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虛弱脾胃不和的人,如何辨別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症狀?

身體虛弱脾胃不和的人,如何辨別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症狀?我們並不瞭解自己的身體屬於哪一種症狀,所以在選擇滋補的時候有可能方法不合適,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並稱“四虛”,並由此可導致諸多疾病,虛當補之,而藥粥則是很好的滋補佳品,也非常方便,體質虛弱脾胃不和的人需要長期養護,通過食療方法進行調補。

一、氣虛證分為:1.肺氣虛,2.腎氣虛,3.脾氣虛,4.心氣虛,5.陽氣虛

肺主氣,肺氣虛,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於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腎居腰府,藏精氣,精氣充五臟,腎氣虧虛,表現為乏力,健忘,腰膝痠軟,脈弱。

脾居中焦,脾氣虛弱,表現為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脈弱。

心主血脈,藏神明,心氣虧虛,表現為心悸、氣短、多汗,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溫的食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1.黃芪粳米粥

1黃芪、黨參各30克,粳米50克,先將兩味中藥加水煎煮3次,每次沸後用小火煎20分鐘,合併3次藥汁1000亳升,加入粳米煮粥食服,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適用於脾氣虛弱、食慾不振、少氣懶言、自汗氣短、常易感冒者。

2.苡仁粳米粥

苡仁、粳米各50克,白糖適量。將粳米、苡仁同入鍋內煮粥,待粥稠時加入白糖少許,糖溶即可服食。具有健脾除溼功效;適用於脾虛溼盛、久瀉不止、不思飲食、舌淡苔膩者。

3.山藥扁豆粥

山藥、茯苓、苡仁、赤小豆、澤瀉、扁豆、粳米各100克,磨粉炒熟分10次服用。食用時熱開水適量,加炒粉調成糊狀,加少許白糖調味。具有補氣健脾,滲溼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脾虛失運、溼自內生,表現腹痛腹瀉、腸鳴腹脹、脾虛水腫者。

二、血虛證分為:1.心血虛證,2.肝血虛證

血虛證主要表現為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月經量少、舌淡苔白、脈沉細弱。可選用養血藥粥,通過養血安神滋補心血虛症,通過補養肝血調養肝血虛症。

1.黃芪當歸粥

黃芪15克,當歸30克,粳米50克;先將黃芪、當歸加水煎煮2次,每次沸後用小火煎30分鐘,合併藥汁1000亳升,將藥汁與粳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補氣生血功效。適用於氣不生血、頭暈心悸、失眠多夢、月經量少者。

2.芝麻花生粥

芝麻15克,紅皮花生20克,粳米50克;將芝麻炒至微香,與粳米花生共同煮粥食服。每天1~2次,具有補肝腎,生陰血,久服延年益壽的功效。適用於血虛頭暈、貧血、頭髮早白、血虛便結者。

3.棗仁熟地粥

酸棗仁、熟地各15克,粳米50克;三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補腎、養血、安神的功效。適用於血虛心悸、血虛失眠。

三、陰虛證分為:1.肺陰虛證,2.心陰虛證,3.胃陰虛證,4.脾陰虛證,5.肝陰虛證,6.腎陰虛證。

陰虛證主要表現為腰膝痠軟、夜間盜汗、虛煩失眠、手足心熱、口鼻乾燥、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大便乾燥、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1.棗皮粳米粥

大棗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先將棗皮洗淨,去核,與粳米同入沙鍋煮粥,待粥熟時,加入適量冰糖食用每天1次。具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的功效。適用於肺陰不足、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虛煩失眠、神志恍惚者。

2.百合粳米粥

百合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將百合與粳米同煮成粥,加入適量冰糖食用。適用於肺陰不足、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虛煩失眠、神志恍惚者。

3.麥冬粳米粥

麥冬20克,冰糖適量。先將麥冬煎煮3次取藥汁1000毫升,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稍煮食用。具有滋養肺胃,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肺胃陰虛、心陰不足、陰虛內熱、手足心熱、咽乾口燥、乾咳少痰、午後低熱、夜間盜汗者。

四、陽虛證分為:1.胃陽虛,2.肝陽虛,3.腎陽虛。

陽虛證主要表現為腰痠怕冷、手足冰涼、小便清長、性功能低下、舌淡苔白、脈沉或遲。

胃陽虛也可稱之為胃虛寒證,脾氣虛與胃氣虛、脾陽虛與胃陽虛,均有食少、脘腹隱痛及氣虛或陽虛的共同症狀,但脾陽虛、氣虛以脾失運化為主,多因飲食失調,嗜食生冷,或過用苦寒、瀉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陽氣自衰,或久病失養,其他臟腑病變的影響,傷及胃陽所致。腎陽虛可以進行散步、慢跑、瑜珈、打網球、打太極等運動方式,要堅持進行,持之以恆,增強自身抵抗

1.蓯蓉粳米粥

肉蓯蓉15克,粳米50克,先將肉蓯蓉置砂鍋內煮爛去渣,再入粳米煮粥,每天1次。具有補腎壯陽,潤燥滑腸的功效。適用於腎陽不足、性功能低下、陽虛便秘者,久服可延年益壽。

2.黃芪韭菜粥

黃芪30克,粳米50克,韭菜100克,將黃芪加水煎煮沸後30分鐘,濾液1000毫升,與粳米同煮粥,粥熟時加入韭菜再煮一會食用。具有補益元氣,提神暖胃的功效。適用於陽虛水腫、陽虛自汗、慢性腹瀉、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瘡瘍久不收口、脾胃虛寒、口吐清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