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曾经非常强大,为何如今的阿拉伯成了战五渣的代名词?

Y616388166


阿拉伯文明的核心是伊斯兰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从创建之初就与科学发展、文明进步格格不入。恰恰相反,在长达约500年的时间里,伊斯兰教都扮演着促进、推动阿拉伯文明走向兴盛的关键角色。

早期的伊斯兰教宽容尚学、海纳百川,穆罕默德有句名言,“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生命,知识是信仰的柱石”,鼓励信众“哪怕知识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充分发挥自己联结东西的区位优势和善于经商的民族传统,如饥似渴地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腊的哲学、印度的数学、波斯的行政制度和文学、中国的火药和造纸术、地中海的航海术和造船术,等等。

从公元8世纪至12世纪,阿拉伯文明程度远超西方,而且在对外战争中也是胜多败少。早期伊斯兰教通过信仰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与阿拉伯人掌握的先进军事技术结合后,就转化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悍战斗力。当然,前者也确实赶上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们对外征伐之际,正值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历经400多年漫长争斗而两败俱伤、精疲力竭。

公元7世纪阿拉伯统一政权建立后四处开疆拓土,仅用100多年时间就扩张形成了横跨欧亚非、版图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治下人口近5000万之众,成为与唐帝国并驾齐驱的东西2大霸主。

鼎盛时期的阿拉伯文明,不仅军事上近乎无敌,而且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也足以傲视世界,先后形成了亚历山大学派、巴格达学派和西班牙科尔多瓦、埃及开罗2大文化中心,艺术家、工程师、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巨商富贾辈出,历代统治者也大多对科技创新予以鼓励和支持,使得阿拉伯世界在天文、航海、化学、农业、医学、物理、哲学、法律、艺术、工业技术等领域全面发展。

但是,任何文明如果不思自我革新,就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早期伊斯兰教虽提倡学习、研究新知,但其内在价值观始终将知识和科学视作手段而非目的。对于穆斯林来讲,掌握知识必须服从于宗教意义且有助于巩固伊斯兰世界统治地位,这一实用性目的导致阿拉伯科学发展虽可维持几个世纪的繁荣,却最终从源流上枯竭。

另外,阿拉伯古代科学的一大“软肋”就是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19世纪埃及著名思想家艾哈迈德·艾敏在所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希腊人使用概括、分析研究的眼光观察事物,阿拉伯人则盘旋于一件事物的周围,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珠宝,却没有将之穿成珠宝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普·希提也认为,难以推导、演化出科学结论并建立最后的体系,“是阿拉伯人智力铠甲上最弱的一个环节”。

始自公元11世纪的外族入侵,也给了阿拉伯文明以重创。从1096年开始、绵亘近200之久的十字军东征,让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尼罗河三角洲等古代阿拉伯世界经济最富庶、文明最发达的区域惨遭战火涂炭。

13世纪中叶蒙古入侵,则让两河流域、波斯蒙受空前浩劫,历史文化名城巴格达毁于一旦,数十万居民(包括大批学者)遭遇屠城被杀,阿拉伯文明的辉煌时代在1258年随着阿拔斯王朝覆灭戛然而止,从此由盛转衰。

与此同时,西方却靠着十字军带回的阿拉伯先进文化技术和大批财富,不仅显著提升了军事和经济实力,还刺激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地中海商业霸权也从阿拉伯人手中落入欧洲彀中。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科学发展与主要靠外部需求(市场竞争、军事)驱动的欧洲科技进步有一个巨大区别,就是前者严重依赖统治集团(君主、高官和富商)的扶持和资助。其显然是不稳定的,一旦遭遇外敌入侵或改朝换代,这种脱离社会和大众的“皇家科学”就会随之衰落。上文提到的阿拔斯王朝被入侵的蒙古军消灭后,就导致大批受其资助的阿拉伯科学家死的死、逃的逃,科学发展因此停顿乃至陷入倒退。

不过,虽然遭受重创,但直到15世纪之前阿拉伯文明仍较西方略胜一筹,而同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则让伊斯兰世界再次呈现“中兴”景象。长时间领先世界的优越感和奥斯曼帝国的赫赫武功,愈发固化了阿拉伯人的“唯我独尊”思想。

15世纪阿拉伯著名学者伊本·赫勒敦尽管学识渊博,却对自然科学和哲学嗤之以鼻,宣称前者“对我们的宗教事务或日常生活来说无关紧要,不必加以理会”。他的傲慢与偏见可谓那个时代的阿拉伯学术界的典型代表。结果就是在伊本·赫勒敦去世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就在航海、天文、医学等领域迅速超越阿拉伯世界。

到16世纪中后期,伊斯兰世界仅有的对西方的军事技术优势也逐渐丧失。奥斯曼军队颓势初现,其海军不仅在1571年输掉了勒班陀战役(阿拉伯传统桨帆船在火力上远远不敌西方的风帆战舰),而奥斯曼帝国引以为豪、配备有旧式重炮的陆军则惊讶地发现,他们很难“啃动”哈布斯堡王朝新构筑的星形棱堡要塞,其被迫停下向欧洲扩张的步伐。

18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历经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并用新大陆和东方殖民地掠来的数万吨金银“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无论是没落的奥斯曼帝国,还是分崩离析的阿拉伯世界,都已无力再与构建起近代化体系的西欧强国抗衡。

1683年奥斯曼大军兵败维也纳城下,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在军事上已全面落伍于西方。等到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和叙利亚,金字塔之战中法军发扬战术与火力优势,一举歼灭曾大破蒙古铁骑的马穆鲁克军主力,更是将阿拉伯国家与西方的“全方位差距”暴露无遗。

为救亡图存,18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兴起了“复古”的瓦哈比运动,希望用原教旨主义的神学来对付外部威胁和克服阿拉伯社会的衰退,而这种闭关锁国的“开倒车”方式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以埃及、叙利亚为代表)虽然尝试了全盘西化、政教分离的现代模式,但其经过几十年实践,却并未出现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所期望的国富民强的崭新局面,反而在美国所扶持的以色列军事打击下不断遭遇战争失利和国土沦丧。

于是乎,宗教复兴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在阿拉伯世界又一次兴起,恰逢这期间信奉瓦哈比派的沙特因石油繁荣而实力大增,使得阿拉伯社会更加趋于保守,政经改革举步维艰。而观察过去100年中阿拉伯民族武力的衰退,实际上都是被军事危机所掩盖的社会问题。

以海湾战争时伊拉克的惨败为例,该国别看社会世俗化程度较高,经济和军事实力也不弱,但萨达姆政权并未善加利用宝贵石油财富,没有将之用于加快实现工业化和推动社会改革与经济转型,反而认为只要对内靠高福利政策和威权统治管控民众、对外靠“买买买”引进先进武器装备,就能实现富国强兵的“家天下”统治,这显然是一厢情愿,其只要与强大对手交锋就会破绽百出。

是否完成工业化与社会现代化改造,是一个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关键条件——日本、德国在二战中变成一片瓦砾,却在战后很快复兴,而阿拉伯国家往往战败一次就好长时间缓不过劲来,大多只能靠附加苛刻条件的外援或继续廉价出卖油气资源来换取重建资金。

为什么以色列能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在沙漠中创造经济奇迹,在沙场上创造连胜战绩,在科技上引流时代潮流,而阿拉伯国家却做不到呢?宗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以色列和西方宗教氛围也挺浓厚),恐怕真正的答案还要看阿拉伯民族是否愿意像1000多年前的先贤那样,破除封闭状态,积极主动地拥抱先进文化,通过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来推动自身社会进步。


网言军事


几乎任何阿拉伯人的国家,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关于阿拉伯帝国昔日的荣光,和如今阿拉伯各个国家的没落,都必须要同伊斯兰教结合起来讨论。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其实就是伊斯兰教的兴衰。

阿拉伯人源于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热情、坦诚、尚武。在伊斯兰教尚未诞生前,阿拉伯人的社会相当的原始,被周边的波斯人、东罗马帝国的罗马人等视为只会好勇斗狠的蛮人。先知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人有了精神寄托,随即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由于阿拉伯人本身武力出众,迅速征服周边,之后发展成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征服周边各地后,也认识到了自身国家体制的不足,便多多借鉴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先进体制与理念。但是,宗教与世俗事物接触后,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亟待解决。故而,伊斯兰教的教义学、教法学、圣训学等等都在发展,也为之后的伊斯兰教形成各个教派埋下祸患。

先知默罕默德过世后,阿拉伯帝国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四大哈里发,都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但之后的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乃是世袭制的,阿拉伯帝国正式成为了帝王制的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伊斯兰教各个教派随即诞生。

其中,穆阿台及勒派占据优势的时期,是伊斯兰教最高光的时期。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无比强大,思想界更是无比开明。为了研究与发展教义,阿拉伯帝国从罗马帝国那里弄来了很多古希腊哲学、文学书籍,并由学者翻译研究。正因为阿拉伯人保留了古希腊的书籍,欧洲文艺复兴才有了资料。

但是,穆阿台及勒派最终败给了逊尼派,并彻底被逊尼派消灭。逊尼派,即如今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教派。该派不提倡研究教义,只重视《古兰经》、圣训与教法。致使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穆斯林的思想发展进入停滞状态。因为在穆斯林眼中,他们世界的全部就只有《古兰经》和默罕默德的圣训。

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表面是先知死后继承人之争,实际是权力之争。即波斯人被灭过后,企图在伊斯兰教内部制造矛盾,从而复国。故什叶派的全部历史,就是造反与准备造反的历史。尽管如此,他们仍未成功。目前什叶派占多数的伊斯兰教国家仍没有几个。

当然,伊斯兰教历史上另有苏非派、哈瓦利吉派等几大教派。但都非主流教派。

所以,阿拉伯或者说伊斯兰教之所以没落,是思想、文化的没落,绝非国家分裂导致这么简单。可以这么说,如果当时穆阿台及勒派战胜逊尼派,那或许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就不是欧美的西方文化了。但历史没有如果,思想停滞就造就了现在的局面。

最后我想说一句,这是一个非常学术的问题。今日头条将其归为旅游类问答范畴,我认为很不妥。

下图列举几位著名学者:贾希兹、伊本.西拿、法拉比、比鲁尼、拉齐,其中以贾希兹最为出色。可以这么说,阿拉伯帝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绝大部分都是穆阿台及勒派的。







晴游雨读99


所谓的强大只是全世界野蛮民族击溃文明世界后的那种强大,所谓阿拉伯文明根本就是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文明社会的那些人异族人创造的。当野蛮人接触到文明社会以后就会迅速的堕落下去,可以参考野猪皮鞑子的堕落历史。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永远不会一直强盛下去的。阿拉伯帝国的强大被绿教蒙蔽了双眼以后,女人得不到教育,而下一代的智力启蒙是跟母亲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的智商不只是物理智力,还包括很多内容其中就有很重要的政治智商,为什么现在他们打成一锅粥,而我们没有被挑拨的一锅粥?这个是有原因的。这些因素造成了现在阿拉伯人的现状。曾经辉煌的波斯帝国自从信仰绿教以后也堕落了。要是近代欧洲人不进行宗教改革的话现在跟他们是一个下场,不过可喜的是按照现在趋势欧罗巴快要变成了欧罗巴斯坦了。


龙69258242


先捋顺一下中东地区(地理上泛指西亚北非)几个古代王朝的前生今世。

主角按时间顺序登场:

亚述帝国,大概是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612年,统治中心在现在的伊拉克两河流域,基本覆盖整个中东地区;古波斯帝国,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信仰拜火教(下图),统治中心为现在的伊朗。至今,伊朗仍然以波斯人,波斯文化继承者自居;
公元前4世纪,征服者亚历山大灭掉了古波斯帝国(这个时间短,仅十年左右,可以忽略),紧接着是波斯人统治下的安息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等同于咱们两汉时期)、萨珊王朝——国教是祆教,但基督教很大市场,当今的叙利亚基督教主要就是这一传承。此时的中东大地上,还没伊斯兰教的事儿(公元610年左右才诞生于阿拉伯半岛)。

到了公元7世纪,也就是咱们盛唐时期,本文的主角——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才高调登场。

鼎盛时期,阿拉伯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帕米尔高原,与中国唐朝西北接壤,在中国古代被叫做“大食”;

西临地中海,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领土面积超过千万平方公里的帝国。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阿拉伯帝国代表的伊斯兰文明并不是黑袍加身,视一切外来事物为“洪水猛兽”的封闭自守的形象;反而是先进、开放、东西方交汇融合的代表。比如李白笔下的舞姿奔放的“胡姬”,丝绸之路带来奇珍异宝、大食商人唱念《古兰经》,甚至还见识了来自遥远地中海文明的古希腊罗马文化......

安史之乱时,唐朝中央政府还曾经向大食借兵,后来这些大食军人很多选择留在了中国,并与当地的大食商人后裔通婚,构成了中国最早的穆斯林。

再回到此时的中东,阿拉伯帝国一路攻城略地,还是比较顺利的。只是在古波斯王朝统治中心区域受到了非常顽强的抵抗,为了征服波斯人,可是费了大劲,前后折腾了十年多。这段历史甚至可以看成当今伊朗(波斯人后裔)与沙特(号称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衣钵)两国冤仇的缘起。

客观的看,阿拉伯人边打仗,边传教,效果很不赖。

他们在占领地设置了行省,任命了总督和各级行政长官,建立军事据点,向占领区人民征收重税。高明的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强行求被征服的民众改变信仰皈依伊斯兰教,而是针对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当地人征收较低税赋。

这客观上就使得人们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得不主动皈依伊斯兰教。毕竟,成为穆斯林就等于成了特权阶级。这种手段后来又被13世纪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继承,奥斯曼苏丹在东欧、南欧征服区就搞了这么一套,以至于现在的前南斯拉夫地区,信什么神的都有,互相打打杀杀一个多世纪。

此时阿拉伯文化成了先进文化的代表。位于东西方交汇点的阿拉伯帝国,如饥似渴地汲取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腊的哲学、印度的数学、波斯的行政制度和文学、中国的四大发明等等。除了文学艺术方面,在代数、物理等科学领域也有诸多领先世界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在欧洲中世纪的理发师兼医生用放血疗法“包治百病”时,阿拉伯人已经发展出了比较完整医学疗法,能用一些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


然而,好景不常在,阿拉伯帝国是通过征服而拼凑起来的多民族、多宗教和具有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庞大而松散的联合体,即使在哈里发政权最强大时期,中央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广袤的领土上,不同民族与信仰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隔阂与矛盾;普通人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也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派系矛盾而非常缺乏团结。这些问题,在气象自然条件好,牧草粮食不那么紧张的时期,不会引起太大麻烦。关键是,赶上了12-14世纪的全球“小冰河”时代(北宋也是小冰河的受害者)。

此时,再变本加厉的向人民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就是在自毁长城。

从公元10世纪开始,由于人民起义的打击以及统治者内部权力斗争,阿拉伯帝国的国势开始越发衰微。哈里发权力被削弱,各自手握重兵和税收大权的行省总督纷纷乘机割地自立。11、12世纪之交的阿拉伯帝国已经被强行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国,邦国之间争斗不断,缺乏团结。

此情此景,就算没有外部入侵,阿拉伯帝国也得被他们自己折腾的分崩离析,亡国只不过是个早晚的时间问题。

这也给蠢蠢欲动的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11世纪开始,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开始不断侵蚀阿拉伯帝国的疆域,甚至圣城耶路撒冷也多次被血洗。

最终,崛起的蒙古帝国在把阿拉伯帝国的东北部屏障——花剌子模杀绝户了以后,顺利南下两河流域,1258年,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被蒙古帝国的西征统帅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国彻底灭亡,被划归伊尔汗国管辖。

半个多世纪后,西突厥人的后代——奥斯曼土耳苏丹横扫了中东地区,自封为伊斯兰文明的继承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取代了阿拉伯帝国,成了新的伊斯兰文明中心。

总的来看,除了“统治者奢侈暴政,阶级对立,苛捐杂税”这种常见因素外,阿拉伯帝国的衰落也有其独特的原因,最明显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过渡沉溺于宗教事务,开始走向保守与自封。拿一本几个世纪前沙漠中走出的经书治理国家,衡量世界,解释一切,是明显不够的。

在宗教最大的指导思想下,权威人士在不停的鼓吹——“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一本《古兰经》就足够了!”

此时,掌握知识和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宗教意义,出发点都是要巩固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而不是要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探索世界,这导致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发展虽可维持几个世纪的繁荣,但终将从源头枯竭。

第二、阿拉伯帝国并不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只是能算是个封建邦国的联盟,有个世袭的盟主——哈里发。自始至终没建立起咱们中国这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所以内部各阶级都缺乏家国意识,关键时刻没有保家卫国的“觉悟”,只要不影响拜神,谁当老大并不怎么关心。

第三、阿拉伯帝国内部利益集团复杂,教派纷争剧烈,非常缺乏团结。

这方面远的不说,就看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的数次中东战争,每次无论开始被打得多么措手不及,最终都是以以色列完胜告终,还顺便又占领了大量领土,并且完全控制了三教(犹太、基督、伊斯兰)圣地——耶路撒冷。

究其原因,除了以色列全民皆兵的国防政策、美国爸爸的支援外;阿拉伯盟军(大致由一千多年前分裂出来的那些邦国的后裔组成)内部缺乏团结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每次各国集体出兵打以色列都是初战告捷,之后逐渐变“怂”,互相猜疑,净想着多占地盘,还不愿意出力......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一,政治上的分裂,在以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诸部落及叙利亚地区民族为主体的倭马亚王朝覆灭后,继起的阿拔斯王朝中,统治阶层的主体已悄然由阿拉伯人,转到了波斯人,尤其当以呼罗珊为根据地的麦蒙通过内战夺取哈里发宝座后,大批的中亚突厥部落参与到了阿拉伯帝国统治阶层之中,其后的突厥禁卫军擅权局面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

伴随着统治阶层主体的变迁,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无可挽回地走向分裂,从倭马亚王朝残余势力在遥远的安达卢西亚建立政权,到图伦王朝、艾格莱布王朝、伊赫什德王朝、法蒂玛王朝等在北非的先后崛起;而中亚乃至西亚则又先后落入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哈姆丹尼王朝、布益王朝、塞尔柱王朝等等之手,哈里发逐渐从政教合一的世俗君主蜕变为仅仅的宗教领袖。

在名义上的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内,大小割据势力犬牙交错,相互争斗,在客观上严重削弱了穆斯林世界抵御外敌的能力。到了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时期,阿拉伯人作为民族已经堕落为穆斯林世界的在野势力。

二,宗教争端,自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始,出于在教义及哈里发权力的争夺,穆斯林世界就已经处于内讧之中。后来由于教派的种类和相互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残酷的宗教冲突和宗教战争此起彼伏,一度在文化发展上处于开放和领先局面的伊斯兰世界,逐渐在宗教争端中,日趋保守、残酷乃至愚昧,最终成为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一个角落。



史海悠游闾春晖


因为圣人穆罕默德死了,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就分裂了。分裂以后就再也不行了,近代列强害怕阿拉伯统一不好掌控,又把它分裂成十几个国家。国家彼此对抗,国内教派冲突,更加的雪上加霜。更加重要的是阿拉伯是君权神授的国家,这种体质注重神学,不注重科学,因为神学和科学彼此互相对立,也就没有现代工业。古代洗脑可以不怕死,现代战争不怕死也没用。综合种种原因,所以衰落了,并且再也没有崛起的可能。


天高云淡17752672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门前一步半1986


冷兵器,信仰强化的肉体,可以横行于天下;热兵器时代,愚昧的灵魂干不过现代科技武装的基督徒。


月亮之上有爱


游牧牧民和现代土豪的战斗力区别


我爱碧梅


阿拉伯再不济也是中东五霸,傻有钱国家。比穷又傻的蒙古国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