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好书法的笔法?

墨虫


笔法,就是用笔(运笔)的方法。要这是学习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夫,也是书法家一生都要研究的问题。笔法有经过历代书法大师和经典作品高度概括总结出来的笔锋,在此基础也有书法家个人独特都笔法,前者则经典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后者微妙,具有独特都个性,也是书法家不同风格形成的关键。



学习笔法首先要毛笔笔法都有哪些?笔锋从广义上说,包括执笔、运腕、用笔的方法,狭义上说表现点画形与质的方法。概括起来说笔法包括:起笔、行笔、收笔,提、按、顿、挫、转、折、迟、疾、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方法。

起笔、行笔、收笔是指的写好点画的基本方法。要写好一个完整的点画必须具备的条件。掌握起笔行笔收笔的技法需要我们了解三个方面都问题,一是点画首段中段和末短的具体形态,如起笔、收笔阶段的方、圆、藏、露之线条。二是这些点画是用什么技法完成的,都有哪些具体的基本要求。三是范字所独居的笔法特点。这些需要我们在临摹练习之前通过读理论和读帖以及结合自己不断丰富的技能来逐步完成。


如点画的中段吧,最基本的就是中锋要求和粗细曲直的变化要求,如何实现的呢?中锋首先要学会借助提按顿挫的调锋技法,在将起笔的侧锋调到中锋上,然后中锋运笔即可。如横画,中部一般有粗细变化,粗的地方,笔毫铺开的幅度相对较大,细的地方笔毫铺开的幅度较小,就是说,粗的地方是用的按笔技法,细的地方用的是提的技法。


还有就是不同的运笔速度对线条的形制也有非常大胆影响,速度慢线条多浑厚凝重,速度快,线条多流畅自然。通常情况下,都是迟疾交互的。

就书法家独特的运笔个性来说,也非常重要,如我们学习同一字帖,不同的人由于理解细微区别,就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粗细变化的线条,理解和性情不同,学习同一个字,同一个点画,可能粗细变化就会有及其细微的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就有可能带来整个字风格、气韵和精气神的不同。




翰墨书道


我从六岁起学习书法,但总感到自己悟得还不深,尤其是想的和实际写的总要脱节。这里谈点感受,供大家讨论。

讲到笔法,我以为应当包括执笔的方法和书写的技法两个部分。

现在通常很少谈执笔的方法。其实执笔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书写笔法。我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旧社会读过私塾,后来就职于上海《大公报》毛笔字写得很好。他要求我们练字时不但人要坐端正,而且笔也要握端正。五个手指该怎么放,手心要空得能容下一个鸡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看到现在有些朋友像拿铅笔钢笔一样在写字,甚至是握着笔杆在写字,我是服了:那样也能把字写好?

执笔用的是手,延伸开来是用腕和用臂。即通常我们书写时如何悬腕、悬臂,使笔、手、腕乃至臂如何协调动作,也都关系到笔法的正常发挥。

笔法,被历代书家称之为"千古不易"。当然不变中也有变。可分为基本笔法、常用笔法及各种书体的特殊笔法。

(1)基本笔法,指的是笔在纸上行走的基本规律,即:起笔→行笔→收笔。无论是点、横、竖、撇、捺,任何一个笔划,都离不开这三步曲。现在一些玩字的人,随意涂抹,连这个执笔的起码要求都做不到,简直是遑论书法了。

(2)常用笔法,是指提、按、使、转、中锋、侧锋、逆锋等主要用笔方法。前四者是讲笔的使用方式,应当按照字的结构、粗细、走势来行笔,使手中的笔始终是变化灵动的。而不是僵硬在那里,写出的字或笨如墨猪;或只是机械地去写,使之呆若算珠。后三者是指笔毫行走的路线。通常我们中锋行笔居多,有的书家甚至强调要笔笔中锋,在楷书篆书中是好此,在行草书中还经常灵活加入侧锋和逆锋。同时还要注意方笔和圆笔的交互运用,使写出的字灵动而多变,提高线条质量。

(3)各种书体的笔法,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比如:篆书,要求用笔要注意对称,用力要匀衡;而隶书的横划,则要写成蚕头雁尾等等,都有特別的用笔方法。

总之,笔法是书法的基础,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和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斩获。肤浅之见,与同好者探讨。

我早些年写的字


浮石散人


笔法,用笔的方法,有时也真的感觉把字写好,实际上就是想办法玩转手中这支笔,一方面让他完全听话,指那打那,想走就走,说停就停,想倒就倒,说立便立......说起来好像有点简单,哈哈。另一方面要随顺毛笔的个性。第一,毛笔有双重性格,一个就是很软,初学者感受最多的就是这个。一个就是弹,需要练习中体会出来,掌握好柔中带刚,特别是刚后,就可以体会到笔法了。第二,研究如何打开笔锋。第三,什么是铺毫,真正把笔毫铺开的标准是什么。第四,如何恰到好处的提按,使线质的变化自然而不突兀。第五,研究什么是裹锋,与铺毫有何区别,二者在万毫齐力时有何不同。第六,如何铺后聚锋,聚锋如何塑形。第七,如何立笔,是八面出锋的关键,换面造型的重点。第九,逆锋,为什么要逆,是获得力量吗,是为了藏起笔锋吗?第十,顶笔,为的恢复原状或者重新获得弹性。十一,弹笔,个人认为,很多出锋都有弹的因素。十二,顺,就是随势就弯,顺势而为。十三,绞转,让笔锋组织有序,弹力铮铮。十四,涩,获取最大摩擦力,笔与纸有相抗,粘连,吻行的感觉,点画浑厚坚实。十五,捻笔,瞬间把笔锋充分打开。十六,驻笔,里面含有顿,立,换面的小动作,发力前的准备工作。十七,留,等一下,歇歇脚,让墨,纸,笔毫灵魂和躯体合一。还有很多,只是要把握核心,万法的目的是为了铺聚顺弹。这样说,只是个意向,但愿能明白,很想学一下发视频和图文,只是学了一段时间,还是弄不成,如果能在视频上说一下也许更清楚一些。






冯凯8709


几位老师说的都是毛笔,讲的都很好,我主要说说硬笔。用笔千年不易。无论软笔硬笔,也无论是从技能层面还是艺术层面,笔法都是书法的核心要素。主要讲三点。



一是笔法的训练要从临摹开始。笔法就是运笔之法,以线条的形状、力度、质感来体现。用笔是技巧,但笔法是艺术,临帖之人,要善于从线条的背后寻找笔法的来龙去脉。只要是认认系统的临摩了一本法帖,也就有了对笔法的基本认识。



二是笔法的成型要通过大量的书写实践来生成巩固。点化的形状以及结构的布局是可以临摩的,但书法的节奏气韵很难直接照搬照抄,很多技法的要点诀窍,光对着帖子琢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经过大量的书写实践来摸索、感悟与总结,只有当书写技能达到了一定的节奏、速度与协调,才能发生质的改变。



三是笔法的融塑提高是知与行的统一。祝法制学一半在理论,一半在实践,具备一定的书写技能之后,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我们讲书法的神采与风格,也是不可能仅通过临帖就能实现的,必须经历一个吸收重塑的过程。书法习练推进到融塑风格的阶段,不能让实践等理论,应当书读百家,拓宽理论深度,理论联系实际,最终通过书写实践来融会贯通。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学习书法,笔法是关键,那么如何练好书法的笔法呢?非临帖莫属,从古代名家法帖当中去求法。

现在有些老师提出了一些笔法练习的方法,例如画各种线条,画圈圈,各种曲线等等,这种练字方法作为初学者熟悉笔性的一种练习未尝不可,但绝不是学习笔法的主要途径。学习笔法就是要临帖,去观察、分析、揣摩古人的用笔。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多思考,多加几个问号?要会学,巧学。利用现在的媒体手段,多看看一些名家的教学,可以破解自己的一些疑问。

我初学书法的时候学的是柳楷,那个时候也没有视频教程,拿了一本《玄秘塔》根本不知道怎么下笔。后来又看到一些书上,有一些笔法的示意图,就是那种画圈圈的笔法,入笔要折笔藏锋,收笔也要画个圈等等,于是也就这样去跟着学了。

后来成人之后,中间把书法放掉了一段时间,后来又重新捡起来的时候,我去写行书,因为习惯了楷书的那种画圈圈的笔法,写行书的时候老师绕不过弯来。后来有幸看到了台湾的一位书法老师陈忠建老师的书法教学视频,又看了翁志飞老师的教学视频,对原来的那种画圈圈的笔法提出了否定,这才让我想明白了。

古人写字很少写大字,楷书多是3公分左右的,甚至大多数都是2厘米左右的,行书《兰亭序》也是这么大小的,古人一天要写那么多的字,如果都是那种画圈圈的笔法,估计一天写不了几个字。

而且,我初学书法的时候都被书上教的说要用羊毫写字,现在我知道了,羊毫是宋以后才出现的,清朝才盛行的,晋唐时期多用硬毫的散卓笔或者是有心笔。因此,我们在后期要进一步学习古人笔法的时候,对于笔和纸也是都要关注、考虑的。

那么初学来说,主要就是通过临帖来学习古人的笔法,然后辅以“明”师的指导。如果没有老师的话,那么你可以加入我们的《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为广大自学书法的书友们提供了众多名师的书法教学资源,对你学习古人的笔法一定大有裨益。

临帖的时候,务必做到形似,切勿一开始就追求神似而放弃形似。说实话,初学者,形似都不到位,谈神似,那是自欺欺人。神一定是依赖于形,没有形哪里来的神呢?


翰墨今香


行书的笔法,是从楷书过渡来的,如果你有楷书的底子,练习起行书来就会比较快的掌握行书要领。如果没有楷书的底子,直接从行书开始练习的话,不知道运笔的疾涩快慢,把行书的运笔单纯的理解成快速运行,结果长年的练习下来,养成了油滑漂浮的习气。

行书的笔法练习,要按顺序进行。先从节奏快慢训练开始,比如以兰亭序为范本,我们练习的方法是先把兰亭序中最简单,笔画最少,最容易写的字挑选出来进行练习。对笔画做:慢——快——慢,快——慢——快,快——快——慢,慢——慢——快的转换练习。学会有节奏的书写,这是提高行书笔法的技巧 。



第二步,作两笔以上连写的笔画练习。不用刻意模仿游丝。先把多笔画的连接练习熟练,游丝引带的技巧自然就会。

第三步,进行折转点的练习,要把折转的转角写的有棱有角,才能使字体刚健强劲。对连续的转折,不能轻浮绕圈,必须方折或方折与圆转结合。

第四步,做左右结构练习。左右部首偏旁的连接,有意连,有形连。形连用游丝,意连用引带。


最后,完整的对点画的轻重,墨色的枯润,节奏的快慢统一在一起进行综合练习。

练习书法是有过程的,直接就上,未知的书理不明白,把基础训练跳过去,里面蕴含着的书理得不到实践和认知,写出来的字就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凡事都应从简单容易的地方开始。行书练习,也不例外。


子衿书法


启功大师说“书法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呗”。

乐子,有人一找就是一辈子,乐子背后,却是无比艰辛的书写过程,酷署寒冬,经年累月,却乐此不疲。这就是第一个回答:不停地练。

说起来简单,很多文章也写到,方法不对,练也是白练,于是各种笔法练习方法网上一搜一大把,有画格子的,有画蚊香的,锻炼手腕转动笔杆也好,锻炼持笔稳定性也好,最终目的应该就是对中锋的把控练习。

曾看过钟明善教授的一个关于如何分辨书法好坏的课程,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作品对中锋的运用,一幅字没有中锋就没有筋骨,并对中锋怎么运笔做了详细的讲述,将笔锋压下去,拖着笔锋走,所谓力透纸背就是这个道理,看完受益匪浅(不妨在网上找找这个视频看看)。临帖临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字虽然临的很像,但总是毛糙,笔划看起来不利索,学了这节课才知道,自己的笔法多是侧锋,使写出的字笔划边缘无法结实,所以,在临帖时便开始刻意地去练习中锋笔法。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从字形的像,转而让每个笔法都落到实处,这样练习应该才是从古人的作品中学习的基础。


九成宫


初学书法基本都是楷书入门,又多从欧体或颜体入手,风格不同,但笔划规律都一样,但选择临什么贴对笔法的训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开始练习小楷,很喜欢姜夔的《跋王献之保母帖》,但几个书法界的老师都不建议我临这个贴子,而是让我选择《灵飞经》,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帖子: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



灵飞经


看完你觉得哪个对笔法的练习会更重要呢?

小楷虽然笔法也很重要,但练习笔法,不建议从小楷练起。


搭把手


《行书练习两条路:行书可以专门练习行书得来书写技能;通过楷书学习自然获得》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行书可由楷书练习得来;行书作为一种专门书体同样可以通过行书专门练习得到。

一、行书规范自由,行书技法持能可能从楷书规范练习中继承;

普观书法世界的行书风格,行书算是所有书体中风格最为丰富的书风。

通过楷书的练习,学习者在掌握楷书的笔法技术与结构技术基础上,熟能生巧,行书行楷也自然可能形成自己的书写技能。

图:赵孟頫楷书自然的书写特点中可见行楷的书写效率;

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算是赵楷的风格。赵孟頫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但我们读到他的书法作品,其中都有明显的行楷笔意。

但是赵孟頫是从学习欧楷的楷书开始,在欧楷基础上,他引入了丰富的行楷笔法,从而让楷书有了方块规范性,同时又有了书写上的快捷性,从而还引发了馆阁体的大发展。到了今天,馆阁体又继续成为现代硬笔书法的基本。

二、行书通过行书直接练习也可以成功;

书法是一个手艺工夫,只要强加练习,总会熟能生巧。现代人,古代人中,也有一部能把行书写得高水准,但是楷书却跟不上自己的行书水平的书法家在。

任政先生的行书是中国现代行书的开拓者,在很多研究者眼里,任政先生的行书水平远远高于他的楷书水平。但我们可以看出,值得任先生的行书行楷与你其楷书风格一脉相承。只是相比之下行书的风格更为有名。

田英章先生楷书开启了工笔楷书的大门,其楷书风格来源于欧楷。但是田英章的行书并不是欧阳询行书的风格,也看不出田英章楷书的风格。

图中,田先生的行书笔法与线条风格与其臫的楷书风格大有区分。从田先生的讲座也可知道,他的行书并不由自已的楷书自然快写而来,是另一磁套专门的行书体系!同样通过从行书笔法到结构的练习中取得。这样的练习,个人的行书与楷书就形成了两套风格。


创新炎黄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被誉为“集五百年书法之大成”,其书法理论和书法作品有高深的见解和艺术水准。在《松雪斋书论》中,赵孟頫认为: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赵孟頫将书法的学习内容分为两块,一块是笔法,一块是字形,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笔法技巧不精妙,虽然看起来字形很和善,但是也是恶俗的。

而一个人的结构如果不精通,即便是书法写到很纯熟的地步了,但还是如同没学习过一样。如果一个人学习书法能够同时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可以说他真正掌握了书法。

在这里,赵孟頫将笔法和字形看作是一个成功书法学习者所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缺一不可。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笔法的学习问题。

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

刘熙载在这里强调了书写笔画的过程中笔法的重要性。而所谓笔法,其实就是笔画的书写法则,是我们每个人在书写的时候必须遵守的程序规范。

因此,刘熙载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语气确切坚定,如“必有”“俱”“皆”,可见笔法的重要性。

既然笔法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

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认为: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帖,融会于胸,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朱和羹在这里谈到两种学习笔法的途径。总体上来说,一种是纯粹理论性的东西,一种是实践性的东西,我们先来说一说实践性的东西。

所谓实践性的东西,其实就是指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去临摹字帖,学习笔画的书写方式和书写技巧。这是直接去要求你去锻炼你所学到的东西。

但是在我们进行实践性的锻炼之前,必须还要做另外一个工作,那就是思考我们如何才能获得我们所要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那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理论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开始书法实践之前,一定要在心中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方法指导。

可能这样说会比较干涩和枯燥,我们举一个例子吧,比如说我们在学习“横”这个笔画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去起笔,运笔和收笔。这些书写的方式和技巧不是靠我们一开始去不断的试验、摸索而能得到的。

而是应该有一个人在前面引导你,不管是字帖还是书法老师,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去给你定一个方向,或者说给你一个目标,让你朝着这个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前进,这就是我们学习书法理论性、技巧性东西获得的重要途径。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认为: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因此,先有理论,然后才能有实践。笔法的学习也有相对应的笔法的理论与技巧,因此,我们在真正开始触及到书法的笔法之前,一定要对笔法的理论有所了解,对比法的理论有所了解了之后,才能谈到掌握笔法的问题。

那么理论和技巧存在于哪里呢?理论和技巧存在于两处,一处是我们平常所能够接触到的字帖,他们是无声的,是不容易被人所察觉和观测到的隐形的书法理论和技巧的说明。

明代解缙在《学书法》中说: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解缙强调“口传心授”与“临古人墨迹”之间的平衡,一种是理论指导,一种是实践学习,这两者都不可或缺。

而书法家的书法理论和他的经验之谈,则是我们显而易见的,是可以直接得到理论的指导。但是这两者又有所区别,字帖上的技巧和理论性的说明,它是无声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表现我们应该如何的去书写这些笔画。

但是他确实是形象的,只要我们看到了字帖,心里就有一个方向和目标,大概就能知道我们应该要达成的书写效果。

而书法家的书法理论,它是抽象的,虽然他是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为我们的理性所认知到的,但是我们如果不结合字帖的话,是永远不知道我们所要学习的书法笔法应该写成什么样子。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学习比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我们古人的书法理论,另一方面是我们古人的说法,是我们古人的把这两者结合了才能够达到积极与抽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王羲之的书法理论中有这样的一句:

啄不可缓,缓则失势。

这句话其实就是对啄笔笔法的阐述。它是理论性的东西,是文字性的,是抽象的,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理论呢?只有我们把王羲之的字帖找来,去看他书法字帖中啄笔所运用的地方,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所说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欢迎你与我一同进行讨论,坚持对书法与艺术的严肃思考。


松风阁书法日讲


行书学习也需要和篆书、楷书、隶书正书一样的用笔方法,“飘”的原因还是用笔问题,“欲下先上,欲右先左”“起笔藏锋”“叠锋”都能把笔用实。

看你临的圣教序的线条还是不错的,就是一些转、折的节点不娴熟,收笔有一带而过的地方,例如:最后一行的“扬”的撇、“乎”的最后收笔。这些地方是要快一点,但是也不要心急,要留得住,送到位。

书法学习不是靠讲的,也不是看书就能学会的,还是要多请教身边的老师,慢慢积累,定会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