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难道责任全在宋徽宗及宋钦宗吗?

红尘过客甲


首先宋钦宗纯粹是个背锅的,他原本就不想当这个皇帝,为这事哭晕过去两次,登基仪式上还哭晕过去了,他很清楚他是在替他爹背锅。钦宗上任一年就被抓走了,其实这一年时间里也做了很多事情,算是尽力了。

他的艺术家父亲宋徽宗在位时宠信六大奸臣,人称“北宋六贼”,钦宗上任后立刻就着手处理这些蛆虫,像蔡京、童贯这些亡国的始作俑者都被钦宗收拾了;此外在军事层面很多人嘲笑钦宗不敢抵抗,这真是误会钦宗了,他不是不抵抗,他是没法抵抗,宋军此前在童贯和高俅手里早就烂透了,徽宗时北宋第三次伐辽,把最精锐最能打的20万西军基本都葬送了,留给钦宗的都是毫无战斗力的老弱病残,看《宋史》的记载其实钦宗刚上任时他是想御驾亲征的,但是没等出发前线就传来消息,金军南下时黄河对岸十几万宋军一哄而散,此前宋真宗能御驾亲征是因为宋军把辽军挡在了黄河对岸,当时的宋军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而此时钦宗手里的宋军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看北宋地形就能知道东京汴梁无险可守,一旦金军突破黄河那基本就能直接开到东京城下,这你让钦宗怎么亲征?去送人头吗?所以《宋史》里也就提了一句钦宗想亲征,随后就没下文了。再者,当时钦宗实在是没有将领可用,老将种师道在靖康元年就去世了,指望着腐儒李纲抵抗金军吗?东京城破时就是李纲守的城,他不是也没守住,而且北宋皇族之所以被一网打尽就是因为这个李纲,钦宗的皇后曾想提前南下躲避,结果李纲跪在地上抓着钦宗的衣服反对,最后皇族亲眷一个没走成,年轻貌美的钦宗皇后不堪受辱选择自杀。

说这么多我是想说其实钦宗的责任很小,《宋史》也记载钦宗这个人基本没有什么爱好,不像他父亲那样玩物丧志,而且其实也没那么胆小,金军要抓徽宗做人质,他说我爹年纪大了,我替他去,这才被俘虏,所以北宋灭亡的责任不该由他去承担。

责任不由他承担那由谁承担?当然是那位艺术家父亲。直到宋哲宗时期,都没有人会说北宋面临亡国之祸,此前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几代明君,北宋已经处在巅峰时期,虽然王安石变法没能成功,冗军的问题没能解决,但也不至于到亡国的程度,没想到宋哲宗英年早逝,宋徽宗继位,北宋这才倒了大霉,细算的话他总共做了这么几件祸国殃民的事。

1,宠信奸佞。北宋以名相众多著称,像赵普、李沆、王旦、寇准、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等,可以说人才辈出;在徽宗之前,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极少,政治非常清明,但就是在徽宗一朝,北宋开始奸臣扎堆,涌现出了“北宋六贼”,虽说叫北宋六贼,其实这些人都聚集在徽宗朝,徽宗20多年的时间把北宋折腾的面目全非,令人惋惜。

2,玩物丧志。宋徽宗的玩可不像后来明朝皇帝那样做做木匠活,炼炼仙丹,他追求非常奢侈的享受,比如花石纲。他想在汴梁建一座宏伟的园林,于是命江南各地进贡奇石异草,为了搜寻和运送奇石,各地官员拆家毁房、敲诈勒索,江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

3,政治敏感度为零。

退一万步说,即便再怎么折腾,冗军问题不解决也好,把军队交给童贯高俅糟蹋也好,这都不意味着北宋铁定灭亡,因为当时的北宋民心还是在的,所谓的农民起义都是极小规模的,规模最大的方腊起义人数不过几万人,占领几十座县城而已,一年多的功夫就轻松平定了,所以当时的外部局势,只要你精心准备做好应对,还是有很大机会保住江山的,最多像后来的赵构那样割地赔款,不至于连自己都成了阶下囚。

只可惜宋徽宗的政治敏感度为零,昏招频出,走的全是错棋。首先他联金灭辽,这就等于自杀,把跟自己百年和好的辽灭掉,与虎狼之国金国挨着,丝毫不动唇亡齿寒的道理;其次他派西军北伐辽国丝毫不懂得保留实力,仅有的20万精锐全部派出,一仗全军覆没,连后手都没有了;最后他居然主动联系辽国天祚皇帝,天祚皇帝是金国人的眼中钉,宋徽宗居然想要联系收留他,可见这个人根本不明白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他当时还觉得自己江山稳固,完全意识不到金军随时可能南下进攻,所以他完全没有准备。军事力量弱势的一方打了一场完全没有准备的战争,胜负是没有悬念的。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北宋已经病入膏肓这样的陈词滥调,把每个朝代的灭亡都归结成必然,我并不认同,北宋是被外族入侵导致的灭亡,存在相当的偶然性,当时其内部问题并没有严重到亡国的地步,末期的农民起义也都是很小规模的,根本不成气候不得民心,北宋灭亡,就是一个艺术家皇帝把一副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给玩脱了。


北宋书生耶律萧


我同意:北宋灭亡的原因并不单纯在宋徽宗和宋钦宗。

  • 当然作为最高统治者,这两位皇帝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其他朝臣的问题也不小,大伙合力把自己送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毫无节制的党争。

北宋看似是亡于外敌,却与内政有脱不开的关系。


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垂帘听政。

  • 旧党主导的“元祐更化”先是推翻了熙丰变法的成果,更是对新党采取一连串毫无节制的政治打击。

其中,最严重的案例就是元祐四年(1089)车盖亭诗案,导致蔡确被贬死新州。

这些行为的最终结果是,新党再次上台必然要反攻倒算,报复对手;随后旧党再次上台,掀起新一轮的报复行动。

就这样,每当最高统治者改变了,新、旧两党就要尽一切手段搞死对手,双方没有妥协的余地了。

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官僚系统被摧毁了。

首先,官僚系统无廉洁性可言,更不用说冗官这样的沉疴旧疾还没有解决了。

其次,官僚系统没有效率可言,大家都被党争给拖住了。

这些情况在靖康之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敌人都打上门来了,北宋还没做好应战的准备。

外敌是灭亡的直接原因,但内政的根子是不可狡辩的内在原因。

当然,这种情况早在宋徽宗上台前就存在了,所以不能把锅全都扣在他的头上。


HuiNanHistory


北宋的灭亡,跟宋徽宗及宋钦宗有直接关系,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昏庸的皇帝。任何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都不外乎两种因素: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制度。

宋朝外部的环境因素体现在:强敌环绕的情况下,边境又缺少屏障天堑

北宋从建朝起,就面对北面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的威胁,不得不在北方囤积数倍于敌军的重兵抗辽。

为什么契丹人威胁这么大呢?因为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因为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北宋北部边境缺少了屏障天堑:

契丹在唐朝时崛起,原本在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活动。总之,就是长期盘踞在长城以北地区。但是到了五代的时候,中国北方有个叫石敬瑭的军阀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动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这片地区割让给契丹。这片地区,被称作“燕云十六州”或者“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是这一地区南北之间的唯一天险,长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脉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去后,长城防线也就不复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原。

这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人口。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勇猛,农耕民族的优势在于粮食多、人口多。契丹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把当地的百姓编入原有的游牧部落,让每一个部落都有了农业地区的人口和粮食支援,等于兼具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优势。契丹人还积极汉化,用汉人的方式统治燕云十六州,并且建立国家,国号“辽”。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辽国著名的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面对深入宋境的辽军。宋真宗在吓破胆的大臣忽悠下,心惊胆战,想南逃避敌。后来经过宰相寇准出来力劝,才避免了北宋提前一百年变成南宋。最后经过与辽国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之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

表面上看,“澶渊之盟”是双方的和平协定,宋、辽之间是平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平等之下,暗含两个不平等的因素:

  • 第一个因素,北宋在事实上是,承认辽朝对“燕云”占有的合法性。所以后来,当金朝崛起时,宋与金的结盟,历来被视为是宋朝对辽朝的背盟行为。当然,这个因素更多的是名义上的损失。
  • 第二个因素,是从此之后,宋朝每年给辽30万两的岁币,岁币虽然买来了和平,但带来了长期的恶劣影响。很多人认为,对于宋朝来说,30万只不过是一笔小数目,用来换取和平很划算。但这个问题不能只从成本上来去衡量,而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30万岁币虽然不多,但这等于对外承认,北宋不但有钱,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钱来换取和平的这种方式。这个口子一开,就引发了一连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从此以后,辽、金、西夏对宋的战争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过战争逼迫北宋修改条约,提高岁币。比如,澶渊之盟几十年后,辽朝趁着北宋和西夏交战的机会趁火打劫,将岁币从30万增加到50万。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外交环境中,宋朝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大肥羊”的角色,在各国关系中疲于应付。

除了北方没有天然屏障,北宋国都开封在地理位置上有缺陷: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后,曾经的双都长安和洛阳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在此背景下,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政权都将国都设在了汴梁(开封),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赵匡胤也将北宋的都城定在了开封。

但和长安、洛阳比,开封有个致命的缺陷:防御力太差。开封虽然距离洛阳不远,但是两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别:洛阳北面是黄河,其余三面环山,整个洛阳地区等于是在四周天堑包围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独厚,所以才成为历朝古都。开封呢,除了北边有黄河外,周围全是平原,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没有可以用来防御的地势。尤其是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没有天堑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驻扎数倍于平时的防卫军。又因为辽国拥有机动优势,这些军队又不能平时种田、战时组织,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打仗是古代最费钱的事。宋朝即便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一支庞大的作战队伍,这对国力是极大的消耗。光抵抗一个辽国还不算,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又崛起了一个新势力——由党项人建立的“夏”政权,历史上称为“西夏”。西夏比辽国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争。北宋要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每年耗资巨大,却只能勉强自保。

没有“燕云十六州”作为北方的屏障,都城汴梁又紧邻北方边境。所以,从赵匡胤开始,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为北宋各代皇帝的首要政治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的执念,也为后来北宋在处理金、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判断,埋下了种子。

北宋的内部制度,导致了军事的羸弱

  • 宋太祖赵匡胤的抑武制度

唐朝的灭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追求地方上的军事效率,放任藩镇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政大权。赵匡胤也是靠军权夺得江山,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出现在自己的大宋身上。

于是,宋朝采用一套“强干弱枝”的政策,资源向中央军倾斜;同时经常轮替将领,保证“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让兵将之间不能好好协作;又重文轻武,让文官挟制武将,降低武将的地位。这些措施保证了权力稳定的同时,却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战斗力降低了,为了保证边境的安稳,国家就要供养更多的部队,以弥补效率上的损失。大宋对养兵倒是舍得花钱,士兵的福利很不错,结果为了供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让国家财政苦不堪言,这就是所谓的“冗兵”。

  • 重文轻武,导致“募兵制”招募不到合格的士兵

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跟北宋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执行的“募兵制”招兵制度有很大关系。

在经历了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之后,社会整体非常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为流民。对于流民问题,以往朝代的解决办法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汉、唐。但是这个办法在北宋行不通。因为,北宋的领土面积比较小,远远比不上汉、唐,而人口又比较多。所以,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重新分配。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们招募为军队。当时流行一句话,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也就是说,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糊口。

流民问题是解决了,但却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

一、军队数量剧增。军队从宋初的20万,增长到了中后期的100万以上。

二、军人素质偏低。北宋重文轻武,百姓凡事有口饭吃,都不去当兵。《水浒传》中经常有老百姓骂“贼配军”,什么意思?就是北宋军人很多都是罪犯。

你看,北宋一方面因为“抑武”政策导致朝廷中枢普遍缺乏军事思维。另一方面,又因为招兵制度而导致士兵战斗力普遍低下。两项措施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长期衰败和羸弱,军人能力不行,只能靠数量来补,这巨大的军费开支又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靖康之变”——北宋的灭亡

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强势崛起的背景下,宋、辽的实力相比金都较弱。而且,在宋辽以及百年和平的背景下,宋徽宗却选择和金朝结盟,共谋灭辽。

再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面对强大的女真人势力,宋朝的正确策略,应该是与辽联合,对抗金朝。对于宋朝来说,最好的结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对抗的关系。

如果辽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占据有利形势。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最基础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触之前,做好和金朝对峙的准备。而现在的情况,是宋朝急功近利,将自己的诉求和底牌全部摊开。这样一来,主动权其实已经被金朝掌握了。而这种策略背后,不仅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执念,也是“岁币外交”的惯性思路。

宋撕毁与辽的盟约,和金一起灭了辽。但失去辽国作为屏障,自己独自面对虎狼一样的金国时,才发现,金人比辽可难对付多了。最终,在宋徽宗、宋钦宗二帝的拙劣指挥下,北宋的命运也以“靖康之变”结束。





<strong>


达文有话说


主要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大多数时间蔡京之类的巫儒之徒肆虐,掌国柄政,武将能臣毫无施展拳脚的机会。

最荒唐的是金人入侵汴京开封,本已经被武帅李纲打跑,但柄国巫儒宰相孙傅等四枢密,这时还不忘窝里斗排斥武将,他们坏水大冒,硬生生地唆使宋钦宗将李纲赶出开封,并推举了一个自己的同行,巫儒神棍郭京来主持东京防务。郭京一通奇门遁甲的神砍,把钦宗吹的五体投地,不仅赋其大权,赏予重金,还让自己的宠妃陪郭京睡觉,甘心当大忘八!

郭京领命后,按《易经》八卦,找来7777个甲士,布成六甲神阵,自己居中调度,还弄出大量旗幡鬼烟,搞得气氛阴森…号称此阵天下无敌。

被李纲打跑的金兵退到半路,忽有东京谍报传来郭京捣鬼的消息,大喜,立刻回马杀向汴梁,郭京闻金兵复返,趁夜溜之乎也,不知所踪,其八卦阵也作鸟兽。金兵不费吹灰,杀入开封,东京自此沦陷,徽、钦二帝沦为阶下囚,北宋灭亡!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钦宗被俘,含泪发出千古绝叹:宰相误我父子!

巫儒(文人)误国一一这是王莽,钦宗,建文帝,崇祯帝,袁世凯共同的绝命叹!

是命运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千古绝叹,如洪钟大吕,震耳发聩,不得不令人深省!


文刀沐子


北宋亡于宋徽宗、宋钦宗这俩不作为皇帝的手中,没必要把锅丢给赵匡胤。

靖康之变后,北宋王朝宣告灭亡,至于北宋如何灭亡的原因,后世对此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宋末徽宗皇帝的腐败无能所致,也有的认为宋朝因党争而亡,还有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 ,应该把灭亡之罪归咎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毕竟是赵匡胤的改革才导致宋朝崇文抑武局面的出现,那么真的该赵匡胤来背锅吗?

我以为这是无厘头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想必赵匡胤在九泉之下也很难服气的。


首先,北宋整体的军事实力并不算弱,兵员数量也远远高于周边国家,而且还拥有着较为先进的火炮技术,虽然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入囊中,但却拥有着山西、河北两处地理复杂的广阔腹地来拱卫都城开封,有了这些条件,不说能够击败辽金大军,起码自保有余,从军事防御角度来讲,北宋灭国的根本原因更多的不在于传统国家体制问题,而是更多的是宋末君臣的领导问题。

其次,北宋的文官制度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从制度上杜绝了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频迭的历史现象,为北宋盛世发展打下了基础。北宋的文治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并被后世明清各朝吸收消化良好,并不能因为文治社会被野蛮文明所推翻就否定它,而且在宋朝一百多年的光景中,恰恰是因为文治使得国力强盛,维持了上百年的稳定繁荣。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对外战争来说,基本上可以定义为守成史。中原政权不稀罕游牧民族的恶劣环境,更很难征服机动灵活的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据长城、关隘以抵御,而北宋在缺乏燕云战略屏障的情况下,南宋在丢失整个北方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了上百年的稳定,这恰恰是得益于文治。

最后,宋代政治制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晚宋君主们不能够与时俱进,破除积弊,整日纸醉金迷,还宠信奸臣大搞经济改革,结果社会经济率先崩盘,北宋末年种种亡国之迹,无论是放到哪一个朝代依然是同样的下场,只归咎于宋代的政治体制无疑显得过于片面了。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调整机制解决积弊。宋太祖以文治国在宋初是恰到好处的策略,而宋徽宗却全盘照搬,还自己添油加醋,犯下了很多愚蠢的政治错误,最终葬送了北宋基业。


纳兰谈史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宋徽宗和宋钦宗是不是最大的祸首?首先要肯定的说,北宋的灭亡跟徽钦二宗有关系,但不是根本上的关系。一个朝代的兴衰,尤其固有的历史逻辑,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北宋的灭亡的锅,虽不能由徽钦二宗全部背负,但这两位的作为却实实在在让人痛恨,甚至不耻。作为亡国之君,这两位实在把人丢到了家。先说徽宗,人说人主三大不可,专喜阿谀奉承,穷奢极欲,风流好色,这位一人都占完了。他沉迷声色犬马古玩字画,忠奸不分,不理朝政,又有方腊宋江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外强虎视眈眈。说好听点是入错行的艺术家,说难听点是不务正业,亡国跟他有很大关系,没有啥说的。再说宋钦宗,老子混蛋,儿子也不咋地!就一个贵族公子哥,要文没有文,要武没有武,要韬略没有韬略。用人上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战略上贪图小利而忘大义。不说一无是处,但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就这父子二人,被金人活虏了去,受尽屈辱自不必言。还贪生怕死,客观上为赵构政权反攻北方带来心理障碍。若论当时的根本解决策略,最好的只有一个,徽钦二宗自裁,那就是气壮山河,鼓舞子弟和宋朝军民彻底打败侵略者,雪洗国仇家恨,或可成为千古称颂的人物。只是二位生就是富贵乡的高粱子弟,气节和铁血,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的。

好了,喷了徽钦二宗这么久,总算一吐为快。但要论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还真不在他们身上。北宋之所以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这里不赘述,简言一二三。其一,重文轻武致畸形。赵匡胤为了消除地方武装对中央皇权威胁,订制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使军队内部互相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军队没有灵活性和主动性。其二,丧尸天下致根软。北方的契丹辽国占据了天险燕云十六州,对南方的中原王朝有绝对的兵种和地理优势,在以后崛起的金国也一样,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头上。首都地理位置十分被动,开封汴梁地处黄河南岸,周围皆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无险可守,这种地理上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军事劣势是十分致命的。其三,胡虏发展致强势。相较于之前各个朝代,宋朝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空前强大。辽西夏等国因为吸收了汉人的经验和技术,其农耕文明的程度大大提高。使军队得以经受持久战,而没有单纯的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的缺点。同时它们却还保存着游牧民族作战的迅猛和机动性。其军队战力比北宋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战力高出几个层次。




周周说古今


北宋(公元960-1156年)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黄袍加身开国,传九位皇帝,包括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𥌓、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享国167年。北宋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曾位居世界前列,其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保守势力顽固、国防观念薄弱造成的,宋徽宗、宋钦宗至少要承担一半以上责任。

一、宋太祖“崇文抑武”政策影响历代皇帝

宋太祖建国初期,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局面,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是正确的,稳定了统一形势,有利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受宋太祖“崇文抑武”思想影响,北宋的皇帝几乎都是美学家,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好文学、擅书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谚语正出自其《励学篇》。辽侵扰北宋边防时,在宰相寇准力推下宋真宗不得不“御驾亲征”才令士气大增,并订立“澶渊之盟”,宋助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结束了宋辽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使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

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国内政权集中稳定,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人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亿人。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有“仁宗盛治”时期,善书法尤擅“飞白书”。于“宋夏战争”三年交战后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宋仁宗果真“重熙增币”以求和平。

二、保守势力阻挠“变法”屡遭失败

“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长此以往武力积弱,必然存在国防隐患,这点已被有识之士所认识。宋真宗期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第五任皇帝宋英宗赵曙最大功绩就是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其即位之初因病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曹太后听信谗言造成“两宫失和”,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变法”危及保守势力利益仍告失败。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1.1613亿银两,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1.2034亿银两,入不敷出。

第六任皇帝宋神宗赵顼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即位不久立召王安石赴京,推行“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然神宗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后因宋军两次战败,其寄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未变,去世时年仅38岁,算是宋朝有抱负敢作为的皇帝。

第七任皇帝宋哲宗赵煦登基之时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高氏去世后赵煦亲政,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北宋保守势力的阻挠,使范仲淹、王安石的“变法”屡遭失败,国库虚空、国防不足,纵然年轻的皇帝有所作为,可惜英年早逝,国运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三、艺术家皇帝置北宋江山于不顾

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赵佶沉迷于文化艺术,他在书画、文学、茶道等方面都有非凡成就,还创立了书法“瘦金体”,堪称是一位艺术家。宋徽宗即位启用新法,但是他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政治形势一落千丈;他也曾想重用“苏轼”,终被奸臣挡道。宋徽宗缺乏坚强自信的治国理念,置江山社稷于不顾,让奸臣当道、政治腐朽,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靖康元年(1126年)金国兵临城下,宋徽宗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妃嫔宫女惨遭金兵奸虐,饱受屈辱、含恨而终时年54岁。

北宋末位皇帝宋钦宗赵桓临危受命,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令金兵北退,但又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听从奸臣谗言又罢免了李纲向金求和。他仿效先帝盟和之策,却没有认识到国力国库不可同日而语,置保家卫国的忠言良策于不顾,采纳丧权辱国的祸国谗言,致使北宋帝国丧于金。

虽然宋徽宗、宋钦宗接位时,国库虚空、国防不足,但是他们如果是一位贤明勤勉、英勇善战的君主,能够知人善任,重视国防,内安民心,亦可救北宋王朝于危难。在丧国的问题上,宋徽宗、宋钦宗应该承担一半以上的主要责任。





方哲健康生活




北宋自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国,到徽钦二宗被虏北国,共历九主,享国一百六十八年。其间发生了种种历史故事,也创造了辉煌灿烂艺术文明和人间繁华,唐诗宋词把中国文化推向了顶峰,苏轼欧阳修散文独领风骚数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吟咏歌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宋都汴梁国富民欢表现的淋漓尽致。北宋科技也牛的不行,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还有黄道婆纺车,以及风轮水磨攻城用的投石机等等。北宋还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铁面无私包青天,三口铜铡铡的人间鬼魅魍魉魂飞胆颤不敢以身试法,杨家将七郎八虎勇闯幽州,舍身舍家忠君报国,流芳千古英名远扬。老寇准智斗五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变法图强,司马光毕其终生终成洋洋大观《资治通鉴》。所以有人说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极致,这话虽然有点捧赵宋的臭脚,但也不无一定道理。



北宋有五大善政,不仅汉唐就连夏商周也稍逊一筹。一,整肃宫闺,没有女祸。二,裁抑宦官,没有阉祸。三,睦好宗亲,没有皇室贵族祸。四,防范戚里,没有外戚祸。五,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但是北宋也存在极大政治军事失误,首先,赵匡胤怕别人仿照自己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从此北宋一直重文轻武,文官一直在统治各个阶层占据主导地位,武将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尤其是可恶的监军制度荼毒边关,导致北宋一百多年良将匮乏,更鲜有出类拔萃的军事家战略家。二是奸臣挡道,层出不穷,潘美嫉贤妒能公报私仇,致使杨继业兵败两狼谷被俘受辱最后绝食身亡,令拼死用命的前方将士心寒到家。王钦若为首北宋五鬼天天装神弄鬼,蒙蔽圣庭。最可怕的宋徽宗竟然四次拜人渣蔡京为相,又把军权交给好大喜功狗屁不通的童贯。三是四方夷狄崛起,大辽西夏金国,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弄得北宋今天割地明天赔款,国库日渐空虚,人民生不如死。四是北宋皇帝是耗子下崽一代不如一代,赵匡胤铁马冰河,搅的天下敌人闻风丧胆,宋太宗志大才疏,高粱河之战雄心大减,宋真宗一听说辽军渡过黄河,吓得尿了一裤,最后在寇准的苦苦哀求下才捏着小心脏御驾亲征。到了亡国之君宋徽宗,更是麻绳提豆腐泥巴糊不上墙,这厮当上皇帝不务正业,痴迷艺术,不仅画鸟画一绝,更独创了天下第一的书法瘦金体。这厮还穷奢极欲风流成性,花石纲引来天怒人怨,妓院里和李师师夜夜笙歌。人主三大不可,专喜阿谀奉承,穷奢极欲,风流好色,宋徽宗一人都占完了,他沉迷声色犬马古玩字画,忠奸不分,不理朝政,又有方腊宋江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外强虎视眈眈,亡国没有啥说的。



北宋灭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执行了“联金灭辽”。童贯不知从哪里弄来个赵良嗣,此人据说是从辽国逃出来的,他说辽国如今怎么怎么混乱不堪,仿佛一堵快要倒塌烂墙,轻轻一脚或者一阵小风就会轰然倒塌。童贯赶紧把这个好消息上报宋徽宗,宋徽宗也想露一手,好博得青史留名,于是脑子一热就和辽国撕破脸皮,联合金国进攻辽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辽国赶跑了。宋徽宗得了七座空城,喜的这厮手舞足蹈,竟然要勒石铭功,还没几天,金兵就大举南下,围攻汴梁。真是拒虎引狼必被狼吃,宋徽宗一看大事不好,赶忙下罪己诏,又下令处置蔡京童贯赵良嗣等一帮乱臣贼子,还慌慌忙忙把帝位传个给儿子宋钦宗。可是为时已晚,北宋这个百年老店终于被金所灭,追究责任,宋徽宗这个不称职老板自然难辞其疚。



幸亏宋钦宗还信任李纲和和种师道,可惜好景不长,不知为啥又把李刚罢相,种师道也因兄弟战死心灰意冷,不多时也郁郁而终。这时的北宋朝廷议和议战天天纷争不断,最后误国误家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连同一大群皇子皇孙后宫佳丽三千王公大臣像可怜羔羊一样被驱赶到了北国,期间悲惨耻辱罄竹难书。徽钦二帝坐井观天,身死五羊城,最后被一张羊毡草草埋葬,做了大馍草原孤魂野鬼。



北宋的灭亡还和王安石有一定联系,王安石立志变法,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拗先生,小时候砸缸的司马光偏偏不信让王这一套,死抱着祖宗老一套不让变法。两人都拥有无数铁杆粉丝,最后争来争去,变法也没给北宋带来太平盛世,反而带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党同伐异,从此北宋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最让王安石意想不到的是他亲自提拔的蔡京最后一直掌握朝廷中枢,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是极力发展经济,而是想了一个歪点子,铸造大钱重宁重宝,肥了自己,害苦了北宋百姓。



北宋的灭亡不是金人灭亡的,而是自己灭亡自己的。北宋这个快二百年封建王朝已经腐朽透顶,里里外外都已经烂光烂透了,就差一阵狂风暴雨把它吹倒扔进历史垃圾堆里了。金国只不过是临门一脚,把北宋这个百年老店踹了个稀巴烂,又一把火把北宋的坛坛罐罐给烧了个精光。其实北宋这时还不到灭亡的时候,只是碰到了两个昏庸不堪的老板。试想金国攻陷汴梁,是在靖康元年十一月,而劫持二帝前往北国,却是在靖康二年四月。四五个月时间,金人盘桓汴梁,而不急着回去,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把徽钦二帝弄回北国,他们的真正意图是想狮子大张口索要金银土地。不然的话,宋都已破,二帝被囚,又何必再立一个汉人张邦昌做皇帝呢?最可悲的是吴开范琼等人为虎作伥,先把钦宗送去虎口,又劫持徽宗太后及诸王妃嫔公主驸马等,尽入虎穴,可笑的是徽钦二帝在这四五月间,既没有号令天下护驾勤王,又没有派人和金将艰苦谈判,而是是动不动就哭天抹泪跳楼自杀,唉,北宋遇到这俩混球,估计赵匡胤看到了,一定会跳脚大骂:“我老赵家咋生了这样两个窝囊废,真是把俺老赵家祖宗八代的脸都丢尽了!”

其实,对北宋灭亡原因,有各种说法,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宋徽宗“联金灭辽”起到了关键作用。宋辽金本来是个三角形,基本是稳定平衡的,可辽一灭,这个平衡就被打破,金处于迅速崛起阶段,北宋已经日薄西山从军事到政治都不堪一击,所以北宋这只可怜可悲的羔羊最终被金国这只凶狠残暴的狼给吃掉了。





呜呼哀哉。曾经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北宋,曾经光芒万丈的宋词,呜呼宋徽宗,你是一个天才艺术家,你不该当什么鸟皇帝,你应当去画画写字,你把列祖列宗辛辛苦苦挣来锦绣江山玩丢啦。你的晚年受够了屈辱,你内心肯定会懊悔,唉,人生没有回头票,世间不买后悔药,七八百年过去了,假如你已经投生为人,千万千万要记住:一定要选好高考专业,一定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不要贪图虚名!血的教训啊,愿世间所有人都能从你的人生悲剧中醍醐灌顶,梦中惊醒!!!


蝉鸣梧桐


北宋,一个传奇色彩很浓的朝代!一个最受武侠小说欢迎的时代!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到宋钦宗亡国,一共两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大宋朝一直致力于和平治国,反对暴力,有点像现在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然而,却最终灭亡在暴力的手下!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大宋开国的年代。公元959年六月,周世宗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此时,赵匡胤掌握军队大权已达6年。他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石守信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李处耘等。

公元960年,后周政权的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这就是著名的“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即“宋太祖” 。自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


将近二十年的统一战争,培养了一众手握重权的将军。曾经的兄弟在赵匡胤眼里成了威胁。并且接下来筹备中的对外战争,这些人将带兵远离自己。会不会有人学自己?强烈的不安,让赵匡胤收回了兵权,并且开始用文人统领军队。“重文抑武”的方针,就这样被继承了下来。这直接导致了北宋战斗力的羸弱,整个北宋甚至没有出上几个叫的上名字的武将。

然而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它的北面,有契丹。西边有西夏,南方还有大理。没有“燕云十六州”这个屏障,北宋相当于没有了大门。历经了几代人的“重文抑武”,北宋的发育开始畸形起来。相对于松弛的武备,北宋的经济好的没话说!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四周的邻居都开始惦记起宋朝的财富起来!宋也开始由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守。然而频繁的战事并没有引起宋王朝的注意,相反的,财大气粗的宋朝,认为只要是钱能不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情!不管是契丹来,还是西夏来,甚至是大理,只要来家门口转一圈,就能拿到不少钱!



纸醉金迷的宋王朝,早已忘记了祖辈想要出兵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豪情壮志,就这样从根基上,烂了!宋徽宗在得知金军渡过黄河之后,第一个想法不是想着如何死守社稷,召令天下勤王。而是自己躲了起来,把处在生死存亡的国家儿戏一般丢给了毫无准备的儿子!兵临城下之时,在尚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没有与国共存亡的决心,反而贪生怕死的选择出城投降。然后被带到五国城之后,没有忧奋之心,反而还有心思造小孩,表现出的德行还不如自己的儿媳妇。

所以说什么原因都是假的,忘本,没有了灵魂,骨头软了,才是最很根本的原因!所以下一个汉人王朝~大明的开国皇帝鉴于这样的耻辱,才会有“君王死社稷”的祖训!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国家缺乏战略眼光。当金国崛起之后,邀请北宋一起灭辽。北宋竟然真的答应了!没有人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隔壁如果是个比自己还要腐败的契丹,不知道要比励精图治的金国要好多少!
三足才能鼎立,少了谁都不可以!契丹被灭才几年,金国就打到了汴京!其实不光是北宋,南宋也没明白,跟着蒙古灭金,结果被蒙古包围了。。。历史多么的相似,南北宋都被少数民族埋葬,也差点断送了汉族文化的传承!“弱宋”是真的实至名归的。。。。


没事闹着玩


北宋灭亡,惨不忍睹,什么情况?金兵1127年初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对汴京进行了长达4个多月的烧杀抢掠,把北宋那么多年来搜刮的财富抢夺殆尽,将汴京老百姓的硬货币抢夺殆尽,把宋徽宗、宋钦宗以下王公大臣、宫廷美女、能工巧匠3000多人俘虏,全部押往金国,至此,曾经辉煌于世的大宋王朝宣告灭亡。那么,曾经繁荣兴盛的北宋,为什么这么快就灭亡了呢?

要追究宋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武备的松弛;二是朝廷腐败;三是朝令夕改。

武备松弛:这个根源,可追溯到宋太祖建国时的政治构想和政策安排。赵匡胤在960年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后,深深担忧于五代时期武夫乱国的悲剧不断重演,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在宋朝继续重复,赵匡每月当上皇帝后,特在太庙寝殿立了一个“誓碑”,碑文有三层意思,一是不得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人,二是要善待周世宗柴荣的后人,三是子孙有违此誓言者,天打雷劈。

而碑文的核心意思,就是确实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架构和国策。但在这一国策确定和贯彻执行后,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造成了宋朝武备的松弛。自从与文人,或干脆是文人治天下以来,宋朝无以复加地重视起文人来,而武将往往为人所不齿,故宋朝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结果,自然是武将势弱,自然是武备松弛,直接后果就是一旦遇到外族入侵,便无战将可派,便无强兵可挡,往往毫无招架之力,只得屈膝求饶,或花钱消灾,最后灭亡,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就这一点来说,北宋最后消亡,也不能完全怪罪宋徽宗和宋钦宗。

朝廷腐败,是宋朝灭亡的第二因,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北宋的腐败,尤其是徽宗时代的腐败,官僚贵族阶层的穷奢极欲,那是天下共知的。当时,宋徽宗为了一己之欲望,不断派人到江南去搜刮,无论是金银珠宝,还是奇花异石,都大肆搜刮,用船运到汴京,许多农民家族不堪负重,甚至家破人亡,这是造成民愤和国内空虚的原因,也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就这一点来说,北宋灭亡,宋徽宗难辞其咎。

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北宋官僚阶层的仓皇反复、朝令夕改。一个国家的诚信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对外的外交政策,有诚信则有平安,无诚信则无平安。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族政权辽国、金国和西夏,北宋总是随风的扶柳,稍一风吹草动,就会更改政策,比如同辽国、同后来的金国,都是如此,结果造成了外族对宋朝的不信任,这也是引火上身,最后让金国入侵后,长驱直入,势不可挡。

所以,北宋灭亡,有历史原因,有政策原因,也有宋徽宗腐败荒唐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