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來源 | 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每到過年,到處都是一片祥和喜慶的景象。


人們期盼著,在難得的假期裡和親朋好友聯絡感情,彼此祝福。


閤家歡聚,少不了走親訪友。


然而在和孩子的相處中,總有大人難以把握說話的分寸。


有些話,在大人聽來似乎沒有什麼,可孩子聽了,卻有另一番解讀。


當孩子讀到的是語言背後隱藏的惡意和攻擊,這將會成為他們的致命傷害,甚至影響他們的人生。


所以請注意,過年和孩子在一起,千萬不要說這6句話。


一、爸爸媽媽只要弟弟(妹妹),

不要你了!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二胎家庭,父母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彼此間的關係。


有些父母發現,自從有了二寶後,大寶性格大變,不再是那個暖心的小棉襖了。


情緒衝動之下,父母會忍不住說一句:“不要你了!我們要弟弟(妹妹)!”


殊不知,這句話對大寶的打擊極具毀滅性。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過


  •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信念。


其實在大寶心裡,他內心最害怕的是“父母更喜歡弟弟(妹妹),而不再那麼喜歡自己”。


就像辯手傅首爾在《奇葩說》說的那樣,兒子很擔心老二和他一樣不爭氣。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孩子內心敏感又脆弱,他無法表達,可行動卻在告訴父母“我害怕”。


如果父母忽略了這一點,隨口一句“不要你了”,那隻會讓孩子內心更加篤定,原來自己果然不夠好,爸爸媽媽才會生第二個孩子。


這種被“父母不要”的恐懼感,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裡。他會覺得,連父母都要拋棄他,瞬間失去了一切希望。


請不要任意威脅孩子,這將不利於他的個性建立,和孩子間的關係維繫。


二、整天就知道玩XX,

都不知道好好學習!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一放假,孩子終於“逃離”了三點一線的生活。


沒有繁重的學業壓力,沒有老師的耳提面命,這時他有機會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想想都覺得無比開心。


可父母眼中,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和“學習”無關的東西,都是“玩物喪志”。


《小歡喜》中,宋倩認為女兒英子玩樂高、去天文館作講解都會耽誤學習,因此把樂高都收起來,甚至還“禁足”英子去天文館。


她這一份不理解,最後逼到英子差點跳河抗議。


看不到孩子的心之所愛,總覺得他就是在玩,這樣很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美國作家格拉德維爾曾做過一個長達20年左右的調查,他發現,那些被人們視為“智商過人”的孩子,並沒有幾個真正走到社會金字塔的頂端。


相反,那些

越早把時間投入到自己喜歡領域上的孩子,長大後越早能獲得成功。


當孩子很沉迷“玩”某些東西時,父母先看一看,試著接觸和理解孩子的興趣。


如果孩子對此能夠投入足夠的專注和時間,也能發展他的各方面能力,不妨支持他,而不是輕易打擊他。


或許有朝一日,孩子真能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而這一切,遠比“好好學習”更重要。


三、你看看XXX多優秀,哪像你!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曾看過一個調查: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


其中排在第一名的是:最恨父母拿我和別人作比較。


春節假期走訪親戚時,不少父母都喜歡拿孩子和別人來做對比。


小外甥學習成績並不好,他說最討厭過年了,因為大家老喜歡問他考多少分。


每次他媽媽就會拿他和別人比,說他考得太差了,根本和XXX沒法比。


說完,還一臉“恨鐵不成鋼”的懊悔狀,想旁敲側擊一下,逼他能多向優秀的孩子學習學習。


這讓他很不舒服。


事實上,這種“為你好”的比較式教育,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勵作用,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沒有人喜歡被否認和打壓,一旦被拿來做對比,他感受到的是來自父母的嫌棄和自己的不好。


事無鉅細的比較,只會讓孩子懷疑父母的愛,最終養成一個自卑、不擅長表達自己的孩子。


好的父母,沒有攀比之心,不會拿孩子去跟別人比較。


正如《搏擊俱樂部》中的一句臺詞:


  •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皮夾裡的東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


獨一無二的孩子,理應得到父母的全然接納。


四、期末考得那麼差,

還好意思提要求?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有些父母,很喜歡把對孩子的態度和學習成績聯繫起來。


孩子考得好,想要什麼獎勵都行。可考得差,那就休怪父母無情,想提個要求都不行。


這種帶著條件的愛,給孩子傳遞出的信息是:自己能否得到關愛,和成績有著直接的聯繫。


一旦成績不理想,他會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徹底被父母拋棄了。


那些孩子考試沒考好,採取極端處理方式的新聞時見報端。


  • 貴陽一初三男孩,期末沒考好離家出走33公里;
  • 重慶12歲女孩,期末沒考好留下一封“自殺”的信後失蹤4小時;
  • 江蘇15歲女孩,因擔心自己期末考得不好,離家出走想要去散散心……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他們的父母不愛孩子嗎?相信答案是否定的,只是在孩子看來,學習好才配得到愛。


繪畫大師幾米曾經說過:


  • 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至少傷痕是看的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有條件的愛,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父母的期待。


這將無法建立起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孩子也會被迫樹起一道高高的心牆,和父母隔離開。


五、想要什麼,都給你買!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難得過年,有些父母內心覺得虧欠,平時太少陪伴孩子了,就像趁這個機會好好滿足孩子,甚至會覺得孩子學習辛苦了,趁放假好好“犒勞”一番。


然而他們卻忽略了:過度補償,很容易會養成孩子無節制的索取。


曾經聽過這樣的故事:

奶奶帶著孫子去吃牛肉麵,通常她都會點兩碗,並把自己碗裡的牛肉一塊塊夾到孫子的碗裡面。


有一次,奶奶在夾的時候,孫子剛好沒看到。


結果孫子就質疑奶奶:“你肯定將牛肉偷偷藏起來了。”說完,還將奶奶碗裡的面全都掏到桌子上。

過分關注孩子的需求,儘可能地滿足他,只會讓他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一旦期待落空,他便將矛頭指向父母。到時想要再好好教育,恐怕難度就更大了。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過:


  •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請不要以為“給”孩子很多東西是件好事,有可能是害了孩子。


六、我說了算!


“媽媽,別再說了!”春節說這6句話,小心成了孩子的致命傷害


一到放假,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多了,矛盾也會凸顯出來。


嚴厲的父母,喜歡什麼事情都過問。


一旦和自己的預期不一樣,就會霸道地要求孩子服從他的安排,一切都是父母說了算。


他不過問孩子的真實感受,孩子也就很難真正與他交心。


高曉松曾分享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從小到大,父母並沒有經常在身邊,特別是父親,似乎和他無話可說。


長大後,他主動問父親:“你要不要跟我談心?你想不想聽聽我是怎麼成長的?”父親冷漠地拒絕了。


這種被忽略感受的教育方式,困擾了他很長一段時間。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表示,專制主義養育方式不利於兒童自由而充分的成長,壓抑兒童天性:“好比是給兒童穿上一件緊身衣,容易導致兒童人格問題、心理障礙。”


不要“我要我覺得”,而是“你怎麼看”。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才能真正觸及孩子內心,讓他感受到接納和認可。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


  •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錯誤的言語,雖不攻身,卻誅心。它就像利刃,能傷人,也能殺人。


並不要假借“為你好”的名義 ,說一些致命的話,這樣只會讓孩子看錯自己,用一生去療愈曾經的傷痕。


不要低估大人說出的每一句話,它的影響力極大。


越是親近孩子的人,越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想要孩子健康正常,積極向上,全在大人的言語之間。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暖的話語所成就,這將會是他一輩子的福氣。


也願每一個大人,都能成為合格的教育者!

作者簡介:哎呀媽,從事幼師教育工作,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師,閒來喜歡用筆觸書寫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