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語文者得天下,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這幾年,在語文界的大街小巷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恐怕莫過於——得語文者得天下了。

“得語文者得天下”,看來威風八面,似乎語文界的春天馬上就要來到了。

但是,仔細想想:這恐怕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就像曹操當年率領大軍長途跋涉,說出望梅止渴一般。

得語文者得天下,也許是所有低頭過日子,找不到職業尊嚴的語文老師,進行自我安慰的最好謊言。

得語文者得天下,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得語文者得天下,謊話連篇。

NO1,百年語文,自身都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眾所周知,在古代語文學科是沒有獨立地位的。它既包含著語言文字,也包含著文史哲理,道德禮教,人情世故,花鳥蟲魚。大家在學語文,但是也在學道德文章,治國韜略,儒教經義。這時的語文,身兼數職,是混合式的。

正式將語文學科獨立出來的是葉聖陶先生等老一輩語文教育工作者,是他們將語文從其他道德文章中解救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由於語文學科獲救得遲,獨立時間不長,語文到底要教什麼,到現在還是一個問題。

有人主張語文學科要進行“語言要素教育”,走語言知識化,技術化教學的道路。持這種觀點的人試圖建立一套完整的語文學科知識體系,一課一得,得得相連,成為體系。於是,有了文字、語音、詞彙、語義、語法、修辭等的教學。這種知識不斷擴大化,泛化到文章知識,邏輯知識,文學知識,文化常識,形成了所謂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字憲法。

另一方面,有人主張“語言功能教學”,走語文教育情境化,語境化的道路。他們關注的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對誰,以什麼方式,說什麼,期待什麼樣的結果。他們注重的是語文教學教給學生如何使用語言,並用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而非立足於專業水平上去研究它,談論它。他們看重的是培養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語感。

甚至於,還有人主張退回到過去,實現語文教學的“混合式狀態”,像古代一樣,一篇文章論高低。

所以說,語文在中國,既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也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語文老師拿到一篇文本,該教什麼,自己都在抓瞎。每個人站在自己不同的學養基礎上,站在自己對語文學科的不同理解上,對同一篇課文所“生產”出來的教學內容絕不相同。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語文到底教什麼,難壞了一大片人。

語文學科自身,本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得語文,如何得?得什麼?一個巨大的黑洞能吞噬一切,你想得它,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得語文者得天下,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NO2,語文考試,自有一套獨立的話語。

與語文學科是一個巨大黑洞不同的是,我們的語文考試,卻自有它一套獨立的話語。

這套話語是獨立於語文教學之外的。也就是說,在許多時候,你在課堂上所教的,與考試所考的並不是一回事。

表面上看起來,語文考試考什麼是很明確的。

比如說,拼音啦,漢字啦,詞語啦,默寫啦,語段啦,閱讀啦,古文啦……但是,這些固定的題型後面所對應的考查點卻是“看得見,摸不清”。

以最簡單的字詞為例,它們往往出現在語文試卷的首要位置——一二題,按理說,孩子們長大了,字詞學習應該是最簡單的吧。小學早就學會查字典了吧,字詞還不好學嗎?但實際上,中國的字詞浩瀚無邊,對於語文考試來講,只要是中國的漢字什麼都可以拿出來考,放在那個年級考都合適。管不管這一冊書學過沒有,只要是字詞,什麼時候考都合適。就這,撂倒一大片學生。

更不要說什麼閱讀考試了。

按常理說,語文考試,面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只要能自圓其說,多元有界,在一定的範圍和邊界內都是允許的。甚至於,閱讀的魅力之一就在於常讀常新,能讀出別人讀不出的東西,這才是語文素養,這才是學習功力。可現實卻是,我們的語文閱讀常常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而這些標準答案的“標準”從何而來,誰也搞不清楚。

新聞上批露的某某人的文章,被入選語文試卷之中,讓他本人試著做做文章下面的閱讀題,自己也得不了幾分的現象屢見不鮮。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我們的語文考試有一套非常古怪而荒唐的話語系統,是獨立於我們的語文教學和語文實踐之外的。課堂上老師講的不是這些,實際上作家用的也不是這些。

但是,它就是真真實實的存在著,並作為判定學生語文素養高低的標準。這套標準,既不能提高你的語文素養,也不能提高你的語文實踐水平。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考試。

它不成體系,它沒有固定的標準,它出自於出題人的心中手中,你要得到它,不易;得到了它,又有何用?

大家說,“得語文者得天下”,本身不就是一個悖論嗎?

一方面,得了語文分數,不一定得語文素養;另一方面,有了語文素養,不一定能考出好的語文分數。

得語文者,究竟要得什麼?

得語文者得天下,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NO3,語文閱卷,中庸之道的上演。

語文閱卷工作本是重中之重,因為它的好壞極大地決定著語文成績的客觀與真實。

我們可以將語文閱卷分為平時閱卷與中考閱卷。

大家都認為最能展現學生語文水平的是作文。可是,在平時的測試中,包括每年的期中,期末考試時,參加閱卷的語文老師本就有限,常常是“粥多僧少”。這麼幾個人,幾桿槍,而工作量又這麼大,粥這麼多,喝不了,怎麼辦?只能是“蘿蔔多了不洗泥”唄。大家都要在學校規定的時段內完成閱卷任務,於是只好看一看,很快地憑印象給一個分數了。

看作文是這樣,看閱讀題,自不必說了。這就是現實。

到了中考等大型考試怎麼樣呢?情況能好一些,但也好不到那兒去。

這些大型考試,電腦在後臺統計,作文閱卷往往是二評或三評。如果給作文賦分的二個或三個老師,所給分值差距在一定的範圍內,電腦會取幾個賦分的平均值。但,如果差距較大,電腦會將試卷發給閱卷組長仲裁。先不說,閱卷組長仲裁能否保證一定公平客觀。即使閱卷的普通老師,也是提心吊膽,一個頭兩個大呀。因為,中考閱讀有大數據在後面統計著,如果你給學生的得分過高或過分,後臺就會顯現出來,你的得分偏離度過大。

因此,許多老師為了保安全,求穩妥,在學生作文問題不是蠻大的情況下,都會選擇給一個安全分,既不是過高,也不會過低。

中庸之道。

你說這樣的語文閱卷,學生之間的差距能有多大?

看作文,許多時候看的就是書寫,這已不再是什麼秘密了。不然的話,為什麼凡是語文老師都強調要寫好漢字呢?

換句話說,許多時候,語文的區分度其實區分的是書寫程度。

這樣的語文閱卷,不要說自身本就區分度不良。即使有區分度,得語文者又能如何?

得語文者得天下,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NO4,語文學科,自身就是農業學科的性質。

我們常說語數英,語文似乎是老大。

語文確實是老大,但已經是“過去式”的老大了。

如果用一個蹩腳的比喻來形容的話,語文像農業,數學像工業,英語像商業。農業重要不重要,重要!!!

我們不常說“無農不穩”嗎?

但是,現在的中國早已不再是過去那種依靠農業,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單一經濟模式了。我們現在不是常常提倡用工業來反哺農業嗎?我們現在不是還說,要大力發展商業,服務業,第三產業嗎?而且,在目前,工業和商業在經濟領域內的地位早已不言而喻了。

這種經濟模式的轉型也反應在學校裡。

語文已經是過去的老大哥了,在“工業”和“商業”的擠壓下,其大哥地位早已不保。而要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學生的分數總量,還要“工業”和“商業”來反哺“農業”。

語文自身就是一門農業學科,時間長,見效慢,辛辛苦苦種一年莊稼,賣不了幾個錢。其尷尬的地位,早已與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模式不相適應。

在這種情況下,想通過什麼語文考試來倒逼學生讀書,就像妄圖用糧食的收益來倒逼農民種地一樣滑稽可笑。你再倒逼,大量的農民兄弟還是選擇了離家打工,投身於工業和商業。

語文學科的尷尬境遇不也是這樣嗎?

現在的孩子,作業量這麼大,學習負擔這麼重。還妄想像過去一樣讓他去海量讀書,難度可想而知。過去是什麼社會?科技不發達,媒體不繁榮的時代,鮮有娛樂方式。那個年代看個電影,聽個戲曲,都是奢侈品,人們有大量的時間,可以進行海量的閱讀。閱讀在當時也是一種流行的娛樂、消閒方式。

請問,現在的社會還是這樣嗎?

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恐怕很少有人願意在土地上再投入了吧。收益小,時間長,見效慢,有時還要受外界氣候的影響。傻瓜都知道,這樣的日子沒法過。這哪有拉開電閘或做個小買賣,投身於工業和商業來錢快!!!

在這種情況下,倒逼學生讀書,倒逼“農民種地”,還說什麼“得語文者得天下”,“種地可以致富”,恐怕只能是語文人的一種自我安慰吧!

得語文者得天下,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綜上所述,九哥才說“得語文者得天下”恐怕只是一個美麗的童話。

這是一代語文人,對未來的美好願望。

這也是一群人希望語文能打翻身仗,農業種出好作物的美好期許。

畢竟,工業和商業現在確實是發展了,但是合格的綠色食品卻越來越少了。老百姓的錢是多了,可病也多了。

只有農業,只有語文,才能種出好品質的菜果,讓人的那些怪病消失得無影無蹤!!!

得語文者得天下,願這個美夢早日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