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非要杀李重进?

爱科学1977


老赵欺负后周孤儿寡母,通过兵变得天下,他也知道得位不正,心中有愧,所以对后周遗臣还是相当的宽容。无奈李重进心存野心,勾结李筠,打出反宋复周的旗号,公开与赵匡胤打擂台。老赵再宽容,也不会对反叛者无动于衷。

李重进为何要反叛赵匡胤?难道仅仅是出于对后周的忠诚?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李重进,一位难以驯服的骄兵悍将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因为这层关系,他得到了信任和重用,与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一起,成为后周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郭威驾崩前,李重进已经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是当时的中央军最高军事长官,由殿前都点检兼任。由此同时,张永德只是殿前都虞侯,被李重进压了一头。

郭威在世时,李重进军中第一人的地位无可动摇。不过,郭威驾崩前的一个举动很值玩味:

“重进年长于世宗,及周祖寝疾,召重进受顾命,令拜世宗,以定君臣之分。”

郭威去世前,让李重进在他的床前跪拜柴荣,确定君臣名分。这段话暴露了后周的一个政治隐患——皇位继承危机!原来郭威的儿子们,早被后汉隐帝屠杀,郭威已经绝后。柴荣是郭威的皇后柴氏的内侄,郭威的养子。

郭威在无子的情况下,决定将皇位传给养子柴荣,按理也可以说得过去。不过,很显然郭威对李重进不放心,五代十国就出现过外亲夺位的事。比如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原本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他就从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手上夺过了皇位。

为何郭威没有让女婿张永德床前拜柴荣,张永德此人一生小心谨慎,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李重进则是野心和实力都具备的大老虎,万一他不服柴荣,后晋代替后唐的事真有可能重演。

郭威的举动,昭示了李重进的为人,他就是一个野心侧漏,难以驯服的骄兵悍将!事实上,柴荣继位后,就对李重进则采取了明升暗降的手法,夺他的中央军军权,打发他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

李重进的这个性格特点,就是他日后遭遇被杀命运的发端。

赵匡胤的调虎离山,逼反了李重进

李重进对柴荣即位都不服气,何况八竿子打不着的老赵?舅舅无子,李重进眼馋半天,愣是被迫低头,柴荣能力确实也够强,李重进只好低头,你赵匡胤算什么东西,竟然敢变天?

对李重进的秉性,赵匡胤也熟知,必须要想办法把他关在笼子里,否则早晚要出事。这也显示出赵匡胤的识人之明,他对后周驸马爷张永德就是另外一副态度,始终尊敬有加,对李重进则如临大敌。

所以,赵匡胤一纸调令,让李重进从归德节度使调任青州节度使。李重进的气还没捋顺,就被调虎离山,李重进火冒三丈,他直接把使者赶跑,拒绝执行命令。同时,他又让人联络泽潞节度使李筠,准备公开对抗赵匡胤。

有人说,李重进反叛,是赵匡胤处理不当,逼反了他。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不过,让赵匡胤再做N次选择,我估计结果都一样。原因就是赵匡胤看穿了李重进,一是此人早晚要反,而是此人成不了大事,不足惧。

柴荣即位后的高平之战,李重进是立下大功的,但是也没有逃过柴荣的打压,这就说明,李重进就是个浑身长满刺的家伙,伤人就是他的特性,对他除了拔刺没有更好的办法。

李重进之死,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失败

李重进谋反,就像拿了块大泡沫扔进河里,看着吓人,结果连个响动都没有。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大军到达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破了李重进的城池,李重进感叹之下举火自焚。

在举兵前,李重进派幕僚联系“反宋斗士”李筠,准备两军联合,共同对付赵匡胤。可惜李重进眼拙,他的幕僚翟守珣暗中投靠了赵匡胤,他却浑然不知。在翟守珣的操控下,李重进错失良机,眼看着赵匡胤消灭李筠,自己毫无作为。

等李筠被消灭后,赵匡胤对李重进呲牙,李重进才感觉到大事不妙。

这时候如果李重进悬崖勒马,或许不至于身死。但是狂妄的自尊,让他不顾一切地举起了反宋复周的大旗。

有政治盟友的时候自己无所作为,盟友都失败了,自己玩单干,这个逻辑实在想不通。由此可见,李重进也就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一枚。

既然决定造反,你总得有军事部署吧?大本营该如何防守,自己的军事计划是什么,等等。可是李重进打出旗号后,什么都没做,静等老赵来灭他,甚至防守工作也没做好,一天时间被人家干灭火了!

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无所作为的李重进,失败难道不是必然吗?

综上所述,赵匡胤之所以要杀李重进,其实就是两个心理作用:一是忌惮,这家伙养不熟,必须干掉;二是蔑视,这家伙不值一提,干掉他很容易!


寻根拜祖


李重进起兵造反是必然的。

李重进是后周禁军统帅之一,太祖郭威第四姊福庆长公主之子,赵匡胤当时和他是同级的禁军统帅,以李重进的出身和性格,有理由相信他和赵匡胤不太合得来。(史料记载,他与同为郭威女婿的张永德两人明争暗斗,相互怨妒猜忌)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太祖郭威即位,以外甥李重进为内殿直都知,后升李重进为小底都指挥使

翌年(952年),郭威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后又以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

两年后,郭威病危,传位养子柴荣,临终前特命李重进向柴荣行君臣礼,以免其觊觎皇位。

显德元年(954年),世宗柴荣即位,以姑表兄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掌侍卫亲军。

高平之战后,李重进以战功加使相衔,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母福庆长公主追封燕国大长公主。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命令韩令坤代替李重进,将李重进移镇至青州,李重进拒绝调动。

李重进作为后周姻亲,数年拔擢数次,身居高位,受皇帝倚重,结果一夕之间就从皇亲权臣变为一个即将被削兵权,受到监视,看皇帝脸色的人臣(以孟昶李煜和杯酒释兵权来看)从天上到地下的反差自然让李重进心有反意。

他本身就是一个颇有野心的枭雄,此时北宋新立,人心不稳,加上他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又得民心,造反成功是似乎是唾手可得的。

至于赵匡胤在扬州大开杀戒,我孤陋寡闻并没有听说过,据我所知扬州历史上遭受的几次屠杀,唯一和赵匡胤扯上关系的,是世宗柴荣攻打南唐,赵匡胤屯兵六合。


福子说历史


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有后周的血脉,也是一名骁勇的将军。在柴荣在位时期,他与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分掌兵权。后来张永得凉了,兵权就被赵匡胤与李重进两人把持。

赵匡胤上位后,马上调整李重进职位,削减他的兵权。赵匡胤这一举动让李重进疑神疑鬼,时不时觉得赵匡胤要对自己下手。李筠起兵反宋的消息传来,李重精神一振,终于找到组织了,决心和李筠一块造反。

他派心腹翟守珣暗中联系李筠商谈联合的事宜。翟守珣来到李筠的城池,到那儿一看,坏咯,李筠被团团围住,危在旦夕。他一见情况不妙啊,就跑去见宋太祖赵匡胤告密!把李重进的想法都跟太宗说了。赵匡胤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没有惊慌,宋太祖告诉翟守珣,他回到李重进身边后,拖住让李重进,重重有赏。翟守珣回到扬州后,忽悠李重进,不能轻举妄动。李重进被翟守珣忽悠瘸了,采取观望的态度。可是这一观望,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在解决李筠后,宋太祖并没有直接掉头攻打李重进,而是修正了一段时间。

当时李重进还没有造反。赵匡胤为了早点解决。于是开始逼他造反,赵匡胤下令把李重进调为平卢节度使。这下子李重进更加确定赵匡胤要下黑手了,害怕自己在去上任的路上就被杀了。因而。出于保命,他拒绝朝廷的调令,另一方面修筑城池,积蓄物资,积极备战,公开造反。

赵匡胤一看时机成熟,建隆元年十月,派大将率领精锐禁军部队讨伐李重进。赵匡胤又搞一出亲征,由于赵匡胤亲自为士兵打气,前线官兵像是打了鸡血一般,以一当十,不久扬州告破。李重进与李筠同病相怜,结局也差不多,但更凄惨,更狠辣,在城破的那一刻,他放火烧死的不是他一个人,还包括他的家属,都在冲天的火光中消散。

赵匡胤先后平定李筠与李重,保住了新兴的大宋,也稳住了国内局势,为赵匡胤进行下一步打下良好基础。李重进与李筠的叛乱,被赵匡胤很好的当作了杀鸡儆猴的那两只鸡。赵匡胤经此两次战役,很好的树立了威信,也基本确定了赵家天下的局势。









赵匡胤薄情寡义,抛却周世宗柴荣对他的知遇之恩,欺负后周孤儿寡母,通过叛乱夺了后周天下,他也知道得位不正,心中有愧,所以对后周遗臣还是相当的宽容。

无奈李重进心存野心,勾通李筠,打出反宋复周的旗号,公然与赵匡胤打擂台。赵匡胤再宽容,也不会对叛逆者无动于衷,孤而杀之。


潮哥1495582530712


公元960年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站兵变而皇衣称朕。而后对于后周的皇亲国戚都做出了比较宽厚的处理,如张永德(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和符延庆(后周世宗柴荣的丈人)。但是对于李重进赵太祖却做出来十分不信任,而猜忌,甚至是逼迫他造反而出兵剿灭。权威的历史著作《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韬著)和《宋史》(元蒙政权组织编纂的)对于此事都有记载,但是都没有关于赵太祖逼反李重进的原因有所记录。但是我觉得赵匡胤是柴荣的殿前司的一把手殿前都点检,李重进是柴荣的侍卫司的一把手叫马步都指挥使。而柴荣三征南唐(淮南),赵太祖与李重进都做过总指挥,而二人武艺都十分高强的。应该在郭威和柴荣执政时是有一些不愉快的事件,而恰好没有被史学工作者们记录吧。毕竟赵太祖是一个人。报复心还是有点的吧


大宋艺祖赵匡胤


李重进为周室懿亲,对赵匡胤谋篡周室心怀不满在情理之中。太祖对其存防范意识也属自然。.太祖即位,加封其为中书令,命其从扬州移镇青州实欲夺其旧地断其根本就近控制。重进为周室唯一执掌兵权统帅一方的亲旧重臣,本就怀有二心疑惧不安,移镇之事益使其认识到宋主见忌,事宋不易。若乘宋主忙于潞州战事结援南唐与北汉联手加兵于宋,或有列土自保的生机,故尔起兵拒宋。太祖正欲剪除异己,便借平叛为名亲自将兵南下,逼使重进兵败自焚。


渺渺小子


不殺李重进,怎麽释兵权?!


TonyDeng


权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