塗炭痛心之餘,忽然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本澳大利亞名著《荊棘鳥》。這本書不僅僅展示了那個年代澳洲女性趨於逐漸獨立的愛情觀和人生觀,還可以說是一本展現美麗壯闊的澳大利亞風景的不二讀本。今天就讓非非給大家解析一下這本小說的豐富的人物內涵吧。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在一眾文人墨客轟轟烈烈的讀《飄》的年代,非非發現了這本叫《荊棘鳥》的小說。這本小說當時被譽為澳大利亞版的《飄》。這本書是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該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裡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

而非非當時讀《荊棘鳥》這本書的時候,是被裡面的荊棘鳥的特性所吸引。

作者的開卷語是這麼寫:在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自己的身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直到如願以償,找到那種長滿如針一樣鋒利荊棘的荊棘樹。這個時候,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身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雲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著。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後的敬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東西,只有用深痛巨創才能換取。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關於這個美麗的、把自己的終極願望,用盡一生的力氣與命數發揮到極致的鳥兒,非非還是第一次從這本書中讀到,當時那份對生命和愛情的震撼,彷彿一下子擊中了我年輕的靈魂,忽然就好想,好想也像一隻荊棘鳥一般的,豁出全部生命的去愛一場。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這本被稱作澳大利亞版《飄》的鉅作《荊棘鳥》,所講述的故事是圍繞一個家族,三代女性的愛情線索展開來的。她們分別是女主人公梅吉、梅吉的母親菲奧娜、梅吉的姑母瑪麗、以及梅吉的女兒朱絲婷。

一、第一隻荊棘鳥:“得不到的愛,不如毀了他”。

這裡我先不說女主人公的故事,我想講講開篇的第一隻荊棘鳥,是梅吉的姑母瑪麗。

這是一個孀居的老婦人,是梅吉的姑姑。梅吉一家本來是住在新西蘭,他的父親帕迪替人家剪羊毛為生,但這一年父親失業了,這個時候他們接到了她姑母從澳大利亞的來信。梅吉的姑姑瑪麗是孀居多年,在人生最後的歲月,一方面希望自己有人照顧養老,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弟弟來繼承自己的遺產。就這樣,梅吉和家人來到了美麗的澳大利亞,和瑪麗生活在一起。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就是在這裡,梅吉遇到了她此生愛的命數,那個叫拉爾夫的男人。但是29歲的拉爾夫是一個神父,雖然梅吉當時只有九歲,但拉爾夫於冥冥之中,彷彿在等待著梅吉,在這些陪她走過的歲月裡,他們之間結下了親密的友誼,同時也隨著梅吉的長大,慢慢在轉換著情感的更迭。

這一切都被她那乖戾的姑姑,瑪麗看在眼裡。原來在<strong>瑪麗心中也一直仰慕年輕而英俊的拉爾夫神父,當她感知到這一切的時候,她感覺自己有一種被信仰和愛情欺騙著的痛苦,因此她彷彿一個惡毒的女巫,用類似詛咒的方法,在死前給拉爾夫神父寫了一封信,並讓他發誓在她去世後,但是被埋葬前拆開。

拉爾夫答應了,就在那一天,拉爾夫拆開信封,他驚呆了,原來,瑪麗比人們想象的還要富有,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1300萬英鎊,本來準備留給梅吉一家,但由於拉爾夫神父出色的工作緣故,她決定將這筆財產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捐獻給天主教會。而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羅海達,但只能由拉爾夫給分配工資。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拉爾夫拿著信,心中萬分糾結,如果他將這封信投入火海,梅吉一家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按原遺囑繼承全部家產。但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升的希望;而如果他公佈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用和晉升,但梅吉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了。猶豫再三,這個男人終究還是屈服於自己的野心,他選擇公佈了遺囑,離開了梅吉。

所以我說,梅吉的姑姑,瑪麗是這部小說裡的第一隻荊棘鳥,一隻隱形的荊棘鳥。她心知自己的垂垂老矣,是不可能得到拉爾夫的。但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去得到,哪怕是自己的親侄女。因為在她的心裡,拉爾夫原本是神的化身,是她全部的信仰力量,因此他不具備被普通人愛和被愛的條件,所以在這個時候,她不曾想要擁有他。但當她發現有一天,她的神從神壇跌落人間,如一隻精靈般落入凡塵俗世的掌心之後,她心裡那份邪惡的慾望被打開,被喚醒。她要用她全部的力量,來把拉爾夫釘在他理想的十字架上。釘進那棵她拼盡了全力找到的荊棘樹中。

拉爾夫被她的信封印了,不!與其說是被瑪麗封印,不如說是被他自己的慾望封印。終其一生沒有掉逃脫這封信帶給他的命運。所以,<strong>她是這本書中第一隻出現的荊棘鳥。不論善惡,只論這份孤注一擲的偏執之念。

二、第二隻荊棘鳥:“窮盡一生去追隨,尋到了,就要刻在生命裡,融進血脈。”

這第二隻荊棘鳥,本尊是梅吉,而影子則是梅吉的母親菲奧娜。因為她們母女倆幾乎有著驚人的相似的命運。她們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在劇中如影隨從的展示著,母女二人因愛而起,為愛而生的執念的精神世界。

①、梅吉本尊是荊棘鳥的元神,她用終身的犧牲精神,追隨那棵屬於她的荊棘樹。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梅吉最初沒有得到神父拉爾夫,在她父親死於一場澳大利亞專屬的森林火災,另一個哥哥也死於野豬的獠牙下之後,神父拉爾夫匆匆趕來,幫他們埋葬了親人後,明確的告訴梅吉,雖然自己非常愛她,但由於不久後要升任大主教,因此永遠也不可能和梅吉結為夫妻。梅吉在命運的折磨和心煩意亂之下,嫁給了酷似拉爾夫的她家的僱傭工人盧克。

盧克雖然酷似拉爾夫,卻對梅吉沒有真愛,他是衝梅吉的錢財,才無恥的追求梅吉並娶了她。婚後,盧克帶著梅吉和梅吉的錢離開了德羅海達,來到一個叫昆土蘭的地方去割甘蔗。他本來計劃用梅吉的錢和自己苦幹掙來的錢買一個牧場,因此他不僅管制了梅吉的錢,把所有的錢都存進了銀行,還讓梅吉去一戶人家做管家。盧克為了掙錢,沒時間回來見梅吉,甚至在她生第一個孩子(女兒朱絲婷)時,他也拒絕回來看母女倆。而此時拉爾夫卻來到了梅吉身邊。也許是功成名就之後,拉爾夫神父感到深深的精神空虛,他急需梅吉的愛來填補這份空白,他找到了梅吉,並終於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在梅吉也離開了盧克,去到麥特勞克島之後,他們一起渡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②、梅吉與菲奧娜的精神交流,來自於女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和命運與時空的交錯。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而梅吉就這段時光,懷上了拉爾夫的孩子。她毅然決然的重回孃家,與母親在一起生下了拉爾夫的孩子,取名“戴恩”。拉爾夫在這個階段,由於要去羅馬擔任更重要的職務,早在梅吉懷孕初期,就離開了,所以他並不知道梅吉懷了自己的孩子。

生下戴恩後,梅吉的母親菲奧娜一眼就看出戴恩是拉爾夫的孩子,也許正是因為自己當年也在最好的年紀,遇到過一個剛好愛的人。奧菲娜很能理解女兒,並坦言相告,梅吉的哥哥弗蘭克就是她與當年那個人生的孩子。而菲奧娜沒有說的是,事發後,因為那個人有家庭的原因,始亂終棄為了仕途,終究還是拋棄了她。她被她高貴的家族驅逐了出去,才嫁給梅吉的父親帕迪。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所以我把梅吉和菲奧娜兩個人的人設構建成了一隻重疊的荊棘鳥原型。她們母女都有著共同的命運,相似的決絕精神。在1915年那個時代,她們雖然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卻去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並付諸於行動,努力去實現和窮其一生的堅守。

菲奧娜堅守的是她的大兒子,那個酷似她初戀真愛的結晶。而梅吉彷彿命運給她母親寫的續篇,她不僅與菲奧娜有著相似的命數,還終究得到過真愛呼應,延續著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並用梅吉的話來說,偷得了果實。她把自己彷彿比作夏娃,在拉爾夫神父身上,偷來了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兒子戴恩,並培養了出來。

③、兩代人的命運,相同的魔咒。原生家庭強大的命運氣息,終結在冥冥之中的命數里。

就像菲奧娜對梅吉說的:“偷來的東西最終還是要付出代價的,就像荊棘鳥找到荊棘刺後刺穿了自己的喉嚨放聲歌唱,雖然歌聲動聽但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不幸的是,梅吉和菲奧娜更為驚人的相似之處是,她們自認為的愛情結晶,一個死,一個入獄。彷彿一個魔咒,命運用什麼方式給予你,也會用什麼方式奪回去。梅吉的兒子長大後,莫名的要繼承他親生父親的職業,要去當傳教士,梅吉雖然萬般不願,卻也不得不把戴恩送去羅馬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

她給拉爾夫寫了封信是這樣說的:“我偷了什麼,就還回來。”拉爾夫半真半假的不去認真思索,只陪著戴恩渡過了一段美好的親情時光。但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救溺水者不幸身亡。梅吉知道後痛苦萬分,要求拉爾夫動用權利把戴恩的屍體找回來,一開始拉爾夫打算拒絕,於是梅吉告訴了拉爾夫真相,拉爾夫這才悲痛萬分的放下一切來到兒子身邊,在給兒子做完彌撒後,便在悲傷與悔恨中死去。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梅吉窮其一生都在固執的守護著自己偷來的果實,併為拉爾夫揹負著這個秘密,只為讓拉爾夫能完成自己的平生的夙願,她選擇了成全愛人,但最終也沒有守住果實。這個決絕的守護到最後,守得一親一愛從哪裡來,又回到了哪裡去。想來大約她自己也不知,她這份具有犧牲精神的愛情到最後,謳歌的是否值得。

而她的母親所守護的愛情結晶大兒子,也因與繼父帕迪的水火不容而離家出走,之後在外入獄,五十歲才被放回來。在此期間,丈夫帕迪也死於一場澳洲的叢林大火之中,這個時候,菲奧娜才深深的感到,原來自己對帕迪那無私無求的愛早已接受,並根植於心。但再想好好去愛他的時候,早已沒有了機會。屬於她的那首愛情之歌,早已釘於她自己偏執的愛情裡,再來不及謳歌真實的愛情。

三、離經叛道的荊棘鳥朱絲婷,最終涅槃重生。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最後這隻荊棘鳥就是梅吉的女兒朱絲婷。她也是一隻改變她的原生家族命運的荊棘鳥,使真愛的概念在她這裡,得到了客觀而健康的轉型。最初的朱絲婷因為母親梅吉對弟弟戴恩的寵愛,和對她的冷落,產生了畸形的愛情觀,她不可救藥的愛上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戴恩。也許是對戴恩的佔有慾使她的扭曲的心裡得到了補償。親生父親盧克的缺失,和母親把所有的愛對戴恩的傾注,讓她感覺到佔有了弟弟的愛,就佔有了她全部不曾得到過的愛與慾望。

但這終究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情感,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促使戴恩選擇去做教士。最終死在了救人的溺亡中。讓戴恩從上帝那偷來,又還給了上帝。上帝終究是不允許任何一個夏娃破壞掉他的計劃。而戴恩顯然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於是上帝選擇了收回。

而朱絲婷的醒悟就是從戴恩的死開始的,她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沉淪和扭曲,開始了一個想要重生的願望,隨著朱絲婷漸漸走出戴恩已經離去的事實,同時給她送來了一個另一位,引領她走向健康完整的愛情觀的男人雷納。雷納的愛包容、尊重、忠誠可靠。他亦父亦兄,亦師亦友。所以這樣一個內涵滿滿的男人,卻在形象上略微欠佳,雷納長的矮胖但體魄雄壯。

但是雷納卻富有男性魅力,在深深的接觸和交往中,朱絲婷懂得了什麼是愛,愛源於欣賞,始於尊重。一份正常而健康的愛應該是可以互相幫助,能夠深入彼此心靈,滋養彼此成長的情感。這份健康的愛,終於讓朱絲婷那愛而不得的魔咒,落了地,有了歸屬。他們互相成就,互相溫暖,理性而成熟的構建出自己愛的天堂。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因此朱絲婷的愛情,終結了她祖母和她母親那偏激和偏執的愛情觀。她懂得了接納,珍惜。學會從愛與被愛的角度去追求現實中的真愛。這種理性的愛情觀,正是她祖母和母親那代人對愛情追求不成熟的缺失。朱絲婷這隻涅槃重生的荊棘鳥,不再孤注一擲的把刺扎進自己的身體,而是學會拔掉了刺之後,等待融入。

所以我覺得<strong>朱絲婷這隻荊棘鳥是作者最完美的構思,她把兩代女性追求愛情的精神,和愛而不得的偏執巧妙的融合在了第三代身上,重新去整合、歸納她的愛情觀,從而實現了她祖母對祖父來不及彌補的愛,以及她母親對拉爾夫缺乏勇氣去溝通的愛。這隻荊棘鳥才真正唱出了她心中幸福的歌。




四、男性角色下的荊棘鳥和荊棘樹之化身。

其實在作者眼中,她想要表達的並不僅僅是女性為愛而付出是荊棘鳥的化身。

在我看來,這整部作品中的男神,才是荊棘鳥的靈魂所在。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 我先說男主人公拉爾夫,這是典型的一隻追求神識信仰的荊棘鳥。他終身為了上帝的事業奉獻出自己一生,在他看來,神父這個職業才是他所追求的荊棘樹,他經歷了二戰時期,也成功的晉升為紅衣主教。正是他在戰爭中運用宗教影響保全了羅馬,受到了人們的讚譽,表面上神父這個職位才值得他為之付出生命的扎將進去,為之謳歌。但他忽略了作為一個人的本能情慾。過分的剋制和隱藏自己,必將雙倍的還擊回來。他終究還是沒有逃過俗世情慾,為自己偏執的信仰追求付出了痛失愛子的代價。戴恩彷彿是他要歸還給上帝的一個平衡,一個說法,在他清楚的知道,戴恩是他即不忠又不義的犧牲品時,他也終於承受不住良心和道德的譴責,追隨而去。他們倆也是男性角色裡的一對荊棘鳥,拉爾夫是本尊,而戴恩就是那個元神。
  • 戴恩終究沒有像他一樣,在糾結和痛苦中折磨著自己。他選擇了把自己的身體插向了上帝遞過來的那根荊棘。拋開了俗世的情慾與羈絆,衝向他為之獻身的神的事業。他是拉爾夫最深的精神層面,終究完成了拉爾夫想要完成的最高精神理想。沒有慾望、不存私心的真正的神父形象。

用作者的原話來形容戴恩的一生:“你從上帝那兒來,又返回上帝身邊。出於塵土而歸於塵土。生活是讓我們這些失敗的人過的。貪婪的上帝,把優秀的人聚集在身邊,把世界留給了我們這些剩下的人,我們這樣墮落的人。《荊棘鳥》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 我還比較喜歡的男性荊棘鳥的角色是帕迪。帕迪一生為了配得上菲奧娜的愛,把自己化身為一個無怨無悔的荊棘鳥,深深的紮在了菲奧娜這隻刺上,無論這個刺多麼堅硬、刻薄、冷漠。他都願意承受併為之付出一切,他毫無保留的守候她。但是除了菲奧娜的大兒子,讓他總有在這根刺上扎不牢的感覺,所以,他拼命的與他爭吵,不和,終其原因,是想要更牢的讓自己的身體扎進菲奧娜這根刺中。但最終,也許因為愛用的太為過力,這個角色中途夭折了。但由此喚醒了菲奧娜對帕迪的真心。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 最後,雷納才是整部書裡的荊棘樹。他用自己的耐心、學識、魅力和修養,滋養並回饋了朱絲婷這隻荊棘鳥的身體。用一句現代話叫“回血”。他並沒有讓朱絲婷在扎進自己身體後,謳歌致死。而是慢慢把自己的養分,從最深的根部輸送反哺給了紮在他身上的這隻荊棘鳥朱絲婷。讓朱絲婷得以重生。然後兩個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小結:鉅著的力量是把悲劇轉化為喜劇。

在非非看來,這部《荊棘鳥》所表達的,並不是一個人間悲劇。而是從悲劇往喜劇轉化的這麼一個成熟的鉅著。最終,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覺醒,從1915年寫到最後,經歷了將近半個多世紀,才把澳洲的女性追求獨立自主,勇敢尋求幸福、表達幸福的意願的脈絡整理清晰。這部鉅著的偉大,就在於作者把一個跨時代的女性意識復甦形態,融進了新時代裡,在那些特定的環境下,社會背景下,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神權意識,封建禮教的束縛,從而走進新時代,打開了人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正如作者說:“滿足是快樂,不滿是期待。恰當的滿足感才能提供幸福的可能性。

《荊棘鳥》中弱勢的女性思想需求終將被社會認可,與男權等分,並得到應有的尊重。而男人也從時代的陳舊思想中覺醒,開始審視和平衡,職業、信仰、與婚姻家庭之間的關係。因此非非認為這是一部值得關注的,作者考琳曾經在美國從事神經病理學研究,在此期間她創作了這本深挖人性的《荊棘鳥》。這是一部引發人類繼續走向精神文明深度思考的一部鉅著。今天突發奇想的翻出來給大家做非非之我見分析,希望大家各抒胸臆,共同探討愛情更深的精神世界。

年少不讀《荊棘鳥》讀懂已不是少女:解讀澳大利亞叢林愛情法則

作者~考琳·麥卡洛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文獻整理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