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中,苏母为什么愿意给二儿子买房,不愿意去美国帮大儿子带孩子?

沉旎


《都挺好》原著中描述苏明成是苏母解决了城市户口,工作稳定以后怀上的,所以心里也觉得是伴随着福气来的,也是这个孩子带来了生活的转机,所以对苏明成格外宠溺。而苏明玉是苏大强跟苏母闹离婚时,苏母被自己的母亲胁迫不允许离婚,套路苏大强产物,导致苏大强没有办法离婚,两个人只能凑合过着,所以明玉一开始就是苏母的工具,也是苏母心里毁了自己生活的存在,为苏母不喜。


恰逢其诗


苏母为什么愿意给二儿子买房,不愿意去美国帮大儿子带孩子?其实这与传统养老观念有关系,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概会懂得。

传统来说如果有几个儿子,父母可以放孩子远走高飞,但肯定会留一个在家顶门立户。


我公公弟兄五个,只有老三没读书,目的就是为了把他留在家中。可是老三脑袋灵活,虽然不识字,但是胆大,在那动乱的年代经常一离家就是大半年。

奶奶看老三指望不上,就用装病的手段发电报把在航空学校读书的老二骗回家,然后娶妻生子。可怜的老二差点成为农民,因为有文化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但和他的同学已经是天壤之别。

当年我哥考上大学离开家门,我弟弟读书的愿望也小了不少,最后连高考也没参加。至今母亲还念叨:**懂事,他看你们都走了,他说家里得留一个。

为什么苏母纵容二儿子?应该与一直希望把他留在身边有关。既然把养老的指望全部寄托在二儿子身上,苏母肯定会想着尽力对他好,待自己老了儿子儿媳会更用心照顾自己。


至于老大,只是自己的面子需求,苏母的情感依赖和亲情陪伴,还是主要寄托在二儿子身上。她在二儿子这里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这应该是苏母愿意为二儿子买房的原因。

当然,如果是现实生活,大儿子生的是孙子而非孙女,也许选择会有所不同:现在观念进步了,在以前婆婆见到儿媳生下的是女孩,转身离开的婆婆太多了,甚至有的是在家等结果——生孙子就去照顾,孙女就找个借口不过问的也不少。


妈咪老师


小时候,父母的偏爱往往并不明显,但是当很多现实因素降临时,一切就见分晓了。

我一朋友家就是如此。

她是个女孩,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小时候,她觉得爸妈对他们都挺公平的,好东西人人都会有份。但是最近,她爸妈提出要给弟弟买房子。

她就顺口提了一句:“那我和我姐的嫁妆呢?”

她妈便试着把话题岔开,朋友试探道:“以后你们住的房子留给我们3个呗,刚好一人一间。”

她妈不高兴了,说:“你的意思是将来你还要问你弟要钱吗?”

朋友顿时也不高兴了,觉得这话的意思好像就是那房子只是属于她弟弟的,她在抢她妈妈的儿子的东西。

重男轻女的思想难免会让女儿不舒服,但像苏母这种深入骨髓的程度,甚至会让媳妇也不再舒服。

她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愿照顾,又怎会花费一大笔开销,跑去美国,让自己为一个不太亲近的女人劳累呢?况且对方也没有为她生下男孩。

我一直不明白重男轻女的母亲,明明自己也是女人,明知道那种滋味不好受,为何还要将那份难受强加于自己的女儿身上。难道只是因为那份思想已经根植于他们心中,无法剔除吗?

你们觉得呢?


一抹茶宇


必须承认现在不仅有“妈宝男”,还有很多“爱缺失的母亲需要依赖儿子”才能活下去,苏母就是其中一个,我身边也有个这样的邻居。


邻居是一位老师,中年丈夫去世了,有一个六岁的儿子,随着她儿子越来越大,邻居们都发现了,这位老母亲将自己的儿子视为了“爱人”。

记得第一次儿子领女朋友上门,邻居不同意,竟然跑到丈夫的坟地哭泣,说什么儿子大了,不要她了,好在儿子的女朋友知难而退了。

后来,在相亲无数次之后,儿子终于结婚了,婚前说好的,她住现在的房子,儿子儿媳妇住婚房,但是等小两度蜜月,她以看家的名义住了进去,后来装病,耍赖,总之就是“离不开儿子。”


再来看看苏母,丈夫一生没有给其温情,虽然大儿子长脸,但是大儿子木讷,也给不了其温情,显然二儿子会哄人,跟能照顾她的感受,对她“宠爱有加”,苏母终于找到了精神寄托,她怎么舍得离开“二儿子呢?”

我想,在孩子身上找寻感情的母亲并不少见,你们认同吗?


秘语相传


看到这个电视剧,我对父母的想法,也跟着改变了,我原来一直认为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的,我从来不深想,看过这个电视剧,才明白父母也是自私的,对待儿女的问题上,更会是如此,我的妈妈最让我无法忍受的就是总是拿金钱来衡量孝顺的成都,给的钱多,就是孝顺,还总爱跟周围的邻居攀比,春节回家,给我妈妈2000,我妈说我姐给了1000,就要我1000就可以了,初二,给我们说,邻居家的女儿给了3000,你们太不孝顺了,明年也得给3000,两年前,我姐姐老说父母年纪大了,需要买个电梯房,我说那正好,咱们一块买一个,正好负担也小,我姐不想给买,我就办了件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我交了首付,贷了款,今年交房,每个月还贷4000,贷款30年,压力不小,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没有挣钱能力了,还这样攀比吗?还要求给她各种钱吗?他们有没有想到我的压力,看了这个剧之后,我觉定,等交房之后,把房子卖了,不想压力这么大了,因为我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不容易


北去燕子


那个年代大环境和周围的影响,离婚不易,所以很多女人就将就下来,但对自己丈夫已经绝望,把一腔情感全投注在某个孩子身上。幸好现在离婚也很容易了,拿我公公婆婆来说吧,婆婆一只觉得公公对她不好,那会人的观念是不能接受离婚的大环境也不接受,所以就凑活过,等儿女成年后,儿女一般心痛母亲在生活中不易和付出,我婆婆腰杆就硬了,对公公每天都骂骂咧咧,公公癌症也不愿意伺候,照的护工伺候。过世那天婆婆都不愿意回来,做完丧事婆婆就发话死也不和公公埋在一起,自己在庙里买了个位置。感觉比仇人还恼火,这种不如早离早好!


世界不止你看到的那样



苏母一向宠起二儿子无下限,伺候生女儿的大儿媳则免谈 。

看剧会发现,苏妈妈对大儿媳和二儿媳是差别对待的,而且区别不是一般的大。

这是有原因的,苏妈妈是一个对丈夫失望的女人,又被她的老娘从小洗脑,一定得照顾好弟弟,是个为弟弟谋划利益的好姐姐。


三女儿是当年为绑住老公而怀上的,看了就心塞。

大儿子从小很少交流,培养他只为苏家争面子。

二儿子能说会道,才是最爱最疼。


女儿苏明玉的就不说了吧,她这一辈子,与苏母有母女的缘分,却没有母女的情分。

都说血浓于水,但是苏妈妈的所作所为,深深伤害过苏明玉,不管之后再怎么弥补,爱的缺失,永远都填补不上了,这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也是令观众看得最为心酸及不舍的。 对儿子儿媳来说,妈重男轻女,两个男孩都一样看待才对,但其实不是的。

环顾整个中国社会,很多家庭,那些有多个子女的父母,偏心,实在是难免的。

只不过,比较有智慧的父母会在财产分配,以及一些原则问题上,选择倾向于一碗水端平,这样也有利于以后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


汪国真说:爱情爱其强,亲情爱其弱。

大儿子看起来,比较成功,也是苏家全家人的脸面,因为他上了清华,这已经是国内最高学府,居然还考去了美国,而且还获得了学费全免。

所以,他在美国扎根之后,哪怕没怎么回报父母,反正剧中没有说过他,在美国之后有什么赡养父母的举措,但是苏爸苏妈已经很满意了。


只是这种满意,因为隔着大洋,又因太久没见了,难免生疏。

在大儿媳吴非的眼中,婆婆是一个,淡漠的符号,她是丈夫的母亲,但是她根本没有机会多了解多相处。

吴非怀的是女孩,苏母在家时,什么家务活都只指使苏父干,她自己之前操着这个家,又要帮衬她的娘家弟弟,自然是很累,退休下来,每天的爱好是打麻将,跟朋友们聊天聚会,要她放下身段,不远万里去美国伺候生女儿的大儿媳,苏母心里自然十万个不愿意。


可苏母也会做人,没有直截了当的拒绝,就编了个故事,她本身是护士长,咨询医生之后,知道如果一个人耳水不平衡,是不适合坐飞机的。

所以就让苏父背了这个锅,说苏父耳水不平衡,没办法一起去美国,而她作为中国老太太,要在家照顾好老公。


就这样,大儿媳吴非是家中独女,她的妈妈只能办了早退,损失了很多的。

金钱上的损失比不过她对女儿和外孙女的爱,于是吴妈妈不远万里,跑去美国照顾女儿坐月子,帮她带小咪。


在二儿媳朱丽的记忆中,苏母与她的相处则充满着温情。

她曾对老公苏明成回忆说,妈妈从来不让她操心,她总能好好管着苏父,有她把他管在身边,苏父不敢作妖。做的饭菜又特别好吃!


二儿子苏明成从小懂得甜言蜜语,弥补了苏母的感情缺失,因为苏母与苏父之间是没有什么感情的,比起夫妻情分,他们更像是一对合作伙伴。

苏母在努力经营好苏家这个小家之时,其实还带着私心,一直接济她的弟弟。


苏明玉刚满18岁,就被苏母亲用刻薄的言语和积攒十多年的不公平的对待逼出了家门。

只有二哥苏明成,在苏母心中占据着无人可替代的地位,苏父没主见,整天唯唯诺诺,凡事做不得主。


二儿子明成从小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他内心深处是知道的,他能把母亲哄开心,不管他的什么意见,提出的什么主意,他的母亲都会应允。


所以,苏明成和朱丽乐得逍遥自在。他们买房、装修,想换车了,苏母包办,让他没心理负担地车子想换就换。

轻轻松松的让他俩过上体面的,小资生活。

当然,这样子对待孩子的方式,厚此薄彼,只会让孩子们难以团结一心,增加彼此怨怼的几率。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梁良公子影评


我认为有这3点原因:

1、重男轻女

苏明哲的孩子小咪是女儿,苏母的重男轻女是大家都熟知的。她对自己的亲生女儿明玉,一直以来都很苛刻,吃饭的时候,两个儿子可以吃鸡腿可她却没有,明成要2000块钱旅游,苏母毫不犹豫答应,但明玉要上补习班买辅导资料,苏母却觉得贵,不愿意花钱。试想一下,对自己的女儿都如此苛刻,又怎么会愿意去照顾孙女呢?


2.水土不服

去遥远的美国必然要面临着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吃的食物也不一样。苏母年纪也大了,也操劳了大半辈子,自然不想大老远跑到国外去折腾。


在苏州老宅过日子多好,潇潇洒洒,不愁吃不愁穿,有认识的朋友一起打麻将,还有小儿子哄自己开心。可是去了美国,不仅要跟不太熟悉的儿媳妇相处,还得伺候她坐月子,受苦受累,不如在家享享清福,打打麻将。


3.明哲一直离家在外

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再儿女众多的家庭里,父母肯定会有更喜欢的一个。

明哲虽然读书用功,又考上了清华和斯坦福,给苏母脸上添了足够的光彩,可他一直在读书,对家里的关心实在是少,去美国工作以后除了给家里打生活费,父母生病之类的,以及需要陪伴的时候,明哲都不在身边。


但是明成就不一样了,他让苏母在这个不喜欢的家庭中得到了很多的温暖与关爱。苏母本就不喜欢苏大强,觉得他又丑有窝囊,当时是自己母亲为了给弟弟弄城镇户口强行将苏母嫁给苏大强。所以苏母对于这个家庭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温暖,但是明成给足了苏母陪伴与爱,苏母自然是更喜欢他一些。


若尘雪


都挺好,这部剧真的是铁铁打脸,都不好!一家人的悲剧集中地,就是苏母。就是她超级重男轻女,再经常一碗水端不平。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同样是儿子,苏母好像极其喜爱老二呢?



我们来看看,苏母的生活吧!

苏母是在特定条件下,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户口,不得不嫁给了苏父。她自始至终没爱过他。而且苏父一直被她压迫,生活没有情趣。三个孩子里,她爱俩个儿子,也不得不说是,爱情的缺失,用跟儿子的亲情来代替了。

这是很尴尬的一种感觉。她离不开儿子。

俩个儿子里,老人都会偏爱一直在身边的那个,因为,身边的那个,经常巧舌如簧,经常甜言蜜语,而她,虽然没有明说,也知道,她老了,尽孝的只能说老二啦!

因为她不喜欢女儿,老大又离得那么远,所以,综合考虑,她认为只有老二,才是她终身所靠。

她偏爱老二的原因:

把老二当成了最牢靠的人,弥补自己爱情的缺失;

再就是认为只有老二才会给她养老送终。老大老三指望不上。

从感情从实际,她都是这么认为!


Longsuixinyuan


苏母是个强势的人,跟吴非这样一个聪明的女人未必能生活到一起去;苏母虽然喜欢儿子,但是在这两个儿子中间,她更喜欢苏明成。

吴非不但懂事,还很聪明

吴非的懂事体现在方方面面,你可以说她懂事,也可以说情商高。为了保住苏明哲的职务,请上司烧烤记得拿麻将,熟悉上司的喜好;面对苏家的一堆破事时,能根据情况作出最优选择,最优可能不是苏明哲最喜欢的,但绝对是权衡后损失最小的。

她在处理苏家这一堆破事的时候,能发现苏家是一滩浑水,苏大强贪得无厌,苏明成就是一个不负责的混蛋,她才跟苏家人相处几天?就能摸清楚里面的关系,你说她是不是挺聪明。

吴非的聪明没有攻击性,可是假如有人要伤害她的小家、伤害她的利益,她不能忍,而且会反击。

张美兰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张美兰是当家做主惯了,突然要她去伺候别人,她能不能做是一回事,关键是她不想。

张美兰也是个聪明的女人,有心机有算计。她跟吴非见过面,或许吴非那个时候比较年轻,但是张美兰早就成精了,她应该也知道吴非是什么样的人。

张美兰第一不能接受被吴非指使干活,第二不想受气,第三不想跟吴非正面交锋,所以她并不想去跟吴非相处。

两个儿子、儿媳妇对比,张美兰更偏心老二一家

可是朱丽不一样,朱丽没什么心眼,是个实在、善良的人,而且这么多年,她一直没有苏家的事情,所以她也意识不到张美兰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张美兰也愿意跟朱丽相处,朱丽和苏明成吵架了,还是会护着朱丽。

从儿媳妇的角度分析是这样的,从两个儿子角度出发,苏明成一直守在身边,虽然两个儿子都爱,但是肯定会更加偏爱在身边的这一个,说句很现实的话,张美兰以后还得指望苏明成养老啊!所以给老二钱,给老二买房都是心甘情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