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下葬后,工匠该怎么从墓里出来?

鼓坊万达分部周老师


在民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情:孙殿英光明正大的盗了慈禧的墓。在孙殿英去世之前,他道出了一个秘密:他们设计了一个长石条从陵墓内部将整个门顶住,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从外面推门而入。但是这样做的话,就必须有一个人留在内部关门,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人要留在墓中出不来。其实呢,是门上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缝,工匠们会根据这个细分的大小,作为一个特殊的开门工具。这样就可以在外面将石条放倒,从而顶住门。这样一来你就不用有人专门留在里面关门了。当然了,这种设计是十分精密的。它保证了只能往外拉,不能向里推。

其实每个朝代每个墓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说都是一样。孙殿英所说的是清朝慈禧的墓。但是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笔者就顺着慈禧的讲一些有关清朝的皇室下葬制度。

首先是是出灵那天,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仪仗队,有1628人甚至更多组成。仪仗队举着各种兵器翻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烧活”就是烧给死人用的纸品,比如纸做的衣服啦啥的。在后面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扛夫每班有128人,分3班轮流抬送。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接着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们身穿法衣手持法器,不断的吹奏诵经。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余里,从北京到林地沿途几百里在一些地段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茅草屋,而是仔细修建的工程,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如此看来皇室和普通百姓的下葬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更加宏大、参与人员更多、用品更加奢靡。

等到了陵地之后下葬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先将皇帝遗体装入“梓宫”,再抬入地宫,最后封闭。如此一来一个皇帝的下葬过程基本上算是结束了。其实除了元代皇帝是“密葬”以外,历朝历代的帝王下葬的制度以及规格都是差不多的。

至于有人说会把工匠关在墓宫里面,笔者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如果真的把工匠关在里面的话,修建整个陵墓的是工匠,工匠肯定知道整个陵墓的构造。保不齐他们会对陵墓进行破坏,甚至勾结盗墓贼,进行盗墓。

他们肯定有自己的办法出来,而皇室也不会对他们进行过多的残害。至于笔者刚刚提到的细小的门缝是一种方式,工匠们那么聪明,肯定会有自己更多的方法。所以是不可能会留在里面的。那些说把工匠留在里面杀害的,应该是夸张了封建统治的残暴。


稷下学社


慈禧太后陵墓被孙殿英盗窃,就是因为有一个工匠从陵墓中逃了出来,当了孙殿英盗墓大队的领路人。

这个工匠姓姜,是修建晚清慈禧太后陵墓的一名石匠,也不幸成为了最后封闭陵墓口的81名匠人之一。据姜石匠描述,当时建工对他们说封闭完洞口还有一出口,让大家出去,谁都知道这是哄骗小孩的把戏,所以大家当时特别沮丧,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姜石匠也不例外,当时他才40岁左右,妻子刚生了孩子,自己第一面还没有见到,想到这姜石匠不免伤心走神。就在这时,一块石头掉下来正好砸在姜石匠的头上,把他砸晕过去了。

陵墓未修建好死人是不吉祥的,因祸得福,监工以为姜石匠死了,怕他玷污了皇陵,便把他抬出去扔在了山岗上。姜石匠醒来后,发现自己在陵墓外边,欣喜不已,捡回了一条命,真是大难不死呀!也是因为姜石匠没有死,所以后来成为了孙殿英的引路人。

古人能活到老真的不容易,战争时候抓壮丁参军,和平时候抓壮丁修陵墓都是常有的事情,这些都是有去无回的行当。

当然也有仁慈的皇帝,后周太祖皇帝郭威就是这样的。他下令自己的陵墓一切从简,不许打扰百姓,也不许放大量的金银财宝。

修建陵墓是大工程,要想把工匠全部杀死并非易事,也会招惹民怨,所以更多的皇帝只是把封闭洞口的工人杀死或者圈养起来,只有极少数如秦二世和成吉思汗那般残暴。

关注历史,更关注被历史忽略的角落!


尬聊历史


皇帝死后有一套繁琐的丧葬程序。皇帝死了不能说是死了,要说 “驾崩”。

驾崩的皇帝首先要处理尸体,将尸体淋浴后,涂抹各种香料,然后穿寿衣,嘴内放上玉或者珠子,名叫“口含”。

太子和其他子孙都要身穿孝服守孝,普天之下百日内不准奏乐,四十九天内不得屠宰牲畜,一个月内禁止婚嫁。


服丧期内天下寺庙、道观每日整点鸣钟一百零八下。 先皇遗诏颁布后,僧侣们开始进入灵堂诵经。

此时抬棺人员开始在德胜门演练,要求在一根万斤的独龙木上放一碗水,抬这个木头时要做到没有一滴水洒出来。

同时民夫们日夜抢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接下来将皇帝入殓“梓宫”,移到乾清宫,停放27天,进行祭奠。

守灵大臣在此期间不得离开灵堂。二十七日后,梓宫移到景山寿皇殿,等待择日入葬。

到了吉日,六十四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在前面引路,接着是一千六百人的卤薄仪仗队,再下来是七十二名杠夫抬着皇帝的“梓宫”,出东华门往陵寝而去。


“梓宫”后面是全副武装的侍卫,然后是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的送葬队伍,连绵数里。

至于皇帝安葬入陵后,最后一名工匠是如何出来的,就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了。

我们以万历的定陵举例。

定陵地下玄宫外部是由23层城砖叠垒的“圭”字形封墙,后面是六十多米的长方形隧道,前面连接着金刚墙,两壁用九层石条叠砌,顶部用灰砖起券,地面同两券一样,也由光滑的石条铺成。

由地面至券顶通高7.3米,隧道后部与地宫大门相连。位于金刚墙内的地宫隧道,实际上是石隧道的最后部分,也是地宫的引导建筑,这部分建筑称为“隧道券”。券门之下,就是两扇辉煌威武的石门。

石门内有石条把两扇大门死死顶住,使外来的冲击力无法破门而入,防止有人打扰皇帝的灵魂。

这块封门石是怎么进去的呢?放石头的人又怎样出来的呢? 首先可以排除是殉葬的放置的封石。


殉葬者都是杀死之后和皇帝的棺椁一起入葬的。地宫也不可能有别的秘密通道,让人用石头把门堵死后再从秘密通道爬出来。

只能是安葬完毕后,墓门在外面关闭,里面的封门石自动将门堵住。

宋元时期有些皇陵墓道的石门,是采用石球滚动的方法将门顶住的。

先在石门内侧做成一个斜坡石面,门槛处凿出沟槽,槽的顶部放好石球,用敞开的门挡住。

入葬完毕,人走出门外,两门逐渐关闭,石球便沿着地面斜坡滚动,直到石门完全关闭,石球在两门交合处的一个更深的石槽内停住,门也就被堵死了。

明清皇陵墓门是用封门石条封住的,这就必须使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拐钉钥匙”。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由一根长条形铁制成有拐弯的钥匙,头部折成一个“∩”形,墓门关上后,将这把钥匙竖起来顺着石门中间的缝隙的最高处塞进去,套住封石的上部往下一拉,立着的石条就斜倒下来,靠在门后,在外面无论使多大的力气,再也推不开了。

这样就不需要人工在里面关门,也不存在怎么出来的问题了。 怎么样,看到这个办法,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刚日读史


古代皇帝的葬礼,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但下葬过程却都大同小异。古人崇信“事死如事生”,皇帝的葬礼自然要表现出庄严与豪华。皇陵修建完后,最后一位工匠都是掌握地宫入口机密的,通常是不会活着出来。

皇帝的下葬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就以清代为例,清代时皇帝的葬礼与登基、婚礼等大典一样重要,通常是由礼部和銮仪卫共同牵头办理。从顺治皇帝的葬礼开始,清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帝王丧葬制度,之后的皇帝都是按照此制度举办葬礼。

首先就是陵寝的选址与修建,清代帝王陵寝都是在东、西两陵范围内按昭穆制度进行选址。陵寝的修建通常都是在皇帝生前就要完成,但也有驾崩才修建的特例。像顺治的孝陵和光绪的崇陵都是在驾崩后才动工的。

清代皇帝驾崩后,丧葬仪式很是隆重。驾崩后尚未安葬的皇帝被称为大行皇帝,大行有一去不复返之意。葬礼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小殓,小殓通常是在当日就要完成,而且需要根据钦天监选择出的吉时良辰入殓。

首先要为皇帝穿戴好衣服鞋帽,嗣皇帝及皇子、皇孙,都要穿上孝服,摘掉帽子上的红缨,剪去自己一缕头发。之后宫内自皇后以下的嫔妃、宫女,都要摘掉首饰与头饰。最后在尸体上覆盖由活佛进贡的陀罗经被。

在小殓完成后的次日要进行大殓,其实在小殓之还有个对尸身防腐处理的过程。大殓通俗的讲就是将皇帝移入棺柩,皇帝的棺柩又称梓宫,是由金丝楠木打造而成。大殓完成后,皇帝梓宫要被移到乾清宫正殿。

殿内设大行皇帝的灵堂,宫门外置织金九龙绮丹旌。皇帝丧礼要颁诏天下,梓宫在乾清宫停放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7天。在此期间,诸王公大臣都要入乾清门,瞻仰大行皇帝遗容。嗣皇帝及皇子们都要行大殓礼。

服丧期间,嗣皇帝对朝臣的奏折,一律改用蓝笔批示,各部院衙门也要用蓝印。之后颁发大行皇帝遗诏,宣布全国致哀,27天内不许有娱乐活动。清代不论皇帝驾崩在什么地方,大殓后都要将梓宫运到乾清宫停放。

在梓宫从宫外运回乾清宫过程中,嗣皇帝必须要跪迎。如咸丰的梓宫运抵紫禁城时,嗣皇帝同治则跪迎于东华门外道旁的。乾清宫的仪式举行完毕后,梓宫就要被移送到殡宫等待下葬,殡宫是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

梓宫在殡宫停留的时间根据陵墓竣工的情况而定,有几个月的,也有数年的。梓宫移送殡宫时,先用小轝(yú)抬梓宫出景运门,再更换大升轝运送梓宫。该过程通常在黎明进行,文武百官从东华门到景山跪道哭送。

出殡之前,都先要对下葬过程进行模拟演练。杠夫要按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在德胜门演杠十天。在演练期间,民工要对通往陵墓的道路进行御道改造。送葬是最后的一个隆重仪式,首先当天要烧掉造价昂贵的大法船。

之后是72人的小杠将梓宫抬出东华门,送葬队伍最前面是64人的执幡队,接着是1628人的仪仗队,之后是盖着圆顶棺罩,四周围有绣龙帷帐的吉祥轿,里面放有梓宫。抬棺的杠夫有60班,每班128人,总替补240人。

梓宫之后为武装护卫,最后面是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的送葬车队。在和尚、道士的诵经声中,梓宫被送入几百里外的地宫,最后封闭墓门。在写完皇帝牌位并将牌位放在紫禁城东侧的太庙中后,皇帝葬礼宣告结束。

最后一名工匠会有什么结局?

封闭地宫石门的最后一名工匠通常是掌握核心机密的人员之一,众所周知,皇帝陵墓最核心的机密就是地宫的入口,这个机密一旦暴露,皇帝的陵墓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盗掘和破坏。因此,对这个机密的守护很重要。

最后的这名工匠一般是不会活着走出地宫,在前代之前,为了保障皇陵免遭盗掘,都会对修陵的部分工匠有一个统一的处理方法,那便是杀死知道地宫入口的工匠,其他不知情的一些工匠则会被放掉。

而清代除此方法外,还创造性的发明了一个比较人道的方法,那就是将核心工匠治成哑巴或者使用皇家培养的哑巴工匠,这些哑巴工匠都不识字,再加上古代没有聋哑人专用的手语,即使知道秘密也无法泄露出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孙殿英在盗掘慈禧定东陵时,找到的那位姜石匠,就是知道地宫入口的机密核心人员。据说这位姜石匠当时是冒充哑巴工匠,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受伤晕死过去,结果被监工以为是死人给扔了出去。

正是因为他的泄密,才让孙殿英轻易的找到地宫入口,让定东陵遭此大难。清代以前都有杀死工匠的先例和记载,但并不是将所有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杀掉。他们会选择一些知道核心机密的人,将他们杀死陪葬。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因为秦始皇墓中的一些机关是工匠设计制造的,而且他们对随葬品了如指掌,出去容易泄密,因为当他们封闭地宫和中间墓道,到达墓道时,突然关闭墓门,把这些工匠和放置随葬品的人全部封杀在其中。

据考古发现,秦始皇陵西南方发现的一处墓葬,白骨杂乱的铺了一层,有人认为这就是被坑埋杀害的修陵工匠和夫役。还有吴王阖闾的虎丘坟冢,剑池附近有“千人石”,这就是杀害筑墓工匠和夫役的地方。

总之,皇帝的下葬过程是非常庄重与豪华的,下葬仪式比较繁杂。修建陵墓的工匠和夫役也有一套处理方法,最后一名出来的工匠,在清代通常都是哑巴。


野史也是史


一般来说,修陵墓的工匠是没有机会活着出来的。但是人挪死树挪活,工匠们脑洞大开之后,为自己寻得了一条活路。


我国殉葬历史悠久,那些被用来殉葬的人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修陵墓的工匠。之所以将工匠也用来殉葬,无非就是统治者为了保证陵墓的隐秘,防止被盗。这些工匠生前努力修陵墓,陵墓修好了竟然也成了自己的坟墓,实在可悲!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杀工匠殉葬的事件发生在秦朝。

据记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除了让秦始皇未生孩子的妃子全部殉葬之外,还将所有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关在陵墓之内,让他们给秦始皇陪葬。秦二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始皇陵的宝藏太多,他担心工匠们将陵墓的内部结构和机关泄露出去,所以杀了全部工匠,防止被盗。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前后动用了七十万人,花费了三十八年的时间来修建,到秦始皇去世的时候都还没修好。修陵墓的人数如此庞大,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那些参与陵墓内部建造的工匠数量自然也不少。那么这么多人就不反抗被秦二世殉葬吗?

其实当时秦二世耍了一个小心眼,在秦始皇的灵柩安放完毕之后,秦二世下令工匠们到陵墓中领取赏赐,等到工匠们都进入陵墓之后,秦二世便命人将陵墓的门全部关闭封死,然后在门外用封土封住。那些工匠在里面鬼哭狼嚎数日之后,活活被渴死饿死,无一幸免。

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杀工匠防止盗墓的陵墓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的途中暴病身亡。按照蒙古人密藏的习俗,成吉思汗的子孙将他的灵柩用骆驼来送灵,一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会被杀死,然后带到陵墓殉葬。等骆驼到达陵墓之后,士兵会将修陵墓的工匠和全部送灵的人全部杀死殉葬。而那些骆驼一样会被杀死殉葬,只是因为骆驼善于记路。

最后,士兵们掩埋完陵墓之后,会骑着马将地面踏平,不封不树,等到上面长满野草之后方才离开。当然,这些士兵回去后也是会被杀死的。就这样,连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不知道他葬在哪里,更不用说盗墓贼了。时至今日,成吉思汗的陵墓依然是未解之谜,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寻找成吉思汗的陵墓,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说,古代皇帝为了防止陵墓被盗而将工匠殉葬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工匠们学会了“陵墓逃生术”,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修完陵墓出不来啦。

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陵墓逃生事件”发生在明朝,具体来说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

当时我国在发掘定陵的时候,考古工作人员怎么也推不开地宫的大门,突然有个工作人员突然发现门缝里面有东西,凑过去往里面一看,原来是一块长约1.6米的石块抵住了门。

这块石块就叫做“自来石”,它就是我国古代工匠的发明。

简单来说,就是工匠们在修好陵墓之后,会被要求将陵墓大门反锁。但是要想反锁大门,人就只能待在里面才能做到,这不是死路一条吗。工匠们自然不甘心死在里面,变成殉葬品,于是发明了自来石。具体做法就是,地宫大门关闭后,工匠在里面将自来石竖起一定得角度再打开门,人就可以出去了。等到人出去后,关上门,自来石就会因为自重而倾斜,门完全合上之后,自来石就刚好卡在大门内侧的突起物下面了,这样门就完美密封了,也没人知道工匠逃脱了。

那么能不能在外面打开大门呢?当然古代人不知道里面的机关,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打开的,但是现在我们通过考古发掘知道了自来石的原理,我们通过使用一个叫做拐钉的工具就可以打开大门了。具体做法是,将拐钉从门缝塞进去,套住自来石,慢慢将它抬起,然后使劲推大门,等到自来石完全竖起的时候,大门就完全打开了。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孙殿英当年盗掘清东陵的时候,也是遇到自来石挡住了大门,他们开始是用炸弹炸开了乾隆皇帝的陵墓,最后将许多宝物给炸坏了。等到盗掘慈禧太后陵墓的时候,他学乖了,让几十人拿着工具将大门撞开,里面的自来石都给撞断了。自始至终他就没动脑筋想想怎么轻松地打开大门,没文化真可怕!


围炉煮酒话春秋


给皇帝建坟,你还想活着出来?

在古时的很多朝代,只要皇帝的梓宫葬入陵寝地宫后,所有的工匠们,不分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工匠,全部都难逃一死,会被迫给皇帝殉葬。

活殉匠人的目的是防止他们泄漏陵寝的机密。

举例而言,秦始皇的陵寝就活生生殉死了上万名工匠。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初,就开始了骊山的陵寝工程,当时调派了70多万人去“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最终建成规模浩大的陵寝工程。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陵寝,为之丧命的工匠数目之多令人发指。秦始皇入葬后,秦二世胡亥便即刻下令关闭陵寝,“生薶工匠,计以万数”。

这上万名工匠最后都在里面被闷死了,成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如此,其他古代帝王也都是如此。

杀工匠,无非是为确保陵寝不被盗窃。但是,这些自大的皇帝可能想不到——有些工匠还有子孙后代。

你杀了人家老子,没准还有儿子报复回来,把你的墓葬偷的精光。

例如,北齐时期高欢入葬时,工匠也全都被杀了,但出乎人预料的是,有工匠还留后后人。史载:

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鼓山石窟天宫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这话的意思是——有一个被殉葬的工匠的儿子不甘心父亲被杀,就在北齐灭亡时,找到高欢的墓葬,偷了里面的金子跑路了。

当然,这种情况到后来就不存在了。

像是清朝时期,就不会有这种事发生。如果都把工匠搞死了,谁还敢做这行啊?


HuiNanHistory


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规模都很大,动则几十年,耗费金银无数,拿秦始皇陵来说,动用了70多万人修建才成。

古代陵墓是皇帝死后的归宿,他们很在意,所以他们不希望后人来打扰,于是设置了无数的防护机关,例如秦始皇陵的墓里就有无数水银,形成山河湖泊,让人望而生畏,不敢盗掘。


一般皇帝陵墓的最后封存办法,都是采取的内封,也就是在坟墓内进行关闭最后的出口,这样比门外封锁的好处是门外很难打开。

但是内封的话,最后封门的人就无法出来,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心甘情愿的死士。

皇帝身边总少不了有几个心腹之人,他们随时愿意为皇家主子效死。

秦始皇找到这样一个人自然不是难事,就算是困难,找一个绝症的人,作为最后封门人,给他家人照顾好,留下一杯毒酒即可。

这样以死士内封门,是最合理的情况,这样做既可以做到内封坚固,又能避免活人冤死墓中。

也就是说,工匠直接放出,只牺牲一人。

第二,机关内封。

最广为人知的机关内封法莫过于“自来石内封法”。


这种内封的方式类似于咱们农村在房门内用棍子顶住的形式,在墓葬门口,做一个凹槽,里面立一根石头柱,同时在墓葬门上做一个横档,在人出去后,石头柱向门外方向倾倒,最终将门在内关死,同时抵住门横档,使门在外无法打开,同时可以不用人在内封门。

但是这种情况,尽管工匠门不用在内死亡了,但是出来的工匠们也没什么好下场,他们会被集体杀掉,因为他们制作的机关他们很了解,万一他们带人进入墓葬,那就坏了,所以皇室会残忍的杀害他们,以保墓葬万全。


不过他们杀工匠的做法显然没啥用,例如慈禧的墓葬,孙殿英直接用大炮开轰,根本不管什么机关。

有一种说法,是让工匠们陪葬,就是说直接采取外封门的模式,将所有工匠封死在墓室中,活活饿死他们。

其实这种说法漏洞很明显,如果工匠真的被封在墓室里,那么他们知道自己必死,死之前你觉得他们会干嘛?难道就不会把皇帝的尸体碎尸万段吗?

所以工匠在墓内陪葬不现实,放出来杀掉还是比较可信,活人陪葬,那就是给皇帝的遗体找虐。

所以,工匠们是从正门出去的,只是留好了机关,锁死墓葬门。

第三,暗洞离开

有些工匠很聪明,在施工的时候留下一条暗洞,他们很清楚做工匠的下场是什么,于是他们想自己保命,在工匠都离开的时候,他们藏起来不出去,等大家都出去了,他们在单独走自己预留的通道,顺手还能带走点宝贝。


当然了,这种操作难度极大,但是还是有人能够做到,毕竟很多事情想要做绝并不容易。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那就是少数民族风俗了,这里说成吉思汗密藏,这种密藏,是由工匠、官兵组成队伍,工匠修建,不留墓葬包和碑,只踩成平地,官兵杀掉工匠,再驻守一年,等坟墓环境和周围一致再撤离,撤离之前,他们需要杀掉骆驼,否则骆驼记路。

等官兵回到营地,再被集体杀掉,从此墓葬成迷。这种情况下,工匠也是被杀,或者干脆活埋了。

古代帝王陵墓工匠出来,主要还是依靠机关,不过就算出来,生存的概率也不高了。毕竟他们知道的太多了。


野史日记


古代皇帝下葬后,工匠该怎样出来?

古代皇帝的身份都相当尊贵,生前享受了荣华富贵,死后对于自己陵墓的修建也格外重视。有些皇帝在自己还没有去世时,就已经命令工匠去修建自己的陵墓了。有些工匠都是从民间召集而来的,但是古代皇帝入葬之后,这些修建的工人到底是怎样出来的呢?


其实每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陵墓被盗墓贼盗,下葬之后墓室的入口就会被堵住,按道理这些给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基本上都会给皇帝陪葬,可是皇帝已经去世了,所以难免有些工匠想要活命,自然就会给自己留条出路。而且在汉朝之后,很多皇帝就禁止用活人殉葬,毕竟这样的事情很不人道,而且后代也会被其他的文人所批判。



古代的工匠的确有方法出来,首先在皇帝去世之后,太子和大臣都要先斋戒49天。下葬之前负责抬棺材的人员进行演练,以重达万斤的龙木作为实验对象,而且还会在木头上放一碗水。在演练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保证碗里的水不会洒出去。等到真正下葬后,工人们就会按照之前演练的方式将皇帝的棺材抬进去。按照道理陵墓的大门的确会被顶死,而这些负责把皇帝棺材安放好的工匠手里会有一把名为“拐钉钥匙”的工具。之所以会有这个工具,是因为在他们进入到墓室之后,其他人会通过外力的作用将千斤的石头顶在大门上,进入墓室的工人就会利用这个工具开动封锁的石门。这个钥匙的形状非常特殊,呈现出了一个倒u型。最后一名工匠出去之前,就会通过这个钥匙慢慢的绕开石门。之后再用钥匙勾住后面的巨大封石,只要用力拉动封石就会有所倾斜,慢慢的倒下最终靠向石门。这样其他人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皇陵当中了,必须要通过一些特殊武器爆破或者是从其他的地方才可以进入到皇陵中。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方法将石门封上,是为了让工匠能够更好的出去,不需要费多大的力气,利用角度的问题就可以把陵墓的门口封死。

所以说通过这样的方法,最后一个工匠离开内室之后,再利用特殊的钥匙将石门彻底封死。之前有不少人都觉得是其他人将外界的石门封好之后,下葬的工匠会用工具挖一条出路,但是挖任何条路,都有可能改变整个陵墓的结构,很容易发生意外,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更方便工匠进出。


以史正衣冠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人这一辈子,打出生起,吃够了,喝够了,玩也玩够了,临到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死后埋葬这事。而皇帝崩了这事,那更是了不得的大事,大部分皇帝打登基开始就为自己个死后的事开始谋划。

找地头,玩规划,还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别的不干就忙乎给在世的皇帝修陵墓的事。那么大家伙都知道,当皇帝崩了之后,把那棺椁往地宫的棺床上一塞,一大帮人撤出来,最后要留一关门的,要求这门关了之后是不能从外边打开的。

就这要求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门里边就得蹲一个大活人,从里边把门锁死了,外边自然就打不开了。

可这事没人干呀!

哦!皇帝崩了埋进去,为了锁门,就得留一个关门人,说好听点您这是为了工作把自己个奉献给皇上了,说不好听点这就是活活的把自己个给葬了啊!这没几个人会情愿干这事,就算是您强迫人家去干了,免不了这位瞅着外边没动静,蹲里边给你整个破坏,把躺下这位拉出来,自己躺里边去,那叫得不偿失啊,所以皇帝也真不会在关门的时候,留这么一位蹲里边关门是吧。

当然这门关好了,他不介意在门外边把这干活的工匠弄死,守住他这地宫里的消息。当然这事就不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了。

那这事咋整呢?要不说这智慧就出自民间呢?这事最后还是被咱玩石头的工匠给解决了。

好了,咱就拿满清地头上的皇帝下葬过程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举例

乾隆知道吧?有名的败家子,活着的时候败家,把个雍正留给他满满的一国库的雪花银糟蹋了个干干净净,临到了眼瞅着国家都快撑不下去了,蹲紫禁城里开始卖官挣钱,勉勉强强的把自己这波算是撑下去了。

那么他修自己那裕陵用了九年时间,白花花的雪花银就整出去二百多万两,整到最后,经费有点不足,加上需要的金丝楠木也不好找,他这本着好面子的原则,他这就把眼珠子瞪向了明十三陵的木头疙瘩。

这明十三陵长陵、永陵和定陵这三家的金丝楠木是最棒的。有一天这乾隆打着要祭拜朱棣的幌子,跑到长陵去实地勘察。

“好啊!这木头又粗又壮又大!”乾隆拍着金丝楠木这顿夸奖,可要把这木头撬下来用在自己的陵墓上,这好说不好听啊,咋整?

结果有那脑壳起泡的大臣想了一主意,打着修缮的名义,把这金丝楠木偷梁换柱了。

您这修咋也得讨钱不是,他就这么修,开始是大建筑,他就改成小建筑,人家开始有小建筑,到他修的时候直接就修没了,开头十几个建筑,到修完了变成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的建筑。

好吧,这也是一种盗取吧,乾隆妥妥的把修自己陵墓的木头疙瘩算是找齐了,可他没有想到,多年后有个叫孙殿英的主,把他这辛辛苦苦搞了的东西全弄没了,啊,这也叫天意难违吧!

哎!这话头扯的有点远,咱拉回来继续聊。

当年乾隆蹲在龙椅是崩了,虽然说当了太上皇,但手里的权利只要是活着,就没有一丁点给出去的意思。他这一崩,最开心的当然是嘉庆了。

所以这乾隆崩了三天之后,太监给这尸体洗了最后一个热水澡,装到棺材板里这才结束了他掌权的生涯。

下葬的过程

按照满清的规矩,乾隆这棺木蹲乾清宫停灵,这一停就是二十天。

当然这停灵的时候,下边人还在忙乎着,一波人挑吉日,一波人开始整着仪式。

在德胜门这地头上,就要杠演十天。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啥叫杠演?”

简单的说一帮子杠夫蹲在这里做个出殡的预演,他们先找一块重达万斤的木头,就这分量要和乾隆那棺材一样的重。上面再整满满的一碗水,要求很简单,您这往起一抬这水碗里的水不能有一滴掉出来。

他们这里杠演,别人也不能停着,日夜抢修这陵墓的御道,方便乾隆大大方方的进去,舒舒服服的躺下去。

这事都整妥了,这就开始出灵。先找七十二个棒小伙子,把乾隆抬到东华门,跟着这拉藩的,扯旗的,举伞的,吹喇叭的,玩唢呐的,全塞到队伍里,光这些人就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

你就别说那些个举着纸糊的洋枪,洋炮,洋人,那就更多了,这些东西到了地头上全得烧了。

这一出了东华门这杠夫就整到了一百二十八个人(每班),路太长了不然累吐血了都抗不动,还得三班捯饬。

接着这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灵的八旗大兵跟着,那些个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怼在队伍中间,扯着嗓门在哭上几嗓子。

一路上叮叮当当的道士,和尚,尼姑一排排的往前走,这就十几里的送葬队伍就出来了。

到了地头上把乾隆塞进去,所有人一前一后的全出来。

接着就是最后的工匠玩手艺的时候了。

这大门里边有一块立起来的长条形的封门石,这物件是卡在地面上的一个凹槽里。这工匠先把这大门关一边,这边先弄死了,人再出来,接着把这石门的另半边关虚掩着,从这门的一个空洞中伸进一把钥匙。

当然这钥匙不是咱锁家门的钥匙,他前头是一个凹字形的一个扣,正好能套在那立起来的石条上,好吧,套上去以后,就这么一拉,立起来的石条就倒了,一下就把剩下的半扇石门就给顶死了。齐活,这活也就干完了,这人也不用蹲里边锁门了。

当然这事处理完了,就该皇帝处理这帮子干活的工匠,毕竟是他们修的这地宫,里边的情况比皇帝都清楚,所以被弄死是在所难免的。

据说当年慈禧挂了之前,就专门给她干活的八十一个工匠下了旨,就等着这墓一封,就处死这波人。

这事还被整漏了一个,一个叫姜石的人,干活过程中被石头砸晕了,大家伙以为这货死了,就扔到了乱葬岗,结果这货命不该绝又爬着回了家,没敢声张。这事到了孙殿英盗墓的时候,又把他找出来这才找到了慈禧的金刚墙,才顺顺利利的把慈禧的墓给盗掘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古人对墓葬一事一向极为看重,认为有冥界可以接纳去世之人。因此越是身份显赫的高官权贵,其墓穴就越是极尽奢华。他们以为凭借这些可以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皇帝更是如此。帝王的陵墓自他活着就已开始修建,一般要耗费数十年之久。有时直到帝王去世,陵墓还没有完工。当帝王灵柩归入陵墓时,最后一道工序乃是封墓,到这里才算悉数完成。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封墓是从墓内完成,那工匠又该如何出来呢?

实际上帝王本就没考虑过让工匠出来。墓中有成千上万的珍宝,而工匠又多是贫苦之人,难免会对宝藏有非分之想。他们掌握墓中的机关及路径,无论是自己下手还是引贼入室,都不是帝王所喜闻乐见的。修建陵墓的工匠如此之多,自然不能全部陪葬,否则难堵悠悠众口,帝王一般会将核心工匠以及善后的工匠杀掉。比如说秦始皇修建秦始皇陵时所征集的工匠多达六十万,据统计陪葬的约有十万人。

人对生皆有渴望之心,帝王虽然要其陪葬,但工匠们也不是没有对策的。有很多工匠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死里逃生,这些逃生的方法也在工匠中秘密流传下来。其中最巧夺天工的方法便是自来石。所谓的自来石,其实只是在墓室内用以顶住门的石柱。由于杠杆原理,室外的人在不凭借外力的条件下,对打开此门几乎毫无办法。这样看自来石其实并无玄机,但事实却截然相反。自来石的巧妙之处,在于与它相配的墓门的设立,门轴的顶端与底部被设计成球形,而两篇墓门中间又分别制作一个突起。与此同时在室内门的中轴线所对的地面,挖凿出近门浅而远门深的槽,此槽的宽度恰好与自来石宽度吻合。自来石在封墓之前一直存放在石槽中,让它一头靠着墓室门。在封墓时工匠离开墓室,自来石就会由于重力和门轴石球重力而落下,然后顶在墓室门口让墓门关闭。

大名鼎鼎的定陵的墓门便是采用自来石所关闭的,当年考古人员为开此门煞费苦心。最后想到了古籍记载的拐钉钥匙,将其伸入门缝中,抬起自来石,并同时推门,这才打开。可见自来石的设计十分巧夺天工。而当年孙殿英盗慈禧墓时,就不得其法,动用了四十多人,生生将墓门用炸药炸开的。

关于工匠的出墓,还有一种说法是工匠会隐秘地挖掘地道,此地道可通向墓外。这样一来即使封墓,工匠也可全身而退。当然在监工的监督下,工程量如此之大的工作,还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种说法也有待考证。

不论工匠有多少种出墓方法,仅自来石一计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工匠智慧的一种体现。到现在为止,自来石已经守卫了诸多墓穴,也保住了很多的墓中珍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