癭病有氣血兩虛、陰虛火旺、心肝陰虛型,它們有何區別?

甲狀腺疾病,屬於中醫“癭”的範疇,早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就有關於“癭”的記載,而後的《諸病源候論》,更是詳細記載了癭病證候特點、病因病機等。現如今,甲狀腺疾病之一的甲亢,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傷,關於如何治療甲亢,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

癭病的類型有很多,但今天僅僅就癭病的氣血兩虛、陰虛火旺、心肝陰虛型,進行一個鑑別:

癭病有氣血兩虛、陰虛火旺、心肝陰虛型,它們有何區別?

首先從症狀和表現上進行鑑別:

1、氣血兩虛型癭病:

癭腫日久,腫勢加重,頸部明顯增粗或結塊,伴有神疲乏力、胸悶氣短、呼吸不利、喉部有緊縮感、聲音嘶啞等,苔薄膩,脈細而弦。

2、陰虛火旺型癭病:

頸部漫腫,性情急躁,五心煩熱,心悸多汗,頭暈目眩,眼乾手顫,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3、心肝陰虛型癭病:

頸前喉結兩旁結塊或大或小,質軟,病起較緩,心悸不寧,心煩少寐,易出汗,手指顫動,眼乾,目眩,倦怠乏力,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舌體顫動,脈弦細數。

癭病有氣血兩虛、陰虛火旺、心肝陰虛型,它們有何區別?

其次從證候分析上進行鑑別:

1、氣血兩虛型癭病:

病邪久羈,痰氣瘀互結,則腫勢加重、頸部明顯增粗或結塊。痰氣瘀互結,阻滯氣機,肺氣不降,故胸悶氣短、呼吸不利。結於喉間,則局部有緊縮感、聲音嘶啞。肝鬱脾弱,氣血耗傷,故見神疲乏力。苔薄膩、脈細而弦,為邪盛正虛之象。

2、陰虛火旺型癭病:

腎精虧虛,水不涵木或久病不愈,痰氣鬱結化火傷陰,陰虛火旺。肝腎經脈循行於咽喉,經脈阻滯日久,故氣滯痰凝結於頸部而見頸部漫腫。肝開竅於目,陰虛肝旺,則見性情急躁、頭暈目眩眼乾。肝陰虧虛,虛風內動則手指顫抖。虛熱內蒸,則見五心煩熱而多汗。虛火擾心,故心悸。舌紅少苔、脈弦細數,為陰虛有熱之象。

3、心肝陰虛型癭病:

氣火內結日久,心肝之陰耗傷:痰氣鬱結頸前,故漸起癭腫。火鬱傷陰,心陰虧虛,心失所養,放心悸不寧,心煩少寐。肝陰虧虛,筋脈失養,則倦怠乏力。肝開竅於目,目失所養則眼乾目眩。肝陰虧虛,虛風內動,則手指及舌體顫抖。舌質紅,脈弦細數為陰虛有熱之象。

癭病有氣血兩虛、陰虛火旺、心肝陰虛型,它們有何區別?

最後從療法上進行鑑別:

1、氣血兩虛型癭病:

益氣養血,理氣化痰。

選穴:以任脈、手陽明大腸經穴為主。取水突、天突、合谷、足三里、三陰交、膻中、癭腫局部。

隨證配穴:伴聲音嘶啞、喉部緊縮感者,加扶突、廉泉。若氣陰兩虛、氣短自汗、脈虛細者,加關元、照海。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或加灸。

方義:近部取穴以瀉其實,取天突疏通任脈經氣,以降氣化痰;水突能疏通陽明經氣;癭腫局部圍刺加灸,以疏通局部壅滯。遠部選穴以治本,取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均施平補平瀉法,以健脾益胃,助氣血之化生。膻中為氣會,以理氣化痰。

2、陰虛火旺型癭病:

滋陰降火。

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取太沖、太溪、三陰交、臑會、間使、癭腫局部。

隨證配穴:伴突眼者,加天柱、風池。易飢消瘦者,加足三里。盜汗者,加復溜、陰郄。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

方義:瀉肝經原穴太沖,平肝降火而熄風。三陰交、太溪針用補法,滋陰降火,滋水涵木。近取癭腫局部用圍刺法,以疏通局部氣血。臑會用瀉法,能宣通三焦之經氣,疏導壅滯。間使為手厥陰經穴,用平補平瀉法以清熱除煩,養心安神。

癭病有氣血兩虛、陰虛火旺、心肝陰虛型,它們有何區別?

3、心肝陰虛型癭病:

滋養陰精,寧心柔肝;滋陰降火,寧心柔肝。

可用天王補心丹加減。肝陰虧虛、肝經不和而見脅痛隱隱者,可仿一貫煎加枸杞子、川楝子養肝疏肝。虛風內動,手指及舌體顫抖者,加鉤藤、白蒺藜、白芍平肝熄風。

脾胃運化失調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朮、苡仁、淮山藥、麥芽健運脾胃。腎陰虧虛而見耳鳴、腰痠膝軟者,酌加龜版、桑寄生、牛膝、菟絲子滋補腎陰。

病久正氣傷耗、精血不足而見消瘦乏力,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男子陽萎者,可酌加黃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烏等補益正氣、滋養精血。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諮詢,請私信或文章的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