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反击暴元,深受百姓拥戴,为何会败于朱元璋之手?

唯美短句精选


在元末的乱世之中,群雄并起,占据浙西一带富庶之地的张士诚是一股重要的抗元势力。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出身,仗义疏财,颇有胆识,在据有苏州常熟等富庶之地后,张士诚为人宽厚多仁,赋税轻敛,因此吴人对他颇多怀恋,深受吴地百姓爱戴。但是,生逢乱世,仅有一颗爱民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杀伐决断的胆识,有锐意进取的决心,有长远发展的图谋,很可惜,这些都不是张士诚的强项,却是隔壁邻居朱元璋的强项,因此,张士诚不出意料地败亡于朱元璋之手。

私盐贩子起家 ,割据一方,颇成气候

张士诚是兴化白驹场人,私盐贩子出身,由于贩卖私盐是提着脑袋的违禁行为,一般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不敢加入其列。只有那些日子活不下去或是对朝廷现状不满的人才会铤而走险,从事贩卖私盐活动。长期从事这种刀口舔血的生计,接触到的大都是底层买不起官盐的贫苦农民,又不断遭到缉私官兵的追缉,比一般民众更加敌视朝廷,一旦朝廷的统治出现松动甚至崩溃的迹象,私盐贩子更一般人更敏锐地洞察到,加上私盐贩子往往获利颇丰,一旦有想法可以很快地招兵买马起事。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忍受不了缉私人员欺压,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盐丁起兵反元,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随后,又陆续攻陷常熟和苏州,并定都苏州。与同时期的陈友谅,朱元璋并称为江南三大起义军势力。

优柔寡断,没有长远发展打算,性格缺陷铸就了张士诚的人生悲剧

从控制地盘的战略位置和自然禀赋情况来看,张士诚是江南地区起义军中条件最好的。在起义军互相攻伐和元朝方面征讨的双重压力之下,张士诚本应整顿军备,等待时机,不断扩充地盘,甚至伺机消灭竞争对手。可惜的是,张士诚“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其实是个小富则安,见好就收的厚道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安于现状,治国不严。据史料记载,“(张士诚)既据有吴中,吴(地)承平久,户口殷盛,渐骄纵,怠于政事。”,有了张士诚的带头示范,张士诚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上行下效,在一旁的朱元璋势力虎视眈眈之际,张士诚享受着难得的承平时光,对臣下管理也不够严格。许多部将在接受军令时,往往提出钱帛土地等封赏要求,才愿意带兵出击,这样的国势在天下尚处于乱世的时候,显然不合时宜。

二是胆识不够,屡屡错过良机。纵观元末江南三大势力,据有湖广一带的陈友谅汉政权实力最强,陈友谅本人也是胆识过人,心狠手辣,这方面堪与朱元璋媲美。朱元璋的地盘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又直接面对元朝王保保大军,处境颇为尴尬。而张士诚势力稍弱,但据有富庶的吴地,受到元朝和陈友谅的拉拢,其实手握一把不错的牌。如果张士诚运用得当,也许打赢也未可知。



可惜的是,张士诚安于现状,优柔寡断,多次错过良机。公元1362年,朱元璋方面的大将谢再兴率部投奔张士诚,这本是攻击朱元璋的大好时机,可是张士诚同志什么都没做。第二年(公元1363年),趁元朝方面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内讧之际,陈友谅与朱元璋展开决战,特别是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大战,时间持续数月之久,在这样的好机会面前,如果张士诚起兵进攻朱元璋的大后方南京,可能就抄掉了朱元璋的老窝,这很可能沉重打击朱元璋的势力,甚至有可能改写历史。可惜的是,张士诚又一次坐山观虎斗,没有任何举动。等到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取胜,陈友谅被消灭,朱元璋就开始着手对付张士诚。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老朱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在围困苏州十个月后,张士诚被俘送往建康,并在建康自缢身亡。



张士诚虽然败亡,但他统治苏州期间,实行宽仁政策,苏州当地人一直很怀念昔日张士诚轻徭薄赋的仁德,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为张士诚烧香,托名为地藏菩萨烧香,实际上是烧“九四香”(张士诚原名张九四)。


沧海拾遗录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张士诚本身是非常有能力的,对自己的下层百姓非常好,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似乎张士诚也有成为帝王的潜质。

(张士诚像)

但是张士诚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的性格让他感觉不到潜在的威胁。朱元璋对付张士诚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当张士诚感觉到危险想要作出最后一搏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他本是盐民出身,他的起义是因为不愿受盐警的欺压,最后和他的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和张士信等十八人率盐丁们揭竿而起反暴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张士诚是“十八条扁担起义”。

(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在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攻下泰州、高邮和兴化后,在高邮称王。由于张士诚盐民的身份,他对贫民百姓的生活疾苦非常了解,所以在他辖地的执政期间对老百姓们还是非常不错的。

张士诚极力改革元朝的弊政,并致力于农业和经济上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张士诚的仁政让江浙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流亡在外的百姓也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在教育方面,张士诚也是不遗余力,他发起文教改革并颁布《州县兴学校令》,还在江浙地带举行了两届乡试。这让当地的学子和有识之士纷纷来投,连罗贯中和施耐庵等名士都曾在张士诚麾下任职。

在元末的起义领袖中,陈友谅的军士实力最强大,张士诚是最富有,而朱元璋则是最弱势的一方。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很有远见,也非常善于琢磨人的性格,他知道如果先攻打张士诚,那陈友谅必定会在后方攻击自己,到时候背腹受敌就麻烦了。而如果先攻打强大的陈友谅,张士诚必定不会大举进攻自己,他只会固守城池安于现状。

张士诚虽然有坚强的意志,有过人的胆识和才能,他还完成了独霸一方的壮举,但他始终没有明白,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没有兼容并存,只有优胜劣汰和成王败寇。

至元二十五年,朱元璋已经把张士诚逼到了长江以北,可张士诚依然还妄想着当独霸一方的富地主,这怎么可能?

(张士诚剧照)

朱元璋打了陈友谅好几年,张士诚在旁边看着什么都没干,只是修缮了一下自己的城池。张士诚最终是城破被俘,他奋战到最后一刻准备自缢,结果被部下解救下来,在被押解到应天后,还是自缢身亡了,享年47岁。

张士诚也算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朱元璋派部下轮番审问张士诚,想让张士诚屈服于他,可张士诚宁死不屈,朱元璋百般无奈,只好将自缢身亡的张士诚焚化挫骨扬灰。

在笔者看来,虽然张士诚最终兵败身亡,但他和众多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意志坚强,且始终反抗残暴的元朝。虽然张士诚也曾像朱元璋一样假装投降过元朝,但这只是他的权宜之计。

(张士诚墓)

张士诚不怕死,哪怕是战斗到最后一刻,他也坚持自己的信念,张士诚沉重的打击了残暴又腐朽的元朝,让江浙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也算是功德无量吧。


醉爱侃足球


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群雄第一也只有一个。天命有常,而归有德之人。

但是,这个德属于谁,则不仅仅是功劳、能力和机遇,还要看历史的最终选择。

确实,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但是却落了一个兵败如山倒自缢而死的悲惨下场,历史的天平倒向了朱元璋一边。张士诚本来是小盐商,人称张九四,平日里与弟兄们撑船操舟运盐,颇有资产。张士诚10岁就在家乡泰州兴化白驹场等地苦心经营,给地方官府运盐的过程中,他受不了辕朝廷的盘剥,就带着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18人,组织起了以盐丁为核心的队伍,开启了反元逐鹿的人生历程。号称:

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民于涂炭。

因此,元末人称:(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张士诚是有一些家底的,贩卖私盐发家,不像朱元璋是一个放牛娃游方和尚。元朝的暴政激发了各地的反抗,张士诚号召起义,先后攻下泰州、兴化等地,并在高邮称王建周。不久之后,又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实力强大。公元1363年,一度杀了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达到鼎盛。

人算不如天算,盛极而衰,朱元璋虽然出身布衣,但是发展很快,逐步与张士诚分庭抗礼,到了难以兼容的程度。朱元璋手下谋臣武将甚多,势头强劲,不断打败张士诚,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的过程其实也不容易,可谓生死成败悬于一线。

等到朱元璋攻下了武昌,消灭陈友谅,朱张之间就必须决一雌雄。1367年,孤城苏州西北三面临敌,被朱元璋攻破后,张士诚已经是日暮途穷,被押送到了金陵,一山难容二虎,况且败军之将,就不得不上吊死了。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这就好像古罗马的某一位皇帝宣布在古罗马境内的每一位人民都能够获得古罗马公民的身份,这件事情通常都被普遍认为是造成古罗马在后期没有任何扩张欲望的一个定时炸弹。

很显然,这个皇帝不懂得什么叫做饥饿营销,张士诚也不懂,人民为什么要跟着你一起去奋斗,还不是生活有一个盼头,还不是说跟着你一起奋斗以后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如果什么都不用去奋斗,吃了喝的全都来了,这样的话,养出来的人那是什么人?懒人!

张士诚的这件事情,那讲句实话,他做的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是一个军阀,或者说他是一个诸侯,不是说一个做慈善的家伙,如果她是一个慈善家,那他肯定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慈善家,或者稍微降低一下标准,让他去做一个官员,说不定他也是一个能够拥有好口碑的有能力的官员,并且能够体恤下属,能够安抚百姓,这种人也是一个人才,但是她偏偏是一个割据势力割据势力,不为自己考虑,那你就等着自取灭亡吧。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差一点在这些权利高处的人看来,简直就是至理名言,如果不为了自己去奋斗,那你别打下这么大的江山,拱手让人不就算了嘛。(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张士诚后来把这片土地让给朱元璋,这也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的失败是注定的,陈友谅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但张士诚这个人成功可能性为零。

江浙地区是富庶之地,这个地方又是盛产美女的地方,美人乡,英雄冢,这种地方恰恰是最能够消磨一个集团战斗意志和战斗欲望的地方,也会让这个集团的人渐渐的忘掉自己的初心。

估计是张士诚的这件事情给了朱元璋很深的打击,所以在朱元璋登基以后,可以说对于贪官污吏一律给我查到底,老子不希望你们步入张士诚的后路,你们完蛋了,我的王朝也完蛋了。

在乱世之中,你不积极向上,不积极进取,就是原地踏步。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宁波去攻取更多的土地,获得更多的人民,获得更多的财富,组建更加强大的军队,然后再去获得更大的土地,更多的人民更多的财富,那么你的视力将会一步一步的被别人给蚕食掉?无论你这个势力有多庞大,无论你这个势力有多么的强悍,有一天刀会生锈,绳子会断掉,你的战甲会堆放在仓库里面无人想起,等到那个时候,你靠什么东西来保护你自己呢?所以防患于未然,最好成你实力强劲的时候消灭你的潜在对手。

张士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害死他的正是那份没有忧患的意识。


漩涡鸣人yy


张士诚和朱重八一样,都是苦命人,他的小名叫张九四,是盐城大丰白驹场人。

(因为在张士诚那个时候,白驹场还属于现在的泰州兴化。而那个时候其实兴化还是属于扬州的。所以就不要争来争去了。)

当时的白驹场是个苦寒之地,遍地盐场,虽然扬州的大盐商们富可敌国,但是在白驹场那会遍地盐霜和蒿草,种粮食是比较不靠谱的,唯有煮海为盐。和程咬金一样,张九四是一个私盐贩子,属于高风险行业。

张士诚贸然起事,没有长远的政治规划。

至正13年(1353年),他与弟弟张士德和张士信率领盐丁起兵了,趁着元政府内讧,迅速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这些地方里白驹场很近,最远也就在一百多公里)。而这一年,在郭子兴手下打工的朱重八也开始回乡招兵去了,带着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700多人,回到郭子兴帐下,终于被提升为了镇抚。

至正14年(1354年),张九四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地无半寸,在一个小小的高邮城竟然就公然称帝,这充分可以看出私盐贩子没有政治眼光。而此时的朱重八已经带着徐达等人离开了郭子兴,自己开始开公司了,而且明帝国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加入了朱重八的阵营。

张九四“高邮保卫战”一战成名,从而确立江湖地位。

同年9月,树大招风的张九四。吸引了脱脱的号称的“百万大军”来围高邮城。发生著名的“高邮保卫战”。在元末明初,类似的“保卫战”很多,来朱元璋阵营里朱文正的“洪都保卫战”。但是“高邮保卫战”注定是一个传奇,他不但是开创性的第一次,而且与众不同的是,他真的没有外援。其他的不管怎样,至少还有外援的希望。而被百万元军围困3个多月的高邮城,只有绝望。我估计张士诚的脸那么肿,就是那会因为后悔扇的。但是神奇的一幕最终发生,脱脱遭朝中奸臣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把他就地解职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赐死。所谓的百万大军,树倒猢狲散,立刻就拜拜了。

比起朱元璋阵营,人才的缺乏是张士诚的重大缺陷。

除了能打,其实张士诚本人没什么长远的政治眼光。更能打的是他的兄弟张士德(张九六),这个兄弟算是他的大将兼军师。

元至正15年(1355年),张士德从通州(南通)渡江进入常熟;于次年2月攻陷平江(苏州),接着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于是张九四就定都平江。此后,直到朱元璋打败了他,并把他押到南京前,再也未曾离开苏州。而这一年,朱重八也攻下集庆(南京)。不管认不认识,愿不愿意,两人就做了邻居。邻居间从这个阶段,便开始不断发生摩擦。

朱重八本来立足未稳,又遭到陈友谅方面的压力,所以一心向张九四示好,派了杨宪去送信。结果张九四见到杨宪,才知道什么叫谋士,什么是人才,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就把杨宪给扣了。结果还派人打镇江,结果被徐达个打败了,还损失了两员大将。结果滑稽的一幕出现了,张九四写信求和,请求每年送给明军粮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化干戈为玉帛。早干嘛去了?要知道杨宪其实在朱元璋的人才库里,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存在。

后来张士德被朱重八俘虏,仍然是张士德暗中让人传信张九四投降元朝。在投降元朝的时候,张九四一面派史文炳偷袭杀掉杨完者,占据了杭州;一面从海上往大都每年送粮11万石。终于稳定了局势并的到了发展。而张士德却饿死在了应天。

张士诚缺乏政治远见,骄横鲁莽,最终导致守着大好资源,却为他人做嫁衣裳。

元至正23年(1363年)9月,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弟弟张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那时,张士诚占据的地盘,南到绍兴,北超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西边占据汝宁府(河南汝南县)、颍州(安徽阜阳)、濠州(安徽凤阳东北)、泗州(江苏盱眙),东边直到大海,纵横两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

占据平江以后,这一带因为多年都没有战事,因此人口多,经济也很繁盛。张九四也就逐渐变得奢侈、骄纵起来,不想过问政务。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两坑货)更是贪婪敛财无度。(《水浒传》里面两大淫妇(潘金莲和潘巧云)都姓潘,其实就源于暗讽潘元绍和潘元明在关键时刻背叛张九四。)


施耐庵曾经与刘伯温是同榜进士,在钱塘做过3年元朝的官,后弃官回到苏州。颇有才学和远见,大家都知道他的《水浒传》。在苏州,张九四曾亲自登门请施耐庵出山,因为和张九四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施耐庵答应在张九四幕下参与谋划。后来看到张九四贪享逸乐,不纳忠言,便悄悄离开,躲到江阴,在祝塘镇教书。

得到杭州之后,张九四对元朝开始也不理不睬了,俞思齐劝他继续进贡元朝,张九四发飙了,俞思齐吓得逃跑了。

而与此同时,朱重八的人千辛万苦,都是不离不弃,甚至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都把自己当成一颗螺丝钉。而张九四地盘越来越大,钱财越来越多,忠心于他的人却越来越少。

于是等朱重八和陈友谅对决完了之后,直接全面杀向张九四的时候,攻打张九四的方式便和《水浒传》里梁山攻打方腊的模式是一样的,先打杭州,回攻苏州。张九四的好日子也就终于到头了,而张九四在很长时间里,却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断加固苏州的城墙。用的都是上好的青砖和糯米汁。

但是然并卵,朱元璋学了一把李云龙,全是主攻。虽然张九四再现了一把守高邮的骨气。但是他手下的很多大将都已经投降了。而破城之时,场景也相当悲壮,张九四自杀未遂,被部将所救,当时的话语感人肺腑,“九四英雄,还怕不保一命吗!”最终投降被押往应天,是夜,仍然还是自缢身亡了。

张士诚虽然失败了,但是他赢得了苏州的民心。

盐民出身的张九四,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

张九四废除苛捐杂税,促进农业发展。至正14年(1354年)3月,张士诚颁布《州县务农桑令》。张九四发明了军民共建屯垦制度,如:命令军民共同开发苏州城外的南园和北园两片荒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并减免当地农民1年的赋税;

张九四发明了返税补贴民生制度,如:至正14年(1354年)全年税收的40%全部返还给了农民;

张九四化佛铸钱,解决元末纸币滥发,平抑物价,恢复经济。张九四铸造“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在江浙地区流通,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

张九四发展教育,整饬民风。张九四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张士诚人为“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

然而这些政策后来在很大程度都被后来朱元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给引用了,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但是在苏州,朱元璋真的伤心了,“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朱元璋出于对张士诚的嫉妒,苏松等地的赋税一直到了明末都是全国最重的地方。甚至明朝初年的大迁徙,唯独,十万户苏松百姓迁往苏北叫“洪武赶散”,用了“赶散”一次。现在很多盐城、兴化一带的人家的家谱上仍然记载了这个历史事件。



炒米视角




中国人经常说这么一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流传很久,听起来很有道理。

张士诚曾经是一个私盐贩子,和程咬金一样。为什么历史上私盐贩子多呢?这是因为当时是盐铁专卖,属于国有企业垄断性质。盐的价格奇高,普通老百姓买不起,只有买私盐。

卖私盐就是和政府作对,张士诚兄弟最终奋起反抗,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并迅速占领了江浙地区。

因为江浙地区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其富裕程度可想而知。张士诚兄弟也不缺钱,因此对当地的百姓也是轻徭薄赋,深得民心。



依靠江浙百姓的支持,张士诚曾经击败过元朝中央政府百万大军的围攻。凭借这一场大战,张士诚一战成名。

后来朱元璋突然崛起,先消灭了陈友谅,后打垮了张士诚,然后汇聚天下汉人之兵,一路北伐,统一了天下。



在当时的3支起义军中,张士诚对老百姓最好。他没有什么野心,也不想去统一天下,因此并没有大规模的征收赋税,招募兵士对外作战。

甚至在后来,朱元璋攻打张士诚时,也耗费了长达一年的时间,自己也是伤亡惨重,才最终消灭了张士诚。



不是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吗?为什么张士诚会输给朱元璋呢?

在历史上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强肉弱食。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欺骗老百姓的谎言。统一天下都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打仗就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粮草。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去什么地方搞军费和粮草呢?

当时的地方政权控制在宗族和地方绅士手中。谁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就可以笑到最后,夺得天下。老百姓只是炮灰,不管天下兴亡,老百姓都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

朱元璋和当时的地方士绅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合作,来消灭元朝,统一天下。至于受不受老百姓爱戴,那根本就不是什么重点。当然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对老百姓还是不错的,但这一切都是后话。


新知传习阁


张士诚败于朱元璋,是人性使然。人在江湖,心不狠站不稳。张士诚虽是反元领袖,但其中产出生,贩私盐的,被逼而反,成功后只想做一方诸侯,小富即安,未有争天下雄心。且其人对民对官都友善,想共享富贵繁荣,不能说其心无大志,只反映其偏安的心态。而朱狼子野心,性格使然。张士诚败了,但他也不失为一个友善人。


老玩童gan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初朱元璋与张士诚陈友谅并立,朱元璋决定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朱元璋手下大将就问了,为什么不先打张士诚呢?朱元璋回答说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来救,到时候腹背受敌。但是如果打陈友谅,张士诚却不会来救,因为张士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三国中郭嘉有一句话评论袁绍,我个人觉得放在张士诚身上也很贴切:见小利而忘义,做大事而惜身。所以,张士诚最终不能坐拥天下,不在于他没有足够的财富和实力,而在于格局与性格。能偏安一隅却无力王天下。


西风畅旅


气小则无远见,志骄好生事!这是朱元璋对张士诚和陈友谅的评价,张士诚是小富即安的心里,朱元璋力排众议先攻击强大的陈友谅,张士诚必定不会救援,如果先攻击弱小的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举全国之力攻击朱元璋,朱元璋有如此谋略此人不夺天下谁人可夺天下!


品味经典影视


逐鹿中原靠的是谋略,军事,本身实力而不是什么百姓爱戴。张士诚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小富即安,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肯定打不过英明神武的朱元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