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随小刘


恒罗斯之战 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一次边境冲突,双方的规模都不是很大。怛罗斯之战无论是对大唐还是阿拉伯来说,都是一场边境小冲突,史学界有个说法:“无足轻重的怛罗斯”,有网友戏称怛罗斯之战在历史论坛上的意义比在历史上的意义大。



唐朝军队共约大唐镇兵2万多人,城傍诸军约4万人,并且征召了葛逻禄部、宁远国等仆从军约3万,对手阿拉伯军队共20万人,当然这些数字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结果是唐军战败,战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葛逻禄部叛变,从背后捅了唐军一刀。


可能有人会觉得双方人数加起来数十万能称得上是大战了,但是我要说的是唐朝和阿拉伯是当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两大帝国。这样的规模只能说是小规模冲突,唐朝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队友的叛变,事后阿拉伯也没有继续追击,唐朝此战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军指挥官高仙芝被调回国内平定叛乱,阿拉伯指挥官艾布·穆斯林则遭到哈里发猜忌,直接被已谋逆罪处死。

其实不管是唐朝还是阿拉伯都没有对这场战争有过多的记载,所以就任凭人们发挥想象了。当时阿拉伯帝国的主要敌人还是内部和来自西方,东方有刚刚崛起的吐蕃和强大的唐朝,东方不是他的主要战略点。而唐朝在不久后面临农民起义和吐蕃的威胁,对于西域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恭长子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阿拉伯人没有什么系统的评价,因为恒罗斯之战其实并不大,对双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

当时阿拉伯人和大唐都在向外扩充,争夺的重点是中亚。

结果双方在恒罗斯打了一战,今天看来并不不算大。

唐军实际作战部队也不过3万人,其中2万人是唐军,另有1万是助战的番军。另外还有3万番军是负责后勤的,总兵力大概是六七万人。不过,实际作战部队不多。

阿拉伯军队兵力至今还有争论,但一般部队总数至少超过10万,西方一说是接近20万。但阿拉伯实际作战部队也没有这么多,大概是一半,也就是5到10万。

就兵力对比来看,唐军其实只有2万多人,而阿拉伯军队至少有5万,其中至少三四万是阿拉伯人。

其实,当时阿拉伯人的力量很强,纵横中东、印度北部和中亚,集中10万大军根本是小意思。更别说,中亚很多国家本来就是他的藩属国。

虽然唐军也有1万多番军支持,但不可靠。

所以,实力上,阿拉伯人明显占优。

结果就是,首先高仙芝唐军2万多配合番军1万多人,约三万多大军,长驱直入700公里,围攻恒罗斯城。

阿拉伯守军赛义德·本·侯梅德部有1万人,坚守城市,等到齐亚德·本·萨利赫的援军主力赶到。

此时阿拉伯军队数量远远超过唐军,兵力有一倍的优势,开始内外夹击,同唐军决战。

唐军也是身经百战的,步兵给予阿拉伯人猛烈打击。

双方激战5日,唐军毕竟数量少,开始占下风,支持不住。

这个关键时候,同唐军协同作战的番军葛逻禄部见势不妙,突然倒戈。

这导致唐军作战体系崩溃,大败。

高仙芝率部逃走,最终只剩下几千人,损失了接近2万兵力。其中一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

此战阿拉伯人获胜,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之后阿拉伯人和唐军没有冲突,大体保持均衡。

这主要是,当时阿拉伯人内部有严重问题,教派斗争严重,实力派互相厮杀。恒罗斯之战的阿拉伯大将齐亚德·本·萨利赫,也被政敌杀死。

同时,阿拉伯人西线还有埃及、拜占庭等很多敌人,根本顾不过来。

加上唐军此次虽败,不过损失一二万人而已,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所以阿拉伯人根本没有趁势东进,仍然维持之前的地盘,大唐也是一样。

至于大唐来说,这次失败算不了什么,重整旗鼓再战就是了。大唐打突厥,也是胜少负多,最终还是打赢了。

事实上,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可见,大唐西域的实力早已恢复。

关键在于,大唐随后和阿拉伯人一样,出现了内乱,也就是安史之乱。首都长安都被叛军攻破,国家实力急速衰退,无力再去管中亚的事情,直接放弃了西域。

另外,阿拉伯人和大唐还有共同的敌人,就是刚刚崛起的吐蕃。

所以无论是唐代历史,还是阿拉伯历史,对于恒罗斯战役都一笔带过。

今天西方史学家也认为,这不过是两大国边境的一次普通的军事冲突而已,对历史没有什么的影响。


萨沙


恒罗斯战役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战役。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一统中东之后又连续向东行进,之后侵犯了大唐的领土。大唐名将高仙芝得知后带领军队奋起反击。两军相战于恒罗斯城,起先阿拉伯军队拿着弯刀向大唐军队发起冲锋。但是大唐军队根本不吃这套,他们拿着锋利无比的陌刀大杀四方。这是阿拉伯军队伤亡惨重。阿拉伯军队的士兵一个个被砍倒。胸口露出一道道巨大的伤疤。入侵者一直处于下风。他们只能被大唐军队攻击。他们不能砍伤大唐军队那是因为大唐军队装备了那时的黑科技——明光铠。在远处的唐军则拿着箭矢向阿拉伯军队连续射击。入侵者损失惨重。但是恰恰在这时。大唐控制下的其他部落军队发生叛变。他们从后面攻击大唐帝国的远征军。大唐帝国的远征军指挥台一阵骚乱。唐军阵地渐渐变得鱼龙混杂。慌忙之中。唐军元帅高仙芝只知立马突围。完全不顾其他唐军的死活。渐渐的,唐军在两个方向的攻击下,变成了夹心饼干。被阿拉伯人这张血盆大口所蚕食。高仙芝则率领亲兵猛烈冲击叛军军阵。之后成功突围。可军队则损失大半。但是阿拉伯人也并未占一点便宜。他们也损失巨大。伤亡的军队数量远远是唐军的数倍。从那以后阿拉伯君王再也不提东征一事。因为他们知道东方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那个帝国便是唐帝国。此战之后,两国互通使者。相互友好。可谓是不打不相交。在那个时候的阿拉伯人眼中。对唐军的形容词也只剩下了强悍。










刀剑如梦aa


怛罗斯之战以后,阿拉伯人并没有敢挥师东进入侵唐朝,甚至都没有尝试攻打近在咫尺的安西四镇。不是不想打,而是不敢打。阿拉伯人知道,怛罗斯之战,他们赢得实属侥幸。

唐天宝九载(750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攻打石国。兵临城下之时,慑于唐朝军力,石国国王向高仙芝投降。

高仙芝假装应允,趁其防守松懈之际攻入石国都城,俘虏国王,屠城并大肆劫掠。得胜之后,高仙芝班师回京,向唐玄宗献俘。

唐军屠城之时,石国王子在乱兵中逃脱,向西域各国哭诉唐军背信弃义的行为。

此时以大马士革为都城的大食帝国正在崛起,不断向东扩张,陆续征服西域各国,与大唐帝国的势力范围逐渐出现重叠区域,两股强劲势力在西亚交锋,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此时的大食历史上称作黑衣大食,又叫阿巴斯王朝。军队最高统帅为呼罗珊地区(大致在今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一带)总督艾布.穆罕默德。

艾布想趁此机会联合西域诸国攻打唐朝,取得西域的绝对控制权,于是积极策划对唐朝安西四镇的军事进攻。

高仙芝探知大食的战略意图之后,打算主动出击,深入阿拉伯人的势力范围,一举击溃黑衣大食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高仙芝是高丽人,高宗时期唐军打败高丽,高仙芝的祖辈随唐军来到中原定居。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富有谋略。

高仙芝自幼随父在西域打仗,逐渐在战争中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成名之后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在他的指挥下,唐军在西域军威赫赫,让西域诸国闻风丧胆,连吐蕃都退出了对西域的争夺。

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指挥二万唐军从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沿途收录突厥葛逻禄部和拔汗那(汉朝时称大宛,盛产汗血宝马)一万人编入唐朝军队,共计三万联军到达怛罗斯。

此时,大食人已经在怛罗斯严阵以待。大食有本土阿拉伯军队四万骑兵,另外还有西域各国组成的联军六万人,共10万人组成联军,实际指挥官为齐雅德。

从战场形式来看,唐军长途奔袭,大食以逸待劳。从人员数量上来看,三万对十万,唐军处于劣势。但是高仙芝对自己手下的两万唐军极度自信,要不然他也不会长途跋涉孤军深入。

两万唐军是联合兵种,包括一万骑兵,六千重装步兵,四千弓弩手。

唐军重装步兵为前锋,手持陌刀。陌刀两面带刃,有一把长柄,士兵通常双手握持。柄与刃的比例大概是二比三,刀刃宽窄如现在的日本刀,但是刀身是直的。陌刀又称“断马剑”,是对付草原骑兵的利器。

大食军队以骑兵为主,主兵器为阿拉伯弯刀。

战斗打响之后,高仙芝把弓弩手分成三排,每排一千人,留下一千人为预备队。当大食联军进入唐军射程范围之后,唐军弓弩手开始轮流射击:第一排射完,第二排射,第一排同时做准备。第二排射完,第三排射,第二排同时做准备。第三排射完之后,已经准备好的第一排弓弩手接着射。就这样循环往复,箭如雨下。

侥幸躲过箭雨的阿拉伯联军士兵冲向唐军的时候,首先遭遇的是唐朝的重装步兵,陌刀兵一阵砍杀之后,唐朝的骑兵冲出,马槊与横刀齐飞,阿拉伯人尸横遍野。

阿拉伯联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均无功而返,丢下成堆的尸体。

战斗共打了五天,第一天唐军消灭大食联军三千人,到第四天,大食联军已经损失了两万人。阿拉伯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唐军也有六千人战死。

战斗打到第五天的时候,战场形式风云突变。葛逻禄部突然阵前倒戈,与阿拉伯联军前后夹击唐军。唐军是联合兵种协同族战,前后夹击之下阵型大乱,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被全力冲击的阿拉伯骑兵打的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最后高仙芝仅率一千多残兵逃脱。

逃回龟兹的高仙芝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在他心中,这场战役本应该胜利的。所以他打算收拾残部,联合安西四镇境内大唐附国的兵力,重整旗鼓再次远征大食。不过,在部下的强力劝阻之下,他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食人虽然打赢怛罗斯之战,但是他们实在是惊出一身冷汗。唐军强悍的作战能力让阿拉伯人心有余悸,他们知道,如果不是葛逻禄人阵前倒戈,这仗他们输定了。所以,阿拉伯人压根没有乘胜追击的勇气,他们选择止步不前,不再打安西四镇的主意了。

对大唐来说,怛罗斯之战只是一次小小的边境冲突,所以史料记载的很简略,打了败仗的高仙芝也没有受到处罚。但是,这次战役对世界文明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战,阿拉伯人俘虏了大量的唐军士兵。这些俘虏把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传到大食,继而辗转传到欧洲,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高仙芝回朝之后,唐玄宗封他为右羽林大将军。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临危受命,率唐军阻击安禄山。

此时的安史叛军士气旺盛,战力惊人。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并非精锐,士兵素质参差不齐,与自己的安西军不可同日而语。

综合考量战场形式之后,高仙芝决定放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扼守潼关,挫其锐气的同时,等待各地勤王的唐军对安史叛军形成合围。

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方寸大乱,他听信监军太监边令诚的谗言,以不战而退的罪名下令斩杀高仙芝,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大唐也失去了打败叛军的良机。

不久,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在外朝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三大顽疾的联合绞杀下苟延残喘。


泊爵先生


高仙芝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

仅从怛罗斯战役本身来说,无论对大唐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都是无足轻重,无关痛痒。

战役爆发后,对两国国力、军力也没有什么重大损害,两国对这场战役的描述基本相同,阿拉伯一方描述稍显夸张。

这场战争,甚至可以被描述为一场非官方战争,因为就在这场战役发生后的一年之中,阿拉伯帝国还是先后4次出使大唐王朝,双方对这场战争的爆发都不以为意,仅仅当做是当时的总督和节度使的“个人行为”,并没有提升到国家交锋、对抗的高度,两国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和平共处。

本来大唐帝国在西域的控制力和威慑力都非常之高,而西域各国也都慑于大唐帝国的武力威压全部甘心臣服,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贪婪改变了这一切。以无番臣礼为借口,

打算从石国国王身上榨取利益,顺便敲山震虎,降低石国国王依附于阿拉伯帝国的可能性。

但未曾想石国国王在他开战之前就迅速求和,搞得高仙芝反倒不好下手,于是将石国国王骗到长安杀死,并最终如愿洗劫了石国宝贝财物人口。不单如此,还洗劫了与石国接壤的其他几个邻国。

这件事的发生,被石国王子散布到西域各国,造成西域各国,人人自危,深恐高仙芝贪心不足,将各国一一洗劫,所以他们求助于当时非常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于是不可避免的怛罗斯遭遇战就此爆发。

高仙芝麾下,唐军3万人(一说2万人),加上西域亲唐诸部联军,共7万人,与阿拉伯联军的20多万精锐部队,展开了5天5夜的生死搏杀。

虽然兵力悬殊,但是高仙芝不落下风,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战争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唐联军中的葛逻禄部突然倒戈,向唐军发起了冲锋,唐军根本没有防备,一时间被两向夹击,军队溃败,逃出重围只有几千人而已。总的来说,这场战役的失利,不算丢人。唐军以自己的实力硬扛几乎是自己三倍的敌人,最后也是因联军的倒戈,最终战败。

而阿拉伯联军,虽然战胜,却已也已丧失了追击的勇气,双方都没落到什么好处,这只是从战役本身来说,唐军损失1-2万人(绝大多数是因溃逃被俘),阿拉伯联军阵亡3万人,也有资料说是阿拉伯联军在怛罗斯一役损失了将近4万人,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再出征东进的原因。唐军约有2万人被俘,按绝对损失来说旗鼓相当。貌似阿拉伯帝国赢得了胜利,但其实这也是阿拉伯帝国扩张以来遇到的最大的、最艰难的军事阻力。

没有大唐联军的临阵倒戈,阿拉伯帝国的损失必定十分惨重,双方谁都不傻,非常清楚。

无论是对阿拉伯帝国还是对大唐帝国来说,这场战役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这是两大帝国之间发生的唯一一场战争,所以颇受关注,两国的最高统治者,也完全没有拿这场战役当回事儿。

大唐帝国爆发安史之乱,还是怛罗斯之役的那群人,帮助大唐剿灭叛军......

有几点需要注意:

怛罗斯之役后,大唐帝国并没有丧失西域地区的控制权,阿拉伯阿拔斯帝国也没有东进蚕食大唐控制区。真正丧失控制权是在安史之乱后。

早在此之前,造纸术就以传入中亚,与此役无关,为阿拔斯帝国增加了奴役人口是真的,但说通过士兵掌握了造纸术就有些扯了。

关于战争,不必纠结双方参战部队的确切数字,那是自寻烦恼,无论怎么算,阿拔斯帝国的兵士也至少是高仙芝的两倍,而且如果没有队友背叛,谁输谁赢也真不好说,况且还是高仙芝拖着不短的补给线找上门去打人家。

末尾让大家兴奋一些好了,以最大落差统计,高仙芝是直接对抗15倍的阿拉伯百战之师,阿拔斯帝国的兵力还有更高的预估,俺就不说了。

至于阿拉伯阿拔斯帝国对大唐军队的评价,还真没有,都没当啥事,但是他们肯定知道大唐的军队是令人敬畏的,从高仙芝大败溃逃到收拢残部,敌军没敢再继续追击,这是非常反常的。


古今通史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严格地说这个问题现代人没法回答,因为当时的阿拉伯人甚至是中国人都没有记载对对方的军队有什么评价,而只是简单地记录了整个战役的过程,毕竟这场战役是发生在对于两个帝国来说都是最为边缘的地带,因此在当时其实对双方都没有特别大的震撼。但怛罗斯之战却在后世越来越出名,因为此次战役之后发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整个世界。

怛罗斯之战的过程

今天石头君就不细说怛罗斯之战的起因了,因为之前石头君在其它回答里已经说了很多,这个问题其他答主的回答里也说的很详细了,简而言之就是唐帝国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国(黑衣大食)在当时都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亚,那么在古代两个帝国同时来到一个区域,打仗就是必然的了。

而这场战役爆发的直接起因是大唐安西都护高仙芝灭亡了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的石国,石国王子向阿拉伯人求援,阿拔斯帝国重臣阿布·穆斯林(《新唐书》中将其名译为并波悉林)派大将伊本·萨里率大军驰援。双方军队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怛罗斯地区遭遇之后爆发了一场大战。

怛罗斯之战形势图,红色为唐军进军路线,紫色为葛逻禄进军路线,蓝色为阿拉伯人进军路线

关于这场战役双方的参战人数,中国史料的记载和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出入却非常大。中国史料里,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里说高仙芝当时统领了“蕃、汉三万众”,也就是3万人。但同样是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考异》里又说“蕃、汉六万众”。而《旧唐书》和《新唐书》里又都说高仙芝领兵二万。而《肇始与历史》和《历史大全》两本阿拉伯史书里则都记载说唐军出动了10万人。各种资料相差还是挺大的。

而阿拉伯人的兵力就更是无法考证了,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阿拉伯历史里都没有提到当时阿拉伯人出动了多少兵力,不过一些现代东西方史学家估计阿拉伯人的兵力恐怕在20万人左右,保守估计也在10万人以上。这主要是根据当时阿拉伯人在中亚地区的兵力部署和后来战役进程推算出来的。综合来看,当时唐军总兵力应该在5万人左右,而阿拉伯人应该差不多是唐军的两倍以上。

怛罗斯之战唐军作战想像图

而对于具体战役进程,中国史书和阿拉伯史书也有很不相同的描述。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唐军当时以弓箭手为前阵,长矛步兵为中军,后方和两翼由骑兵保护。阿拉伯人的排阵也基本相同。在战役爆发的前三天里,唐军的弓箭手战力明显强于阿拉伯人的弓箭手,给对方造成严重伤亡,而之后双方的长矛步兵对战唐军也稍占上风。但第四天唐军中两翼的葛逻禄骑兵突然叛变,从两翼对唐军发动突袭,措手不及的唐军很快崩溃,最后只有两千余人成功撤回葱岭。

怛罗斯之战阿拉伯骑兵想像图

而根据阿拉伯人的记载,双方在遭遇之后的前四天都始终非常谨慎,以对峙为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对战。但在第五天,一支本来没有参战的葛逻禄骑兵突然从唐军左翼对唐军展开猛攻,唐军崩溃,但仍有三万人左右撤回葱岭。也就是说在阿拉伯史书的记载里,葛逻禄骑兵本来并不是唐军的仆从军,也不存在叛变这一说。

至于损失,尽管中国和阿拉伯史书具体数字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唐军损失惨重。《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都记载唐军只有数千人生还,唐朝时另一部重要史料《通典》则记载唐军“七万众尽没”。而阿拉伯史书则记载有4.5万到5万唐军阵亡,有2万到2.5万唐军被俘,有3万人生还。而阿拉伯方面的伤亡更是没有记载,不过有些学者认为也应该有1万到2万人阵亡。从这些数据看,唐军的表现应该也不算太差,葛逻禄人猝不及防的突袭才是唐军战败,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

怛罗斯之战在当时看起来似乎影响不太大,因为唐军此战失败之后不久,就又出兵附近区域收复了部分怛罗斯之战的失地。但4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在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主力撤回中原平叛,之后唐朝的中亚领土就渐渐失控了。

不过阿拉伯人在怛罗斯之战胜利之后,也没有能够东侵。本来在怛罗斯之战胜利之后,阿拔斯帝国在中亚的最高长官阿布·穆斯林想要东征中国,但他却得报说直接指挥怛罗斯战役的伊本·萨里有可能被任命为统治中亚的呼罗珊总督,因此二人发生内讧,阿布·穆斯林把伊本·萨里给杀了,东征中国也就作罢了。

怛罗斯之战

但怛罗斯之战对后世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造纸术西传了,怛罗斯之战有1万到两万名唐军士兵被俘,他们后来都被带到巴格达的奴隶市场上出售。而这些唐军士兵里,有一些其实是后勤人员,会各种技术,包括当时东亚的独门绝技造纸术。结果他们大批被俘造成造纸术西传。这一点无论是东西方还是阿拉伯都有许多史学家认可。

另外还有一点是,怛罗斯之战之后,唐朝对中亚渐渐失控,而阿拉伯人也无暇东侵,这使得突厥人在中亚渐渐占据上风。而突厥人崛起又引发了一系列多米诺式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塞尔柱突厥帝国崛起,并四处扩张,一度占领了耶路撒冷,然后又引发了十字军东征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所以客观地说,怛罗斯之战在当时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意义。但由此战导致的造纸术西传和中亚地缘政治的改变却对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桃花石杂谈


似乎阿拉伯跟唐朝双方都没有对这次战争表示重视,此次作战的意义并没有后世说的那么大,这次战争对双方的朝廷都没有产生影响。

根据中世纪阿拉伯史书记载,此次战争的分量根本不知道被重视,所以没什么评价留给唐朝军队,下图就是部分史料

寥寥几语就被带过了,大概译文如下: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Ikhshīd)与赭石(al-Shāsh)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al-Ṣīn)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只是简单的描述了战争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结果。并未做更多的点评,所以阿拉伯也没有更具体的评价史料。

不过双方都通过这场战争知道了对方实力,如果没有后续事件,可能会爆发第二次、第三次战争,意义也许就会不一样。

但是!但是!

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被调回去平叛了。巧的是阿拉伯那边也一样,恒罗斯之战军队首领也被哈里发猜忌诛杀。

这次战争只能算小规模战役,东西文明的一次碰撞,并没有对双方朝廷带来任何影响。所以两方都不重视,都是一笔带过,至于评论更是无从说起。


笑尝历史百态


怛罗斯之战对现代的中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印象,这场规模不算太大的战役的东、西强大帝国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对决,虽然大唐王朝以惨败告终,但当时已经雄霸西亚的阿拉伯帝国虽然胜利了,还是不敢贸然进入大唐领域。

要搞搞清楚怛罗斯之战,先要弄明白当时的形势,大唐王朝历经了几代王朝的苦心经营,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创了开元盛世,重现了大唐繁荣。

大唐对于西域的控制一直没有放松过,设置了最远的安西都护府,控制着从河西走廊以西,甚至新疆以西到达波斯等地的非常遥远广阔的地区。

大唐有那个国力和军事力量把自己的势力一直往西扩张,这种扩张其实远比汉朝时期更远大,进攻性更强,而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从原则上来说,并不是对当地土著小国的消灭,更多其实是大唐驻军,管理当地众多的西域小国,那些不听话的就会被大唐所灭,比如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等不服气的国家。

安西都护府更像是大唐对西域、西亚等地的地区警察,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占领国土,管理民众,它的根本目标是拱卫大唐帝国不受这些西域、西亚小国的侵扰,也是为了防范吐蕃王朝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对大唐的入侵。

大唐建立安西都护府的同时,西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日益强大,一路扩张,终于在当时的石国(今阿富汗克什米尔一代)干了一仗。

安西都护府的大将军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非常著名的将军,基本上安西都护府广袤的地区都是由高仙芝、哥舒翰、封常青给打下来的,历史非常讽刺的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此三员大将都死于平乱之中(高、封被唐玄宗所杀,哥投降安禄山,后被其儿子所杀)。

高仙芝最开始是把石国灭了,石国的王室遗民逃亡阿拉伯帝国(大食国),请求阿拉伯帝国帮忙复国,阿拉伯帝国急令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十多万大军南下,在怛罗斯(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两军对峙。

高仙芝只有两万多唐军,但是依然不惧怕阿拉伯的十万大军,双方混战了五天,最后由于高仙芝拉来的雇佣军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导致唐军惨败,高仙芝率残部几千人逃回了安西都护府。

怛罗斯之战后,唐军其实并没有大的损失,战争在石国打的,唐军损失了士兵两万余,而阿拉伯军队并没有一路追求,更没有一举进攻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回到长安后,也没有收到唐玄宗的责问。

从战后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双方的态度来看,阿拉伯帝国对第一次与唐帝国的正面作战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唐军战斗力远远超过阿拉伯军队,对唐军还是非常的忌惮。

怛罗斯之战是一个分水岭,唐朝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虽然过了几年封常青又出兵远征西域,逐步的恢复了唐对西域的控制,但远不如前,更何况大唐国内爆发了安史之乱,唐帝国无暇顾及西域,导致最终西域完全脱离了唐控制。

其实,怛罗斯之战最大的历史意义在于,阿拉伯军队俘虏了一批唐朝士兵,而这些俘虏当中有一批大唐的工匠,这批工匠把中原的造纸术传入了中东地区,再由十字军东征传入了欧洲,至此造纸术才传入了欧洲,让欧洲的文明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其实,双方都没有把怛罗斯之战当回事,包括后来双方的官方记载上也只是寥寥几笔,并没有将它看成是大的军事战争,也只是一次边境上的一次军事冲突而已,在这之后,大食方面也看出了大唐的军事实力,而对于大唐安西都护府而言,也是需要少量时间来恢复实力的,双方很快就派遣使者,恢复了正常的外交。所以,不存在怎么评价大唐的军队,而且双方在战争开始前就力量对比悬殊,胜负也一目了然。


昭昭暮暮


他是奉命平叛的,加强了别的都护府的部队,共两万人,含后勤工匠辎重部队,加上其他仆从军,及杂兵,真正大唐精锐一万多人,失败后,大唐都护府还有两万人和几万仆从军,如果你是阿拉伯人在损失很大情况下,进入唐境,那不是找死么,大唐可以调兵增援的。当时西域驻唐军3万,高仙芝调了2万,加少数民族1万人,共3万,2万唐军扛十几万穆斯林,不落下风。当时风向不利唐军,对唐军吹,加少数民族军叛变,前后夹击,败了。高仙芝退回西域收拾部众,准备再战,可以安史之乱,部队都调回去了。失去河中之地。

唐军内乱,仆从军安排在中军,前军是唐军主力(陌刀),结果仆从军反叛,攻击前军,与穆斯林军形成夹击,后军是锱重队,唐军首尾不能顾,导致溃败,输得有点冤,高仙芝轻敌,也不注意安抚仆从军,终导致恶果。怛罗斯之战已经是中唐时期,吐蕃并不是文中所说的刚刚兴起,而是早在初唐的太宗时期就已经篷勃兴起以至全盛了。还迫使号称天可汗的李世民远嫁文成公主,以和亲羁縻之以避免与其发生战争。而以唐太宗的豪雄,连拥兵百万的高句丽都不放在眼内的(尝蔑称为在海边跳来跳去的小子)。足见鼎盛时期的吐蓄是多么的强大。

影响非常大,大食俘获很多工匠,士兵将领,这对阿拉伯人来说对军队的更新有很大帮助,先算一下当时的都护才多少总兵力,损失两万对西域唐军的构建是影响很大的,在唐军没有回复元气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对格局的世界影响是即便没有安史之乱大唐必须从新认识中亚局势,中亚不在是大唐一家独大的局面,这还不够影响?这次战役从军事层面上说,对双方都不是个事,但是从文明发展角度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中国的造纸术正是在这次战役中流传给了阿拉伯从而传播到了西方,这又对后来的西方文艺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效应就类似蝴蝶效应,一次不起眼的战役,改变了历史进程。

安西都护府的兵力相对控制区域来说并不多,史书记载“镇兵两万四千”,恒罗斯之战损失对安西都护府是伤筋动骨的,在还没有恢复过来情况下,紧接着抽调主力安西兵回长安平乱,让安西都护府逐步丧失对西域各族和中亚的统治和实际控制,但是汉族子弟及将士在西域及中亚坚持了近百年的抵抗,苦苦等待中原的援兵,向那些淹没在黄沙中的汉族将士致敬。怛罗斯之战的位置在今天的吉尔吉斯境内,位于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交界处。唐军败后造成了几个改变和影响。1.造纸术西传。2.最大影响是奠定了伊斯兰教在该区域的传播,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同时也影响了突厥和蒙古的西征。3.改变或影响了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走向途径,为撒马尔罕日后成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和台阶。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我们汉人的意思也非是整个地球都是我们的。我们的天下单纯从地理上来说并不大。后来又有游牧民 族统治了汉族,带来了扩张版图的历史和基因。中国的天下,也就慢慢大了起来。生产力决定我们只乐意待在我们传统的天下,我们没有把首都迁出过传统的天下范围。农耕文明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我们并不好战,但不是不会战,我们的不好战也是因为历史上太多的战。

谁去打谁都不一定能赢,我的意思是跑到人家地盘上攻城掠地,远征补给是一大问题,蒙古以战养战除外,没有良好的补给再好的士兵也发挥不了战力。这个道理适用于双方,单从武器装备和士兵军事素质的质量上或许唐军占优,但这种优势不足以弥补不占地利与人和的阿拉伯,失败是大概率客观事实。但不能说明唐军无能或者敌军强大。在中亚那片区域,阿拉伯人的实力强于唐朝。离阿拉伯人的的重要力量源波斯的距离近,离唐朝的西部重要力量源河西走廊东部地区较远。因为地理距离和当时的交通通讯技术条件限制,在战争力量投送方面,双方在那个地区能投入的力量差距很大。战争是的很客观实际的东西,双方实际差距大时不能总以为能以弱胜强。

当时后来还有一次与伊斯兰世界和较量(在这里伊斯兰同胞肯定会不高兴容我说)唐灭亡了,阿拉伯卷土重来,期间一直是拉锯战。阿拉伯VS回鹘,归义军,吐蕃,还有些少数民族。当时西域大地上各族信仰的都是佛教。这也是一场宗教战争,唐灭亡后虽然西域有大大小小许多国家懂得唇亡齿寒形成联军。这一次阿拉伯的军备比上一次更精良。吐蕃都派出了骑兵增援。最后还是一样的惨烈,结局还是一样但是联军很多不是正规军他们很伟大。这也导致了宗教格局会后来影响极大。之后的就是西辽建立,蒙古帝国……直到大清励精图治开疆扩土西域才重回到祖国怀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