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有哪些特点?

青柚96507531


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

上海是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它的人口来源主要是江苏、浙江,安徽在百年之前迁徙过来的,所以上海的文化特点就融合了这几个地方的诸多文化元素,在开埠之后,上海又受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自称为“海派文化”。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自然有大城市的骄傲,因此,在上海人的骨子里充满了对自己的城市的认同感和骄傲感,所以,除了上海人以外的其它人,上海人统统称作“乡下人”,就算是你来自北京天津重庆,你同样具有乡下人“土气”,因为上海是“洋气”的,是时尚的,是文明社会的典范。

确实如此,在上海住过的人,都感叹这座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具有良好的城市秩序,人们都有可贵的基本素质,很少有人看见上海人在大街上进行全武行的比拼,即便是上世纪交通工具主要靠挤公交车,你也会惊叹那个沙丁鱼罐头一般的公交车上良好的秩序,没有一个人会是想挤进公交车而把别人拉下去的,相反,他会推着前面的人让前面的人先上车,然后把自己挤在后面像个照片一样。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无论是买早点或者买青菜,只要有供需关系的地方,我们都会看到上海人自觉的排队,按照时间的先后等待,倘若有人插队,人们大多也不会跟插队的人争吵什么,相反会客气的给你避让出一个比较大的位置,同时会避瘟神般的鄙夷一声“乡下人”。

上海人的时尚是不容置疑的,即便你的身份是棉纺厂的纺织女工,你在上班的路上也一定穿戴的像个公司的白领,对仪容仪表一丝不苟,即便是你是城市贫民住在石库门的老房子里,好几口人挤在10几平米中,那个10几平米的小窝也会秩序井然,家里也会收拾的纤尘不染。这是上海人的优秀基因,仿佛天生如此。

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和世界人民的上海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容纳一切它认为是时尚的东西。以吴越方言为基础的上海话的上海人的名片儿,即便他们会讲普通话,江北话,苏南话,温州话,宁波话,四川话,杭州话,但他们也坚决拒绝使用,除非他们觉得你可以成为他的朋友,需要交流,否则,他们就用他们鸟儿唱歌一样的上海话唱给你听,在这方面,上海男人比上海女人要执着的多,因此,你要是去上海旅游,尽量不要向身边的老大爷打听道路,否则,他的鸟语会把你急出毛病来,你可以向那个像街道居委会主任一样有气质的大妈去打听道路,她会详尽的把拐几个弯,走几个里弄都告诉你。

上海能容纳一切他认为时尚的文化,比如以吴越方言为基础的上海人,曾经把北方语言为基础的京剧当做一种时尚,而且在那个年代还产生了像梅兰芳,尚小云那样的名角儿,他们也会到上海大剧院花很多的钱买门票,去欣赏维也纳某个大乐团演奏肖邦或者贝多芬。当然他们也会去捧“海派清口”周立波的滑稽表演。

兼容并取是上海的文化特点,所以,它已经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尽管上海的发展速度比不上深圳,但深圳与上海文化底蕴相比,深圳就是一个暴发户,而上海却是上海人心中的贵族。

上海是一座平民城市。

历史上,上海是远离政治中心的,所以,上海是一座平民城市,作为中国最大最繁华最时尚的大上海,不但拥有大量的富豪同时也拥有大量的平民,它绝不会像单纯的旅游城市厦门那样,养不起几个穷人,吃不上一碗58块的面条,而是恰恰相反,作为穷人,除了买不起浦东的高尚住宅,你在近郊租房子住,从上海的牙缝里讨生活还是比较容易的,无论你在菜市场打工,还是在浦东卖盒饭,都相对容易的能够养活自己,而你在公园跟一个老头下了一上午象棋,说不定这老头儿是上海海军基地的司令也未可知……

另外,上海人被“乡下人”们所嘲笑的是上海人的精打细算,贾平凹这家伙曾经笑话上海人,从西安买慢车票上了火车,从旅行包里拿出一个鸡爪开始啃,啃到上海北站还没啃完……呵呵呵,所以,你到了上海,见到上海大妈在菜摊上买小菜,拿一毛钱买一根香菜,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这是上海的文化象征。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静流如歌3888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它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开放性

海派文化姓海,表现在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创造性

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扬弃性

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多元性

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胖丁从头来过


上海文化就是“海派文化”。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在上海设立租界。这100多年间,上海文化受各种文化影响,形成属于自己的“海派文化”。

多样性

代表着上海市井文化的石库门,代表着江南文化水乡风情,代表着北京文化的皇家牌楼和代表着西方的租界建筑在上海共存。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不同的文化都在上海共存。

包容性

上海人对各种文化现象比较见多识广,对各种各样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都能够容忍。上海就具有宽松、兼容的文化环境。

开放性

上海文化融贯中西,又能为我所用,可以说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又可以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任何新事物也很容易被接受。

创造性

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在科技、戏曲、建筑、互联网等各个领域都可以产生新的内容,这又成为新的上海文化。


历史地理小艺


【丰富的紅色文化】

包括革命文化乃至近现代以来的进步文化。从时间上看,上海是近代以来革命史体现较为集中的地方。

上海不是政治中心,但晚清以来的革命大事几乎都在上海发生。秋瑾、康有为在上海反清;孙中山长期在上海策划和领导革命,他讲过“上海对革命贡献最大”; 陈独秀对上海罢工事件中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趋向进步的市民寄予极大希望。

作为党史、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的缩影和典型,红色文化贯穿于上海的发展全过程。红色文化的历史完整性,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

【多元包容的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通商口岸和商业都会,商业意识深深浸染着海派文化的各个方面。鲁迅有关海派“近商”的论述,一定程度上可谓揭示了海派文化的特性。

海派文化具有深厚的市民趣味,包括鲜艳、明快、华丽及雅俗共赏等审美特征。为了适应近代上海的市民需求,“海派京剧”大胆进行改革,以“新颖之剧目、精进之唱段、华丽之服装、鲜明之伴奏”与本地剧种争长,收获了不少爱好者。

【厚重的吴越文化】

今天的上海地区,包括清代松江府所属华亭、奉贤、金山、南汇、青浦、川沙等地,以及原苏州府所属、后改为太仓直隶州所属的嘉定、宝山、崇明等地,可谓吴越文化的重镇。上海原本是江南的一个镇、一个“壮县”。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离不开“应天十府”资金、人力、市场以及人文资源、地理环境的支撑。都市化的上海仍是“文化江南”的重要组成组分,是传统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深化与超越。

发达的商品流通、巧技百出的手工艺、文人雅士的荟萃、思想流派的迭出、戏曲和通俗文学的发达,共同激发了江南民众婉约细腻、好学善思、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崇尚礼仪、重节俗、好游历、讲究生活品位的风俗习惯。这些仿佛随意造就的洒脱,让江南文化传承飘飘洒洒地延续着,让江南文化得以蕴含传统的早慧、现代的广收。




神秘嘉宾Nobell


除楼上上述特征外,上海在百年内,曾发生三次人口大变迁:抗日战争时期国人精英西迁日人进入及日人离开和国人还沪,解放战争后大量沪人移出和外地人入沪,改革开放四十间外地人入沪。人口的变化使上海文化呈现多样化丶宽容性。


方格子匹夫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上海海派文化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阿逸君


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国内金融市场还是要向上海多学习。


环湖春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一、上海的多样性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各种人、各种职业、各种吃喝玩乐都能在上海找到。所以,你想要的,这里都有;你能想到的和你没有想到的,这里也有。无论是朱门狗肉还是路边冻骨,无论是声色犬马还是面朝黄土,这里都有。

因为多样性,无数个选择任你挑;因为多样性,你也有可能迷失自我掉入深渊。

二、上海的包容性

因为多样,所以包容。很多国内一线城市,路边出现一个外国人,大家都好奇盯着看。但上海到处都外国人。地铁上出现一个奇装异服的,也没多少人盯着看。这个城市,他可以包容很多一般地方无法包容的事情。这种包容性赋于你自由,也赋予你自我。你可能会在其他城市遭受的嘲笑和不解,上海不会对你那么刻薄。 在一个城市,首先要感受这个城市的特点,这将有助于你未来人生的规划。很多人待了好多年,才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气息。

如果有具体想了解的,可以留言问我,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海狗哥


现在已经是标准普通话城市,不少地方存在中原方言区。


清国游记


上海近百年来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较大,同时传统文明相对受到挤压。然而西方某些没落文明,也同时影响上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