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多大開始親子閱讀比較合適?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元寶爸爸聊育兒


著名的生理、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過:“

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因此,從出生起,寶爸寶媽就可以為新生兒做“親子閱讀”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此時的親子閱讀,並不是說要拿一本書給寶寶看,因為剛出生的寶寶,視覺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

但是新生兒的聽力非常好,是正常人的2倍,喜歡聽媽媽的、柔和的聲音,並對聲音有了定向的能力。寶寶的語言學習,從聽開始。

對新生兒寶寶的親子閱讀,以“聽”為主。


讀童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童謠,這些童謠,讀起來大多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童謠的節奏、韻律、象聲詞等等, 能讓寶寶從小便能感受到語言的優美,對語言格外敏感和親近。

比如,《小老鼠》這樣眾所周知的童謠:

小老鼠,上燈臺,

偷油吃,下不來。

嘰裡咕嚕滾下來。

.......

這首童謠中的“臺”和“來”是押韻的,從小聽過許多童謠的寶寶,在今後學習漢語拼音,以及其他語言的時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還有,童謠《拍腳板》:

啵兒啊波兒啊,

打驢蹄兒。

驢蹄兒光,

打周倉。

周倉戴個皮帽子,

嘿兒哈地喝道子。

這首童謠每兩句換一個韻腳,還有一些有意思的象聲詞,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喜愛的聲音遊戲。

無論是中文童謠還是英文童謠,只要內容充滿童真純淨的意境,有節奏韻律感,父母都可以溫和地念給剛出生的寶寶聽。


手指謠,動動手


對於新生兒來說,他們的閱讀不只有通過聽覺,還可通過和爸爸媽媽的身體接觸---“大手拉小手”,隨時隨地可以玩,邊念手指謠,邊拍拍他的小手,摸摸小指頭,讓他腦海中存入這些歌謠時,是和自己的身體相聯結的。

由於手指謠需要做動作,父母不方便邊看書邊讀。可以提前找一些手指謠來看看,記住幾首,一般的手指謠書上都有動作步驟圖,稍微練習一會兒即可以陪著小寶寶,用聲音和動作進行”閱讀”了。

手指謠都比較淺白而有節奏感,容易上口。

《秋風來》

秋風秋風吹吹,(雙手手心相對,手指向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隨節奏彎曲手指)

樹葉樹葉飛飛。(雙手在身體右斜上方,手心手背手腕花)

好像一隻蝴蝶,(雙手食指與拇指相對,其餘三個手指豎起,雙手拇指相碰)

飛到空中追追。(其餘四指分開扇動)

《手指兄弟》

一個手指點點點,(伸出右手的食指指點寶寶)

兩個手指敲敲敲,(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在寶寶身上輕敲)

三個手指捏捏捏,(伸出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寶寶身上輕捏)

四個手指撓撓撓,(伸出右手的四個手指在寶寶身上輕撓)

五個手指拍拍拍。(兩隻手掌對拍)

五個兄弟爬上山,(從寶寶的下半身做爬山狀)

嘰裡咕嚕滾下來。(在寶寶身上從上往下撓)

......

蒙臺梭利教育指出,新生兒有一個對“手”的 “迷戀期”, 從眼睛開始會聚集開始,寶寶會常常凝視自己的小手,當父母邊念手指謠,邊輕輕擺弄寶寶的小手時,他會非常地專注。


父母的日常講話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傑瑞倫教授發現:“父母對嬰兒說話的數量與嬰兒掌握的詞彙量有密切的關係”言語刺激主要是跟寶寶說話,對於小寶寶階段的親子閱讀,不見得非要通過一本本書,從父母口中流露出的美詞佳句,就是最真實最溫暖的親子閱讀內容。

比如,父母可以抱著寶寶介紹家裡的物品說“櫃子、冰箱、桌子、燈”等等;來到戶外,對著寶寶指認樹葉、小狗、花朵......。

為寶寶洗臉的時候,爸爸媽媽也可以一邊洗一邊念:“眼睛、鼻子、小嘴巴,額頭、臉頰、到下巴,耳朵裡外挖一挖,前頸、後頸都要擦" ,寶寶肯定會很享受這樣的時光。

待寶寶能夠抬頭開始,一些布書、沒有稜角的厚紙板書是最佳讀物。父母和寶寶共讀這些看圖認物書,一邊指著圖片一邊說出物體的名稱,再簡單說說物品的用途,通過親子閱讀,寶寶很早就瞭解,身邊的物品,不僅有名稱,還能印到書上去。

需要注意的是:看圖認物的書,不論是採用實物照片的形式,還是圖片藝術化的表現,只要印刷精美,圖案簡單,顏色搭配恰當都是可以的。

比如《小小愛因斯坦》系列,包括《貓》、《狗》、《鳥》、《小寶寶》4冊,是一套專為0-1歲寶寶製作的看圖認物書,書中的小動物很容易引起寶寶們的興趣。

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很大的變化,父母們在為寶寶準備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同時,也請不要忘記準備一些親子閱讀的材料,為即將到來寶寶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吧。


香香的託比


親子閱讀的關鍵不在於閱讀,而在於親子。

中國這個民族是一個農耕文明的民族。區別於世界上其他的海洋文明和遊牧文明。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一代代更多的會藉助書本的知識。而其他的兩個文明,他們更多的是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所以關鍵問題小明將從兩個方面分別闡述。

第一個方面親子關係背後的心理學。

第二個方面幼兒教育背後的心理學。

第一,現在我們的兒童教育,越來越強調母親的陪伴作用。

其中一個原因是西方教育理念依據精神分析流派的客體關係學說。認為孩子在三歲之前需要持續的母親給予孩子的全神貫注的精神投入。這種陪伴作用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產生認同學習語言。這個陪伴作用主要有三個重要的心理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出生後一個月內的時間。需要母親成為24小時的陪伴者。模擬孩子在子宮期的24小時的生活環境。母親需要犧牲正常的白晝時間概念。通過一個月的陪伴,讓孩子逐漸適應人類的生活時間。母親在這個時期起到的作用相當於是一個模擬的子宮。第二個階段是持續六個月的餵奶時間。這個階段需要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身體撫摸,給孩子充足的奶水餵養,儘可能多的與孩子在一起。儘量避免突然的離開孩子超過一天的時間。第三個階段就是三歲之前,孩子開始慢慢產生對一切的好奇心。需要母親持續的陪伴孩子認知這個世界。

另一個原因是現代社會生活越來越多的父母雙雙在外面工作。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這30年,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許多孩子沒有更多的時間與母親在一起。因此產生了諸多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於是,教育專家們倡導親子閱讀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通過這種互動,來增強母親對陪伴孩子意識的覺悟。

第二,幼兒教育該如何做更好?

從幼兒教育的關鍵時期來看,胎教,出生後的幼教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並不是簡單的學習小學的東西。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胎兒時期孩子就基本的聽覺,他們會對母親的心跳聲音十分敏感。所以在胎教期可以更多的用母親的聲音與孩子對話,讓孩子熟悉這種聲音。也可以給孩子聽一些和緩的音樂,但是注意不要過度的刺激孩子的聽覺。

出生一個月的時間裡。最初孩子的大腦神經網絡是一個紛繁複雜的蜘蛛網。隨著用進廢退的基本原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受到刺激的神經網絡會被保留下來。而另外一些未被得到使用的神經網絡會慢慢的退化。因此這個時候強調要進行有效的幼兒教育,但是又不可對某方面的單一維度的教育和過度的刺激。這樣會帶來幼兒大腦神經網絡的僵化現象。在神經心理學裡面,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大腦形成的應對外界刺激的殭屍系統。

那麼在一個月的時間裡面安排什麼樣的幼兒教育比較合適呢?那就是給予孩子最豐富的音樂類型。讓孩子能夠聽到更加美的聲音。並不一定非要是中國傳統的音樂或者是西方的嚴肅音樂,這個階段強調的是全。但是也不可過度的強烈聲音的刺激。

從視覺上講,去培育孩子的顏色也應該強調豐富的顏色。而不要給孩子一個單一的視覺刺激。嗅覺刺激也是如此。不可給孩子過度的比如酒精,菸草等味覺刺激。

從這個時期開始,孩子有非常強烈的探索世界的慾望。他們最初會把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塞進嘴裡用嘴來品嚐和知覺這個世界。到了一歲左右,孩子學會了一些語言。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基本的符號知識的互動。在三歲五歲。八歲。這些認知年齡的關鍵時期,父母都應該經常安排孩子進行符號知識學習的活動。但學習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簡單的背誦一些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為了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書本,並且回答孩子的問題。嘗試讓孩子從讀書中學會問問題,最終的目的是產生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認知能力。父母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科普讀物,嘗試讓孩子每讀一部分章節,就做一個小小的總結,用自己的語言來說出簡明扼要的123等。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不僅是母親父親也要參與到孩子的親子閱讀中去。並且不僅是親子閱讀,還有閱讀之後有真實世界的對照。因此要嘗試帶孩子多去戶外,多去在自然世界中認知書本上看見過的東西。

因此,總結一點,親子閱讀的本質在於親子關係,親子教育的方向在於讓孩子知行合一。從符號世界到大自然世界,再從自然世界抽象到符號世界。最終為進入學校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一個優良的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將讓孩子終生受益。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您好,我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兒童閱讀推廣人、兒童閱讀興趣激發者。我為0—15歲的很多孩子指導過閱讀。

我想以我身邊兩個孩子的例子啟示您,閱讀開始得早和開始得晚的孩子,在後期的學業中將存在著多麼巨大的差別。

我之前接觸過一個特別可憐的女孩兒M,她的父母對她的教育很疏忽,在她6歲之前幾乎沒給她讀過書,上了一二年級,父母也沒有帶著孩子做過親子閱讀。因為這個孩子讀的書特別少,不僅精神很貧瘠,思想不如同齡孩子成熟,學習也是相當吃力。

因為讀得書少,M詞彙量很小,上二年級的時候還無法理解“陽光明媚”“五顏六色”這樣的詞的含義,很多同齡孩子能理解的詞語,這個孩子都無法理解,很多字也不認識,語文課本上句子讀得結結巴巴,沒有一句能通順地讀下來。這導致這個孩子學習相當困難,每一門課程都學得不理想,常常不及格,經常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在班級裡非常自卑、孤僻。

這就是閱讀量小、閱讀晚造成的嚴重後果。

孩子閱讀太少,理解能力就差,智力發展就會很遲緩,就不具備學習複雜知識的能力。在學校中,那些成績特別差的孩子往往都是閱讀量小的孩子。

而跟M同齡的另外一個孩子在學業上卻呈現出另一種狀況。為了保護孩子隱私,我暫且叫這個孩子K吧。

K的媽媽之前接觸過一些教育學書籍,所以在K出生前就開始規劃孩子的教育。K媽媽在懷孕的時候做了胎教,她知道我研究了好幾年胎教,所以當時特意問過我應該怎麼做胎教。

我告訴了她我的觀點:胎兒五個月時,內耳就形成了,這時孩子已經具備聽力了,外界的聲音都可以感知到,這時就可以對孩子進行語言胎教了。所以要多向腹中的孩子傳遞優質信息,給胎兒閱讀一些優美的詩歌、講故事、讀書、唱歌、彈琴等。

在K媽媽孕期的後半程,我也一直在關注她的胎教,她主要做的就是閱讀胎教。

K出生後,K媽媽說想把孩子送到早教班去開發智力,我說我認為最好的胎教就是母親日常的言行舉止和對孩子智力的開發。

於是K媽媽開始親自對孩子做早教,K剛出生不久,她就開始給孩子做語言早教,每天給孩子朗讀優美的詩歌、講童話故事、讀色彩絢麗的繪本,每天都堅持這樣做,從不間斷。

K媽媽的早教成效是很明顯的,K比同齡的孩子說話都要早,而且在K不到兩歲時,語言表達就相當豐富生動了,能說非常完整的長句子,句子裡面還有形容詞,有時候還能蹦出幾個成語。

在K兩歲之前,主要以媽媽講,孩子看、聽為主。

K兩歲後,K媽媽為了教孩子認字,開始嘗試帶著孩子指讀,每天至少指讀一本繪本,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漸漸認識了一些字,到四歲的時候,就能獨立閱讀大部分繪本了。

K不到六歲時,就能獨立閱讀純文字的書籍了。

上小學後,k在學習上爆發出非常大的優勢,剛升一年級時,班裡的很多孩子拼音不認識、漢字不認識,甚至無法流利地閱讀簡短的詩歌和課文。而K那時已經在讀中外名著了。

K的閱讀量是同齡孩子的幾十倍,他腦海裡儲存的信息多,什麼都聽說過,什麼都瞭解一些,所以他學習起來遊刃有餘,學校裡的課程對他來說實在太簡單了,K在年級里名列前茅。

K上小學後,K媽媽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好,就是帶著孩子大量閱讀,而不是讓孩子去刷題、做卷子。K到現在依然每天堅持讀書,閱讀已經成了他的習慣和樂趣。

像這樣堅持下去,K的學習之路會一直平坦順遂。

一個孩子後期的學習能力有多強,在於他的閱讀基數有多大。孩子讀的書越多,知識面越廣、越雜,學習各學科知識的能力就越強。

而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黃金時間就是0—3歲。因為過了3歲後,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物就變多了,再想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難度就增大了。

在我做教育研究的這11年當中,我發現0—3歲培養孩子興趣確實是最省勁兒的,其次是3—6歲。一個孩子如果在8歲之前還沒有建立起對書的親近感,再想讓他喜歡讀書就很難了。

再看看各大新聞每年對高考狀元的調查和報道,大部分狀元都是很早就開始閱讀,而且閱讀量超乎常人。

所以,事實就很明顯了,親子閱讀越早越好,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因為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後期的學習能力全部都依賴於他之前從閱讀中汲取的知識量。

我相信,每一個接觸過、養育過嬰兒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0—3歲是孩子學習任何事物最快的時段,這個時候對孩子的智力和各方面的潛能進行開發,效果是其他時間的n倍。

所以,記住這兩個數字:0—3歲!0—3歲!0—3歲!

0—3歲,只有一次,千萬不要錯過孩子智力發展最關鍵的3年!

我是豐非,我為0—3歲孩子提供早教指導,為0—15歲孩子推薦過3000多本書籍,為孩子們提供各學科的學習指導。育兒攻略、書籍推薦、名著導讀,請您持續關注!

豐非說



親子閱讀,最早可以從胎兒就開始。現在,我一歲零兩個月的女兒每天都會雙手拿著繪本,笑嘻嘻地遞給我,讓我讀給她聽,然後再滿足地跑開。孩子讀書,不一定是為了要學習某種知識,我更希望她能感受到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現在看來,她已經做到了。

當我懷孕六個月時,我就開始堅持每天晚上一邊摸著肚裡的寶寶,一邊拿著故事書,給她講睡前故事,整個孕期,我已經給她讀了四本厚厚的書了。這應該就算是開始親子閱讀了吧。

女兒出生後,在月子裡就堅持給她看黑白卡,刺激視覺發育,直到後來慢慢過渡到彩色卡。每次,給她說圖片是什麼時,女兒就聽得特別專注,看得也特別專心。

女兒六個月時,開始給她提供觸摸書、洞洞書。都是硬紙板的,所以女兒很快就學會自己翻書了,書上的洞洞被她扣了個遍,各種觸感的皮毛也被她摸了又摸。

等她一歲時,我開始給她讀有大量圖片的繪本,其中《抱抱》她特別喜歡,讀完以後,我們每天都會擁抱好多次,每次都能看到她快樂的臉。還有《小熊寶寶》系列,也是她特別喜歡的。

女兒雖然大多數時候,能夠乖乖地和我一起讀書。但是兩歲前的孩子,正是她的口欲敏感期,所以,一不留神,她就會把書放進嘴裡,然後樂呵呵的看著你。沒關係,轉移她注意力,把書拿出來就好了。

堅持讓孩子多接觸書,早接觸書,那麼孩子就一定會愛上讀書的。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閱讀這件事,越早開始越好,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

如果說,懷孕時給寶貝讀的睡前故事是親子閱讀,那麼,我們家是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了。我沒有好的閱讀習慣,但我深知閱讀的重要性,所以我希望女兒在小時候能養成這個好習慣。

女兒如今1歲3個月,很多時候已經能自主翻閱。0-6月時,我們主要是以黑白卡、布書、洗澡書、睡前故事為主,慢慢延伸到硬紙板繪本、有聲讀物等到現在,一直不斷的在添置適齡的經典繪本。閱讀的時間不固定,陪讀的人也不固定,有時候奶奶,有時候爸爸,當然大多數時間是媽媽。

如今,我們家是講繪本,演繪本,玩繪本;生活中一部分樂趣來自於它。不管是女兒還是家人,都能從繪本中得到驚喜。所以,謝謝繪本帶給我們的樂趣。


潼寶兒育兒記


我家寶寶是從出月子以後開始讀繪本的,現在1天大約30分鐘的閱讀時間。雖然和很多大神相比還不夠,但我和寶寶都深深沉浸在親子閱讀這件美好的小事之中。

如今剛滿六個月的他會自己趴在床上拿起一本書啃啊啃,偶爾還能翻兩頁。有時因為情緒而哭時,繪本一拿出他會迅速止哭。更讓人欣慰的是,可以看到他對書本的興趣越來越濃。

而親子閱讀的好處,遠比這更多。

《朗讀手冊》的作者說:“當大人讀書給孩子聽的時候,有3件重要的事同時發生:

一、孩子和書之間產生一種愉悅的聯結關係;

二、家長和孩子同時從書裡學到東西;

三、家長把文字以及文字的發音灌輸到孩子的耳朵裡。

許多成年人想讀書,卻常常覺得靜不下來堅持,這就是沒有閱讀習慣造成的。如果從出生開始每天都會有與書本為伴的時光,讀書就會是生命中如同吃喝拉撒一樣自然和容易的一件事了。

我希望我的孩子多讀書,這會幫助他放寬視野,體會到更寬廣的人生,也會使得孩子的價值觀更加多元,活得更加淡定與豁達。

而多大適合親子閱讀呢,我想絕對是現在。


風景靜樣媽


只要你意識到親子閱讀的重要性,什麼時候都是最好的開始,在生大閨女的時候,才剛滿月的時候我就已經給他準備好了,她躺在床上,我就在邊上給她讀,有時候覺得她真的懂似的,聽得特別認真。堅持了三年了,每天一點一點的,前幾天幼兒園老師還誇,閨女咬字特別清楚,我想跟閱讀有一定的關係。



現在她已經養成習慣了,拿著書就會翻翻看,自己會編故事,有時候會讓我給她講講,有時候他給我講,有時我給他妹妹講的時候,她也會說,媽媽媽媽,我來給妹妹講。然後拿著書開始講。我想我的堅持有了一定的作用,我還會再堅持的。


豆媽育兒手冊


閱讀當然是越早越好每個嬰幼兒都喜歡聽故事,都喜歡看書。如果說有的孩子表現出不喜歡讀書,一定是由於家長沒有及時讓他接觸閱讀,把最好的時機錯過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被其他的東西,比如當下的電子產品手機等等所代替。

我家的大寶是從五六歲的時候才開始養成每天晚上睡覺前和他一起看童話書的習慣那時候他都不認識字,他就自己可以一字不差的講完一篇故事,因為每天我給他讀的字,他大概都已經輸入到大腦裡了,一來二去,他自己也會講了竟然和我講的一字不差這讓我感到很驚訝!現在孩子已經14歲了每天已經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現在有了二寶從滿月的時候就開始了,剛開始可以給孩子看一些黑白圖片,慢慢的再到彩色圖片,從三個月的時候開始親子閱讀每天重複講一個故事,四五個月的時候小手就有想自己翻書的慾望,到現在十一個月了,書裡的每一個人物她都能指出來,而且講到哪個環節
還會相應的做出動作,閱讀不僅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還可以鍛鍊孩子手眼協調,豐富孩子的想象力。

好啦,這就是我的經驗分享家有孩子的家長,儘量早早讀書,早早愛上閱讀吧!


可愛的愛笑的萌萌


親子閱讀其實沒有說哪個時間開始最好吧,新生兒就可以開始了呀,那個時候他不會看,可以讀給他聽,演給他看,也可以找黑白卡慢慢開始看。



找到媽媽自己的狀態,開始了就是最好的時候,我是8個月開始給孩子親子閱讀的,當時沒這方面的經驗,也不知道要給孩子看書,甚至剛開始我還納悶小嬰孩怎麼能看書呢?他連話還不會說,事實證明當時的我有多無知呀,如果現在家裡還有小小孩子的話,從一出生我就要給他讀書。



不過總的來說,都要看情況而定,看孩子情況和媽媽的情況。媽媽有心情孩子狀態好就可以。

佳楠育兒記


親子閱讀什麼時候開始都好!

兒子今年12週歲了,每次看他享受閱讀的樣子,我都很開心和欣慰,我覺得我們從小開始的“親子閱讀”對於培養孩子閱讀興趣起了重要作用。

記得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娘倆躺在床上,我摟著他,輕輕撫摸著他,哄他睡覺,那時候我就會揹我小時候的兒歌給他聽,他用小手觸碰我的嘴唇回應我的關注,我就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快樂的母親。

兒子咿呀學語的階段,我購買“兒歌卡片”和嬰幼兒圖書,每天堅持念給兒子聽。有的時候,他自己玩累了,便爬著取來好幾張卡片,讓我讀給他,聽著聽著他也“啊~啊~”地學著亂說起來。

慢慢地,兒子養成睡前聽我讀故事的習慣,一聽我讀故事,孩子就安靜起來。有的時候,小傢伙的精神頭足,我讀著讀著,自己打起瞌睡,而他會手舞足蹈地、叫嚷著提示我“繼續給他讀下去”!

兒子並沒有因為聽故事而較早開口說話,比起小姑娘們老早就會叫人、背唐詩,我兒子好像“木訥”很,當時我自己還犯嘀咕,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沉不住氣啊,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生長定律,等到兒子開口說起話來,天天話不斷,除了睡著了不會說,即使吃著喝著也不忘叨叨著。

後來我閱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書中尹建莉老師反覆論述“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這樣一來,我和兒子的親子閱讀一直堅持了好幾年,現在回想起我們共讀的美好時光,心中就充滿了感動和溫暖。

堅持閱讀的結果,兒子較早識字,二年級開始,他自己一個人就可以閱讀他喜歡的小說了。小學四五年級他自己就把金庸小說都看完,一直到現在,兒子閱讀都很專注與投入,閱讀也成了他最大的興趣所在。

回想親子共讀的經歷,想對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說,堅持親子共讀,我們不要功利性太強,不要帶著識字的目的去要求孩子些什麼,我們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享受親子一起的美妙時光,讓愛藉助於柔聲細語浸潤孩子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