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很大,燃烧亿万年了,它质量大,可是它表面积也大啊,为什么燃烧这么年没见变小呢?

工程队要垮了


你听说过大约再过五六十亿年太阳将可能发生“氦闪”吗?太阳氦闪就是太阳核心的氢元素消耗殆尽,全部都是氦元素时,热核反应有一个渐渐放缓或中止的过程,由于内部辐射压无法抵抗强大的重力作用,其内部发生坍塌,导致核心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促使了氦元素的核聚变的形成,氦闪就会爆发,使得太阳的体积迅速膨胀,其直径扩大约200倍,边缘可能处在目前地球或火星轨道处。

因此,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说,太阳是“越烧越大”。不过,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实际上太阳的质量是在随着其内部核聚变的发生而逐步减小的,只不过是其消耗的能量对于自身的质量而言是微乎其微的,就像一个巨大的岩石在水滴的作用下即使经历千万年也仅仅只是形成一个小小的凹坑一样。

据科学家推测,太阳的总质量约为1.9891E+27吨,目前每秒钟约有400万吨的物质在其核心通过核聚变的方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按此计算,在太阳已经度过的45.7亿年里,一共核聚变了60*60*24*365*45.7*100000000*4000000=5.76478E+23吨,相当于将约96.7个地球质量的物质转换成能量,而太阳每年约转换掉的物质约为1.26144E+14吨,这个质量仅占太阳质量的100万亿分之一,这种变化对于人眼来说也更是微乎其微吧!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尽管它占据了太阳系的绝对质量,有着将近100亿年的寿命,但终将逃不过宇宙普遍的运动规律而化作一颗白矮星和无数的星云。我们人类和地球也是一样,在茫茫宇宙中也显得非常的渺小和脆弱,但是好在我们人类有着“人定胜天”的精神,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逐步发现和揭露一层层宇宙发展的规律,为包括但不限于星际移民等人类文明的存续不懈奋斗!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地理那些事


太阳很大,燃烧亿万年了,它质量大,可是它表面积也大啊,为什么燃烧这么年没见变小呢?

“燃烧”,当燃料耗尽的时候就会停止,体积会变小。

如果太阳是在燃烧的话,那么它一定烧不了这么久;也就是说,太阳并不是在“燃烧”——而是在进行着一种叫做聚变的核反应。

01

燃烧不一定减小体积

有一种东西叫「液体炸药」。

有单质的:三丙酮三过氧化氢、六甲基三过氧化二胺、……

有混合的:二氧化氮+汽油、……

上述物质,不仅燃烧前后体积变化大(成千上万倍),而且燃烧速度极快。

02

太阳内部不是在燃烧,而是核反应

燃烧是化学反应,太阳内部发生的,是核反应,而且是核反应中比较高效的聚变反应。

太阳的结构:

核心:占太阳半径的1/4,聚变反应就在这里,所以,核心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辐射区:从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对流层:对流区处于辐射区的外面。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在对流区向太阳表面传输。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扰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色球层:太阳最外面的部分。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太阳就是对流层之外的色球层部分。

题主所说的表面积巨大,指的就是色球层的表面积了。

03

太阳的大小

知道了太阳的结构,我们来具体讲讲太阳的大小。

太阳形成初期:

太阳最初的形成,是来自于大约45.7亿年前的一个坍缩的氢分子云。

氢分子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缩、汇聚、挤压,造成核心的温度升高。

温度到达1亿度以上,压力到达一定程度,太阳的核心开始“燃烧”——发生轻核聚变——将氢聚变成氦。

每秒中有超过400万吨的物质在太阳的核心转化成能量,产生中微子和太阳辐射。

当太阳系中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汇聚到了核心的位置,引力的作用和内部辐射的作用平衡了,太阳变成现在的大小。

所以,太阳的体积是从大变小的过程。从巨大的分子云,塌缩到了目前的程度。

目前的太阳:

太阳是黄矮星,寿命约为100亿年,目前大约在45.7亿年,所以,我们的太阳正值中年。

也就是说,太阳处于最稳定的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太阳的体积不会变化很大。

最终的太阳:

在大约50至60亿年之后,太阳内部的氢元素几乎会全部消耗尽,太阳的核心将发生坍缩,导致温度上升,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太阳开始把氦元素聚变成碳元素。

虽然氦聚变产生的能量比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少,但温度也更高,因此太阳的外层将膨胀,并且把一部分外层大气释放到太空中。

当转向新元素的过程结束时,太阳的质量将稍微下降,外层将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运行的轨道处。

04

总结<strong>

太阳内部并不是“燃烧”,而是核反应,当然,这的确会造成太阳的质量减少。

从整个太阳的生命历程来看,太阳的体积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中,太阳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我是宇宙物理学,这就是我的回答。


宇宙物理学


太阳并不是通过燃烧发光发热的,事实上,直到在爱因斯坦著名的狭隘相对论的支持下,天文学家才知道太阳实际上是通过核聚变释放出能量的。太阳直径约为139万公里,质量为2×10^30千克,大约是地球的33万倍,主要由69.5%的氢和28%的氦组成。太阳的中心像是一个巨大的核电站,因为太阳的质量如此之大,它巨大的引力将所有的氢和氦聚集在一起。一般来说,一个氢原子包含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当两个氢原子相互碰撞时,它们各自的外层电子互相排斥阻止了质子之间的碰撞。但是太阳的核心极度高压高热,温度达到1500万度,压力有2500亿个大气压,使氢原子具备足够的动能克服阻力,通过核聚变形成氦原子核,这个过程会损失极少部分质量,与此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由于太阳核心的核聚变过程将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太阳的质量确实一直在减少。计算太阳通过核聚变损失的质量很容易,利用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计算,太阳每秒产生的能量大约是3.8 x 10^26瓦,把这个代入上面的公式,太阳每秒通过核聚变大约损失42亿千克,即420万吨。在天文尺度上,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太阳以这个速度通过辐射失去质量,它将在大约1600亿年才会失去质量的1%。

可以利用另外一种方法来估算太阳失去的质量,其实微不足道。太阳聚变反应将四个氢原子转化为一个氦原子,现一个氦原子的质量比四个氢原子加起来的质量少0.7%,这“缺失的质量”就是转化为能量的质量。因此,在最大值(太阳所以氢原子全部核聚变生成氦)下,只有0.7%的太阳质量可以损失,事实上,只有太阳内核的温度下才能进行聚变反应,所以产生光和热的核聚变过程对太阳整体质量的影响很小。

除了核聚变,太阳通过另一个机制失去质量——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高层大气层释放出来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速度之快使它们脱离了太阳的重力场,飞向太空。太阳风从太阳带走的粒子总数约为每秒1.3个10^36个,大约每秒130-190万吨,相当于每1.5亿年失去一个质量等于地球的质量。


科学闰土


太阳是没有冷却的地球,地球是表面冷却的太阳。

也就是说地球的体量小,表面已经冷却,而太阳深处的太空还没有能力冷却太阳。

太阳会不会冷却呢?

地球岩浆会不会冷却呢?

地球岩浆已经被厚厚的岩层隔离,冷传不进去,热传不出来,所以地球岩浆冷却速度很慢,微不足道。太阳也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太阳表面升腾的热气,厚厚的阻挡了深空的极冷,把深空包围的空间被太阳的升腾的热气阻挡,而使这一片空间极高温,这些高温向太空深处辐射,到达地球。

这些辐射对太阳来讲微不足道。

太阳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引力中心旋转,这个引力中心磁场穿过太阳,而带来的巨大电流不断的加强太阳的电热反应。

整个银河系是一个整体,它们的磁场互相贯通,不断的互相加热,互相的补偿,而在极冷的太空中产生热量。

一个神奇的宇宙,会有无数种现象,有的被人类发现,有的人类正在发现,有的没有发现,但是它们存在着,存在于宇宙之中。而这些奇奇怪怪的现象产生了各种互相极端的事物,比如极冷的太空,极热的太阳,和各种未知的领域无法叫人们知道。

太阳燃烧了亿万年,还将继续下去,而成为宇宙的一种永恒的事物,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等待人们去探索。


宝树白石


这个问题提问者首先要问问自己,你看了太阳多少年呢?

太阳寿命100亿年,现在大约年龄50亿岁。而人类自从有了一点猴子样,也才几百万年,人类有记载的历史才几千年,有科学的历史才几百年。

没有科学之前,人们还把太阳当做一个神,更不知道它有多大,也就以为比人要大一些吧,充其量一座山大吧。

人类对星球有质量概念还是在牛顿以后,通过万有引力公式开始计算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但由于牛顿无法测出引力常量G,所以万有引力的精确的公式很久未能得出。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为:F∝mM/r²

这个公式只能表示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这个比并不精确。

一直到了1789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问世102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才发明了扭秤实验,精确地得出了引力常数。

卡文迪许的引力常数为:G=6.754×10^-11N·m^2kg^2

这样,精确的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为:F=GMm/r^2

人们根据这个公式精确的“称”出了地球的质量约为5.965×10^24kg,也就是约60万亿亿吨。

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类才有可能计算太阳的质量,这个时候才有可能观测太阳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才有多少年呢?距今才230年。

太阳年龄已经50亿岁,还能够再活个50亿岁,230年是50亿年的2174万分之一。

这么远距离,我们看到的太阳才一个盘子大,即便到了50亿年后这个盘子没了,230年也才缩小2174万分之一。一个盘子大的东西缩小了2174万分之一,谁有这个本事肉眼就能够看得出来?

如果这个太阳到50亿年缩小没了,而且每年还是平均缩小,我们每年记录一次,也就缩小了50亿分之一,你能看得出来?

何况太阳并不是这样按比例消耗的,到时候就没了。

太阳的燃烧是核心部分在高温高压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热核聚变,每秒钟有6亿吨的氢聚变成5.958亿吨的氦,少了的420万吨的质量就转化成了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辐射到太空去了。

我们地球分得了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就孕育出了满球的生物生态,就有了我们这样一些不太安分的人,吃饱了撑的,对这个给以我们生命能源的鼻祖指手画脚。

太阳质量为1.9891x10^30kg,按照每秒钟燃烧6亿吨氢,太阳的氢还可以燃烧1050亿年

事实上,太阳核聚变只是把每秒钟6亿吨的氢转变成为5.958亿吨的氦,转化为能量的质量只是420万吨/每秒。

也就是说,实际上,太阳每秒钟烧掉(损失)的质量为420万吨,1天就是3628.8亿吨,1年就132.5万亿吨。

而太阳质量有约1989亿亿亿吨,按照每年损耗132.5万亿吨计算,可以燃烧‬15万亿年

我想这位提出此问题的朋友充其量过了几十年,能看到太阳变小吗?神仙也看不出吧?

但这些都是扯淡,实际上太阳不是这么燃烧的,而是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也就是在核心区烧着。

这个核心区约占太阳半径的1/4。

就像在一间屋子里,中间放了个火炉。屋子是太阳,火炉是太阳的核反应区。

当这个炉子里的氢燃烧殆尽时,氢核聚变反应就会停止。所以太阳的寿命才只有50亿年了。

氢核聚变停止后,没有了核聚变巨大的辐射张力,太阳巨大质量就会向中心急剧坍缩,高速的坍缩会导致更高的压力和温度,于是氦核聚变点燃了

在一些复杂机制作用下,太阳中心发生氦闪,温度急剧升高,点燃了外围的氢,巨大的热能使太阳外围物质膨胀,太阳就会变成一个红巨星。

所以太阳末日回光返照时,不但不缩小,而且膨胀,半径达到现在太阳的200~300倍。

水星和金星是逃脱不了被烈焰吞噬命运的,至于我们地球,会不会被吞噬现在无法预料。

但不管怎样,地球都会变成一个死球,没被吞噬也会变成一个烤的焦黑的土豆。

红巨星这段时间不会很长,一般亿把年左右,太阳外围的气体物质就会硝烟散尽,露出中心一个至密的核。

这个核是氦核聚变完成后,还会发生一些链式核聚变,一直到碳结束,那时候太阳再也没有能量激发碳核的聚变了。

这样中心就留下了一个至密的碳球,这个球只有约地球大小,质量却达到太阳的一半左右。而现在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这颗碳球超高的引力压使电子脱离原子核变成自由电子,原子核紧密的挤在一起,电子简并压与引力压形成一个平衡。

这就是白矮星。

太阳的归宿是一颗白矮星,这是太阳的尸骸,体积只有地球大小,上面的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10吨。

所以要看到太阳缩小,还需等待50亿年。不过那个时候,人类早就不在地球上了,要么灭亡了,要么逃离太阳系了。因为地球再过几亿年就无法适应生物生存了。

而且在未来的40亿年左右,银河系还要与仙女座星系进行一次碰撞融合。

人类如果有幸生存下去的话,就已经达到了宇宙三型文明,飞出银河系避难去了。

如果有兴趣来看看太阳末日的辉煌,就弄个还乡团回来溜溜,也无不可。


时空通讯


这其实是尺度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和对太阳的认识有关,自打人类有能力观测太阳的变化,也就是近200,300年以内的事情。但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太阳作为主序星寿命长达100亿年,这几百年和百亿年的尺度一比,简直微不足道。所以我们根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到太阳又超级大的变化。

太阳燃烧到底是咋回事?

实际上,如果人类能观测达到上亿年,我们能看到的不是太阳变小,而是它变大。这其实和太阳燃烧的原因有关。首先真的超级大,它的质量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以上。

其次太阳内部是不多见的可控核聚变反应,不是一下子炸了。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太阳自身质量超大,会向内压缩,然后当温度达到一定时,就会被点燃。但是它没一下子全炸了,是因为爆炸会产生向外的压力,这一向外压就和引力开始博弈了,压力变大,引力处于下风,核聚变反应就会弱一些,这时候向外压力就会变小,引力又处于上风,引力太大,核聚变就会变强,产生的向外压力就变大,这样循环往复,实现了可控的核聚变反应。而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在太阳核心完成的,并不是太阳整个在核聚变。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其实不是变小的,而是变大的,因为核聚变导致质量变小,引力越来越扛不住核聚变,所以太阳是在变大而不是在变小。


钟铭聊科学


太阳的结构

整体上看:太阳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球体,其扁率只有900万分之一,质量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32%。太阳是由宇宙中大量的氢分子云引力坍缩逐渐形成的。所以在太阳的生命早期氢元素的含量最高。

由内向外看:分别有核心、辐射层、差旋层、对流层、光球、太阳大气层。

核心层:是指太阳的中心不超过太阳半径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区域,这部分是太阳"燃烧"唯一地带,当然温度也是最高的,大概约为1360万K。

辐射层:从大约0.25至0.7太阳半径处,太阳物质是热且稠密的,这部分只以热辐射就将核心的炙热充分的向外转移。

差旋层:辐射带和对流带之间形成的一个过渡层叫差旋层。

对流层:这一层的形成主要是层与层之间的巨大温差形成的强烈对流。

大气层:这里可以想象为地球大气层,是太阳光球以外的部分。


太阳为何会发光


在古代,人们认为只要会发光发热的物质变化通常都叫做燃烧,在人们没有弄懂太阳到底为什么会发光发热时,最早有人认为太阳是碳形成的,但是后来显然不可能,经过简单的计算,如果是碳的话,只能够燃烧几千年。


排除了太阳是碳燃烧的可能后,经过几千年的探索,人类终于弄懂了太阳发光发热的原因,那就是核聚变反应。太阳的核聚变反应发生在太阳的核心处,由于太阳核心的高温高压状态使得氢原子始终处在游离状态,发生质子与中子的重组并释放出大量能量。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太阳辐射出能量,说明太阳的质量也会相应减少,但是,太阳的体积大小也与太阳不同时期的密度有关,下面我们会详细分析太阳各个时期的体积大小。


值得骄傲的是,坐落于合肥市科学岛的人造太阳是人类利用太阳核聚变原理而模拟出的小太阳。人类希望通过人造太阳实验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未来人类能源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太阳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再消逝的过程


前面已经说过,太阳是由氢元素构成的气体组成,氢元素来自于原始星云,这些原始星云逐渐的聚拢而使体积越来越大,当其质量与体积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内部核心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就会促使氢原子发生核聚变反应而释放能量,在这期间,太阳是一步一步变大的过程。

恒星的演化

随着氢元素的燃烧殆尽,太阳的氦元素含量增加,氦又继续发生聚变,但是氦反应需要更高的温度,所以在太阳内部会暂时失去能源,无法产生强大的辐射压力,因此太阳核心会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坍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由于巨大的压力,会使温度极速升高,而巨大的压力也会把太阳的外壳推开,从而形成内核收缩、外壳膨胀的局面。此时,太阳会变成一个红巨星,其半径直接会吞没地球。


最后太阳会在红巨星阶段持续20亿年,氦元素也会燃烧殆尽,最红太阳会变成白矮星,此时大小大约和地球差不多。白矮星之后太阳会逐渐失去光泽,变为黑矮星。


总结

综上所述,太阳从总体上来说是逐渐变大,表面温度升高、亮度增加然后又逐渐变小变暗的过程,完成这些过程大约需要100亿年之久。


最后,太阳的体积大小的数量级是巨大的,人类诞生的历史才区区几千年之久,对于宇宙数以亿计年数的时间来说,这个时间太短了,你根本感受不到太阳的变化。


微说科学


小时候的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忧虑,那就是太阳不停地燃烧,它将会在哪一天像柴那样燃烧殆尽,不再照亮我们?

其实我们对于太阳燃烧的概念被固定在了日常柴火的燃烧的意识上了,很多人误认为太阳的燃烧是跟柴火的燃烧那样,主要起的是化学方面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其本质上却是物理上的核聚变。如果将太阳的燃烧完全置换成普通类的柴火燃烧,也就是所谓的氧化还原反应,那么通过此种燃烧方式肯定是不能满足我们地球对它的光照需求的需要的。因此,要了解这个太阳烧了那么久都没有变小的原因,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核聚变的本质。

太阳燃烧的核聚变是由氢元素聚变成氦元素而释放出来的大量能量,这跟普通的柴火燃烧不同,柴火的燃烧是在外部,而太阳的燃烧是在内部。无论是化学燃烧还是物理的核聚变,由物质的燃烧所带来的质量亏损是非常小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颗木头燃烧后仅剩下的残渣,实际上是由于质量变成了二氧化碳或者是其他的气体物质飞走了而已。

那么太阳的核聚变呢?其实根据质能方程的折算来看,太阳因燃烧而使得质量转化为能量的量,也就是其每秒中所产生的400万吨的质量亏损,相较于整个太阳质量的1.9891*10^30千克来说,那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要说太阳为什么怎么烧都烧不小,其实还不如问太阳不停地向太空中喷洒它的粒子,为什么它不会减小呢。


小民科


网说,太阳的质量1.9891*10^30千克,以每秒燃烧6.5亿吨计,1.9891*10^30千克/6.5亿吨,可以燃烧97036841899.86年?

那么,反过来问,太阳质量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按照你们那个算法,太阳应该是个实心的能量大火🔥球,如果太阳核心没有束缚力是不是早就应该爆炸了?

因此,那些传统的理论物理学说根本站不住脚。

在我们肉眼能看到的物质世界,根据宇宙运行规则,小到原子,大到恒星,都是通过能量交换而生生不息。

所以说,太阳的(氢)能量一定是在其核心引力下不断有所补充的。另外,太阳核心必然是类似黑洞样的束缚核心。只有这样才符合宇宙万物,都是通过能量交换而运行,当然,宇宙万物从原子到行星,从恒星到星系,莫不过如此。太阳核心的束缚力,既是太阳氢能量来源的引力场,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束缚力,同时还是与银河系互相牵引的被牵引力。

因此,依照物质旋转离心运动成物规律来推断,宇宙物质,小到原子,大到恒星和星系,其中心,均是拥有相当大的空间,原子是空心的,地球是空心的,太阳也是空心的,就是说,所有恒星都是空心的!


伸東


太阳很大,燃烧亿万年了,它质量大,可是它表面积也大啊,为什么燃烧这么年没见变小呢?

这可真是一个脑洞话题,太阳烧了45亿年,居然还有那么大,那么太阳刚诞生那会是不是更大呢?其实这都是对太阳燃烧原理不了解所致,根据类日天体的一般发展规律,未来的太阳将会越来越大!

这是太阳的分层结构,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太阳就是一个燃烧的大火球,其实此言差矣,太阳真正燃烧的并非表层,而是处在日核中央的小部分区域,大约在1/4太阳半径内!在这个区域内,每秒钟太阳将有超过6.5亿吨的氢元素转换成氦元素,将会产生400-450万吨的质量亏损,通过辐射以及对流传导到太阳表面!太阳的质量高达1.9891*10^30千克,那么您是否可算出太阳的寿命了呢?

Y=1.9891*10^30千克/6.5亿吨=97036841899.86年

约为:970亿年(当然没有扣除纯氢元素比例和固态内核质量,但即使扣除也是几百亿年),是不是远超未来太阳的预期寿命?因为根据类日恒星的模型,太阳未来只有50亿年的寿命,和预期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以上的除法的前提是整颗恒星都在对流层调控之下,内核聚变后的“灰烬”可以排出,外界的氢元素可以对流到内核参与聚变,最终整颗恒星的绝大部分氢元素都将彻底“燃烧”!但这是红矮星的模型(80%太阳质量以下),因此寿命极长!但80%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在内核与外界对流层之间存在一个辐射层!

而这个辐射层的存在犹如将太阳缩小成了一颗小恒星,将太阳的有效燃料封闭到了辐射层这个小区域内,但这样也就算了,还会导致另一个比较严重的后果!就是燃烧后的废料氦元素也堆积在这个区域内,越来越多,氢元素越来越少,内核将会将没有足够的辐射压支撑外层!在后期外层巨大的质量将会塌陷到内核,这个关键的过程将会点燃内核氦元素,迅速燃烧的氦元素犹如一次迷你的“超新星”爆发,这个剧烈过程就是“氦闪”!在太阳的后期氦闪就会越来越频繁,外壳也会在氦元素燃烧的超级辐射压下极度膨胀!

这就是太阳越烧越大的原因由来!但太阳不会永远大下去,越来越大后的外壳将会逐渐脱离太阳,成为行星状星云!

太阳的未来就是这副德行,它确实会变小,但它在变小之前会先变的超级庞大,甚至可能先吞了水星和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