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的前提是先“懂”孩子,“懂”孩子你會具體做什麼呢?

於爸的育兒經


愛孩子的前提是“懂”孩子,我個人覺得,愛孩子的前提是懂得怎麼去愛孩子。

懂孩子,多看一些專業的養育兒童和兒童心理學、發展規律的書籍,觀察自己的孩子,每天陪伴孩子的過程,把孩子的生活和理論相結合,基本上就能做到“懂”孩子。

但是懂得怎麼去愛孩子,並且在生活中去執行,大多數父母很難做到。

比如明明知道吼叫孩子對孩子不好,碰到事了卻總是忍不住發火。

明白孩子哭的原因,然而自己卻仍舊因為孩子的哭哭啼啼,心裡不由得升騰出情緒。

知道自己孩子不愛和陌生人打招呼,走親訪友時卻仍舊是慣性的要孩子說“叔叔好”、“阿姨好”。

這種情況簡直要數不過來。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因此,哪怕你不懂孩子,不要緊,尊重孩子就好。只要孩子感覺到了你的尊重和愛,那麼他給與你的必定也是愛。有了這樣相互的流動的愛做基礎,親子關係就必定融洽。而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


一諾媽聊育兒


愛孩子,先懂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和願望,真的太可貴了。而能意識到書上說的都是概述,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更難得。首先為您點贊。


今天很多家長包括教育者,不知道怎樣去對待孩子教育孩子,便按照書上說的去做,而很多所謂的教育專家,為了得到更多的家長的關注,把教育變成一二三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條。這對教育和孩子來說,無疑是災難。


做一個合格的教育者,就像任何一種職業一樣,是需要天分或者特質的。教育者所需要的特質,就是面對孩子的共情能力。教育者可以學習兒童心理、兒童成長規律,可以學習各種教育技能,但有一點很難學習,就是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心,同孩子站在一起看待問題。


我們平日做教育,去親近孩子,去體會他的狀態他的心,是最日常的工作。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在這個基礎上展開。那怎樣去體會孩子的狀態孩子的心呢?就是需要有復歸於兒童的能力。孩子的狀態,其實與我們成人無異。面對生活、面對學習、面對成長,面對他生活中的種種事情,有許許多多的想法、困惑、困難。只不過,他是一個成長中的人,對世界人生還沒有充分的認知,也因此更純淨、更簡單、更富於感情,當然,也就更顯得無助。


我們成人面對生活工作,尚且有許多的困難問題,我們也需要人去理解和幫助。孩子更是如此。成人之間的交往,因為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工作、學習、生活的經歷和壓力,所以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彼此,比較容易給對方理解和幫助。而成人面對孩子,經常的情況是,對孩子所處的狀況不能理解,又因為外在成績比較等壓力的影響,要求幾近嚴苛。由此導致許多孩子心理成長方面的問題。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真正能幫他解決問題的,都是家長和老師。但這都需要我們先去理解他,走進他的世界,體會他所處的狀況和問題,去和他一同面對。


當然,這種能力因人而異。但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只要他感覺到,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對他來說,你就是他的朋友,他就願意和你分享他的世界。孩子的心,都是純淨、簡單、富於情感的。所以,我們有和他做朋友的心,是最重要的。只有彼此心在一起,才談得上去懂他。當然我們這樣的心,也必須是純淨、簡單、富於情感的。這對成人來說,是最難的。也就是前面說的,教育者的特質,需要有復歸兒童的能力。家長面對孩子,需要擯棄種種外在因素的影響,用一顆純淨、簡單、富於情感的心去和孩子交往。這對家長來說,不容易做到,但對孩子來說,是成長中最大的幸運。


孩子不是一個被研究的對象,不是遠遠觀察,研究,就說自己懂了孩子的。孩子,都是與他親近,都是先有一顆與他站在一起的心,然後走進他的心,才能懂他的。孩子不會怪你不懂他,怪你不知道怎麼和孩子交往,怪你有什麼東西不會,孩子最珍惜的,是你和他在一起的心,有了這樣的心,他自然會讓你去慢慢懂他的。


風乘教育夜話


說得真好!世界上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要想真正愛孩子,首先就要“懂”孩子。“懂”孩子成長的規律,“懂”孩子不同成長時期不同的需求,“懂”孩子教育和與孩子交流的方法。

一、“懂”孩子就要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和不同需求

  • 嬰兒期(0到1歲半左右)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多用感覺理解世界,父母可以無條件地愛孩子,這樣可以給予孩子需求的滿足,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可愛的,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否則,嬰兒會認為自己不好,就會產生對周圍人事的害怕與懷疑,以致會影響順利成長。
  • 童年期(1歲半到三、四歲)是孩子獲得自主感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孩子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父母就要允許並鼓勵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反,如果父母過分愛護、包辦,或嚴厲、粗暴,都就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 學前期(四到五歲)是孩子獲得主動感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孩子肌肉運動與言語能力發展迅速,不但愛跑、跳、玩鬧,還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心,包括性別。父母不但要耐心解答,更要為孩子創造機會自由參加各種活動,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與進取心就會得到培養。反之,禁止、指責、否定與壓制,都會使孩子自我否定,產生內疚感與挫敗感。
  • 學齡初期(六歲到十一、二歲)是孩子獲得勤奮感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孩子的智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思考更廣泛,活動能力更強,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教師。這時,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的努力,而不是隻關注成績,激發孩子的勤奮感;鼓勵和指導孩子多與人交往,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 青春期(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是孩子獲得同一感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孩子有了自我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去探尋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從別人對他的態度和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甚至出現“逆反”的情況。這就需要父母多去理解和包容孩子,並在平等的基礎上給予孩子一些指導。

二、“懂”孩子就要學會教育孩子和與孩子相處的方法

不同孩子有不同孩子的特點,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實施恰切的教育。父母要學會“蹲下來”,瞭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做法,包容孩子的問題。學會換位思考,想一想,自己和孩子一樣大時的需求和想法。要學會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人看;喚醒孩子,幫孩子樹立夢想,而不是命令、控制、否定、指責;拓展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長和特點,引領孩子發展特長,幫助孩子構建成功的自信心。

父母要學會與孩子友好地進行有效溝通。當孩子心理或行為出現困惑時,父母可以採用 “四步溝通法”和孩子有效溝通。

  • 第一步,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 第二步,分享自己的感受;
  • 第三步,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 第四步,探討未來發展的方向。

比如,孩子在學校打架被老師批評,愁眉苦臉地回來了,父母怎麼辦?父母不要馬上指責孩子:為什麼打架?老師打你才對!這樣就會一下堵死孩子與你交流的通道,你也就沒法指導和幫助孩子成長了。可以先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可以關心地問問孩子:孩子怎麼了?怎麼這樣愁眉苦臉地?是否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了?接下來分享自己的感受。可以告訴孩子,他怎樣自己是很心疼難過的,讓孩子感到自己和他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這樣孩子才會敞開心扉。於是,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分析他錯在哪了,如何解決,以後怎樣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

當然,父母想要和孩子有效溝通,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擁有積極的正能量是最核心的前提。

我是心理老師何竟軒,很希望能夠幫到你。如果你認可我的觀點,歡迎點贊或者關注!


何老師心理課堂


懂孩子其實挺簡單的,就是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把他們的聲音放在心裡。

懂孩子在每一件不同的小事中去體現,比如孩子突然哇哇大哭,那這個時候你就不能問原因,先給孩子一個大的擁抱,問孩子出了什麼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你既要表現出你對問題的關注,又要表現出你淡定自然的樣子,你能解決。

你可以引導孩子去如何解決這件事情,而不是下一次哭。

比如我遇到的孩子哇哇大哭,我首先問明白是孩子的籃球丟了。我跟孩子說,孩子,沒關係,這是一件小事情,最近你表現不錯,老師獎勵你一個。

小孩子的哭止住了,然後跟我說原因,原來是高年級的非把他的球認成是自己。還欺負他。

我便聽著他的吐槽,時不時的表現出要跟他一起去找那個高年級的學生。實際上,我也陪孩子去找了。

順便在處理的過程中,教孩子以後怎麼辦,不要哭。

慢慢的孩子就很信任我。



深圳最土教師


懂孩子之前要做什麼呢?能來提問,就說明你是一個非常睿智的家長!你的孩子是幸運的,就你這個問題,我分享幾個自己的觀點:

1學習:你要相信,你遇到的所有問題,別人都遇到過,在書中都會有答案!所以,建議您根據遇到的問題,根據孩子階段,多讀書,推薦幾本在樊登讀書很火的書,正面管教,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父母的語言,如何養育女孩,如何養育男孩,好媽媽就是好老師等等。這些我也都聽過,覺得很有指導意義!當然,你也需要讀一些心理學相關書籍,瞭解孩子。學習可以保持平和心態,可以更好解決問題。

2觀察:觀察你的孩子,包括傾聽他的語言,觀察他的行為,觀察他的為人處事,每日變化,各個方面,可以做一個記錄!我一般在家長幫進行一個記錄!這個有利於你更瞭解孩子!

3陪伴:最好的愛就是陪伴!所以,每天與孩子有一段特殊時光,也可以設定家庭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特別的,有價值的,包括家庭日活動,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制定計劃。那麼,孩子就會更有責任感!

……

總之,把孩子作為小大人,而不僅僅是孩子,邀請孩子多參與,多行動,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技能!你的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七媽


正如世界上不存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關於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心理學、生物學上有很多研究,雖然是概述,但也能用來做一些大概的參考。具體地瞭解孩子,則需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

1.觀察孩子。孩子的偏好、興趣、性格特點等都可以從孩子的言行舉止中觀察出來,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氣質,根據孩子的氣質特點,如多血質、膽汁質等,家長教育孩子時就可以採取針對性地溝通方式,提高教育效率。

2.營造民主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參與一些基本的生活決策,尊重孩子的觀點,鼓勵孩子表達自己。有時候家長很難看出孩子到底在想什麼,這時候就該聽聽孩子的想法。怎麼讓孩子輕鬆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呢?家長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給予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間。

3.保持親密有間的交流。孩子漸漸長大,會因為學業的需求逐漸減少和父母的交流,父母則要把握好交流的度,保持和孩子的交流,及時瞭解孩子的成長困惑,給予孩子需要的建議。


才智寶貝學堂


愛孩子,前提是懂孩子,瞭解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哪個年齡段該引導孩子自己做什麼?比如兩歲前,只要沒有什麼危險,可以放手讓孩子隨意翻騰隨意做,也可以引導幫助孩子把所玩的小物品收起來,自己能做的讓孩子自己做,比如吃飯,剛開始手還不太靈活,難免會撒,會髒,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寶貝就真的能自己吃了,有好多的父母,孩子多大了還是餵飯,使孩子的手失去了鍛鍊的機會,總的來說,愛孩子懂孩子知道孩子多大該做什麼,父母該給孩子做什麼,什麼是孩子當要做的,不拔苗助長,不溺愛,讓孩子健康成長。


幸福的老園丁


先別糾正,讓他們先說出他們的觀點,然後啟發,在講出正確的


一時閒聊


愛孩子是先懂孩子,要懂孩子最好的選擇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具體如何做?就是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孩子在一起做朋友,取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心裡想什麼,父母就能及時知道了,好習慣的養成就是父母知道孩子想啥,如果是好的習慣,就鼓勵支持,如果是壞的習慣,就要說服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的改正。這樣父母就可以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長,看著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了。


蔡軍東


懂孩子需要跟孩子溝通,瞭解,觀察孩子,並放低成人思路跟孩子處於同等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