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血虛、陰虛、肝腎陰虛都是導致心悸的罪魁禍首,該怎麼辦

悸,說文稱“內動”也,乃自覺心跳悸動不安的病證。《傷寒明理論》曰:“悸者心松是也,築築惕惕然動,鬆鬆不能自安者是矣。”

《中醫症狀鑑別診斷學》謂:“心悸,一般分驚悸和怔忡兩種。”“所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厥逆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前者不因受驚而發,而自覺心悸不安,病情較重,後者因驚悸而發,病情較輕。心悸一候,一般以虛證為主,實證少見,然常因虛而復加外因誘發,出現虛實並見之證。

氣虛、血虛、陰虛、肝腎陰虛都是導致心悸的罪魁禍首,該怎麼辦

氣虛、血虛,陰虛、肝腎陰虛,引起的心悸都是怎麼辯證調理的

氣虛心悸

“心悸屬氣虛者……心下空虛,內動為悸。”心虛者,心氣虛也。心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為心所藏。若稟賦不足,素體心氣虧虛;或年高臟器衰弱,或久病不復,損及心氣。心氣一虧,無以保持血脈的正常活動,導致心失所養,心氣虛損之悸作矣。

表現:心悸氣短,動則悸發,靜則悸緩,自汗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無力。

調理思路:補益心氣。方用五味子湯加減

血虛心悸

血虛心悸,乃血不養心而悸也。心主血,血賴心氣的推動運送全身,營養臟腑四肢百骸。若脾胃虛弱,陰血化源不足;或產後失血,崩漏,外傷出血過多之後;或勞心過度,以致營血虧虛,血不養心,血虛心悸作也。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肇端也。

表現:心悸怔忡,面色不華,心煩不寐,手足乏力,頭暈,精神不振,唇淡爪白,舌質淡,苔薄白。

調理思路:養血安神。方用十四友湯

此外,《世醫得效方》的益壽湯和《景嶽全書》的七福飲也是益氣養血,養心安神的有效方劑,臨證可加減使用。

氣虛、血虛、陰虛、肝腎陰虛都是導致心悸的罪魁禍首,該怎麼辦

陰虛心悸

陰虛心悸者,乃陰氣內虛,心失所養,虛火內動之證也。《證治匯補》謂:“人之所主者心,……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心悸體瘦。”多因情志之火,內傷心陰;或用心不息,陽用太過;或青燈憤讀,勞神傷陰。心陰被耗,心失所養,陰不制陽,陽氣動而悸也。

表現:心悸而煩,失眠少寐,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調理思路:滋養心陰,寧心養神。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肝腎陰虛心悸

肝腎陰虛心悸,乃肝陰不足,腎水虧虛所致心悸之證。其因大致有三:一是肝陰不足,陰血虧虛,心失所養。故曰:“心悸非心動也,乃肝血虛不能養心也。”二是肝陰不足,陰虛陽亢,上擾心神。因“肝為心母,操用神機,肝木與心火相煽,肝陽浮越不潛,徹夜不寐,心悸怔忡,有不能支持之候。”三是肝腎同病。肝陰不足,子病及母,令致腎陰不足,腎陰不足,母令子虛,亦可形成肝陰不足,肝腎陰虛,心神失養,心悸作矣。

表現:心悸失眠,五心煩熱,眩暈耳鳴,急躁易怒,腰膝痠軟,或見遺精,舌紅少津,舌苔剝脫。

調理思路:滋養肝腎,養心安神。方用養陰安神湯

氣虛、血虛、陰虛、肝腎陰虛都是導致心悸的罪魁禍首,該怎麼辦

感悟

文章中的四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導致心悸的原因。具體調理辦法還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定,不能照搬運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