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抬杠,假如刘邦是皇帝,项羽为大将,全面负责军事,能否消灭匈奴?

破天剑诀古之月


打仗不是一人一将的事,那是综合国力。

刘邦的白登之围,是中央集权制度同松散部落联盟制的首次交锋。双方谁也不熟悉谁。

刘邦的车骑、步卒,奈何不了骑马的匈奴。

匈奴的简陋装备,以及极差的军纪,奈何不了列阵的汉族步军。

卫青、霍去病之前,骑兵不是骑马砍杀,而是射箭,算是另类的远程兵种。假如必须近战,往往也是下马作战。

这种战法,不仅汉军在用,匈奴也在用。李陵打匈奴就有匈奴下马作战的记载。

汉初根本打不赢匈奴,主要是没马。

经历文景二帝,到武帝一直在弄马政,才有充足的战马给卫霍二人用,这是多少年的时间?没战马,别说项羽,哪怕把孙子、吴起、姜子牙、白起凑到一块,也奈何不了匈奴。

题主的问题有点太想当然,真以为打仗统帅厉害就行?刘邦被围是军事能力差?还禁止抬杠,你提的问题太过于幼稚。

你应该这么问,给刘邦充足的战马、充足的士兵,充足的粮草,而且匈奴还不允许逃跑,然后刘邦为皇帝,项羽为大将,全面负责军事,能否消灭匈奴。

这大概能灭掉匈奴。


卧牛说历史


跟匈奴打这场仗真的可以说是刘邦打得最丢人的一场仗了,甚至超过彭城之战。一个在楚汉战争中,身经百战的大汉君主,竟然被匈奴冒顿单于用策略给赢了,真是给中原的那些军事家丢脸啊。

而且,从后来的汉匈战争来看,这也是大汉朝最有机会一次全歼匈奴的唯一机会了,错过了还挺可惜的。


简单说一下,当时刘邦咋打的这场丢人的仗

按《史记》所说,匈奴四十万骑,虽有虚报嫌疑,但应该还是优于汉军的。

刘邦带了三十二万军队,大部分是步兵,一少部分骑兵。

刘邦先派使者去探,然后匈奴人直接一招“瞒天过海”,让使者看的都是老弱病残,十几批去完回来都是这么说的,只有娄敬说匈奴人有诈,刘邦不听,带着先头部队就冲上去了。这是有多飘?这是有多看不起冒顿?

结果,人家匈奴人反而“以逸待劳”,等着你刘邦进包围圈,然后一招“关门捉贼”,最后把刘邦直接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

最后刘邦还要靠贿赂阏氏才能跑出来。

项羽要是知道刘邦打这么丢人的一仗,不知道他能不能气活了。

如果换成项羽指挥

这场仗如果换成项羽指挥,按照项羽的性格,开局还真没什么大变化,搞不好啊也能被匈奴人给围了,不过结果可能是被项羽直接冲出包围圈。然后带着大部队再杀回来,然后冒顿就直接撤了,匈奴人忍受不了那么大的伤亡。

所以,虽然项羽也会“中计”,但是总不会像刘邦那么丢人。


这个仗最好还是换韩信来打,那就不存在被匈奴人迁着鼻子走了,玩战术,项羽和刘邦都不太行,冒顿那点小技巧在韩信面前更没法玩了,如果这场仗打好了,很有可能一次性就把匈奴主力消灭,冒顿也跑不了。


就算效果一般,也能重创匈奴,至少十几二十年的缓不过来,草原上未来谁最大就很难说了,至少汉初北边边患能少很多。


所以说,这个锅只能刘邦来背,因为他不信任韩信,他自己又没打好,最后吃苦头的也是他的大汉。


水一白聊历史


消灭匈奴不可能,打败匈奴有可能。

刘邦在汉匈之战中经历了让他绝望了白登山之围 ,从军事的角度而言刘邦失败了,但是当时刘邦是孤军深入,只带领了2万骑兵,而将30万的步兵甩在后面,这样才有机会给匈奴包围。最后刘邦能突出白登山,除了陈平计谋得当,匈奴单于对汉军大军的反包围忌惮也是重要原因,所以说若是汉军和匈奴硬碰硬的打一战,匈奴未必会胜利。

刘邦的军事才能相比项羽而言差很多,所以若是项羽负责对匈奴的作战,那么匈奴一定很难取胜,并且项羽是一位军事理念超前军事大家,他在中原王朝中首次单独使用的大规模骑兵兵团作战,这种作战风格加上项羽本身的勇武,他可以利用和匈奴一样的骑兵作战。

也就是说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骑兵作战理念和实施将会提前80年,对匈奴的打击也会提前,以项羽的作战能力,长途奔袭、以少胜多恰恰是他的强项,所以项羽在面对匈奴骑兵的时候很有可能打败匈奴。

但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汉朝刚刚经历了秦末的大动乱,社会百废待兴,整个国家还很疲惫,从国力上讲,汉朝要发展的路还很长。当时可能连项羽需要的几万骑兵都组织不起来,这样的情况下汉朝国力不足,消灭匈奴几乎不可能。

汉朝与匈奴在战争长达几百年,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依旧非常强盛,但是对付匈奴只能说取得了优势而不能将匈奴打败。只到东汉窦宪出征匈奴,才算是将匈奴彻底打败,匈奴逃亡西方。

总体来说,项羽可以打败匈奴,但是不能灭亡匈奴。


帝国烽火


消灭匈奴,谈何容易!

即便是打不死锤不烂的刘邦作为主帅,项羽辅佐,韩信为大将军,也是劳民伤财而已。

汉武帝征讨匈奴最猛烈的一次,抽调14万匹马,数万人,兵分四路,得到的战果是仅斩杀数千人。

如果以刘邦为主帅,副帅项羽,大将军韩信各领军大军10万,这种配备足以在中原地区将异性诸侯王深翻数遍且伤亡极少。

匈奴则不然,逐水草而居,以放牧为生,自幼射鼠,擅长骑射。一无固定地点可供寻找。二无主力集中进行决战。匈奴的习俗只有在秋后时,才聚集众人,南下劫掠获得过冬衣食以及人口,进攻队伍分散为数支队伍,从不同的方向入侵。

即便刘邦三人各自率军迎战,未曾接战,匈奴早已饱掠而回,除非长驻长城沿线,还要派重兵驻扎河南地,防止匈奴从此处渗入。

刘邦军如果准备继续进攻,必须等待粮草调配周全,才能继续进攻。

从最近的敖仓调拨,再分散到各处。朱元璋攻取元大都前调拨300万石的粮食耗时三个月,以此为基准的话,那么时间就会进入十月或十一月。刘邦平定韩王信时,史记记载,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另一方面,这还没有将三十万人三个月的口粮计算在内,而负责运粮民夫的口粮更为庞大,史记记载,运三十钟而得一石。

此时只能是仔细商量之后,开春再战。

那么在这之后,粮草不必再行计算。

可是,如何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寻找匈奴主力,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在记载中,描述匈奴习性的首要一条就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如此的话,匈奴主力在冒顿的率领之下,赵信又作为谋士,必然会后撤从而延伸刘邦军的粮道。

但以项羽的暴躁性格,必定会一军前突,再次加长粮道,可这不是在中原,可以破釜沉舟。孤军深入的项羽一定会被匈奴袭扰,或许惧怕项羽的威名,不敢缠斗,甚至被击溃杀伤殆尽,可对于匈奴来说仅是少了一只胳膊,一双手而已。但也就此脱离战斗,不会再与刘邦军对阵,直接向西进入西域。

此时刘邦军如果继续追击,恐怕三百万石粮食便要后继乏力了。

因此,只能有一个结果就是撤军,否则只能是纵军抢粮了,那带来的后果就是逼迫西域各国与匈奴联合一起对抗刘邦军,这样一来匈奴更难征服了。

刘邦军撤回后,匈奴便会趁势向东返回牧地,重新繁衍。而在朝鲜辽东的鲜卑也会向西扩展地界。

两族虽然因此起内讧,鲜卑却远不是匈奴的敌手,只能打打和和,一直扯皮。

挨到明年开春便又是一个轮回。

所以,只有采用隋文帝策略,利用突厥的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扶植打压,和亲重聘才能久安。


唐代丹药


进击de策略师为你解答:

如此脑洞大开的提问,且设定特别单一,不交代背景,也丝毫不提及韩信、英布、彭越、张良、萧何、陈平、周勃等人。要知道任何一场战役的发起,比拼的不仅仅是主将的谋略和指挥能力,还要拼资金、拼后勤、拼人口、拼队友、拼综合国力等等。所以据此推测,提问者的潜在想法可能是大将项羽能否利用白登之围而击溃匈奴主力,并趁胜追击从而消灭匈奴。

不抬杠的答案:消灭不可能,有概率重创匈奴,且只有一次出手机会。(假当史上无韩信此人)

刘邦童鞋被关“小黑屋”的白登之围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

关键词:山西、白登山、刘邦、先头部队、主力部队、大雪、七天七夜

若按照题主所言,项羽为大将,统领三军。

此战,遣英布、彭越领3000骑兵绕路奔袭杀虎口,堵住匈奴大军的退路;

主将项羽领车骑兵和剩余骑兵追击匈奴,以自己为饵,在白登山拖住匈奴主力;

督促后方步兵主力迅速扫清平城左右之敌,加快与先头部队会师。

自古以来兵贵神速,山西的一大特色是山多河多,匈奴大军进来容易,退走时必然经过杀虎口。若彭越的奇兵能够在低损的情况下,拿下杀虎口,那么败匈奴的机会就多一分,坚守的越久,匈奴的损失就越大。

还有一种打法,以刘邦为饵,项羽带3000骑兵奔赴杀虎口。

无论哪种打法,杀虎口都是关键。若成功拿下杀虎口,后方步兵主力一旦对匈奴大军形成合围之势,而平城一代的地形并不有利于骑兵的大规模展开作战,匈奴必然对杀虎口发动不惜代价的猛攻。

所以,杀虎口的沦陷是必然的,核心只在于能守住的时间有多长。

汉朝初立,没有时间和资本来组建大规模有战斗力的骑兵军团。所以,不管是换谁来打这场仗,完全消灭匈奴是不可能的,倒是可以吃掉一部分,只是付出的代价不同而已。

看历史的结局,最后以和亲以及开放边市的策略换取两国的和平,这是因为双方都明白谁也不可能把对方彻底打废。

西楚霸王: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特点为:“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或许,此战因项羽的存在能够把战果进一步扩大吧。


贱痞二叔


很多错误的看法。

别说项羽,就算刘邦一人统军也可能灭了匈奴。所以在白登被围,真正的原因是准备不足。事实上这场战争双方是平手。

很多人不知道匈奴汗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也不知道冒顿是什么样的人,单纯就刘邦在白登被围,后采用和亲的方式对付匈奴就认为刘邦是被匈奴打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要说清这件事必须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恩怨讲起。

首先,两个民族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生产方式不同。游牧民族土地贫瘠但有更多的活动空间,生产方式来自采集,掠夺和贸易。抢劫本来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农耕民族正相反,定居,安定,但容易被土地束缚。北方游牧民族在周朝的时候已经多次入侵过,甚至灭亡了西周,卫国,但当时他们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所以就算是打下中原的土地也控制不住。相反,只要中原民族坚壁清野,就很容易击败他们。齐桓公就提出过“尊王攘夷”。总之在周代,游牧民族没有对中原文化造成多大的冲击。

游牧民族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机动性,而农耕民族特长是其生产力。到了战国,双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各自都发生了进化。中原人学游牧民族“胡服骑射”,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作战骑兵部队。而在这之前骑兵主要是做骚扰或侦查使用。而其中的学习佼佼者当然非赵国莫属,秦国紧随其后。相比之下,游牧民族进步缓慢,基本是被诸国吊打的存在。等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更是修筑了“秦长城”,彻底限制了草原民族的机动性。更派蒙恬夺取河套一带,形成了对游牧民族的碾压之势。可以说,如果不是秦始皇看不上那些不毛之地,肯定早就把草原犁了一遍。

然而就是在秦的军事压力下,草原民族也发生了进化。在战国时他们发生了融合,匈奴族正式诞生了。在中原统一的压力下,特别在反秦战争中,大量中原人逃入匈奴,带入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刺激了匈奴的崛起。就在这时,一个不世之雄出现了,他就是匈奴王冒顿。他本是匈奴单于的质子,在乱世中象野狼一样成长。他牺牲了自己最爱的女人,弑父屠弟,最终统一了草原各部,把匈奴建设成了横跨欧亚的草原帝国。这个帝国人口松散,但战斗力极强,可以随时动员数十万人马,掠夺四方。

与此同时,中原也经过楚汉争霸,迎来了大汉开国。应该说,从秦始皇到刘邦都意识到北方日益强大的威胁。秦始皇修建了长城与驰道。而刘邦在北部设置了燕、代、赵、韩、梁五个诸侯国,作为自己与匈奴的缓冲。但是这场大战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诸国的北方边境其实都是从匈奴人手夺下来的,仇恨的种子早就种下来了。

于是在汉高帝六年,匈奴大举南下,这次入侵不同以往,匈奴人的装备、数量和指挥力度远超秦以前的水平。韩王信投降、代王刘喜弃国而逃,刘邦不得不御驾亲征。而在他到达战场前,匈奴人几乎已经占领了整个山西。

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人四十万大军包围在白登山上,七日七夜。按流传的说法,中尉陈平在危急中想出了妙计,派使者去说服了冒顿的妻子阏氏,以“汉王有神相助”为由让匈奴人撤了军。此役被历代很多汉人认为是奇耻大辱,也被匈奴人当做他们曾经战胜汉人的证据。但是这是事实吗?

当然不是,首先冒顿不是傻瓜,他也是一个不世的枭雄,对于敌人一向是斩尽杀绝,不会因为什么神旨而放过对手。特别他对女人也是个无情汉子,几次把妻子当做迷惑敌人甚至训练手下的工具而置于死地。他会听从女人的话吗?很显然不会的。那么,他在白登放过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是实力。首先,刘邦带领的都是百战老兵,虽然被包围,但他们立即训练有素地构车为城,在无险可守的白登山平地构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让敌人无法继续进攻。训炼有素,指挥有方。并不以被包围而绝望。而匈奴人,虽然借助严寒的天气取得了优势(不少汉兵的手指被冻掉。)但其一,他们的装备、组织距离汉军还是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内部构架松散,无法将四十万人全力用于攻击。与此同时,与刘邦配合支援的几路汉军也在靠近。如果再无法取得战果,很可能被对手反包围。同时,匈奴人的战法极有可能是象群狼猎鹿一样,待对方撤出时取机进攻,击溃对手主要指挥部。可是,冒顿失望了,在汉军严密的阵法前,匈奴人没找到一点机会。

严格来说,白登之围是一个平手之局。一方面匈奴人高超的机动性让汉军束手无策,只能以守为攻。而汉军强大的战斗力也让匈奴人无法突破防线。说极端些就象野狼斗乌龟。狼的速度虽然快,但咬不穿乌龟的背壳。乌龟虽然体积庞大,但拿狼也无可奈何。

后来,汉匈双方维持了多年的脆弱和平。虽然匈奴人依然不时入侵,对吕后也表现得极为无礼,但象白登之围这样的大战再未出现。究其原因,双方对彼此的战力都有了基本的了解,都在努力寻找针对的破解之道。

当然,可能有人会拿“和亲”说事。事实上,和亲这事是占了大便宜,比起被很多人说成“英明”的“澶渊之盟”都要有尊严得多。而且刘邦采用和亲之策是白登之围好几年后,事实上是为了稳住匈奴,不让他们参与陈豨的叛乱来搅局,是有其他战略目的的。并不是因为匈奴人本身的威胁。事实上,相对而言,对于此时汉朝更重要的还是内部的权力争斗。

现在说说如果项羽活着的问题。事实上,虽然匈奴的实力不弱,但项羽还真是匈奴的克星。

匈奴最强大之处在于骑兵,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以射箭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弓骑兵为主。采用不断在敌人周围游走的战术骚扰对方,再在对方疲惫时打乱对方阵形,展开攻击与屠杀。汉军部队还是继承了战国以来的传统战术,以步军为主,车骑为辅。但是在白登之围中,刘邦犯了一些错误。但最关键还是对对方的骑射术没有有效的克制手段。而项羽正是当时把骑兵用得出神入化的第一人,他最出色的就是创造出了专克弓骑的“陷阵”之术,也就是我们演义小说中经常看到的那种“单骑冲阵”,即以最健壮,武艺最精湛的士兵冲入敌阵核心,打乱对方的指挥系统。当然,此招对于步兵同样有效。项羽就是依靠这一战术在灭秦之战和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胜,创下威名。

遗憾的是,刘邦很厌恶项羽这种给他带来巨大损失的战法,在大汉开国后就将它禁止使用。而后直到汉武帝时,才被卫青和霍去病重新开发出来,克制了匈奴。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刘邦坚持的步兵战法对匈奴束手无策。事实上,虽然对敌人缺乏有效的压制手段。但除了机动性,匈奴人还真的不是汉军的对手,他们最擅长的是在极端天气下的生存能力。能够包围刘邦也是占了这方面的便宜。

所以,真正要打败匈奴,别说项羽在世,就只要刘邦解除禁令,准许项羽的战术,他手下的骑将,如灌婴、王陵,两支重要骑兵即郎中与骑士,都能给匈奴重大打击,扭转战局。但是如果要彻底消灭匈奴,汉武帝做不到,他们也不可能做到。所以有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区别,首先是地理环境决定的而不是民族决定的。广大的草原,固然可以一时派军进入,但伴随的是巨大的后勤消耗和恶劣的环境。哪怕你百万雄师,最后都会被拖垮,拖死,拖崩溃。

草原民族容易被击败(魏晋以后经过升级的草原民族也难以击败了。)但农耕民族难以长期进驻并占据,如果撤出很快就会有其他民族来填充空白。很快又会对中原造成威胁。后来相继而兴的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就是这样来的。大的组群被消灭只会为小的族群提供空间。中原也没有能力培养一支能够长期进入草原并战斗的部队。

要在草原上长期生活,必须学会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在极端天气下生存,在一片荒草中取找食物并且有效避免中毒。避免与狼群,沼泽这些不利因素遭遇。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原是无法给你以任何帮助的。也就是说,等到你做到这一点,你也就变成了草原人。所以别说一个项羽,就是十个项羽也没有帮助。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不抬杠,既然是假如,那就抛开历史事实不谈,刘邦是皇帝,项羽为大将。

历史事实可以不谈,但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便改了这江山,但这性格可是改不了的。

刘邦的性格有其两面性,为人豪爽、有志气、能识人、善用人,另一面则是脸厚,心黑,手狠。他是个过河拆桥的卑鄙小人,也是个深谋远虑的帝王。

项羽的性格就简单多了,为人爽直、武断、鲁莽,他高傲、他霸气,自信与自大并存,是天生的英雄式的人物。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战神一般。

刘邦登基后怀疑猜忌、残酷无情,一起闯天下的“好兄弟”,七个异姓王,接二连三的被杀了,虽说卑鄙残忍,何尝不是一个帝王的深谋远虑,毕竟异姓王做大进而危及社稷的前车之鉴太多,同样项羽这样战神般的大将,怕是刘邦的大忌,即便有消灭匈奴的实力,怕是也难被委以重任,很可能建国初期,就被“攘外必先安内”的给解决了,等不到对外征战!



历史中国


若是换项羽,韩信出征不说灭匈奴,但至少不会象刘邦那么丢脸,秦未蒙恬,战国李牧,包括长期戎北的燕,代,啥时候吃过这亏?汉初马蹬还未被发明,铁制箭头还未传入匈奴,马弓仍不够强大,威力也远不如步兵弩箭,骑兵马匹也只以机动为主,并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刘邦的轻敌冒进才是失败主因,战场上的失败又使得汉初无法不开放互市,使得中原的治金,青铜,铁,盐等战略物质源源不断的的流入草原,间接维持了匈奴的强大。不过刘邦带兵虽不如韩信,突击不如项羽,但是战略眼光却是无敌的,知道和匈奴强拼下去两败俱伤,到头来便宜了那些诸候王,所以选择了对外和亲送女人,对内镇压铲除异姓王,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待其变,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


手机用户4175924909


这个深了,象棋出不来,楚河汉界,相争,胜负难解难分,韩信,韩信点兵怎么安排,都是天意,比,比例,比如也有日夜白昼之分。


郑新镇


抛开政治等因素,单纯以军事角度来看。自春秋战国百余年的战乱,国力衰败,自秦始皇一统天下至秦二世,国力尚未得到恢复发展,又经楚汉之争,虽刘邦集团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国力基本被榨干,此时举兵可谓穷兵黩武。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而非意一战毕其功,经过不断地博弈,天时地利人和后才决战。汉武帝经文景之治后,讨伐匈奴亦可谓穷兵黩武,经多年征伐才将北方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打败,晚年汉武帝也为此十分的懊恼。当然原因不仅仅是穷兵黩武这一个原因,但这是主要的一个原因。

再说刘邦做皇帝时,虽兵强马壮,但不能够坚持持久的作战,战马不足,粮草不足,制约着战争的规模,汉武帝时期尚且不能消灭匈奴,刘邦能够打败已是非常的了不起。且不说政治因素,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