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备的顾命大臣,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摘掉了“中都护”的军职

【文长不看版】

<strong>永安托孤之时,诸葛亮与李严的地位与权力本来不相同;而李严自受托孤以来的权力不但没有折损,反而在一直扩大。


章、建之际李严的地位

刘备永安托孤,顾命大臣里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位李严。他的职务是尚书令、辅汉将军、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丞相诸葛亮副。许多人认为,李严是蜀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职掌了全国军队。而诸葛亮屡兴北伐,就是为了夺李严的兵权。

在《 》一文中,我们盘点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的都护。曹魏的都护将军既可以是禁卫部队长官,也可以是地方军区司令;孙吴的则类似于高级都督,蜀汉的中都护性质就比较模糊了。

在《 》一文中,我们又盘点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的统内外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我们现在知道。刘备率领以中央军为主力的汉军东征,覆败后余部驻守永安。李严统领以中央军为主体的永安屯戍部队,负责皇帝禁卫安全以及防范孙吴侵蜀。这便是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的真正意义。

李严并没有掌握全国军队,更不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李严的职权看似说清楚了,不过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首先是章武、建兴之际李严的地位。

如前所述,李严当时的职位是尚书令、辅汉将军、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丞相诸葛亮副。

那么除了中都护与统内外军事,李严其他职位的职权如何呢?

作为刘备的顾命大臣,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摘掉了“中都护”的军职

法正是第一任尚书令,从这时起,尚书令在刘备集团就有一定象征意义

尚书台是行政中枢,其长官尚书令在东汉号为“三独坐”,握有实权。刘备称汉中王后,即设有王国尚书令,称帝后自然转为朝廷尚书令。刘备时担任尚书令者,先后有法正、刘巴、李严,皆为东州人,因此又具有某种政治象征意义。

李严虽任尚书令,但留镇永安,远离行政中心成都,因此尚书令的象征意大于实际意义。李严的主要权力,还是通过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来实现的。更何况,早在章武元年(221)蜀汉建国时,诸葛亮便以丞相录尚书事坐镇成都,尚书台的实际权力一直由诸葛亮执掌。

再来看李严的秩级。

据应劭《汉官仪》:

尚书令主赞奏,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秩千石。故公为之〔者〕,朝会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

尚书令秩千石,公为之则为二千石。李严既然未登三公之位,按东汉制度当然不能增秩二千石。不过李严既为顾命重臣,又曾任二千石犍为太守,则其任尚书令或可携秩、增秩。不过即便携秩、增秩,尚书令的秩级依然是以二千石封顶。

中都护有秩级吗?不好说。比照汉末情况,前文引《续汉书·百官志一》“将军”条注引《魏略》曰:

曹公置都护军中尉,置护军将军,亦皆比二千石,旋军并止罢。

护军将军比二千石,中都护或亦相仿,又或略高,依然二千石。

作为刘备的顾命大臣,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摘掉了“中都护”的军职

廖立

当然最直接的证据,是李严当时的级别尚未达到中二千石的卿。《三国志》卷40《蜀书·廖立传》裴注引《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废廖立表:

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于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自是之后,怏怏怀恨。

刘禅初即位,百官晋升,其时李严尚未任卿。而同卷《李严传》则称:

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也就是说,在建兴元年(223)刘禅即位、百官“随大比”晋升之时,李严仍然不是卿,很可能仅是封侯、假节,而后才又进位中二千石的光禄勋。

而诸葛亮早在章武元年(221)便是丞相。汉制,丞相为公;但实际上,蜀汉的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颇似上公。诸葛亮在级别上,要比李严高至少2级。

最后要说的,就是假节问题。蜀汉任都护者,先后由李严、蒋琬和诸葛瞻,然而甫任中都护即假节者只有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可见任都护不一定要假节。

假节很重要吗?假节象征着代天子办事,尤其在汉末三国时,逐渐与军事权力挂钩。刘备生前假节者,只有关羽(假节钺)、马超、张飞、诸葛亮。

作为刘备的顾命大臣,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摘掉了“中都护”的军职

我们熟知的关、张、马、黄、赵、诸葛,并不是人人都有假节的权力

其中关羽、马超、张飞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王而封前左右后将军之时,不过要特别注意,前将军关羽假节钺,董督荆州;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假节;而作为后将军的黄忠却未获此殊荣,大抵因为黄忠资历名望本无法与关、马、张相比,其任后将军已是因为斩夏侯渊之军功而超迁。

诸葛亮的假节要更晚些,直到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以其为丞相录尚书事后,诸葛亮才得以假节。但无论如何,刘备托孤之际,诸葛亮是蜀汉唯一假节者,而刘备并未假李严节。

由此观之,李严留镇永安不在首都成都,不掌握行政决策权,秩级最高二千石,亦不假节,以资历论更是在章武二年(222)才调至永安勉强进入蜀汉中央。这样的权限、级别、资历,是否与全国军事统帅的地位相匹配呢?

当然是不匹配的。因此,李严在章、建之际的地位,也从侧面表现出李严其时虽任中都护、统内外军事,但并非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诸葛亮是否夺李严兵权

建兴四年(226),诸葛亮筹划北伐,对蜀汉部署做出调整,李严的官职、权力也于此时发生变化。《三国志》卷40《蜀书·李严传》载:

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由上可知,李严的官职与权力发生了四个变化。

其一,由光禄勋转为前将军,秩级相当,但在名义上,由禁卫武官转为重号将军,是李严在军事征伐系统中的地位有所增加。

其二,李严的权力管辖范围扩大。

李严留镇永安,所辖为永安宫内外以中央军为主的驻守部队;当时江州尚有都督费观。虽然费观与李严关系不错,但没有证据表明李严对费观有直接领导权。而建兴四年(226),李严移屯江州后,则同时兼领永安、江州两个督区。

一方面,《华阳国志》谓李严“督江州”,《季汉辅臣赞·赞陈到》谓陈到为“永安都督”。汉末督与都督之制兴起时,督本高于都督,蜀汉承此制,所设督区的“督”地位较高,而且往往可以统都督。

另一方面,李严在永安任中都护时,即辖有护军(如赵云、辅匡);移屯江州后,永安都督陈到本为护军,而由李严统领。这是过去李严中都护统领护军之制的延续。

因此,可以说,李严督江州后,权力核心未变,而权力管辖范围有所扩大。

作为刘备的顾命大臣,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摘掉了“中都护”的军职

李严由永安迁督江州,统有江州、永安两个督区; 后又改督汉中,统有三个督区

其三,李严的职权有所扩大。

李严督江州后,不仅兼管永安都督以继续负责对孙吴的防范工作,而且还增加了一项职权——知后事。江州北通汉中,东管永安,西连成都,是蜀汉东部的枢纽。其时诸葛亮北驻汉中计划北伐曹魏,以李严坐镇江州而知后事,其时是以江州作为北伐的后备基地。

其四,李严不再担任中都护。

李严督江州后,究竟有没有继续担任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看起来可能是有,至少中都护可能一直担任,因为建兴八年(230)李严赴汉中后,仍然是中都护。《李严传》载:

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

此外,同传载诸葛亮弹劾李严表云:

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漢中,……

则李严是以中都护署丞相在汉中的留府事,同时为汉中督。但是《华阳国志》的行文却不一样。卷7《刘后主志》:

八年……亮乃加严中都护。

如此,则李严的中都护是到汉中以后诸葛亮所加,也就是说李严督汉中前已经不是中都护了。那么李严的中都护,究竟是从建兴元年(223)至八年(230)一直担任,还是中间曾卸任中都护,到汉中后重新加官呢?

我以为是后者。前面已经阐述过,中都护的本质是高级护军,既然是护军,即有所护对象。建兴元年(223),李严在永安,永安设有行宫,故李严所护者,永安行宫之军;建兴八年(230),李严在汉中,汉中有丞相行府,故李严所护者,丞相行府之军。故而李严称中都护,是名实相副的。

而建兴四年(226)李严移屯江州,江州既没有行宫,也没有行府,李严自己就是江州督区最高军事统帅,故而再称中都护,就显得名实不副了。

到了建兴八年(230),李严虽然由督江州改为督汉中,但因汉中有丞相行府(诸葛亮北伐期间则应称为“留府”),故而又加中都护之号。

作为刘备的顾命大臣,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摘掉了“中都护”的军职

陆逊担任都护时间较长,因此在孙吴形成了惯例

当然,这倒也不是绝对的。孙吴的都护制度就表明,督区最高的军事长官可以称都护。

不过孙吴都护之制,始于陆逊留镇陪都武昌,其时太子孙登亦留在武昌,武昌宫的政治地位显然是高于蜀汉永安宫的,且陆逊任右都护17年,始终驻于武昌,足以成为惯例。

或许正因如此,孙吴才发展出了督区都护制度。而李严在永安任中都护不过4年,时间太短,不足以发展成督区都护制度。

同理,统内外军事既然针对的是永安宫内外,那么李严离开永安后,当然也就不再“统内外军事”。

因而,李严以前将军督江州期间,当已卸任中都护;改督汉中以后则重新加中都护。无论是常璩所引史料原文,还是代表常璩个人意见,《华阳国志》称“亮乃加严中都护”的表述都是准确的。

如果我们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李严两次担任中都护,职责大体一致。

作为刘备的顾命大臣,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摘掉了“中都护”的军职

当然也有细微变化。首先是李严的职位,已由尚书令、光禄勋,升至位可比公、排名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首长。其次是督区已由永安,扩大至永安、江州、汉中三个地区(虽然永安—江州是以其子李丰的名义都督)。

当然,最重要的,也可能是最让李严不舒服的,是职责的细微变化。李严第一次任中都护时,刘备尚是蜀汉皇帝,永安是蜀汉的中枢,李严所护者乃皇帝及其永安行宫,名义上执掌的是永安宫内外的军队,至少表面上看确实配置了顾命大臣的地位。

而第二次任中都护时,蜀汉的中枢已经转到丞相诸葛亮所在的汉中,李严所护者也变成了丞相诸葛亮及其汉中留府。换句话说,李严虽仍在蜀汉权力中枢,但同是顾命大臣,凭什么要护诸葛亮而不是护皇帝?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以此证明诸葛亮是在夺李严的兵权吗?

无法证明。因为永安托孤之时,诸葛亮与李严的地位与权力本来不相同;而李严自受托孤以来的权力不但没有折损,反而在一直扩大。

作为刘备的顾命大臣,李严为何被诸葛亮摘掉了“中都护”的军职

我对李严这么好,你们还说我……

托孤之时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且刘备嘱托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见《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因此,诸葛亮在蜀汉的特殊地位,乃是刘备临终前所做安排。

至于李严,虽受顾命,但刘备命令其为诸葛亮之副。李严虽有中都护之名,但其官职实质就是永安督。然而在诸葛亮执政后,李严的官职、爵位、待遇、权力管辖范围、职权都在扩大提升。

李严入汉中时,不但督汉中署丞相府事,而且江州督区的权力仍紧紧握在李严父子手中。诸葛亮所谓“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见《李严传》),考之李严履历,可谓事实。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