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一下王铎和王羲之写的两个“竹”字,究竟笔法差异大还是结构差异大?

千千千里马


首先觉得两个竹字王铎的给人壮美之感,王羲之的给人柔美之感。

王铎善于将小字拓而为大,写成巨幅立轴,笔画加粗是手段之一,他写的竹字第一撇方起笔方收笔雄强厚重而含蓄。最后一笔长竖钩直中带曲,刚健有力。起笔用篆书的圆起笔,线条有钢筋铁骨的质量感。

王羲之的竹字,除了第三笔外,都是露锋尖起笔,灵动奇妙,六个笔画像六片竹叶在风中摇曳。婀娜多姿,生动活泼。线条质感温润流丽。

王铎写的竹字左右比例为一比二,外形结构呈纵势,王羲之写的竹字左右结构大约比例为一比一,外形结构呈横势。

终上所述:这两个竹字,风格、线条质感、笔法、结构都有较大差异。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1一4为王铎书行书单字,5一8为王羲之书行书单字。)











神韵轩书法


出这个问题的人极有水平,赞一个。这两个字代表了两种笔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结体方法。看了前面的回答,基本上没答到尿点。


王羲之的“竹”与王铎的“竹”,区别的根本在笔法上,一为方笔,一为圆笔。

所谓用笔,无外乎方圆。何为方笔,何为圆笔,简单地说,方笔就是侧锋,圆笔就是中锋。

有人讲,学习书法要“笔笔中锋”,这话是不对的,王羲之的书法中就较多侧锋,方笔使用的关键是要及时将侧锋调整为中锋,不能一侧到底,变成偏锋病笔。

王羲之影响深远,二王书风仍是今天的主流。王系一脉楷书丶行书多方笔的局面,在颜真卿出现后为之一变。

颜真卿以篆法作书,裹锋绞转,一改王羲之的笔法,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也由此确立了方笔与圆笔之分立,这是他能与王羲之并称为书法史上两座高峰的重要原因。

而王铎的这一“竹”字,正是使用颜真卿的篆法线条,以中锋行笔,通过绞转写就。王羲之的“竹”则以方笔为主,这两个“竹”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笔法。



再说结体。书法的结体讲究奇正相生,奇和正是两种不同的结体方法。正,当然是端正;奇,则是要有欹侧,要通过不齐正达到正,这方面米芾是高手。


王羲之的“竹”写得中规中矩,端正端庄,以正面示人。而王铎的“竹”,左小右大,左上右下,看似不稳,却又通过最后一笔将字扳回,在险中求稳,深得米芾真传。

出题的人,你是高手,希多交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这两个竹字,无论笔法还是结构,都有很大差异。

根据字的阴阳理论,左为阳,右为阴。那么竹字两边是同样结构,根据易理,应该阳略小阴略大。而王羲之和王铎的竹字,都符合这一规律。


还是根据阴阳理论,左小为阳不足,阳不足,须上。因为上为阳,阳不足必上而补之。那么,根据间架结构的规则,也是左小,为上齐。实际上,这两个字,也是遵循上齐原则的。很多人认为,上齐是平的,不对上齐一般都是左边略低,右边略高,或者称抗肩。


汉字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守中。一般被称为中宫收紧。这两个字,基本都做到了中宫收紧。

根据结构法则,左右一般是不连接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上下一般是连接的,所谓上下一气。王铎的竹字,符合君子和而不同。

而王羲之的竹字,体现的是上下一气。左右结构,体现上下一气,很难做到。王羲之通过本该上齐的左侧部分,略微下移。下一之后,竹字的一横,作为属于阴性的笔画。其右上端,恰恰托起右边竹字的一撇下端。如果偏旁会说话,就好像他再说,我不是不再往上一点,是因为我扛着那一撇呢。如果真像王铎的那一最后一竖,你是不是觉得前半部分有些扛不住。所以,王羲之将最后一竖,通过牵丝,吊在下面,从而使字不失衡。



从笔法看,王羲之出锋很多,同时侧锋中锋并用。而王铎,是藏锋居多,只是最后一笔,出了一下侧锋,并且这个字,是笔笔中锋。


秩和律师147753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王铎和王羲之写的两个“竹”字,在结构上的差距不大,主要还是笔法上的不同,通过这两个字的分析,可以给书法爱好者一些启示。


上图这个“竹”字,出自《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结构上端庄平正,笔法上采用以楷法写行书,一笔一划,细致入微,藏锋露锋,交代得非常清楚,注重对比和变化(如两撇画“一弯头撇,一兰花撇”,两竖笔“一收一垂”,“一靠一离”,两横的笔法“一藏一出锋”),这是典型的二王一路行书笔法风格。这个字可谓“平凡之中见崎岖”,秀丽典雅,若没有一定的眼力,还看不出它的美来!


再看王铎大字“竹”字,结构上仍然较为平正,笔法上是明显的以草书的笔法来写行书,一笔一划不重细节,笔法上不如王羲之的精道入微,而是用拖笔写就,融合了碑的风格,所以这个字以“气势胜”。


这两个字的比较,代表了两个笔法和两种风格的不同,书法爱好者多自行去揣摩,一定会有所得。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


麓风轩


王羲之我们大家都知道,是东晋的著名书法家,以行书、楷书和草书最为出名,其中行书《兰亭序》成为千古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仔细看了王铎和王羲之的这个“竹”字,其实二者在结构上的差别并不大,都是左右两个部分左边小右边大,左边收紧右边放松。


之所以这样,原因很简单:

首先王铎本身就是学习王羲之的,他对于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是下过很大功夫的,二者的字在结构上相似是很正常的。

其次,从汉字的规律上来看也是左边小右边大好看,汉字结构的处理规律也一般是左低右高的。

二者的这个字在用笔上是有区别的。

二者字的大小并不一样,王铎的这个字是大字,王羲之的字是小字,用笔上肯定是有差异的。

大字讲究气势,所以笔画一定要粗,写的太细了笔画无法支撑整个字体结构,书写的时候要更多的用笔肚。

而王羲之的这个字是小字,更加注重细节,书写时用笔尖更多一点,如果用笔肚去写,小字就会没有灵气。

所以这两个字的虽然结构相近,但是用笔方法并不一样,从这两个“竹”字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大字和小字用笔的不同点,这个规律放到其它的字体上一样适用。

你觉得呢?


不二斋


为了答这道题,专门抬着手机在大街上让不同年龄,性别的十个人看这两个字。大家得出的结论十比零。一致认为第二个好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字如其人”。当然不是说人长的漂亮俊美,写的字就如其形。如的是人的情性,人的志气。

王铎是一个投降清兵的明朝官员。在他的字上当然看不出这个来。如果能从一个人的字迹中看出他是坏蛋,估计做坏事的人一辈子都不敢写字。否则被人一看便知他是坏蛋。当我们知道这个人的生平以后,他的字再好也不会有人学。比如宋代的几个大奸臣,蔡京,秦桧,他们的书法一等一类。可世人谁会说“我的书法学习的是秦桧”?避之唯恐不及,那能去学呢!



王铎的名气自然赶不上秦桧,官职不如秦桧显赫,做的坏事也没有秦桧多,书法呢,也没有秦桧好。原本并不十分有名的王铎,近些年来风头超劲。有人甚至认为他已经超过了书圣王羲之。其根据是日本人说的“小王胜大王“。这不,拿这个街头妇孺皆能辨优劣的”竹”字来说事。日本人认你就认?日本人说“小王胜大王”,也只是极个别的人。王羲之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超乎你想象。他们是把王羲之当神一样的供奉。怎么我们就不以王羲之为傲?反倒是看到对书圣不利的言论却兴奋异常?我很奇怪现在的王铎吹捧者,安的什么心?



子衿书法


王铎和王羲之写的两个“竹”字, 各有其特色,都是书法之佳作,难得的好字,给人以享受,可以作为练习书法临帖的范本。要说两者之间的差异我认为,笔法有差异,各有所不同,都有其妙处,都有其长处,对于书法家来说,各有各的笔法,各有各的妙处,存在就是必然,自个的也是王道。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也各有各的欣赏能力和爱好,可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当然要一定比个高低不可,我还是更偏爱王羲之书写的“竹”字,此竹无论从结构到笔法都很完美,不愧为是”书圣“之宝墨。

说到书法的厉害是结构还是笔法?这也许没有清一色的答案,有的人认为书法结构很重要;有的认为书法笔法很重要,没有笔法就不是书法。就书法来说,先要练习好结构,只有结构练习好了,再练习笔法,便可顺其自然,这样就可以达到结构、笔法两全其美之目的。书法没有好的结构,字就立不起来,这是不行的。不过,要使笔法优美,更得下苦功夫不可,真正做到使笔法应用自如,落笔有法,下笔有款,笔笔生辉,这样书法就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了。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需要几十年的刻苦练习,笔法美是一个需要用很长时间练习才能达到的。正是如此,书法美在笔法,立在结构,难在笔法,好的笔法就好的书法,从这一点上来说,笔法比结构更重要更厉害。这是自己的看法。


悟思必得


这个开题很具体,很简单。

但是

这个问题的核心不是技法问题。

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

种种的艺术形式

其实是人的一种“精神投胎”。

精神,指人的思想、修养等。

投胎,指人的具体行动,比如:

画家画画

书法家写字

作曲家写曲子

歌唱家演唱

舞蹈家跳舞

………………………………………

不同的思想、精神

那么反映到具体的艺术表现上

就千变万化了

所以

学习书法也好

书法鉴赏也好

要通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

看到其内在的、久远的文化精神。



老跨斗


千里马啊千里马中的千千千里马,那就是万里马中的万里马喽😄

你真的是很搞笑,倒像是一个考官。不过从你每次提问邀请的问题来看,还是有一些水平的,就不和你计较了。

王羲之是华夏书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也是至今无人可以逾越的高峰。他诸体皆善,法度完美是历代从帝王将相到普罗大众膜拜的偶像。自古以来贬低他的人微乎其微,一个微是指人少,屈指可数,一个微是指贬王的,成就都很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王铎是一个二臣,也就是俗话说的反骨仔,或者说是叛徒。至今被人还提起的就是它书法了,认为他的书法有雄强之势。这是对书法了解不多的表面直观感觉和认识。

从你给这两个字的对比就可见端倪。
竹字是一个同类并列结构。左右构成部分基本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个字的笔势来看,左收右放,其势内敛,从这个字的笔势走向来看,他的意图是笔势回环,可惜意断,也就是气断了,因此也没有达到左收右放力量内敛的效果。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有这个效果而已。从用墨笔迹来看,笔锋蕴墨饱满空中意逆侧锋行笔,回转云篆中锋而行,收笔挫笔倒左上内收。从图可知,意逆侧锋就一滩墨渍,基本上分不清笔势力量,云篆中锋轨迹拖沓,挫笔闪收就一个疙瘩,一点都不干脆利落。整体效果看起来了左收右放,顾盼有情,有雄强的姿态。认真仔细看一下,就会觉得是一个不修边幅,衣着邋遢到快要死的病人,有气无力,象条死蛇,疲软极了。仔细分析后结合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书法确实很像他的人生,外强中干就是一个二五仔!

再看王羲之的这一个字

因为这个不是真迹,就不做具体评价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现在对田鼠发起了挑战,这只田鼠和田鼠们也学过王羲之,还有冒充老师的田鼠骂过王羲之,说王羲之写的字是馆阁体。

王铎和田鼠都学着王羲之,受着书圣的恩泽,也都骂过王羲之,这个叫做吃着奶骂娘。真他妈的不是东西。

好啦,万里马,我在等着最后灭鼠的机,不和你瞎扯了。不要拜拜了😄


guihuxuan1


首先。这样两个单字的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有些字放在整幅作品中是非常协调的,但单拿出来却很难看。书法不能就字论字,要看他在整幅作品中的作用。

其次。这两个字的大小完全是不一致的。王羲之的这个“竹”字指甲盖大小。王铎的这个是大字。大字和小字的用笔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大字追求的是气势,小字追求的是精致。

第三。王铎本身对王羲之最有很多年的研究,在《圣教序》等作品上下过很大的功夫。王朵的临摹,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字型。这两个字的结构基本相同,左小右大,左低右高。用笔差异更大,无论是藏锋露锋,还是中锋侧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