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性來說,《蘭亭序》是捧出來的,還是真的美輪美奐?

千千千里馬


《蘭亭序》是捧出來的,還是真的美輪美奐?

從書法史和藝術性兩方面來說,一半是捧出來的,一半確是美輪美奐。

第一個問題:

王羲之的書名,在書法史上,始於鍾(繇)、張(芝)齊名,後不及王獻之,再後來始有“書聖”尊號。

南北朝時期,王羲之的影響遠不如王獻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說:

“比世皆尚子敬(王獻之)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鍾繇),於逸少(王羲之)亦然”。

是三位皇帝,接力推崇加持,把王羲之推舉到前臺。

《蘭亭序》局部

第一個把王羲之推舉到前臺的梁武帝蕭衍。

蕭衍《古今書人優劣 評》說:“王右軍書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說:“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並把當時的書學影響力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確立王羲之書史地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以帝王之尊,為王羲之立傳。李世民《王羲之傳論》說:

“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

宋、齊之際,右軍幾為大令所掩,梁武(蕭衍)一評,右軍復伸;唐文再評,大令大損\

快樂書法營


從古至今,《蘭亭序》的真實性確實曾被質疑過,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上世紀七十年提出了《蘭亭序》乃是偽作的說法,引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蘭亭論辯”。但是《蘭亭序》作為一件書法作品,它的藝術性從來沒有被質疑過,即使是郭沫若。

為什麼有人不信《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蘭亭序》的真偽問題造成的。因為,一旦被認定《蘭亭序》是偽作的話,相應的藝術價值肯定受影響。

說《蘭亭序》是被捧出來的,真是一種前後矛盾的無稽之談。《蘭亭序》被追捧是事實,王羲之的書法被追捧也是事實,反過來我們來想一下,為何王羲之的書法和《蘭亭序》被追捧呢?不正是因為它們具備了一定的藝術價值嗎。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藝術價值,為何會在將近2000年的歷史時代中一直被追捧?

王羲之的書法自古被尊崇

現代很多網上的人不懂書法,亂噴一氣,說王羲之的書法純粹是被李世民捧起來的,其實沒那麼好。這些人真的是拿無知當個性,殊不知,王羲之的書法在他在世時已經被當時的人所推崇。很多人願意花重金求購他的書法。

他去世之後,歷代帝王無不花費重金於民間大肆收購王羲之的書法,這些都是有歷史記載的,不是張嘴就噴出來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羲之的書名才能代代相傳,不然李世民吃飽撐著非要捧王羲之啊。是先有了王羲之的書名,才有了後世的李世民的追捧,而不是因為李世民的追捧,才有了王羲之的書名,這個邏輯順序不能搞錯的。

《蘭亭序》是當時王羲之與眾多的魏晉名流雅士,與蘭亭修稧事時的一次集會時所作。參與集會的是有謝安等當時非常有名的人物,如果王羲之不是因為書法好,為何會讓他來寫序呢?

《蘭亭序》符合書法審美的最高境界

《蘭亭序》為何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呢?是因為《蘭亭序》符合書法審美的最高境界。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到: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以斯言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古人認為書法不僅僅就是書寫,更是通過這些墨跡線條來體現書家的學識、修養、情愫等,這些是書法作品的“神采”,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神采”是第一位的。如果一幅作品“神采”好,筆墨線條的“形質”又好,這就是好作品,完全可超越古人。但這樣的作品很難得,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做到“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才行,這種境界可謂“求之不得”。

而《蘭亭序》就是符合這種“境界”的作品中的精品,羲之在書寫《蘭亭序》的時候,心情暢然,又有點微醉。所以當他寫完《蘭亭序》之後,後來又重寫了幾遍,都達不到當天的那種狀態,也寫不出當時書寫的“神采”。所以練他自己都覺得《蘭亭序》是他自己作品中的精品,後來就讓家人珍貴保存下來,後來才有了後面關於《蘭亭序》的一系列傳奇故事。

單獨從技法上來看《蘭亭序》,筆姿變化多端,筆力勁健卻蘊含於內,不去故意外耀掙折之險。用筆中鋒與側鋒並用,相互生髮,轉換靈活。側鋒取妍,圓潤相生;中鋒取勁,骨力十足。運筆流暢而勻和,不激不歷、不遲不澀,筆勢含蓄。結字形態攲側而能整飭,嫵媚卻又天然,雖有雕琢,卻能不露痕跡。

所以,自古以來,關於《蘭亭序》的真偽確實爭論不休,但是《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卻從未有人質疑。


翰墨今香


從審美來說,當代有一流書者認為,顏真卿祭侄稿較之蘭亭更勝一籌。當然,這是審美觀點差異,以及在蘭亭無真跡的前提下。

那麼換個角度,就蘭亭在歷代傳承中的影響力來說,稱之為天下第一,絕對沒問題。

我們舉幾個例子。

隋智永和尚,《真草千字文》墨跡傳世。王羲之七世孫,蘭亭真跡的保管者。必然深受蘭亭影響,從其墨跡中可能看到其筆法細膩處。

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皆臨過蘭亭,李世民書法是歷代帝王第一,蘭亭的超級粉絲,正是他親手將王羲之推到書聖的位置。

蘇黃米蔡、趙孟頫、楊凝式更不用說了,與蘭亭皆有聯繫。

明清時期,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文董有蘭亭內容傳世,王鐸有臨集王聖教,間接與蘭亭相關。

民國,沈尹默、鄧散木諸人,皆有蘭亭臨本。作為近代學王第一人的白蕉,雖未見其臨本,相信他不會否定蘭亭的位置。

至於當代,張旭光、陳忠康,都以學王見長,影響力全國矚目。

所以,我贊同蘭亭第一。

更主張百花齊放,對於藝術而言,各有各美,文無第一。


向金港的象


我是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我來為大家回答。

《蘭亭序》是晉代書生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被歷代書法家奉為極品。

在唐朝,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對書法獨有情鍾,尤其是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網絡天下王羲之的作品。每每得以真跡,變視若珍寶,珍藏身邊唯恐丟失。

對於王羲之來講,也十分喜愛這一份作品,作為家族的傳家寶,一路相傳。到第七代智勇,智勇少年出家,十分酷愛書法,對祖上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敬佩,決心將祖上書法再現風華。他練習書法極為刻苦,在永欣寺時,就曾蓋著一座寺廟專供練字,並誓言“字不成,不下此樓”。

就在這冷冷的小樓裡,他如痴如醉運筆揮毫,經過30年的書法苦練,智勇的名氣越來越大。《真書千字文》就是智勇的代表作品,歷代評價頗高。智勇一生活了將近100來歲,在他逝世時,將《蘭亭序及》傳給自己的弟子辯才和尚。辯才和尚也對書法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序集》的價值,遂將它珍藏在臥室樑上特意鑿好的一個洞內,後被李世民所得。

評價

世稱蘭亭章法天下第一,以其神韻氣質通透自然,讓書法充滿神韻的技巧,是後世書法家必學的。

世人模仿蘭亭,幾乎都不取“行”,都是對章法佈局很看重。

《蘭亭序》的章法、布白、字距、氣息、神韻,都是在蘭亭還沒有出來時,天下所沒有的。

初來時,成為王家學習書法的範本,後背李世民發揚光大,成為天下學習的範本。

古人法帖,密不外傳,是李世民鉤摹給世人看,才把精品的東西讓大家能夠有學習的範本。

歷代名家法貼,一定有一個廣泛的“粉絲”,也就是一群不錯的追隨者,才能名揚於世。

一本不可學的字帖,即使字再好,也不可成為當時的佼佼者。歷史上一流的書法家何二流的書法家,大致區別在此。一流的人法度完備而且風格獨特,便於學習。

二流書法家在地域甚至當時有名,但是在風格和法度上沒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只能文明一時,不能萬古長流。

《蘭亭序》結構筆法千變萬化,其中收起、向背、奇正、密疏等等,這是王羲之最擅長的處理技巧,在《手札》、《聖教》中均有體現。

在《蘭亭序》中,唯一的差別就是“下筆如有神助”,變化比平時更為自然。這是一種酒後忘情所為,下意識所作。

學是沒有人能學好的,即使褚遂良虞世南,在字形上也未必都把握的準,就看二人臨本和馮承素摹本,筆法字形處理上都是有異同的。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這幅《蘭亭集序》貴為天下第一的古代書法代表,自有其不可比擬的美感存在。當然也有人為造勢的原因佐使。

世界上最喜歡這幅作品的人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這個創造了“貞觀之治”神話的一代君主,生前對這幅作品喜愛的無以復加,崇拜得五體投地。甚至採取了非常規的不正當手段調包了這幅作品,並一直據為己有,每每興致上來,攤於膝上把目展玩,公務繁重時,也置於身旁的位置,但有閒暇便會欣賞一番。

也正是他,把王羲之的這幅作品推到了天下第一的神位,也將王羲之樹為了千古書聖。毋庸置疑,王羲之擔得起這樣的聲望和名位,但李世民的始作俑者功勞也不容小覷。

可惜的是,這幅天下第一的墨寶卻被李世民帶進了棺材,陪葬昭陵,成為了他的私人殉葬品,再也沒有了出見天日的機會。當今流行的《蘭亭集序》都是後人模仿的。更有那神龍本的雙鉤廓填本,完全就是拓在原作上扒下來的仿作,只是由於更逼真更還原而使得這幅作品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既然是天下第一,當然是公認的美。不過是這種美在馮承素的手裡被李世民再度放大而已。

若說這幅作品美到極致至高無上,我本人雖然才疏學淺,未見過幾幅王羲之的真跡,但也未敢苟同。這幅作品更像是一個細心的繡織女娘的描紅和誇鳳,尤其是那些牽絲連帶過於繁複繚亂,似是摹寫者故意而為,反而不如另外幾幅來得自然,來得純粹,有一種刻意矯情的爛漫,相較於王羲之的其他書寫作品,失去了自然醇真的味道。

我們不妨拿王羲之其他的幾幅作品相互比較一下,自可看出這幅作品的修飾和掩蓋。反不如其他作品那麼真純率性,自然而然。比如我們可以參考性的再觀賞一番王羲之的《喪亂貼》、《七月帖》等等,那才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典範,運筆之間毫無阻滯,屏心靜氣一氣呵成,更像是一部書聖留給我們的神蹟。

與它相比,反倒是排名第二、第三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子的《黃州寒食帖》更清純,更率真,也更自然,更加純粹。



故而我個人對於這部千古神作並不是很欣賞,起碼是不能和王羲之本人的其他率性作品以及顏魯公和蘇文正公的作品相提並論。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有關《蘭亭序》的真偽和傳承,上官寫過專門的論述。

這裡不贅述。

《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和王字的書法造詣,在中國書法歷史上是公認的,大可不必懷疑。王羲之的書法被中國最鼎盛的唐朝視為王字,全國推廣是唯一一個。也就是說被官府認可的書法。

唐朝是中國書法藝術的輝煌時代,出現了很多傑出的書法家,而他們對王字的認可是一致的。

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書法的代表,並不是說他寫的最好!個人認為後代的文徵明,蔡襄的行書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知名度和影響力都不及它,這是有歷史的原因。

今天,在全世界華人圈,以及鄰國日本,韓國,對《蘭亭序》的藝術價值也只能是頂禮膜拜!

《蘭亭序》經得起歷史考驗,一直以來都是學書者心裡的豐碑,哪一個書法家沒有臨摹過?就連他的塗鴉都模仿的惟妙惟肖,還有誰有這樣的待遇?

從書法創作的角度來說,《蘭亭序》也是可圈可點!漏字,塗鴉出現在一篇書法作品中,不僅不覺得違和,反而意趣天然,氣韻生動,不可謂不大膽,即便是現在,也少有人有這樣的氣魄膽識。

不用懷疑一切!

事實證明,歷史傳承的很多東西,不僅僅是書畫,包括建築,工藝,中醫,文學……都有著非凡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淺薄的。

一個懷疑自己歷史精粹的民族是可悲的。

我們應該以《蘭亭序》為榮,如果真如歷史傳承說的是王羲之大醉之後的神品,那就更加沒有可複製的基礎,是老天賜予我們的文化瑰寶。

學習書法,我們並不一定非要去練習王字,可學的東西太多。而藝術價值不是可以量化的東西,我們不能說米芾的草書就比王羲之的差,只是風格不同,因人而異罷了。

經得起歷史的風雨,更能經得起世人的口舌。郭沫若先生提出的真偽問題沒有任何價值,哪怕就是李羲之,張羲之,王富貴寫的,又如何?難道不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嗎?

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這是習主席提出的治國理念,上官非常認可!懷疑一切的虛無主義有害無益,我們應該有敬畏之心。

反而,書協倡導的醜書,確實違背了書法的基本審美,不值得倡導!是為某些人沽名釣譽渾水摸魚在搖旗吶喊混淆視聽,其背後的利益鏈條不可告人!




上官青雲哥哥


“逸少蘭亭帖,學摹自幼齡,至今迷徑路,徒以嘆芳馨。。。”“鉤摹傳八柱,蓋欲永其齡,即此千秋寶,因他一序馨。。。”這是北京中山公園景自天成處石碑上刻著的乾隆皇帝的兩首詩,上面還有一首康熙皇帝的七言絕句,曰:白石清泉帶碧蘿,曲流貼貼泛金荷,年年上巳尋歡處,便是當時晉永和。

蘭亭八柱上刻著唐朝各大書法家摹寫的王羲之《蘭亭序》,以你之見,莫非清朝康乾祖孫兩代皇帝及唐朝的各大書法家都參與了炒作?


碧伶居士


馮承素神龍本蘭亭序的藝術價值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雖然從技到藝的過程中淘汰了99%以上的普通人,但是李世民乾隆項元汴卻是那1%人群中最頂尖的鑑賞家,,

假如神龍本蘭亭序是王羲之原版的雙鉤廓填本,那麼她的藝術價值絕對是中國書法的第一,即使有王羲之的另一個原版版本,藝術性也要低於這個複印件,原因大家應該懂的,,

褚遂良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是被低估的,他的書法造詣雖然不能和王羲之相比,卻不會比其他頂尖書法家差,然而褚遂良版蘭亭序的價值遠遠低於神龍本,,

現在最大的疑問在於神龍本的原版是不是王羲之所做,或者更精確的問是不是王羲之在蘭亭曲水流觴詩會現場所作的原本,,

這裡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神龍本原本是王羲之在詩會後很久作的一個抄本,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作品中好多塗改保持了原貌,王羲之再寫肯定會去掉塗改,,

還有一個可能,神龍本摹的是智永的摹本,畢竟李世民騙取蘭亭序的故事過於離奇,智永本身就是一個智者,怎麼可能被人那麼容易騙到,很可能是智永自己臨摹了王羲之的蘭亭序,假裝被李世民派人騙走,論據有二,其一智永是中國書法史上最被低估的書法家,而且他是王羲之嫡系子孫,臨摹出高水準的蘭亭序易如反掌,其二是世人從來沒有見過智永臨摹的蘭亭序版本,這件事本身就不科學,,


劉慧穎A


1.大家好,我是清涵書法,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一下我的個人之見。

王羲之的蘭亭序這篇書法作品,在歷史上有著最高的榮譽,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作為法帖歷來受書家所追捧,可謂是頂禮膜拜,由此可見蘭亭序的美譽絕非吹捧出來的,而是實力所在啊!

2.蘭亭序作為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雖然說某種程度上受李世民的影響,但是單憑李世民一人的推動作用絕不會讓蘭亭序影響這麼深遠,學習書法的人臨摹蘭亭序是學書的必經之路。

蘭亭序這幅作品被評價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和好友們在蘭亭集會時酒後盡興發揮的一副作品,其書法藝術性表現的淋漓盡致!

3.蘭亭序全文三百多字,單從文字意境來講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副美妙的畫卷。“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讀起來多麼舒服。

從書法角度來看,歷朝歷代都有臨摹作品。其中以馮承素的摹本,褚遂良的臨本最為突出。雖沒有真跡流傳,單憑臨摹本可窺蘭亭一斑!



4.蘭亭序全篇21個之字,每一個字都獨具風神,絕無雷同之感。全篇氣韻通暢,一氣呵成,點畫變化多端,結體開張有度,遊絲引帶渾然天成,就憑這些蘭亭序也不是吹捧起來的!


5.綜上所述,蘭亭序絕非後人吹捧起來的,而是靠實力證明它的美輪美奐!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對朋友有幫助!喜歡的朋友幫忙點贊轉發,如有異議歡迎留言指正!最後記得關注哦!


清涵書法


巜蘭亭序》首先是美侖美奐,然後裡眾星捧月的待遇,沒人捧誰知有《蘭亭序》呢?因此說是捧出來的也不錯!

在藝術審美的大視野中,書法與文學的關係十分緊密,就書法與文學而言,兩者都是表現作者心靈性情和審美的藝術,書法受文學觀念和審美模式的影響較大,詩文也是書法家最重要的表現內容,而且將自己有著豐富的情感內容外化到書法的情感線條符號中,使得以線條墨法等表情達意的書法,變成民族深層靈魂的藝術表現方式,代表著一種氣質風神,甚至可以“託物寄興。”也是具有區別於其它藝術的文化意蘊,誠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人文襟抱。《蘭亭序》就是這種有文化與書法藝術相契合的人類藝術巔峰神品!

《蘭亭序》是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已日(三月三日)王羲之所寫的感懷文章,右軍攜友人及,愛子等人齊聚蘭亭,修祓禊之禮。正當暮春之初,眾人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行流觴曲水之樂!當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文人騷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共同感受人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暢快。時值王羲之微醉,眾人蔟擁執筆暢敘幽情,寫下了這首清秀俊逸的《蘭亭序》,由此可見王羲之在偏安南渡的名門旺族和朝庭文人中早已聞名了。整篇書法是無法而有法,觀之亦如春風拂面而情趣盎然,心與手相應配合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信筆流美。中鋒行筆、絞轉提按、隨意筆轉之充滿逸氣的線條,流露出字體極盡變化,眾體筆法兼施,平穩而達險峻,至於相同的字,皆有不同的表達,無一雷同,全篇境與神會,氣韻洞達,瀟散舒朗如明月清風,在樂極中亦頓生悲悟,感慨生命之短暫,真摯動人。

王羲之在書法上的貢獻還有以下幾點。

獨具創造性的可視性書法美學語言,把秦漢書法從實用的具有工具功能的漢字書寫,過渡到美侖美奐的藝術境界,把草書,隸書,章草揉合到一起變成了獨具面目的、開天闢地的流美的行書,並且直接開創了新的行書的書寫規範化。使寫意化發揮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以一種非常嫻熟的手下底蘊和藝術感極強的隨機態度使提案頓挫、絞轉行筆的力度、方向、節奏、'空間切割,使書法作品通過線條的起伏流動、粗細、曲直、乾溼、濃淡等變化,傳達出人的心靈的暢快、甜美、苦澀、焦慮等情感意緒,線條中流動的書家的縷縷情思和藝術感覺,也映襯出了書家的精神意志和個人風貌。

首倡純審美的書法欣賞風氣,一改先秦漢魏實用風尚,使之注入了藝術賞玩的基因,並把這種藝術風尚直帶到了對純書法的欣賞和認識領域,認為書法是可以表現人的內心的悲喜哀樂和精神情操,而且把這種情懷融入筆墨之中,使書法的意趣飛動、錯羅美致使整篇作品氣韻非凡、仙味撩人!

“天下第一行書”的粉絲在以前是精英中的精英,捧《蘭亭序》是風雅之事,誰甘落後?以上絮絮叨叨如果說還不足以證實它的地位,從歷代正史和稗官野史都能覓其蹤跡,因此,不能小瞧咱們先人的文化藝術審美和傳承意識!唐太宗年代距離王羲之的年代不算久遠,他不會是拿重金買次貨的冤大頭吧!至今沒聽說過誰的智商膽略文才各方面都超過他的人!此人間絕品,難怪李世民死了也要帶走!由此可見,不捧《蘭亭序》的絕對是目不識丁的俗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