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臨好《蘭亭序》?

Stylishqueen


這個問題恐怕沒幾個人能答得讓題主心服口服,因為當今書法圈沒幾個人能夠把《蘭亭序》臨好,真有人能把《蘭亭序》臨摹得讓自己滿意,讓大家點贊,他恐怕根本沒工夫來悟空這兒回答問題了。

這個問題提得這麼寬泛,也著實不好說,真有老虎吃天的感覺。我想了想,覺得要把《蘭亭序》臨好,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技術層面上,另一方面是心理層面上的問題。

技術層面上,講究方向正確,方法得當,包括前面幾位答主說的筆法、筆意、結體、體勢、墨色變化、用筆力度、行氣、欹側等等,這方面大家都說得差不多了,說多了也沒有用,書法好不好,《蘭亭序》能不能臨好,靠別人回答你一個問題就能搞定嗎?

心理層面上,我多說兩句。首先要降低目標,不要把自己逼上梁山,逼上梁山也沒有用,要輕鬆、忘我、有些愉快地去臨摹,這才是王羲之當時創作心境。蘇東坡說過:“書無意於佳,乃佳爾!”往往不經意的情況下,才悄然有了長足進步。

另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千千萬萬的書法家都在臨習蘭亭集序,我們誰也不能總想著無限接近王羲之,每個臨摹的人應該想著自己要從蘭亭序中汲取些什麼。

清代朱和羹說“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意思是我們臨帖要學習書法家的筆意,領會書法家的神韻,而不必追求點畫一模一樣,規規矩矩,必不能出帖,這也算是拾人牙慧。

還有一個問題,臨摹的不好也沒關係,不要沮喪懊惱,壞了心態,歷代的書法愛好者都在臨摹蘭亭序,其實沒幾個人臨得比你好,好也好不到哪裡去。看看下面這位古代兄臺臨摹蘭亭序的作品,你是不是覺得原來自己還可以?

回答就到這裡,隨文附上我的近期書法作品兩幅,請大家點評一二。永書我先行謝過!


永書101


我談點個人體會:一、要多看多讀帖。熟悉瞭解《蘭亭序》的由來、作品中的筆法、字體的結構和變化、章法等特點。二、要多練多思考。俗話說:“天道酬勤”,幾十遍甚至上百上千遍的練習,找出與原帖的差距,寫多了自然會悟到筆法、結構的精髓,更能體會“書聖”王羲之寫《蘭亭序》時的心境,實現由質變到量變的過程,同時自己對書法藝術的審美也會隨之提高。三、要借鑑學習他人的長處。如學習名家臨或創作的《蘭亭序》及網絡一些書法高手的臨作,揚長避短。不妥之處請各位書友批評指正[祈禱][祈禱][祈禱]





凡鴻華書法


      《蘭亭集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通篇嫵媚靈動,整飭精微,有如談玄高士,神清骨奇,倜儻出塵,所謂魏晉風度,躍然紙上 。”臨摹之前要清楚的是,此作是書聖王羲之在文人雅聚,飲酒微醉的情形下書寫的,而且是作文的草稿,說明當時是處在一種完全放鬆的書寫狀態之中,所書之作,全無一絲一毫的刻意之筆,應是王羲之核心筆法和深厚功力的自然流露!

       如何臨寫好《蘭亭集序》?只能從貼近王羲之當時之放鬆狀態入手,學習和使用當時所運用之筆法,瞭解掌握其字法章法習慣等等,方可下筆。至於是不是使用鼠須筆蠶繭紙,那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本文只討論人的因素。

一、筆法要對

      《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所運用是魏晉加自創筆法,所書點畫之間動感凸現,處處呈勾連跳躍之勢;塊面感強烈,代表著其稜側起伏之道法;立體感衝擊力,展現出筆鋒的使轉頓躍,絞轉衄挫等豐富的換鋒動作。邱振中先生認為,王羲之筆法“將絞轉筆法內部運動的豐富性運用到極致……它的特徵在於,操作便捷,符合指腕運動的生理機能,並通過筆毫的轉動把種種複雜微妙的運動痕跡保留到點畫線條中,為點畫塑造出立體效果。”

        所以我們在臨寫《蘭亭集序》時,執筆要使用魏晉的斜執筆,不用唐代以後的正執筆。要按王羲之的特點多運指少運腕,運筆時使用中側鋒,以絞轉連帶、稜側起伏筆法為主,而不是以單用中鋒、平鋪頓駐的提按筆法。

二、字法要對

       筆法決定字法,字法來自於筆法。

      《蘭亭集序》結字如鳳翥龍蟠,字之筆畫多呈曲線變化,且上下筆畫之間的連貫筆勢突出,極具特色。字內字外,牽絲映帶,纖毫畢現 ,俯仰嫋娜,煙霏露結。字的點畫之間這種點曳之功,勾連之勢,裁成之妙,其實很大程度來自於其筆法的精妙。無意佳乃佳。從《蘭亭集序》中可見,筆鋒的使轉連帶,絞轉、衄挫等豐富的換鋒動作,往往在自如發揮中產生意想不到的得意之筆,帶來意外驚喜。

        雖然我們在臨寫時,要對每個字以間架結構去考量,但千萬不能忽略了由執筆方式,運筆之起行收,給結字帶來的影響。如果我們此時用提按法去臨寫結字,由於字體內部的運動比較單一,筆畫就多呈平直短之傾向,並使字體習慣性地落入規範化的定式,結字自然與原作態勢韻味都不同,效果當然不理想。當談到《蘭亭集序》中的“牽絲映帶”時,有的書友強調其在結字中的重要性,認為須靠其助力結字,就有刻意之嫌。應知那些纖細如絲的美麗曲線只是王羲之優秀筆法奢侈的副產品。如果照貓畫虎,只能畫蛇添足!

三、章法要對

       每談到章法時,當今人士喜論辯證關係 ,比如用大與小的比例反差彰顯節奏鮮明,等等。但這在臨摹《蘭亭集序》的時候用不上。此作基本上屬於文雅恬靜風格的作品,字體大小的反差就相對要小。《蘭亭集序》的章法,更重視字間關係,行間關係,甚至關注非同行字之間的關係。在書寫中同時調控中軸的移位和擺動,形成正欹聚散的變化,內部小方向的調整,會形成聚散的變異下左右兼顧。使其字行血脈暢通,行間顧盼逗趣,整篇增光透氣。

       在學習中要注意不能神化了某些本來是自然的東西。比如《蘭亭集序》中出現大量的“之”,寫法不同,就不能說成是王羲之刻意而為之。“之”字的姿態各異,完全是章法奧妙所致 ,正顯示出王羲之書法的章法之美。

        另外要說的是,古人在書寫時肯定也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 《蘭亭集序》的靠下部分明顯因紙幅不夠而產生的緊促之感。這其實都不是書者本意,從章法上本不必學之,要學也只學其臨變不驚的處理問題能力 。所以我們在臨寫時要先弄明白,哪裡是其淋漓發揮的 ,哪裡是酒意潦草的 ,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好找到感覺。要學就學真本事,古人潦草莫當真!








觀海樓書法


為什麼是“必須”而不是或者有可能?因為我們的主流書法從唐代以來,就是楷書、行書為主的。我們每一個人寫字都要在這個體制以內寫字。所以,學習行書,也像學習行楷書那樣,是必須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

《蘭亭序》作為書法皇冠上的一顆明珠,當然人人都樂意去學了。

但是,要把《蘭亭序》學好,確實存在很多臨摹技術問題,如果這些技術問題解決不好,那麼,臨摹《蘭亭序》就是一個問題了。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學好《蘭亭序》的筆法?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如何學到《蘭亭序》的神韻。


  • 趙孟頫臨摹的《蘭亭序》

如果筆法和神韻都能解決好,那麼,就可以說《蘭亭序》的臨摹就很成功了。

關於學習《蘭亭序》後人有很多說法,例如“永字八法”就是一個著名的書法通則,至今也沒有過時。

所以,學習《蘭亭序》最好先了解一下“永字八法”的各種詮釋和示範。

不過,千里馬個人認為,書法的筆法結構變化很多,“永字八法”也只有八法,而我們在《蘭亭序》裡遇到的筆法,顯然比“永字八法”要多得多了。例如,有一個勾法,就被叫做“蟹爪勾”這可不是“永字八法”裡的。

當然,無論什麼筆法,到底還是“永字八法”的豐富和變化,如果死教條的按照“永字八法”學習書法,真的就不用學習書法了。


此外,除了傳統的“永字八法”,千里馬總結了一個“四法三筆”也非常簡單明瞭。

“四法”就是起筆、行筆、收筆、接筆。三法就是“筆法、筆意、筆勢”。

我們寫字都是一個筆畫一個筆畫來寫的。那麼,楷書體系裡的筆畫,是最講究筆畫的的起筆、行筆、收筆的。

像《蘭亭序》裡的字,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都很分明。

我們臨摹的時候,就要注意一個筆畫中的起筆、行筆、收筆的微妙變化。

這就像我們走路,看起來我們就是一前一後的在走,但是,到底是先走右腿還是先走左腿?

這些問題不是問題,但是,軍訓的時候,就是問題了。

  • 啟功先生臨摹的《蘭亭序》

書法要有法,到底法在哪裡?《蘭亭序》的法在哪裡?

我們不要太神秘了,字是一筆一劃寫出來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在一筆一劃中找理由。

所有的筆畫都遵循一個規律,這就是沒有一個筆畫不存在起筆、行筆、收筆這三個環節的變化的。

所以,學習《蘭亭序》那個字,就找哪個字的每一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

比如說,《蘭亭序》裡有幾個“一”字,每一個一字的起筆都不一樣。有的是露鋒入筆,有道是藏鋒入筆。看準了起筆,再看行筆怎麼用筆,最後看收筆是怎麼用筆的。

如果我們在起筆、行筆、收筆上都看準了,寫對了,那麼,這個筆法肯定就是對的。一個一個的筆畫都能寫對,臨摹肯定就沒有問題。

我們說了一個筆畫的寫法,也就是筆法,那麼《蘭亭序》的結構問題怎麼辦?

事實上,如果把每一個字都筆畫都寫好,結結構問題也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但是,為了保證結構萬無一失,我們用“接筆”的辦法來控制,方法也非常簡單。

”接筆,就是要做到筆畫應接合理流暢。《蘭亭序》因為是一個行書手稿,所以,寫字的時候,不但每一個字筆畫流連如水,就是整篇作品就是行雲流水的典範。

對於我們初學《蘭亭序》掌握好筆畫的應接,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看得出來王羲之在《蘭亭序》中行雲流水的“接筆”之妙呢?

就要看我們是不是對每一個筆畫的“起筆”位置看到很準確了。

例如,筆畫與筆畫之間,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而是遠近之間,只有毫釐之差,這就是對我們臨摹《蘭亭序》嚴格的考驗。

“接筆”是貫穿與一個字的全部過程的,所以,每一筆的“起筆”都要準確謹慎,這樣,把《蘭亭序》的字臨摹好,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

最後是學習《蘭亭序》達到有神有韻的書法境界。這個境界是很高的。但是,如果我們善於運用“四法三筆”來學習《蘭亭序》,把《蘭亭序》的神韻寫出來,只是一個遲早的問題。因為,我們在學習書法的基礎之基礎“起筆、行筆、收筆”和“接筆”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學習書法的神韻。因為書法的神韻就在“起筆、行筆、收筆、接筆”之間。


千千千里馬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已不知去向,現在傳世的都是臨摹本,既然是臨摹本,與原作肯定有出入,記住,無論臨摹者水平有多高,都不可能臨摹的百分之百像,能臨摹到八分像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所以說,現在我們臨摹的《蘭亭集序》,只能是古人臨摹的八分像的《蘭亭集序》。

臨摹好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一定要有隸書、楷書和行書的書寫基礎,如果沒有以上基礎,是臨摹不好《蘭亭集序》的。我的觀點是,在臨摹《蘭亭集序》之前,還是先從隸書、楷書學起,把基礎打牢之後,再開始臨摹《蘭亭集序》。

臨摹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重點要學習王羲之的筆法和結構佈局,還要在章法上多下點功夫。關於《蘭亭集序》的墨變,他是在微醉後的狀態下一氣呵成的,沒有一丁點兒故作之成分,這樣的狀態就是自然書寫狀態。



還有一點就是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能讓人認的清,看得懂,這就是王羲之的書法精神能夠傳承1600多年而經久不衰的真正原因。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怎樣臨好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王羲之自己用心寫了十遍《蘭亭序》不如天然的草稿《蘭亭序》?所以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草稿《蘭亭序》是他的最愛傳家寶!他的七世孫智永臨摹《蘭亭序》可以以假亂真!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陸柬之、顏真卿、柳公權、楊疑式等唐代書法家、宋代書法家、元明清等書法家和書法愛好都頂禮膜拜《蘭亭序》!

智永為了臨摹好《蘭亭序》十多年不下樓!

米芾從不同角度臨摹《蘭亭序》幾十年!

趙孟頫終生臨摹《蘭亭序》一萬多遍!一日書萬字的蓋世神功!

近代書法家陸維釗背臨《蘭亭序》80餘遍!形神韻兼備!

我臨摹《蘭亭序》一千遍只得其點形神!











湘順1


謝謝!臨帖臨好其實沒有嚴格意義的標準,為什麼?因為是臨帖呀!但這並不是說臨帖是照葫蘆畫瓢,我們說臨帖是沿著書法的一般法則規律走,在走的過程中儘量還原原跡的筆法、字法,它是一個重在實踐和領悟,並獲得經典書法的經驗過程。它既不需要糾結於細枝末節,也不需要主觀刻意,從這個意義上說,臨帖的第一步臨的越像越接近原作,就越有利於掌握筆法、字法等;臨帖的第二步,也是關鍵所在,就是要通法則。因此,我們認為臨帖首先要像,但這個像一定要建立在通法則的基礎之上,否則,臨的再像也無益於對書法的理解。臨帖的好壞不能以臨的像不像為標準,而是以是否理解和掌握法則為前提。因此,臨帖一定要認真、仔細,但並不需要過多的主觀上的心思揣摩。至於意臨或創臨,那是另一回事。

明白了臨帖的道理,我們再說臨蘭亭序。臨好蘭亭序,首先要臨像,之前去紹興蘭亭,看見一些擺攤的書者現場臨寫蘭亭序,臨的非常像,這是源於她們長年累月就寫這一帖,對蘭亭序早已爛熟於心,臨的就自然像,其中不乏有臨的非常好的作品。

但是,我們說臨像不一定就算臨好了蘭亭序,為什麼同樣臨的都比較像,有些人臨的蘭亭序就有“俗氣”,而有些人臨的蘭亭序既清雅又有古意,這裡就有一個法則的理解和掌握問題。

蘭亭序雖是不經意之作,但王羲之筆墨功夫非凡,任筆揮灑間充滿筆法原則,我們要臨好此貼,最最關鍵的點是理解和掌握一點一畫每個字的基本要領,就像“之”,王羲之在此帖中寫了21個不同形態的“之”,我們只要真正明白和掌握一個“之”的基本筆法,就可以舉一反三寫出王羲之的各種各樣“之”的精神。不理解這個點,而是一味地追求形態上的像,視覺上的妍美,亦或在對王羲之蘭亭序筆法精神缺乏深透的理解,而將自我偏見強加於帖,似有畫蛇添足之感。

這個道理並不是所有臨帖的人都能明白,但懂得這個道理真的很重要。之所以我們看到不同的人臨蘭亭序,會出現千姿百態,然神韻意境差別很大,原因就在於此。

有人認為,臨不像就別拿“意臨”當藉口。這個觀點我並不贊成。前面談到,意臨與臨帖不是一回事,意臨重在“意”而不是臨,意是什麼?意包含了書者的性情,是借原帖的法則詮釋自己的書法主張,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種準創作階段,是書家過渡到創作的有效手段。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是否清楚了怎樣才算真正臨好蘭亭序了嗎?






如石書藝


永和九年……

寫出王書法家的神韻來,你首先要愛好書法,其次有那麼點天賦,第三具備了書法技法基礎,第四有顆堅持不懈的恆心耐心,第五用玻璃壓著蘭亭序、先練習運筆、再用宣紙練力度,第六就是寫完二百公斤以上的墨汁。

如果還是臨不好,就幹別的去吧!


活在遐想裡


沒有必要臨,也臨不出來。王羲之也寫不出同樣的蘭亭序來。神似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