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菩萨我想对你说


本来历史上关于雍正的继位就众说纷纭,最常见的版本就是:康熙是要传位十四子,雍正就联合隆科多篡改诏书,把十改为于,就变成了看传位于四子。这种明显不合理,因为立储这么大的事,康熙肯定用词不会这么随便,自从太子再次被废后,康熙就一直没有立储,显得十分的谨慎小心,不可能在传位诏书上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那雍正会造反吗?

答案是肯定的!造反原因之一:九子夺嫡竞争十分的惨烈,但是雍正一直都是显得与世无争,就像邬思道所说,争争为不争,不争为争也!在康熙面前总是一副我对皇位没兴趣的样子,整天也练丹为乐,闭门不出,几乎瞒过了所有人。但私下里却广招江湖人士,训练家奴,是雍正手中的一把利器。二月河的《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就是被雍正收入麾下,出谋划策,雍正就是被邬思道一步一步送上去的。我觉得二月河虚构邬思道这个人,就是为了说明"粘杆处"对雍正能够坐上皇位,作用十分的大!


造反原因之二:《雍正王朝》里有康熙身边最信任的两个人现在看来早已经被雍正所收买,那就是图里琛和李德全。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上位后,并没有把康熙身边这两位最信任的人换掉,而是继续任用。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想不通。毕竟雍正刚继位时,皇位还不是很稳,危机四伏,应该用自己的亲信才对,唯一能说服人的就是这两人早已经是雍正的亲信,不然说不过去,也解释不通。试想一下,能创立"粘杆处"这种特务组织的人,怎么可能让不是自己的人整天待在自己身边。老八是收买朝廷官员,而雍正则是收买康熙身边最亲近的人,实在是厉害。


造反原因之三:而且还有一点雍正心里很清楚,自己素有"冷面王爷"支撑,先不说朝廷大臣们不待见自己,而且还有其他皇子们,除了老十三,任何一位皇子上位后,自己的结局都不会好到哪去。而且九门提督隆科多已经是自己的人,放着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实在可惜。即使康熙没有传位于自己,自己完全可以凭借九门提督的力量去谋反,破釜沉舟,殊死一搏,如果别人当上皇帝,自己早晚都是死。

结语:而且《雍正王朝》中,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初很多人说自己的皇位不正,说是自己用毒药毒死康熙,然后叫隆科多把诏书拿来,篡改诏书。虽然只是雍正臆想出来的,但无疑证明雍正即使没有传位于自己,自己必将谋反!


灯下萤火学历史


如果康熙不传位给四阿哥胤禛,那么四阿哥胤禛绝对是没有造反的机会。

其实四阿哥胤禛能够登上皇帝的位置,从康熙五十年太子胤礽被废事情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尤其在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六十年的一些列操作都很明显了。康熙对四阿哥的帮助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帮他铺路,首先康熙逐渐的帮助四阿哥胤禛消除了兄弟里边的障碍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圈禁,八阿哥胤禩因为毙鹰事件被辱骂,康熙甚至绝情的说出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康熙五十六年,十四阿哥被掉到西北做大将军王,虽然平叛有功,但是明知自己大限将至的康熙却一直没有把十四阿哥调回来的打算。老三胤祉虽然对皇位也有想法,奈何身边都是读书人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当初自己亲自做主把年遐龄的女儿嫁给了四阿哥胤禛,胤禛和年羹尧有了密切的联系。康熙四十八年,30岁的年羹尧成了四川巡抚,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给了40岁的年羹尧兵权,升任了四川总督,授予定西将军大印。年羹尧请奏以四川为西北大军和入藏军粮草运输要道,康熙都准许了,这也为后来雍正登基,年羹尧牵制西北大军粮草埋下伏笔。



康熙五十九年,和胤禛关系不错的舅舅隆科多本来为步军统领,掌管京师防务。康熙又让他兼任了理藩院尚书,秘密监视废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还有在京师的王公贵族随时汇报。康熙六十年康熙大寿去盛京祭祖还是冬至祭天,康熙都让胤禛代理。自诩“天下第一闲王”的胤禛忙了起来,代替康熙做了不少事情,复查了贡士会试的试卷,还清查了清朝十三仓中最重要的的京,通两仓。胤禛在康熙五十年以后,对康熙十分孝敬,让康熙大为感动。


如果康熙不把位置传给胤禛,首先他就不会安排这么多胤禛身边的人身居要职,把握兵权,也不会派胤禛代替自己去办事。这样胤禛没有了基础。没有了基础的胤禛他在兵力上比不过老十四,在声望上比不过老八,在读书人中比不过老三。毕竟老四性格寡淡冷面,朝中官员与他来往密切的并没有多少。如果康熙传位给别的皇子,胤禛各方面劣势明显再加上少了康熙的铺路,成功可能性基本为零,胤禛自然不会去做。但是胤禛作为皇子表面韬光养晦,背地暗潮汹涌,四处布局,可见其城府,在加上其出色的才华,天生帝王材料。


红雨说历史


如果遗诏上不是雍正,他很难造反,因为在宫禁之中很难行动自由。

雍正王朝中写道:老十三故意站在门口,假如遗诏上不是胤禛,他就杀出去。

老十三武功高强,估计夺门而出不是难事,但他杀出去干什么呢,当然不是回家睡觉,等待新皇册封,肯定是出去说八阿哥造乱,命令老十七,邬思道那帮人听他的带着王府护卫杀回去,因为他知道,从来夺路杀出畅春园那一刻,他就不能回头了,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必须死,因为不论老四老八或老十四谁当皇帝,都可能把造乱的罪名给他背,所以他只能冲进去大杀四方,把罪名推翻老八和宣读遗诏的隆科多身上,老四也必须‘死于老八老九老十’之手,当然这些人肯定也就‘死于乱军之中’了,说不定弘时弘历都得在‘战斗中牺牲’,然后留下老三‘作证’,张廷玉那些人作证,再一纸诏书让老十四回京。。。


小山村的狼哥


这个问题,在正史当中肯定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我觉得有此一问必然是在看了电视剧《雍正王朝》之后。

所以,只能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这个答案就是:

——假如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那么雍正有极大的可能要通过政变夺位。

但是这个“政变”和“造反”不是一个性质,因为说到底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是爱新觉罗皇族内部的争斗,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造反”。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直到康熙驾崩之前,谁也不知道皇位继承人究竟是谁,同时也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位皇子都有可能继承皇位,这是发生政变的基本条件。事实上,所有认为自己有继位的可能的皇子,都做了“继位不成就夺位”的准备,四阿哥胤禛也不例外。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晚年的康熙对越演越烈的夺嫡之争搞得焦头烂额,不胜其扰,最终这位老皇帝宣布不再册立太子,改为遗诏传位。康熙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来平息“夺嫡之争”带来的朝廷政局的混乱和皇子们的争斗——我不立太子了,你们也就别争了,等我死了你们就知道谁是继承人了。

但康熙的这个决定却是起到了另外一个效果,那就是表面上看,皇子们不再为太子之位争夺的“你死我活”,但是暗地里争夺“继位资格”的斗争却更加的残酷和激烈,并且这种斗争已经超出“争和斗”的范畴而变成了“抢和夺”。

如果说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诸皇子们只要是通过“竞争”的手段争取压倒对手得到康熙的认可的话,那么在康熙宣布不册立太子改为遗诏传位的时候,储君之位的竞争,就变成了如何在皇位继承上“抢的先机”的“争夺战”。

正如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邬思道向雍正指出的那样:如果手里没有兵权,就是遗诏传位给给你,你也未必坐得稳,如果实现做好各种准备,掌握兵权,那么即使遗诏传位给别的皇子,到时候“局面翻转也未必可知”。

邬思道的分析实在是一针见血,他在康熙改变传位规则的决定当中敏锐的判断出,这样的皇位传承,极大可能造成“夺位甚至篡位”的局面。

自从康熙宣布不再册立太子之后,谁是康熙默认的“皇位继承人”就是一个整个朝野都在猜测的问题。但是从当时的局面来看,有能力或有实力继位的皇子其实并不多,范围最大的可能,无非是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其他的阿哥们,要么是提前出局(比如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要么就是这几位阿哥的铁杆追随者,比如九阿哥十阿哥就是八阿哥胤禩的追随者,而十三阿哥胤祥则是四阿哥胤禛的追随者。

但是从实力来看,八阿哥胤禩,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的实力最强,其中,八阿哥胤禩在朝廷官员当中威望最高,支持率也最高;十四阿哥胤禵则是康熙欽封大将军王,手握二十万大军,有绝对的兵权;而四阿哥胤禛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他唯一的优势似乎就是“康熙的欣赏和赞许”,这个优势很莫能两可。

这三位有希望获得皇位的皇子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其中最没智商的要数十四阿哥胤禵,这个在皇子中有着出色军事才能的“阿哥将军”,在这个关键时刻居然还有和他原先的同盟八阿哥胤禩再次结成联盟的想法,还打算和八阿哥胤禩“里应外合”。在他看来,他的那个“先和八阿哥胤禩联手控制住京城内外的局面,然后自己带二十万大军直逼北京依仗军权夺得皇帝位”的自以为聪明的“计谋”,其实是真的“自作聪明”。

粘上毛比猴还精的八阿哥胤禩瞬间就判断出了他的这个十四弟的真正意图,然后迅速的做出了停止与十四阿哥胤禵的正面接触——不和这个远在天边的还做着“登基美梦”的大将军王玩了。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就够了。

八阿哥胤禩心里很清楚,尽管自己有八爷党做后盾,朝野威望都很高,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软肋,那就是越来越不受康熙老爷子的待见。以他的判断,康熙很有可能是把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或十四阿哥胤禵这亲兄弟俩当中的一个,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只要康熙驾崩钱没有奉诏回京或者康熙突然死了无法招十四阿哥胤禵进京,那么就算是遗诏传位给他,只要控制住京城,皇帝位还会有变数。

在准备政变夺取皇位问题上,八阿哥胤禩动手要比四阿哥胤禛早,但是最终还是输给四阿哥胤禛,说明这个八阿哥胤禩判断能力也是一流,但是其执行能力的确太次。

八阿哥胤禩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一旦遗诏传位对自己不利,就通过政变夺取皇位。为此他采取的手段就是控制京畿防务和京城内部的防务 ,简单的讲就是控制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同时收买负责京城内部防务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但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证明,八阿哥胤禩最大的软肋就是“盲目自信”和在盲目自信支配下的“自以为是”。做事不扎实,不彻底,不仔细。八阿哥胤禩失败从来不是判断失误,而是执行层面缕缕出现问题。

四阿哥胤禛的担心和八阿哥胤禩几乎完全相同。胤禛甚至因为对自己是否能够通过遗诏传位来得到皇位产生了相当的“悲观情绪”,他高度怀疑康熙默认的继承人是十四阿哥胤禵。

邬思道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康熙默认的继承人肯定不会是“死鹰事件”的当事人十四阿哥胤禵和八阿哥胤禩,极大的可能性是传位给四阿哥胤禛。

邬思道提醒胤禛注意的是,如果胤禛不做好事先准备的话,那么即使是康熙真的把皇位传给胤禛,那么他很有可能即使得到皇位也坐不稳。邬思道其实是在暗示,事到如今,夺位已经变成了“政变之争”。

胤禛的准备,除了为自己顺利登基做准备,还是包括了政变内容的。

邬思道的设想是,提前控制京畿防务的兵权,在康熙传位当天,无论是否顺利,都通过京郊两座大营的兵力,进入京城,封锁京城,遗诏如果真的是胤禛,那么一些列行动就是用于保障胤禛的顺利登基,镇压反对者,如果遗诏不是胤禛,那么这个行动就立刻变成“政变夺权”。

这个其实已经就是一个“政变计划”,这个计划的实质,就是无论康熙是否传位给雍正,控制京畿防务,调兵控制京城内外的防务(封锁京城)的军事行动都会实施。

事实上,邬思道和胤禛不仅仅是不仅仅是这样规划也是这样执行。十三阿哥胤祥此时正在被圈禁,但是胤禛通过胤祥得到了一批可以参与政变行动的京郊两大营的军官名单,这些军官都是十三阿哥胤祥的铁杆追随者。

在康熙弥留之际的当晚,康熙招所有的皇子进宫,胤禛进宫之前,安排了政变行动,在宫外指挥政变的就是他的师爷邬思道,并且胤禛把自己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交给了邬思道。

胤禛交给邬思道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其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邬思道利用这个调动了五路兵马名义上是保护胤禛的府邸和家眷,但是这互不节制的五路兵马在胤禛在宫内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是政变的主力军。

胤禛在得到康熙口头传位的旨意之后,第一时间命张五哥立刻释放十三阿哥胤祥,并让胤祥立即赶往丰台大营用康熙皇帝的“金牌”解决掉了还在等八阿哥胤禩的消息和命令的丰台大营主将成文运,仅就这一点来讲,八阿哥胤禩的手段和四阿哥胤禛相比就差很多。

事实上,让雍正在康熙驾崩当晚顺利继位的核心保证,并非那个隆科多宣读的那个“传位遗诏”,而是十三阿哥手中的“兵权”。同样可以想象,当隆科多宣读的遗诏继承人不是胤禛的话,邬思道依然会在约定的时间用胤禛的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释放十三阿哥,并同样用钦差大臣的关防大印控制京畿防务,邬思道所调的五路人马就是在京城内部取代隆科多的后备力量。

所以,就继承皇位这个问题上,胤禛的准备要比八阿哥胤禩充分很多,并且是真正的志在必得,同时胤禛把继位的保障寄托在“夺取兵权政变”的基础上,对于遗诏是否有利于自己,其实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胤禛继位过程当中的这些安排和表现,给“雍正篡位”的说法多少还是提供了一些“口实”。这也是雍正继位的代价。


步武堂


康熙不会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不会造反。因为数年来,雍正一直和康熙进行较默契的传位配合,尤其是最后雍正有些糊涂,怀疑,直到邬先生点破后,雍正才会恍然大悟。老十三和年羹尧都是康熙留给雍正的干将,老八只有在雍正没有用这两人时,或者他们俩都基本上废了时,才会逼宫。


浩浩和汤汤


关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因在其他题回答过,此处就不重复。满清和汉人朝廷看似统治制度差不多,但其实天差地远,若是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雍正不会也没有能力造反,其中的原因与满人制度有关。



自顺治继位,满清免于一场军变夺权之后,就杜绝了皇子依靠兵变上位的渠道。满汉不同在于皇帝除了是满清的皇帝,还是满人的大汗。皇帝只能由上一任皇帝定,而皇帝掌管着八旗中的上三旗,其余五旗旗主都是代代相传,雍正手上只有怡亲王、科隆多和年羹尧可用,但对于夺位根本就没有任何帮助。

隆科多

隆科多是康熙晚年的步军统领,康熙时长敲打科隆多要做一个只忠于皇帝的孤臣,但隆科多与多位皇子都有私交,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物,一旦雍正无法继承皇位,隆科多必投新主。就算隆科多忠于雍正,新皇也会换上自己信任的步军统领,雍正无法借力隆科多。

年羹尧

年羹尧虽然为抚远大将军,但并非旗主,且远在边关,无诏不得进京,就算年羹尧再怎样的支持雍正,凭他一个抬旗的汉人,没有皇帝的支持,根本就翻不起浪花来。雍正朝虽然雍正给了年羹尧极大的权力,让他在西北建立了小朝廷,但皇帝要诛他,他仍然没有任何反抗之力。对于铁桶的满清来说,汉人随时可弃,年羹尧看似善战,但只对登基后的雍正有用。




怡亲王胤祥

康熙晚年怡亲王一直在养病,手上无职无权,就算他想助雍正,也是心有力而气不足,且怡亲王到底是满人的亲王,支持雍正夺嫡是为了满清的江山,若雍正夺嫡失败,怡亲王也不会拿满清的江山做赌注,支持雍正造反。


咸丰事例

道光年间,恭亲王贤德,咸丰无才,且还是一个满脸麻子的残废,道光属意的继承人选一直是恭亲王,然而道光在将死之际,突然改变心意立咸丰为继任皇帝,满清权贵尽皆从之,恭亲王也只能淡然接受这个结果,没有任何过激行为,就是因为在满清,权贵只会支持皇帝的选择,而没有权贵的支持,任你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俯首认命。

总结:纵观满清近300年的历史,自豪格与多尔衮拥立顺治为帝之后,满清的皇位继承一直都不曾有过兵变夺权的可能,雍正作为满清排名靠前的智者,也不会做如此不智之事,只能说满人制度,剥夺了汉人插手皇权的可能性,而满人,不会反对自己的大汗。



达达说历史


肯定会造反,因为他不造反就会被其他人杀死,况且他有造反的资本。

首先,他在康熙驾崩前兼任着领侍卫内大臣,他掌管着禁宫的一切防卫事物,包括人员调动等,看似几千人没什么大不了的,实则这些人都是万里挑一,以一敌百的人物,万一不传位给他,他就可以发动政变。



其次,他的死党老十三从小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九门等很多将领都是他使出来的,到时候他振臂一挥,肯定会应者如云,到那时候他和雍正内外呼应,肯定会造反成功。



这时候有人就会说,隆科多是个投机分子,康熙传位给谁他就会向着谁,这就大错特错了,他会看谁的势力大,他才会向着谁,十三爷的魅力这么大,跟随的人这么多,他才不敢触这个霉头呢。



所以综上所述,雍正肯定会造反的。


老湖侃历史


造反,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赢就赢得盆满钵满,输就输得一败涂地。像四爷如此心机深沉的人物,就算真的夺嫡失败,那他也不会造反,选择一条死路、绝路来走。

不过他也有不少后路可走,我认为至少有两条,四爷可是从来都不会做孤注一掷的事的。

第一条路:继续支持新主

在两次废太子后,四爷也正式加入了夺嫡之争,但他和“八爷党”收买人心的做法不同,四爷是在朝廷多做实事,少结党羽;在家潜心修佛,不问外事;对父亲多表孝心,建寺歌颂;对兄弟关怀备至,不靠不拉。四爷自诩“天下第一闲人”,只做事,不结党。这也是为什么在夺嫡最激烈的时候,各党派都会忽略了这个“闲人”的原因。

四爷用的是韬光养晦之策,他和兄弟们的关系其实并不是电视剧和文学作品里那样的水火不容,反倒是和几个兄弟都处的不错,太子被废的时候他和胤禟上表求情,而九爷胤禟一直都想拉拢这位四哥,但四爷都不置可否。这也是他给自己留的后路之一,因为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这两人都是老九胤禟的投资目标和支持对象,所以四爷和胤禟既保持着联系,又不过度渗入“八爷党”的核心,所以最后不管上位的是谁,他都可以稳坐钓鱼台。

四爷第一条后路就是继续扶持新主,因为他一向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手下无人无兵,就算造反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四爷第二条后路:退守台湾

别以为这是内战时期才有的策略,早在明朝灭亡,郑成功就采取了退保台湾的方法,和清朝死磕了十几年。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设置台湾府,加强台湾的经济建设,宝岛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就愈加紧密了。

而雍王府中第一谋士戴铎早在夺嫡开始时就看中了台湾这块宝地,他在给四爷的上书中说数十条建议,教他“不争以争”,“谦恭做人、高调做事”,“从皇帝着眼处入手”,“提拔家奴心腹,将其安排或在内为阁部九卿,或在外为督抚提督”,“经营台湾,以为退路”。总结为《戴铎十启》,是整个“四爷党”的夺嫡方针。

在十四阿哥胤禵受命为“大将军王”时,戴铎在表中建议四爷安排自己做台湾道,总揽台湾钱粮兵马,为主子开创一个后守之地。万一夺嫡不成,则退守台湾,或远离朝廷、安度余生,或割据一方,成郑王故事。

四爷的第二条后路就是退守台湾,虽然他是否决了戴铎的建议,但很难保证他不会安排别人去任台湾道。尤其是夺嫡失败后,四爷要是不想在朝廷里受气的话,那台湾也是个很好的去处。

所以就算四爷夺嫡失败,但他也不会造反,不会做“自绝于祖宗”的事,他的后路多着呢!干嘛去选一条一定会失败的造反之路呢?


一贰一橙


肯定会造反。以清君侧之名进行起兵造反,以便夺取大清帝国皇帝宝座,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无路可走。

造反的资本在哪里,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我们试着去分析几个关键性人物:

一、几个关键性人物登场

1.九门提督隆科多,这决定是否能登顶最后一步

隆科多作为清康熙年间九门提督,掌控京城护卫,就相当于内卫部队,禁军统领。只是一直中立的隆科多为什么最后选择雍正呢?背叛康熙大帝,却也不投靠八阿哥党呢?因为康熙没有把隆科多父亲佟国维世袭一等公的爵位封给隆科多,使得隆科多怀恨在心,最终在康熙大帝临终前,倒向雍正皇帝。最主要的是他跟八阿哥党中九阿哥,十阿哥都有仇恨,因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因为举荐八阿哥为太子一事被康熙帝训斥并失势养老在家。即使十四阿哥允禵称帝,但九门提督隆科多投降四阿哥雍正,共同举兵攻打皇宫,把十四阿哥允禵囚禁,夺取金牌令箭把十三阿哥允祥释放。并且会把八阿哥党的所有成员全部缉拿下狱甚至斩杀不留。

2.十三阿哥允祥,控制丰台大营,保证皇位稳固

康熙四十七年之后,十三阿哥允祥就被圈禁了。在雍正需要起兵造反之时,肯定第一要解救的对象。因为在雍正与邬思道谈论十三阿哥在军队的影响程度,整整列出一大串名单,而且十三阿哥不管在文臣武将中都有着比八阿哥不相上下的名声。

清朝八旗兵制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在十三阿哥封为领侍卫大臣,统领皇城郎卫三旗子弟兵。

当时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是八阿哥党的心腹,那时候可能已经起兵勤王到京城以防四阿哥雍正的叛乱。危难之际,只有十三阿哥允祥拿着金牌令箭与率领京营八旗子弟兵到丰台大营行军途中进行冒险拦截,通过晓知大义把召唤原来自己在军队的心腹站到自己这边,进一步把八阿哥党主要成员的脑袋全部丢到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面前,以“起兵谋乱”极大罪行方式扣到原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身上,最后斩杀祭旗,最后“进京勤王”方式,进而控制住丰台大营的2万余人的军队,彻底消除对雍正皇帝新君皇位的隐患。

3.年羹尧,控制西北军队的关键人物

在西北地区还有一支军队是由雍正的奴才年羹尧率领,直接可以进京勤王。因为十四阿哥回京登基之时,不可能把军队带回京城附近驻扎。年羹尧得到雍正的密令之后,直接率兵控制西北军营,斩杀掉十四阿哥的手下心腹,进而控制这支西北军,以防新君上位造反的隐患。

当然从雍正皇帝造反那一刻,就是这几个关键人物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只要失去其中一环都是失败,甚至让整个大清帝国陷入战火纷飞的时期。

4.雍正皇帝,才是这场赛事的主角

在造反计划谋划及上演之时,雍正皇帝才是这场戏的主角,他是否能够坚定迈出这一步,迈出这一步之后,他就能坚定为了皇权最顶端进行血溅四方,杀兄害弟这样的行为,甚至大清洗的残杀,确保皇权最终胜利。按照雍正皇帝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尤其对自己兄弟及功臣的行为,能够验证出这样的结果。

他造反必然能够成功,因为他不得不如此做,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没有所谓的太平王爷善终,最好的结局就是圈禁到死。

当然这也仅仅是假如,个人的猜想与论证。真实的历史是雍正得大统,延国祚,造康乾盛世的舵手,是一位勤奋而了不起的好皇帝。


历史伴读小二


康熙驾崩时,若不传位给雍正,雍正会造反吗?为什么?

在《康熙大帝》里,在太子两立两废之后,在八阿哥被佟国维马齐率领大臣向康熙举荐议立太子被拒绝后,这两个人被排出未来继承皇位人选之列了!接下来,康熙大帝的安排,几乎是特意为雍正登基作准备了!作为雍正的谋士邬思道在运筹帷幄,已经把康熙的底牌猜到了也猜对了,还用费什么周折去造反!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对雍正的历练,就是一个做皇上应该处理的朝中大事!

到了康熙晚年,儿子们夺嫡的地步已经到了手足相残图穷匕见!

这些康熙当然清清楚楚!所以为了磨合十三阿哥的性子,就找个理由把他圈禁!是保护他不被老对手八阿哥使伴子下了狠手!同时,让老四一心一意去把工作做好!不然老十三惹出乱子,老四分身无术!这一点就明显把未来皇位人选的天平倾斜到雍正这边,邬思道也判断到了!

接下来,锁拿重臣入狱,或者是流放。邬思道也看得清清楚楚!就是雍正的担忧,邬思道也解释得清清楚楚!

这个时候,雍正一个人负责多个部门工作——刑部,户部,吏部,配合老十四所有征战的军需,几乎是事无巨细!这些工作就是一个做皇上的大思维!康熙看得清清楚楚!也就相信自己的决断——老四才是新君的最佳人选!



二,人事的安排,全部是为雍正登基铺路!

大家看到,康熙大帝身边的侍卫张五哥,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当年十三阿哥救下来贩盐的那个!他非常的感谢十三爷的救命之恩!

当康熙自知属于自己时日不多了,就交待自己的金牌令箭放在哪里,仅仅是告诉了张五哥一个人!而且,康熙还嘱咐张五哥,到时把这金牌令箭亲自交给雍正!当然,雍正在邬思道的提醒下,拿到了金牌令箭第一时间放出十三阿哥,就是为了去控制对皇宫至关重要的丰台大营!

而且,邬思道从雍正反馈康熙的身体状况看,也判断康熙时日不多,就叫雍正把王府上下家丁全部布署了:弘时弘历干什么,性音文觉和尚干什么……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只待一声令下!

其实,这就是康熙和邬思道通过了雍正形成了一种默契!康熙当然知道雍正后面的高人!只是彼此暗中配合进行了!



由此可见:雍正继位几乎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哪用去造反啊!就是有一些小波折,也做好了预条到时执行就是了!不得不说,康熙跟邬思道的默契还真的是了得!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