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小小嬴政


从西历13世纪元朝建立对中国统治开始,到20世纪初年,满清宣统皇帝退位为止,元明清三个朝代,累计对中国统治长达七百年左右,而这三个王朝的皇陵所遭遇的命运,可谓截然不同。

谜一样的元朝皇陵

根据《元史》中《祭祀志》记载,元朝历代君王(包括元太祖——元宪宗等忽必烈时代之前的蒙古君王)的陵墓,都在一个叫“起辇谷”的地方,而“起辇谷”的具体地点,则一直是个谜,近年来学者怀疑,“起辇谷”很可能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的某的山谷。


元朝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从社会学角度上说,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较为原始,因此,所折射的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比起先进民族,也较为原始。

元代皇帝大多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属于原始宗教的一种,主张万物有灵理论,而基于这个理论,元代皇帝在墓葬方面,则采用萨满教的安葬方式,据传说,元朝皇帝死后,尸体由大军,从首都护送到起辇谷,然后采用很粗的那种楠木,把楠木掏空,然后把皇帝的尸体裹在楠木里面,而后安葬在土里——和汉人陵墓留坟丘不一样,元朝皇帝陵墓不留坟丘,并且还要种上树木,外表看起来,和寻常森林无异。

也因此,时至今日,都没有人能看到元朝皇陵的存在——当然,内蒙古有个成吉思汗陵,不过,那个成吉思汗陵,仅仅具备纪念意义,并非成吉思汗真正的安息之处。

接连走运的明朝皇陵

明朝皇陵算是历代皇陵中,保护最好的皇陵。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明清易代的特殊性。满清入关之初,是以“明亡于李闯”、“明清是友邦”这一论调,入的关坐的天下,基于这个宣传,既然明清并非仇敌,那满清当然要好好保护明朝皇陵了。

满清皇帝非常清楚这一点,在满清入关后,顺治帝为崇祯帝风光大葬,甚至还为顺治帝披麻戴孝,康熙帝时代,康熙帝还亲自前往朱元璋陵墓,去祭拜朱元璋。


因此在满清近三百年时间里,明朝皇陵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武昌首义以后,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就任大总统职务以后,也专门去朱元璋陵墓祭拜朱元璋——也因此,在整个民国时期,军阀对明朝皇陵都有所忌惮。

时运不济的清朝皇陵

满清退位时期,清朝隆裕太后和袁世凯达成协议:除了宣统帝的尊号仍存不废以外,满清皇陵由民国政府派兵保护。

不过,随着袁世凯一死,整个中国就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军阀混战中。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多少都是建立在民族革命的基础上,以至于民国社会对于满清贵族,多少都有些仇恨。


而民间盗墓贼还有军阀(比如孙殿英),一方面基于军阀混战需要军费养活军队,另一方面则考虑利用民族革命思想欺骗舆论,于是,对满清的若干个皇陵进行盗掘,比如乾隆帝的陵墓就被盗掘过,乾隆皇帝的尸体也遭到破坏,除了乾隆帝以外,慈禧太后的陵墓也受到盗掘。


藤树先生


满清入关后,对明代皇陵是给予保护的。虽然有拆除一些建筑木料,但也有修缮,更没有去发掘或地破坏宫。

清代皇陵被盗,也是大清亡了之后的事情了。最著名的当属1928年孙殿英盗掘乾隆慈禧墓。整个河北遵化清东陵,除了顺治帝孝陵外,帝后陵均被盗。清西陵光绪帝崇陵被盗。而明代皇陵在民国期间只有崇祯帝思陵被盗,客观说那也并不是皇陵规制,原来是田贵妃墓而已。

分析孙殿英等盗掘清陵的原因,一些观点要扯上“驱除鞑虏回复中华”问题。事实上那只是后来人的分析。被盗的根本是因为金银财宝和地域偏僻。

从已发掘的明定陵及多座亲王墓看,明代也是厚葬,陪葬品很多。当然与汉墓还是有差距。但这些并未见书籍记载和民间传说。而清代乾隆慈禧等奢华,为世人所茶余饭后。慈禧陪葬品的惊叹,李莲英侄子还写了日记。

再看几处皇陵的位置。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距离北京很近,有个风吹草动的,世人皆知。而清东陵在河北遵化马兰峪,距离遵化市还有八公里。相对荒凉很多,所以孙殿英才下了手。

另外,明陵地宫的规模和地下深度,都要超过清陵,盗掘难度要大很多。从已经发掘的明定陵与乾隆裕陵比较,很容易发现。当然定陵是十三陵里规模比较大的。但如其他明藩王墓,规模也都很大,可见其他帝陵并不会小。

按照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清代皇陵是由民国政府给予保护的。按理说,孙殿英也是国民革命军序列,如何盗墓。最后竟然不了了之。当然民国期间,军阀盗墓不仅仅这一次。


几苇渡


元朝皇陵找不着,没人知道皇陵的具体地点在哪里。不仅盗墓贼不知道,就连元朝皇室的后裔也都不知道。



据明朝人的资料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而是砍一棵大树,劈成两半,将死去的皇帝装在掏空的树中,用三道金箍把树勒紧,埋葬在于一块没有明显地标的土地。最后万马踏平,播种牧草,绝不留下一点曾经埋葬过的痕迹。

如果要祭祀祖先,就会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一头小骆驼,母骆驼因为悲痛哀嚎,会记住这个伤心地方。等到第二年祭祖时,让母骆驼带路,母骆驼就能找到下葬的地方。如果母骆驼死了,那就再也没人可以知道先埋葬的具体位置了。所以迄今为止,没人知道元朝皇帝的陵寝埋于哪里。

另外据传说称,元代皇帝下葬,没有值钱的陪葬品,仅仅只有随身物品而已。因而这也更让人对元皇陵不感兴趣。爱在哪在哪,后人没兴趣找一座没有陪葬品的陵墓。



明朝皇陵的情况比较复杂。并非是如网络上的传言,从来没有被盗过。

明皇陵在五个地方都有分布,分别是: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北京十三陵、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朱元璋的父母)、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朱元璋的爷爷奶奶)、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嘉靖皇帝生父)。

在这五处明朝皇陵中,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可以确定是被毁了,毁于张献忠之手;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应该没被盗过,因为一直都被淹在水里面;湖北钟祥的明显陵据说被人盗掘过,日本人在抗战期间偷搬过明显陵的石像生;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保存的比较完好。只有定陵因为“考古”,比较倒霉的挖开了。

另外,据一些资料记载。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虽然皇帝陵寝没被盗过,但是地面建筑和后妃陵寝有被盗掘的记载。不过这并不妨碍明代帝陵的完整性。

因此可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皇陵,只有明代帝陵是大多数没有被盗的,其他朝代能有一两座不被盗就算不错了,而明朝截止到现在,至少有十三座是完整的。这是中国帝陵的一个奇迹。



至于明朝皇陵为什么会保存的如此完整,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运气好。

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因为陵址都离大城市比较近,保卫严密,因而这两处皇陵在明末混战时,都免于了战火。(反面案例就是凤阳的明皇陵)

李自成进北京期间,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对十三陵下黑手就退出了北京。

清朝入关后,由于清朝是打退了李自成得到的北京,并没有与明军起什么冲突,况且清朝对崇祯自缢殉国的勇气也非常敬佩。所以清朝对十三陵的保护一直都很好。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祭拜明孝陵。俨然有一种“反清复明”的感觉。这等于是在给世人昭示:明朝是咱们祖宗。难道子孙会挖祖宗的陵寝吗?

显然是不会的。

再加上明朝皇帝离大城市都近,而且明朝皇陵的宝顶特别大,地宫特别深,很难挖,不容易动手。所以在民国时期,明朝皇陵的保存一直都比较好。



在就是清朝。清西陵没啥大事,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但清东陵被盗的就厉害了,东陵除了顺治的孝陵之外,全部被盗。被盗的皇帝名单包括: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以及埋在皇后陵中的慈禧。

为什么清东陵会被盗?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民族因素。

这个不用多解释,当年孙殿英盗东陵时,完全没有道德负担。事后他声称自己是大明首辅孙承宗之后,他挖东陵是替祖报仇。这种明显是胡扯的话,当时居然还有很多人同情他,觉得他做的对。这就足以可见,东陵被盜掘,民族因素是一个关键原因。

第二,陵园的选址太偏僻了。

除了民族因素之外,清东陵被盗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选址太偏僻了。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离唐山市有100公里,离北京市有140公里,离天津市有150公里。完全是三不管之地。如此之偏僻的地方,也不知道当时顺治皇帝是怎么挑中了那个风水宝地的?

1928年孙殿英盗掘东陵前,他的部队因为不受重视,不能驻扎在大城市,因而只能驻扎在小地方的蓟县。然而谁能想到,由于蓟县的马伸桥镇离清东陵只有不到15公里的路程。孙殿英看着东陵离自己近,然后他就把东陵给盗了。

清东陵被孙殿英盗掘之后,由于民国时代战乱不断,清东陵又被民间土匪反复盗掘。


相比之下,清西陵和明十三陵也很偏僻。但是十三陵和清西陵都在燕山山脉以南,一个靠近北京,一个靠近保定。相比于四面八方都不靠的清东陵,地理位置方面,两者都有一点点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当年乾隆跟雍正一起葬在清西陵,他的陵寝或许能幸免于难,可是他非要搞昭穆之制,非要把自己葬在清东陵内。结果被孙殿英盗个干干净净,也算是不作不死之典范了。

道光皇帝跟他正好相反,道光本来是要葬在东陵的,但他嫌弃东陵的地宫漏水,坚持把陵寝搬到清西陵。于是他的陵寝就搬到了保定,在民国期间幸免于盗掘了……

不过,清东陵虽然被盗的很惨。但相比于前代王朝来说,清帝陵园的保存情况还算是比较完整的。

汉帝陵一共22座,其中大部分被盗。西汉末年被赤眉军盗过一次,东汉末年又被董卓和曹操各盗过一次。基本被盗空了。据说只有汉文帝的霸陵的保存情况还算完整。

唐帝陵一共20座,也是大部分被盗。安史之乱之后就逐渐被盗,唐末黄巢、五代温韬各盗掘一次。上世纪90年代,民间盗墓者也是疯狂盗掘。除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因为依山而建,有积沙防护之外,其余19陵悉数被盗。

宋帝陵一共14座,这个不是大部分被盗,而是全部被盗。北宋帝陵在当时就被伪齐刘豫盗掘一空,南宋帝陵在被元代僧人杨琏真伽和允泽破坏殆尽,甚至辱及尸体,宋理宗的头骨剥下被作为饮器,一直到明代才入土为安。现如今的宋陵惨到可以免费参观,专家和盗墓贼都瞧不上眼的地步。因为啥值钱的玩意都没有了。



所以,清朝陵园跟明朝相比较,它确实被盗的很惨。但跟前朝相比,也不算特别惨。清东陵的顺治陵,清西陵的雍正陵、嘉庆陵和道光陵都保留的比较好。再怎么说,还有四座保存完好的陵。可以了。


Mer86


磁共振测试技术: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地质探矿,考古领域。磁共振测试技术适用与古陶瓷,高古玉,青铜器检测,对文物年代测试,材质,窑口等有效测试。磁共振测试技术不同于热释光检测,热释光要取样有损检测,对接胎,老胎后挂彩无法测试,磁共振能够有效测试。与EDX光谱仪相比更具优势,光谱仪虽然是无损检测,但数据库复杂无法有效匹配,不能够有分别窑口与年代,经常真 伪不分。磁共振测试有效分辨窑口,年代,青铜器材质,对高古玉材质年代有效测试。咨询电话13538665320张先生,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艺展中心A馆,十件以内免费检测!截止本月21号可代理城市惠州,阳江,汕头,清远,堪江,江门,汕尾,合肥,淮北,宿州,阜阳,蚌埠,六安,安庆,黄山,商丘,安阳,南阳,开封,信阳,徐州,扬州,宿迁,苏州,运城,大同,长治,太原,石家庄,咸阳,宝鸡,邯郸,张家口,沈阳,大连,辽阳,成都,沪州,攀枝花,宜宾,广元,昆明,南宁,岳阳,株洲,宜昌,恩施,黄石,天门,仙桃,咸宁,襄樊!其它城市勿扰!


古韵茶香8


元皇陵没被盗,是因为元朝丧葬制度很奇特,陵墓找不到而已。据说,元朝皇帝死后,会找一个偏僻的地方下葬,墓中不放贵重物品,不放身份标志。当着一头母骆驼的面,杀了它的孩子,然后几千兵马踏平周围一切痕迹。来年祭祀的时候,把母骆驼牵来,母骆驼记得路,就这样年年祭祀!母骆驼快死了,就再杀一头幼骆驼,这样循环!因为蒙古汗位传递不稳定,经常内乱,所以,祭祀非常容易中断,久而久之,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祖宗埋哪里了!所以,就算后人偶尔发现了元朝皇帝墓葬,因为没有身份标志的物品,可能也就被忽略了!

明朝皇陵主要是保护的好!后世清朝入关统治中原,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照顾汉人情绪,也下令保护,所以,保存比较完好!

清朝皇陵大规模被盗,这个要感谢孙殿英了!当年他练兵刚好在清陵附近,机会难得,所以就做了大事,盗了好几位皇帝的陵墓,大发横财!


生活如此无奈


古人对风水很看中,因此,帝王将相往往会让当时最著名的风水大师在全国各地寻找风水最好的地方当作他们的墓地,他们希望死后能保佑他们的子孙后代依然繁荣富贵。下面就来看看一位开国之君“误打误撞”得来的一块“真龙”所在的风水宝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罕见的布衣天子,他家里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公元1344年,也就是朱元璋17岁那年,饥荒和瘟疫开始四处蔓延,朱元璋一家也再劫难逃,一个月内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继饿死,家中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

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可朱氏兄弟犯难了,且不说找一口像样的棺材,就连坟地都没有。无奈之下,朱元璋去找一直在其家放牛的地主刘德。结果刘德不但直接拒绝了朱氏兄弟的请求,而且还将他赶了出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刘德有个远方亲戚刘继祖听说此事,动了恻隐之心,便将自己的一块土地送给他们用以下葬。

朱元璋兄弟这样才得忆安葬父母兄长。

多年后,朱元璋加入义军,他从一个小兵做起,一步步逆袭成统领千军万马的吴王,并最终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一方面重谢当年施地的恩人刘继祖,封其为义惠侯,并让他的子孙后代都沿袭这一爵位。

同时,他决定把父母、兄嫂的坟迁址,盛装豪椁隆重再葬,并派精通风水的刘伯温前去安徽凤阳老家堪查。刘伯温去了一趟,回来说:山川灵气不可动,一动风水就不灵了,会破了朱家龙脉。

朱元璋一听打消了重葬的念头,选择在原址上修建大型皇陵。

其实,朱元璋葬父葬到了风水宝地上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当时朱父“尸陷地裂”,得以平地起坟。雨过天晴,朱元璋急急跑出躲雨的寺庙,到原地一看坏了,父亲的尸体没有了,感到十分迷惑,便横在抬尸的扁担上四肢拉开,仰天长叹,等二哥赶回来商量怎么办。

一个老和尚恰好走过,觉得惊奇:扁担与朱元璋的身体正好构成了一个“天”。不一会儿,朱元璋又侧身翻转,这更不得了了,又成了一个“子”。“天子”现世,此人必贵。果然不出老和尚所言,朱元璋后来当了大明皇帝。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王朝,也是与蒙人、张士诚、陈友谅等拼杀出来的,是“马上得江山”。

因为民间一直盛传朱元璋家祖坟葬到了风水宝地上。因此,朱元璋后来决定不迁父母的坟,是将祖坟的范围扩大了,并进了了大规模的修整,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景点明陵。

的确,朱元璋当年也是靠着刘继祖施的一块小土,误打误撞地把父母葬在了风水宝地上。这使得朱家总共产生了16个皇帝。后来明末的李自成率义军攻打到安徽凤阳时,便将朱氏的祖陵破坏得乱七八糟,坏其风水,名为“断龙脉”。

在现在,这个规模非常大的坟地已成为国家重点的保护对象,不说盗墓贼不敢动动它,甚至曾经有高速铁路通过此路时也进行了绕道国。据悉,国家专门花了大笔投资进行绕道,并为其多挖了近300米的隧道,修了长达6公里的桥梁,整个工程算下来多花了2亿元。

当然,国家这么做,不为别的,只为保护好古代文化遗产。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首先地理位置方面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区距北京非常近,清东陵在河北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离北京有120公里远。从盗墓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先盗 地理上比较偏远远离人烟的墓,这样可以避人耳目方便封闭消息,以快速转移文物。

其次从盗墓者个人原因来看, 孙殿英在军阀混战时期占据的地盘 其中就包括清东陵。

孙殿英自己说,他之所以要盗清陵,是为了祖宗报仇。孙殿英说,他的祖先在明朝当过经略使,这个官相当高啦,相当于封疆大吏。而且他的祖上在清兵入关时,奋起反抗被杀了。孙殿英的父亲也是被满人所杀。所以这是世仇。孙殿英曲着手指算了一下,是九世仇。


孙殿英就讲,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我要报这个革命仇。孙中山先生革满清的命,冯玉祥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宫。我孙殿英本事没他们大,只好革死人的命。所以挖他的陵!

孙殿英又说当初满清入关,兴文字狱,吕留良这样的人都被开棺戮尸,满清可以做初一,我就可以做十五嘛。而且他们统治三百年,搜刮的财产数不胜数,我拿走是天经地义。


故事大嘴怪


皇家陵墓多年以来一直备受瞩目,不仅因为它极具可考性的研究价值,还因为一直是盗墓贼觊觎的“猎物”。

但是有心者会发现,其实元朝的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朝的皇陵无一被盗,清朝皇陵却被盗多处。这是为什么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元皇陵葬法非常简陋,辨识度低,久而久之,无从可考。

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人所建,而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显著特点就是随季节变幻而举家迁徙,因此居无定所。

若在迁徙途中,元首驾崩,那么便会就地埋葬,埋葬方法简陋得有书君都有些瞠目结舌:

选一块楠木,将中间掏空成能够容纳元首遗体的大小,再将元首遗体放置进去,然后将树干合拢起来,加三道金箍巩固,一个元首的“棺椁”便大功告成。

接下来,元首的遗体被就地埋葬。并在埋葬之地种植青草,久而久之,埋葬元首之地与周遭地区并无二异,如此,便掩盖了元首埋葬之所。

起初为便于祭祀,元首后代会在元首埋葬之地,当着骆驼妈妈的面宰杀小骆驼,让母骆驼对小骆驼“殉葬”之地印象深刻,从而也使元首后代祭祀先祖得以顺利进行。

当然,若母骆驼死去,元首埋葬之地便永远成为了一个迷。

这也就是为何元朝陵墓一个都找不到的原因了。

再者,元朝陵墓简陋不堪,当然也不会随葬价值连城的金银首饰,盗墓贼也看不上一座没有油水可捞的墓地,一度任其经历风雨飘摇,最后,被世人遗忘在某个青青草原的地底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元朝陵墓能够不被世人发现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些元首长眠地下,不会被世人打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元朝陵墓布置极其简陋,且“葬无定所”,辨识度低。加之随葬珠宝几乎没有,也没能成为盗墓贼争相觊觎的对象,所以,墓地最后无从可考了。

二、明陵有清政府的保护,加之结构坚固,所以没有被盗。

明朝有眀成祖朱元璋的定陵,明代宗朱祁钰的孝陵,以及其他皇帝长眠的“明十三陵”。这几处皇陵几乎没被破坏。

原因之一是因为明朝末年,由李自成夺取江山,取明朝而代之。后李自成兵败大清,清政府记恨的当然是与之作对的李自成了。

因此,清朝就不会对明朝历代帝王撒泼,去破坏他们的皇陵了。

原因之二就是因为清政府的保护。毕竟清朝与明朝之间算是无怨无仇的,而且,明陵也算文物一般的存在,清政府也不会无缘无故去开挖明陵,而是加以保护,因此,明陵得以完好无损。

原因之三便是明朝的历代皇帝早已预料会有胆大妄为者觊觎陵墓内的奇珍异宝,因此将陵墓修建得坚固无比,令那些盗墓者望而却步。

盗墓贼连明陵的墓门都打不开,更遑论偷盗珠宝了,都是败兴而归。因此,明陵大多完好无损。

相比之下,明陵简直是一众皇陵中的“幸运儿”了。

明陵因政治原因,还有清政府的保护,以及结构坚固,因此,没有被盗过。

三、明国时期时局动荡,战火纷飞,大盗清陵成为盗墓贼发财的捷径之选。

清陵的皇陵中名声在外的有清东陵和清西陵。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因此,很多人打起了盗墓的主意。因为盗墓一旦得手,一辈子衣食无忧。

下面有书君带大家看看清西陵和清西陵埋葬的是哪些皇帝:

清西陵躺着的是雍正,顺治,嘉庆,道光这几位生平就艰苦朴素的主,驾崩后随葬宝物肯定不多,因此没有引起盗墓贼的垂涎。

而与之相对的清东陵,就没那么走运了,别人不说,单说那个愣是将好好的清朝坑得亡国的慈禧太后,其随葬物品就够盗墓贼此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了。

因为慈禧太后将自己的陵寝布置得极尽奢华,用现在的一个词概括,就是高大上。

从墓门到墓室,都是几番修了拆,拆了修的,整个陵墓比紫禁城还奢华几分。

如此高级装备,有书君想,就是放眼现代,也没几个富豪的陵墓能够与之匹敌了。

慈禧给自己陵寝安装如此“顶级装备”,不被盗墓贼觊觎才怪。

盗墓贼孙殿英就是这样一位早对清东陵“垂涎已久”的世纪大盗。并在后来因大盗东陵而臭名远扬。

他利用职务之便,以训练军队为名,实际趁夜深人静时,将清东陵来了个“一锅端”,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陵墓,更是遭遇毁灭性的破坏,惨不忍睹。

可这有什么办法,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人都要吃饭,清东陵那么多宝贝尘封地下,又有几个人不为之心动呢?

只是可怜慈禧驾鹤西游,随身携带的金银财宝,到头来却是为盗墓贼做嫁衣裳,她老人家若泉下有知,只怕是死不瞑目了吧!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清朝陵墓因随葬物品价值不菲,遭遇盗墓贼的大肆盗挖。

综上所述,元陵之所以没有踪迹,是因为实行密葬,元朝后人都无法追寻墓地位置;明朝因为有清朝保护,而破坏甚少;清陵因为慈禧等人的随葬物品奢侈,而被盗墓贼视为了“一等猎物”,加之政局动荡,战争连连,导致清陵沦为盗墓贼发财的对象。

自古以来,帝王生前享尽荣华,却妄想死后还能继续富贵,殊不知,自己陵寝内的高端布置却成为盗墓者极度追捧的“猎物”,自己也不能安息。

反之,那些生平艰苦朴素的反倒安然无恙。对此,有书君感叹一句:还是低调点好!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关于这些历史的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哟,我也是旅行方面的专家,欢迎来寻找我的微博,我的微博叫潘多拉的旅行游记,关于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找不到的原因,大家知道吗?源于跟元朝和蒙古人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而导致的,稍微懂一点历史,或者了解蒙古人的都知道蒙古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他们喜欢天葬,或者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被人找到,他们故意在墓碑边上不设任何的墓志铭啊,碑文之类的东西,所以就导致所有的元代的黄陵都找不到


Eric5152


1、地理位置: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区距北京非常近,盗宝后不易转移,而清东陵在河北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离北京有120公里远,地理上比较偏远远离人烟的墓,盗宝贼可以避人耳目方便封闭消息,以快速转移脏物。


2、保护力度:

明朝灭亡,清朝统治者,像“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以免后人效仿掘自己的墓穴。而清朝灭亡后,军阀混战,缺乏有力的政府保护。

3、思想方面:

明朝灭亡后,仍是以儒家为基础的理学占统治地位,百姓与农民起义军也接受皇权至上和敬奉祖先的思想,因此对皇陵多没有毁坏;而民国由于革命思想盛行,孙中山更是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排满口号,特别是清朝灭亡后,是百姓对皇权失去根本的敬畏,盗取清朝皇陵在他们看来是革命的表现。

4、明朝是汉人当权为正统地位,百姓可接受,而清朝为满人当权,在统治期间实行暴力统治,尤其在清朝建立初期,实行“扬州三日”、“嘉定三屠”,文字狱等暴行,所以一旦清朝失去政权惨遭报复。


5、皇陵防盗程度:明陵宝城较大,地宫深且墓道弯曲。而清陵的宝城小,地宫埋深浅,墓道笔直,所以盗墓者只要从哑巴院影壁向下挖掘就能找到入口。所以清陵被盗掘的情况极其严重。反观明陵,建国初对定陵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在宝城部分塌陷,墓道口已知的情况下,考古队还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地宫入口。明定陵地宫埋深27米,九层楼的高度,而清裕陵地宫埋深只有不到十米。而且经过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修筑陵寝的工匠和资料早已不在,对于盗墓者来说,盗掘明陵显然是很困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