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對股價的作用:一種確定性的定價權

外資偏好細分龍頭,外資定價權是一種確定性的長期力量。

指數納入/擴容是過去三年外資突進的催化劑。

2019年末,外資(QFII+北向資金)持有A股市值突破2萬億人民幣。

貿易會談後,或有更多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出臺,MSCI將會加快A股納入因子提升的速度,而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有望在2021年前放開。


QFII

1、QFII核心持倉股票持續跑贏滬深300。

2、持股偏好,經歷了從TMT、週期到大金融再到大消費的轉變。

3、QFII重倉股整體通常會獲得較好的超額收益。

4、2015 年以後,由於 A 股大跌以及滬深港通開通後資金的分流,QFII 重倉股市值有所下滑,但是 2016 年以來仍然穩定在 1000 億以上。

5、2007年以前,TMT、週期、中游製造行業,QFII佔比較高。

細分來看,通信行業在2003年、2004年佔比超三成,相反,商業貿易、機械設備、傳媒、建築裝飾、房地產等行業並不在QFII的起初的投資範圍之內。

6、QFII青睞低估值。2008年開始,銀行板塊的持股市值大幅上升,此後連續11坐年穩坐QFII重倉股市值第一位。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一方面是因為2006年以前中國上市的銀行數量很少,僅有平安、浦發等5家,2007年以後大量銀行才陸續上市,另一方面這也可能與QFII投資風格較為保守相關,與週期、中游製造相比,銀行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小,估值較低,安全性較強。

7、2012年以來,家用電器、食品飲料的持倉佔比不斷上升,大消費在海外資金持股的重要性也不斷增強。

從2012年1季度開始,家用電器、食品飲料穩坐QFII持倉市值的第二、三位,細分來看,白酒、白色家電受到海外資金的追捧,這一趨勢與北向資金也頗為相似。

8、個股方面,海螺水泥、格力電器、白雲機場2003年至今在QFII重倉股中出現的頻次最高,分別達到48次、46次、46次,格力電器、白雲機場、寧波銀行2010年至今穩定的出現於每一季度QFII重倉的持股名單。

9、儘管這些被QFII長期持有的個股行業較為分散,然而從業績增速、估值情況、股價表現來看,往往具有較好的成長性。

10、這些被持有超過35季度的個股中,80%的個股近5年複合利潤增速為正,75%的個股市盈率低於20倍,40%的個股201年至今的累計收益超過100%。


北向資金

1、北向資金持續流入。11、12月,2020年1月,北向資金分別流入604億/730億/343億。1月21日,受春節效應影響,北向資金流出近50億。

2、進入2019年之後,北向資金對行業指數的領先作用更加明顯。

2018年,北向資金主要集中在以食品飲料為代表的消費行業,消費的走勢對於大盤具有領先性,2019年,北向資金轉變為大幅增持金融、電子,19年9月,陸股通集中流入銀行之後,銀行指數在10月領先大盤。

3季度和4季度,北向資金更青睞電子板塊,電子大幅跑贏市場。

3、北向資金的細分。

北向資金裡面,有一部分換手率較高的主要是託管於外資券商的客戶,背後可能包含了一部分對沖基金的高頻交易;

而符合“長期持有”和“價值投資”行為特徵的外資約佔整體的67.9%,跟蹤此類資金更能反映外資的長線邏輯,更具參考價值。

此外,具有明顯主題性交易的北向資金多託管於內資券商,其交易頻繁度約是託管於外資銀行和券商的北向資金的17.3倍。

過去一年,託管於內資機構的北向資金,大幅增持TMT。

託管於內資券商的北向資金,在1年前持有的TMT資產規模僅為託管於外資投行的北向資金的不到1/4,但在過去1年內,買入了相當規模的TMT資產,其行為上更接近內地投資者。

4、2014年以來,北向資金累計買入成交淨額增長近60倍。

北向資金從2014年11月7日,滬股通實施當日的120.8億上升至2019年2月11日的7125.38億元,5年來增長58倍。

其中,滬股通增長33.3倍至4148.6億元,深股通增長110.5倍至2976.8億元。

5、2018年以來,北向資金鎖定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等消費行業,18年下半年起大金融開始發力。

2019年年中起,TMT、週期、中游製造等行業持倉市值也開始加速。

6、6只個股,90%以上的交易日穩定位列前十大活躍個股。


深股通的:海康威視、五糧液、格力電器、美的集團,

滬股通的:中國平安、貴州茅臺。

自北向機制開通至今,無論股市出現大幅回撤還是明顯拉漲,都穩定的位於前十大活躍個股。

良好的成長能力,穩定的業績表現是長期持有的因素。

7、長期來看,北向資金配置整體呈現均衡化趨勢,提升低配板塊配置比例,降低超配板塊配置比例。

8、部分北向資金不受國內機構抱團的影響。

2019年上半年,食品飲料板塊表現強勢,公募基金配置比例處於歷史高位,但北向資金卻獲利了結並持續流出。

表明在一定期間內,北向資金會買入估值處於歷史低位的板塊,賣出估值處於高位的板塊,其配置偏好基本不受到國內公募基金是否抱團的影響。

9、海外投行對A股的定價值得關注。

從目標價上來看,在銀行、非銀金融,海外投行的定價整體低於內資券商的定價;但對於地產、醫藥、中游製造行業的定價,則與內資券商較為接近。

10、受到海外投行定價的個股,通常受海外投資機構的關注度也較高。

對於電子、家電、食品行業,個股陸股通持股比例與海外投行定價正相關。

部分消費龍頭公司的股價變動,與陸股通資金的加減倉行為密切相關。


尤其當股價上漲至目標價時,大概率對應著外資的賣出。

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這些消費龍頭早在2017年已經被海外投行定價,海外投資機構對個股的研究也較為深入,對個股“內在價值”的分歧較小;

另一方面,消費龍頭2019年股價修復得較為充分,北向資金對這些消費龍頭的持股比例均已在20%以上,減倉空間大於加倉空間。

綜上所述,隨著MSCI以更高比例納入A股,外資投資規模、機構資金佔比將不斷提升,為行業龍頭帶來估值溢價,這將是MSCI提高A股納入因子對投資者目前最大的影響。優質股票的估值將趨近國際同行,脫離 A 股同行體系。原創 投資小哼


外資對股價的作用:一種確定性的定價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