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国(信阳光山)

弦国(信阳光山)

弦国,周代一个较弱小的诸侯国,在楚国东北方向,与楚国,黄国,英国、息国、江国、蒋国等国接壤。国君为嬴姓(一说隗姓),公元前655年亡于楚国。

弦国国君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西周时在豫南建国,爵位为子爵。公元655年楚国北上开疆拓土时顺手灭弦。弦国都城遗址在汉代轪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光山县西北部。弦国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为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天子分封方国的战略。

历史论考

在夏、商、周三代,狄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但其势力已越过黄河而至中原地带。《庄子·徐无鬼》说:“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具茨在今河南禹州、新密、新郑间,为伏牛山之余脉,或称泰隗山、大隗山。徐少华认为:“‘大隗’或即隗姓族人的一支。”(89)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说明,在很早的时候,隗姓赤狄的一支已经越过黄河南移至中原腹地。徐少华认为周代在淮河两岸的复国、胡国均为周王朝所分封的隗姓方国(89)。由此看来,在淮河南岸的信阳地区出现了一个隗姓的弦国,也就不足奇怪了。

弦国与复、胡等国是否同为一支,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隗姓的弦国当是在商代时期就南迁至中原的赤狄部族,周王朝将其封于豫南地区,与姬姓的蒋国和道国及随国、偃姓的蓼国和六国、嬴姓的江国和黄国杂处,一方面是为了平衡淮河上游各部族的力量,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抵御南方楚国势力的一道重要屏障,对淮河上游地区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春秋》与《左传》分别有一次记载弦国,均在鲁僖公五年(前655年)《春秋》载:“楚人灭弦,弦子奔黄。”《左传》较《春秋》稍为详细:“楚斗谷於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述来看,弦国在周代所封爵位为子爵,这也是淮河上、中游大多数异姓方国相同的爵位。

东周之后,楚国逐渐兴起,桓公八年(前704)夏天,楚武王“合诸侯于沈鹿。”(222)这是楚国第一次以主人身份会盟北方诸侯,也是第一次公开征伐北方诸侯国。楚文王和成王时期,开始征服和吞灭江、汉和淮河流域之间的诸侯国,“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楚世家)(1346)在征服江、汉间小国之后,楚人实力得以大大向北延伸,并以江、汉为大前方,沿淮河东进,先后服陈、蔡,灭息、邓。在楚人的军事打击下,汉东方国不得不纷纷向楚人称臣、纳贡。这些小方国又不甘心长期臣服楚人,为求自保,淮河上游诸小国便结成同盟,并且投靠中原大国,寻求保护。当时的北方诸侯霸主齐桓公为了孤立楚国,也有意拉拢淮河上游的小国,在这种背景下,江、黄、弦、道、柏等国便加入了以齐国为首的北方集团。

也正因为加入了北方联盟,让楚人感到这些小国的不可靠,为建立稳固的淮河南方基地,楚人快速剿灭那些心存异志者,此前息国已沦为楚人的一个县,紧靠息国的弦国和弦国东边的黄国正是楚人所打击的主要目标。在公元前655年楚成王以子文为大将,在弦国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一举灭掉弦国。弦国君王只身逃至其同盟国黄国,弦国也从此结束了其生存历史。7年之后,黄国也为楚人所灭。

楚人灭弦、黄之后,以弦、黄、息三国之地为重要军事基地,向北与中原诸侯争雄,向东经略淮河中游,于是弦、黄之地也就成了楚人与吴人反复争夺的军事要的。《左传·昭公三十年》载:“吴人侵楚,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还。楚师迁潜于南冈而还。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吴师还。”这里的弦,便是已经归属于楚的弦国故地。

地理考论

《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州郡”十一载:“光山,春秋弦国之地。”

弦国(信阳光山)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光州府”条载:“光山县州西四十五里。南至湖广麻城县二百里。春秋弦国地。”关于弦国的地望,史籍所载大都指向豫南、鄂北地区,但位置具体在何处,说法不一。

1、在今天光山县城附近或潢川西南与光山交界处

《信阳地区志》说:“弦国,国都在今光山县城西5公里处,遗址无存。”《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弦,周国名。子爵,春秋时灭于楚。春秋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故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南。”

2、在潢川县西北

杨伯峻认为:“其国当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息县南。”

3、在湖北黄冈

《水经注》卷三十五“江水”条载:“江水又左径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又东径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晋书地道记》以为弦子国也。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江水左则巴水注之,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即大别山也。与决水同出一山,故世谓之分水山,亦或曰巴山。……又东径轪县故城南,故弦国也。春秋僖公五年秋,楚灭弦,弦子奔黄者也。”

4、在今天光山县西北部的仙居一带

郑樵《通志·氏族略二》云:“弦氏,江、黄、道、柏之姻。杜预云

楚国的货币“郢爰”,在弋阳轪县东南。按古轪城今在光州仙居北四十里。”《路史·国名纪二》云:“弦,子爵,楚灭之。杜云弋阳轪县东南,今光之仙居东十里弦亭是也。武德三年为弦州。轪故城在仙居北四十里。”《元和郡县志卷九》“河南道五”光州“仙居县”下云:“南至州一百里,本汉轪县,春秋时弦国,楚灭之,汉以为县,属江夏郡……轪县故城,在县北四十里,春秋时弦国之都也。”唐人杜佑的《通典》卷一百八十一“州郡”条载:“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弋阳轪县。……光山,春秋弦国之地。汉西阳县也。晋为光城县。……仙居,汉轪县也。今县北四十里,有古轪县城。今县东有弦亭。”

观此四说,认为第四种观点——古弦国在今光山西北部的仙居一带是符合史实的。

第一种观点主要源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卷三十“淮水”条载:“淮水又东北合黄水,水出黄武山,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水导源木陵山,西北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径晋西阳城南,又东径光城南,光城左郡治。又东北径高城南,故弦国也。”潢水由新县北流至今天的光山县城西,再向东过光山县城,而后东北流经潢川县。潢水流向古今没有变化,按郦道元所载,弦国故城当在今天光山县城附近,弦国地域也沿潢河由光山向东延伸至潢川西南部一带。但是这种说法有违史实,因为当时与弦国同时存在的黄国占据着今天潢川县的全境,并且还向西至今天罗山县城的西部,1983年4月,在光山县城西部宝相寺发掘了一座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可以证明,光山县城西部一带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便是黄国的领地,否则绝对不会成为黄国王室的墓地。以此来看,郦道元之说有误。

第二种观点,以为弦在潢川县西北、息县南,这一带分别属于春秋时黄国和息国的领地,弦国在这里没有生存的空间。

第三种观点,出自《晋书地道记》。《地道记》也本于班固《汉书·地理志》,《地理志》“江夏郡”条载:“(江夏郡)县十四,西陵、竟陵、西阳、襄、邾、轪、鄂、安陆、沙羡、蕲春……”班固自注曰:“轪,故弦子国。”但汉代的西阳县、轪县与南北朝时期的西阳、轪并非一个地方。由于东晋王朝南渡长江,中原人大量南迁,原来在中原的州、郡、县也重新在南方设置,即所谓的侨县。据《宋书·州郡志》载,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仍有弋阳、西阳郡,也有西阳、乐安、轪等县,但这些县都在长江两岸,绝非在淮河南岸的原汉代旧县。所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分别记载了弦国的两处地方,皆因南北朝时期位于黄冈的轪县延用了汉代位于光山的轪县旧名所致。

第四种观点也史料中多数倾向的观点。杜预说:“弦国在弋阳轪县东南。”(250)关于轪县的具体位置,《通志·氏族略二》云:“古轪城今在光州仙居北四十里。”《通典》卷一百八十一 也说“仙居,汉轪县也。今县北四十里,有古轪县城。今县东有弦亭。”《路史》所说相同。光山县城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刘宋元嘉中,为刘宋时光山郡址,梁时废郡为县,隋始改为光山县。隋朝之后虽州郡设置代有变更,而县城治所一直沿袭至今天。唐代的仙居县在今罗山西北的仙居店。

综合以上所论述,春秋时古弦国的中心地带应在今光山西部、北部和罗山东部一带,为汉代古轪县、西阳两县所在地,其都城当在今光山西北部距今天光山仙居店东十里处。其北边是姬姓的息国,西北为嬴姓之江国,东边紧邻嬴姓的黄国。境内有竹杆河、寨河两条河流穿过。这里是一大片淮河南岸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是古代发展农业的理想地方。

国君世系

弦国(信阳光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