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

是瓜不是菜


小编在苏州,有时候听广播学苏州话,苏州话问你贵姓怎么说,叫“陆顾”。原因是以前陆家和顾家都是江南的世家大族,问你姓陆还是姓顾,实际上是在尊重你,相当于说“你贵姓”。江南地区世家大族的影响就是这么牛。



孙权的东吴政权就是建立在孙氏以军力强行压服江南大家族的基础上,孙氏在东吴的统治远没有我们今天看起来这样稳固。

孙氏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和江东大家族产生了严重的摩擦,孙策人称“小霸王”真正的人如其名,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作风强硬,杀戮众多,特别对于拒绝合作的江东大族,没有折节下士的风度,对于他们基本上都是能打就打,打不服就杀,在攻打庐江郡的过程中逼死了在江东地区德高望重的士族领袖陆康并杀死了陆家宗族数百人,激起了江东大族的强烈不满。江东地区的世家子弟,如盛宪、周昕、王晟、邹他、钱桐、高岱等大族也先后遭到孙策的迫害甚至杀害。面对孙策的高压政策,江东地区最著名的世家大族,陆氏、顾氏、朱氏以及张氏采取了观望又敌对的态度。


但是当时天下已乱,汉末朝廷已经难以在江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江东外有豪强觊觎,内有山越等外族叛乱,这种局势对于世家大族而言也非常不利,而孙策的出现从客观上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但孙氏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之间这种看似相安无事的平衡局面是没有基础的,只要孙氏失去军事优势,孙氏在江东的统治也会随即灰飞烟灭,最后小霸王死于刺客之手,临死前传位于孙权临终遗言非常明确:“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其实孙策也觉察到孙氏要想在江东坐稳江山就必须和江东大族和解,孙权的优势就在于能礼贤下士,收拢人心。

自孙权坐镇江东,江东大族的势力在孙氏政权里逐渐抬头,陆逊,顾雍,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徐盛、顾邵等士族子弟被启用,张昭,顾雍,陆逊先后为相。




之所以题主会说孙权晚年昏聩,主要是指孙权在立储问题上左右摇摆导致两子被杀,名臣陆逊等遭到牵连。

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孙权晚年的储位之争,你会发现太子一派的支持者主要是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世家大族,特别是江东士族大都支持太子,在孙权眼中,江东士族和太子的联合时刻都有抢班夺权,取自己而代之的实力,因此他必须扶持鲁王,平衡太子势力,结果支持鲁王的大都是出身不高的孙家旧臣例如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

太子之争发展为世家大族与孙氏寒门旧臣的党争,也许这是孙权计划好的,利用两派内斗,削弱两派实力趁势扩大皇权,也许孙权也是无意造成这种可能导致政权分裂的内斗,但是他坐收渔人之力,扩大皇权。因此,晚年的孙权根本不是昏聩,他只是在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利,同时打击在孙氏政权里大放异彩的江东世家大族,特别是顾家和陆家。


醉美木渎


主要原因是太子孙登突然病死。

孙权晚年,昏聩不堪,主要因为培养了十多年的太子突然死了,孙权不得不从儿子里面找新的太子,此时由于孙权大女儿孙鲁班的搅动,导致后宫腥风血雨,非常的惨烈。

有人说,不就是立太子吗,孙权那么多儿子,重新立一个就是了,有什么难的?

非也!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企业,董事长辛辛苦苦培养一个儿子做接班人,培养了十几年,突然儿子死了,这十几年就白费了,帮他建立的班底也白费了,重新找接班人,一没经验,二没人脉,何其难也!

孙权就面临这种窘境,以至于后宫大乱。

(1)故太子孙登。

孙登是孙权长子,229年被立为太子,孙权培养他整整12年,但是,在241年,孙登突然病死了。

孙权当时已经60岁了,想象一下,一个年迈的老皇帝,辛辛苦苦培养了十几年的接班人突然死了,一切要重新开始,怎么能不令他心神大乱呢?

(2)第二任太子孙和。

孙和是孙权的三子,也是当时活着的最大的儿子(两个哥哥均病死),因此孙权把他立为太子。

但是,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一直和孙和的生母王夫人有仇恨,天天在孙权那里给他母子穿小鞋,某次诋毁王夫人之后,王夫人遭到孙权责骂,郁闷而死。

孙和也在孙鲁班的不断诋毁之下,做了8年太子被废掉,并在三年后被孙鲁班的情夫孙峻杀死。

(3)差点当上太子的孙霸。

孙权很喜欢四子孙霸,在立孙和为太子的同时,又加封孙霸,让他的待遇和太子孙和一样,吴国大臣们就此站队,分别拥护孙和或者孙霸,出现了吴国的太子之争。

孙权为什么立孙和为太子,又加封孙霸?

是年老昏聩还是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的可能性更多。

孙鲁班本来想拥护孙霸当太子,不过孙权的二公主孙鲁育不同意,孙鲁班见孙权宠爱七子孙亮,就改为拥立孙亮。

孙和被废之后,孙霸亦被孙权赐死。

(4)第三任太子孙亮。

孙亮是孙权的第七子,母子都很受孙权宠爱,他出生的时候,孙权已经62岁了,因此受到孙权的喜爱。

250年,孙亮被立为太子,时年8岁,两年后,孙权去世,孙亮即位。

因此,孙权晚年为什么成了昏君,原因是:

①辛苦培养的太子突然死亡。

②重新选立太子,出现宫斗。

③长女孙鲁班起到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


师明礼


孙权并不是晚年才变得刻薄多疑,残忍好杀。他从来都是如此,只不过早年间打天下,要笼络人心,不得已才装的人模狗样、宽宏大量。

有几件事情可以证明。


第一是周瑜之死。

赤壁大战之后两年,公元210年,年仅35岁的周瑜暴毙而亡。这个事情非常蹊跷。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就是孙权下的手,但有一些侧面证据。

周瑜想要攻打益州,专程去觐见孙权。孙权表面上答应,交口称赞。背地里,却试探刘备,让刘备评价周瑜。刘备说周瑜精明强干,气度恢弘,时间长了肯定不会屈居人下!

孙权有没有听刘备的话呢?恐怕是听了。因为周瑜见了孙权以后,回去没多久就突然病逝了。让人不能不有所联想。

为什么孙权要害周瑜

因为周瑜之才,胜过孙权十倍。周瑜的功劳又太大,整个江东,是周瑜和孙策两个打下来的。赤壁之战,是周瑜打赢的。但是周瑜的官职却非常小,只是一个偏将军、南郡太守。这不是扯淡么?

周瑜老老实实镇守南郡,孙权或许还能容忍。偏偏他要去打益州。益州易守难攻,占领益州之后,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到时候他孙权也无可奈何。


所以,孙权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害死了周瑜。

第二个例子是鲁肃

鲁肃是大忠臣,对孙权忠心耿耿。在赤壁之战的危难关头,坚定的支持孙权。结果怎么样?孙权表面上褒奖他,暗地里对他十分不满。

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对一个老功臣,发出这样的评价,简直混蛋。

可见孙权一贯心胸狭隘。年轻的时候要打天下,用人之际,不得不假装宽容。老了以后,就暴露了本性。


上将嗳福斯


孙权,生于182年,卒于252年,享寿71岁。

人活七十古来稀,这是唐朝杜甫的诗句,孙权在三国时期能够活过七十岁,已经很长寿了,但长寿也带来一个问题,他执政时间太长了,从200年接掌江东到去世,孙权执政53年,这在我国历史上都是排得上号的。

我们常说老糊涂,人老了会不会糊涂?显然是会的,尤其是坐在最高位置久了的人,因为他们脱离底层太久,很容易走向极度利己的方向。

算算那些在位超过四十年的皇帝,如汉武帝、唐玄宗、嘉靖帝、万历帝、康熙帝、乾隆帝,有谁是善始善终的呢?即便是被魏征劝谏的唐太宗,再多活几年也不知成了什样子。

孙权的能力非凡,这一点不需要否认,年幼时他随四处漂泊,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十九岁更是面临兄长去世,自己执掌江东的艰难局面。

孙权撑过了前半生的种种危难,使得东吴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最终称帝成为三国之一,但在孙权六十岁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炸响,太子孙登死了。

正始二年(241年),三十三岁的太子孙登病逝。在此之前,他已经做了二十一年的太子了,孙权为了培养他,可谓煞费苦心,现如今说没就没了,对于孙权的打击可谓是无比巨大的。

对于太子的人才储备、关系奠基都是众多帝王所重视的事,孙权给孙登选的老师是元老张昭,给孙登安排的陪读人员都是当时重臣的子嗣,将来也将成为孙登的左膀右臂。

孙权称帝后,还注重培养孙登的军务政务能力,在朝廷逐步代行君权,几乎就等着孙权上天了。

然而,孙登却先上天了,这就给孙权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选谁当太子?

太子是独一份的,孙权在确立孙登的地位后,一直着重培养他,其他儿子就没那么顾得上,再加上朝野归心,其他儿子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可孙登一死,大家的心思就上来了。

同样的难题后来也摆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他选择传位给孙子,并在闭眼前掀起了一场场滔天血雨,凡是可能造成威胁的,全部被他杀尽了。从这一点看,朱元璋是非常支持孙子的,但孙权却并不坚定支持某一个儿子。

孙登去世后一年,孙权以孙和为太子,可能是因为孙和年纪最大,不过孙和的同胞弟弟孙霸获得了跟他一样的地位,两人同时设立官署,委派官员,除了名分,几无差别,孙权这是在鼓励两人相争。

也有大臣劝谏孙权,但孙权没听,而大臣们很自然开始站队,开始激励的政治斗争,孙权想要制止,却毫无效果。

另一方面,孙权的女儿全公主孙鲁班跟孙和杠上了,为了搞掉孙和,孙鲁班跑到父亲面前搬弄是非。

当时孙和被孙权派到设在长沙的孙策庙中祈祷,孙和岳父就住在孙策庙附近,就叫女婿到家里坐坐,两人说了什么不得而知,反而孙鲁班转述给孙权的就是两人在商量后事,孙权身后的事!

老年人最忌讳谈死,孙权听后大怒,对孙和愈发冷淡。另一边,孙霸就开心坏了,大好时机啊,赶紧指示亲信们一起说太子的坏话,孙权对太子孙和更加不满。

不过双方还在争斗,孙权也越加厌烦,最终在孙鲁班的建议下,他把两个儿子全搞了幽禁孙和,赐死孙霸,立孙亮为太子,并由此引发之后孙吴的一系列问题。


平沙趣说历史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孙权,三国东吴最杰出的领导人,他忍辱负重,“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而,就这样一个人,晚年却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昏君,这是为何?

事实上,不仅是孙权,回顾两千年封建帝王史,年老昏庸几乎是所有帝王的标配。有人说,这是因为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太久了,太寂寞了,前半生整天防备他人,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到了晚年,随着精力大不如以前,昏庸局面就出现了。

古时候的封建王朝,想要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那么皇帝就一定要是一个明君。但是如果皇帝昏庸,不但不能使国家强盛,甚至就连国家都有可能灭亡。而三国时期的孙权年少即位,能在乱世之中立足,并且将东吴发展成为三国之一,可以算的上一个明君,但是孙权的晚期,变得多疑,还杀死了很多有才能的人,间接导致了东吴的灭亡。那么本来是一代明君的孙权,晚年经历了什么变得昏庸呢?

孙家世代雄踞江南,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孙坚和孙策两人经过一番努力,在江南建立了自己事业。但是孙坚和孙策接连去世,两人打下的江山就落到了虚岁才十九岁的孙权手上。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却很有抱负,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知人善用上,他前后招揽了周瑜鲁肃等人,这些人的到来,使得东吴的实力逐渐变得强大,东吴在孙权手上,也超过了父亲和哥哥在位的时候。

在刘备和曹丕相继称帝之后,孙权也脱离曹魏,在自己建立的武昌城登基为皇帝,建立了吴国,至此三国鼎力的局势正式成型,这一年孙权已经48岁了,孙权已经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睿智的开国之君。

做了皇帝之后,自然就要立太子,孙权在登基的第一天,就将自己的长子孙登立为了太子。这个孙登很有才华,也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候选人,他经常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议,孙权采纳之后也发现这些建议确实是正确的,于是就对他十分看重,准备将东吴的重任交到他的手上。不幸的是,孙登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就在他死前还在给孙权提建议,也是因为这样,孙登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以至于在以后很多年,只要提到孙登,孙权就会泪流不止。

孙登死后,孙权好像受到了打击,性情大变。他看到了生老病死,也开始寻找长生不老之术,甚至学着秦始皇出海寻仙,每一次动辄花费巨万,加上还要对外作战,这就导致东吴赋税加重,百姓的负担越来越沉重。加上因为立新太子,孙权还将自己的儿子孙霸处死,最终选择了年幼的孙亮为太子,而孙亮的生母就得以参政,这就直接导致东吴的衰落。

孙权晚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知人善用的本事了,有才能的陆逊和陆抗是东吴的肱骨之臣,但是不受孙权的喜爱,甚至还险些丧命,因此朝臣们不敢随便提意见,甚至就连重臣陆逊因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被孙权责骂,甚至还怀疑他想谋反,导致东吴能臣陆逊忧伤过度而死。相对陆逊不受信任,辽东的公孙渊则一直在东吴和曹魏之间游离,而孙权执意相信他,导致了被公孙渊欺骗,还一意孤行的发动战争,最终使得东吴损失惨重。

其实孙权的变化不是特殊的,历史上有很多早年英明晚年昏庸的皇帝,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这些皇帝都是很好的例子。因为刚刚得到权利的时候,皇帝们都想成就一番事业,在事业有成之后,皇帝们就觉得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就开始享受权利了,所以人都是一样的,在前期辛苦得到成果之后,在晚年就要享受了,所以说皇帝也是人,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

晚年的孙权,可以说是运气背到家了,北伐无一次成功并且在立储的问题上也是昏招不断。

由于太子孙登的离世,使得东吴的太子之位悬空,孙权三儿子孙和接任太子之位后,并没有平息储君之争,鲁王孙霸积极的参与到储君之位的争夺当中。

朝中势力也因此分成两大派,目睹了这一切的孙权,将孙和、孙霸都处死,重新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孙亮尚且年幼,东吴出现了诸葛恪、孙峻、孙綝先后专权的局面。在这之后一场场宫廷政变将本就弱小的孙吴推向了深渊,最后在孙皓的手中,孙吴彻底被司马炎击败。











Zh上善若水W


纵横年少的时候特别喜欢《三国演义》,经常在英语课上读三国,也因此多次被找家长,回想这些年,大学英语四级222分,现在天天解读三国历史,也当真是没谁了。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的笔墨很多,但是关于孙权的并不多,小学时候一直以为孙权是个垃圾,完全是凭借其父亲和哥哥的根基,坐镇江东。

其实,不然,后来在语文书中看到了《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他劝吕蒙读书,使得吕蒙在孙权的影响下,也喜欢看兵书、学习,成为东吴名将,由此再也不敢小窥孙权这个人物。

曹操为何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江东政权草创于孙坚,发展于孙策,却最终鼎盛于孙权手中,孙权的哥哥号称江东小霸王,却被刺客刺杀,孙策主政的时候霸业难成,当时孙家在东吴的政权并不牢靠。

首先,孙氏家族不是世家大族,是江东一个寒族,孙氏家族发家于江西,所以江东的世家大族是不认可孙氏家族的,这是孙权面临的统治难题。

其次,孙权隔壁就是刘表,刘表有一大将叫黄祖,而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刘表的部下黄祖杀的,况且当时袁绍和曹操在打官渡之战,不论是谁胜谁败,矛头都会对准孙权,这对刚刚即位的孙权而言,实在是内忧外患。

年仅18岁的孙权就全面的接手了江东大权,对孙权而言,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当时能够帮助孙权的只有周瑜和张昭,孙权在两人面前放低姿态,诉诸自己的不易,两人决定帮助这个18岁的孩子。他们率先表明忠心,带头行礼。他们的表态具有重大意义,代表着与两人相关的集团会支持孙权,孙权这就有站稳脚跟的可能。 孙权他知人善用,重用吕蒙、周瑜、鲁肃,这些人物在当时都是忠义之士,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他们都会认真辅佐孙权,孙权早期的成就,离不开他当初任用贤才的战略眼光。

后来孙权起兵西进,收服甘宁,围剿了黄祖,同时为了在江东站稳脚跟,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溃了曹操军队,又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等等,这就足以看出孙权的果敢和智慧、知人善用,所以早期孙权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大的。

建安十八年,曹操再次起兵号称四十万南征孙权,两军在濡须口对峙月余,曹操望着孙权的军队,严肃整齐,自知无法打败孙权,因此心生感叹,说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后引兵北还。

从父亲、哥哥手中接过江东大权,并且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下,守住这份基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对孙权而言也是很不容易。 三国鼎立之际,孙权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即使是在波云诡谲的三国鼎立时期,孙权还能够冷静从容面对,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那为什么到了孙权晚年,他却成为了昏君呢?

首先,孙权年事已高,难免昏庸

主要原因是孙权年纪比较大了,很多事都稀里糊涂,孙权去世的时候已经71岁了,这在古代算是个长寿老人了,俗话说人是越老越糊涂,而孙权到死也是一直把握着东吴的政权。

让一个“老小孩”把握着一个国家的政权、并决策所有的大事小事,孙权难免有任性妄为的时候,所以,导致孙权做的决定也并不都是正确的,但是举国上下又不得不听命于孙权,所以孙权昏庸有他年纪大了的因素。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老年之后都会犯昏庸的毛病,就像唐玄宗一样,早期联合太平公主诛杀韦后集团,任用姚崇和宋璟为相,开创了“开元盛世”。晚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贪图享乐,极尽宠爱杨玉环,荒废国度,放任安禄山自由发展,最终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所以晚年皇帝会昏庸就像是历史必然一般。

其次,身陷夺嫡之争当中,没能妥善儿子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身为皇帝,必定多疑,孙权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他选择继承人上犹豫不决,导致孙权晚年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在太子孙登去世后,他选择立孙和为太子,但是他对孙和并不是很宠爱,相反宠爱鲁王孙霸,这不是有意激起两人争储么?

支持太子孙和的以陆逊为首,支持鲁王的以吕岱为首,孙权知道两人夺嫡、拉帮结派后,十分生气,最后孙权废掉太子,赐死鲁王,改立7岁的儿子孙亮为太子,结束了二宫之争。

其实我个人觉得二宫之争是孙权为了掣肘孙和与孙霸,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否则他不会给了一个人太子位,又疼爱另一个孩子。

再次,孙权手下的文臣武将相继去世

在这场夺嫡之争当中,孙权趁机打压位高权重的陆逊,我们知道陆逊跟随孙权40多年,一直忠心耿耿,为东吴政权的稳固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收复荆州之战,以及夷陵之战中,陆逊都有着极好的表现。

然而在夺嫡之争当中,本来想置身事外的陆逊,最终被牵连进来,触犯了孙权的忌讳,于是孙权就首先拿陆逊开刀,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到陆逊身上,陆逊最终因为忧伤过度去世。 其实在陆逊死之前,鲁肃、吕蒙都相继离世。强国都是靠人才,但是东吴一直在流失人才,等到陆逊死后,东吴彻底失去了活力,没有统一全国的可能性了。

最后,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孙权过于安逸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刘备先于自己去世,东吴疆域大致确定,政治环境相对平和,自己的前半生都在算计着过日子,没睡过安稳觉,三足鼎立的格局少了两个重要的人,孙权自然可以松懈下来了,享受帝王生活了,孙权也由此变得骄奢淫逸,丧失了原有的自我警惕意识。 就像鲶鱼效应一样,因为三足鼎立局面的存在,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一直存在,孙权为了生存会不停地筹谋规划、算计比较,但是一旦没有了生死存亡,鲶鱼效应就失去了意义,再也激活不了孙权的斗志,孙权领导的东吴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了生机与活力。 所以,俗话说“酒饱思淫欲”,没有紧迫的局势,再加上权利的高度集中,让孙权没有了早期的意气风发,晚期的孙权,也难逃昏庸的晚年。


史论纵横


其实孙权的患得患失感是从陆逊掌权之后才出现的!在孙权即位之后,由于他继承的是孙策的位置,在子与侄之间的选择就让孙权左右摇摆不定!出于私心,他肯定是要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的!但是他又担心孙策的子孙会因此不愤,然后威胁他的统治!所以,孙权一直打压孙策一脉的人。在一些重要职位之上也不给安排进去!害怕对方有非分之想!

但是陆逊就不同了!陆逊本是孙权挖掘出来的人才!陆逊跟孙氏结亲也是孙权做的!按理,孙权对陆逊应该绝对信任才对!但是这期间却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陆逊的妻子孙氏恰恰是孙策的女儿!这就变成一个很复杂的关系,孙权本是应该信任陆逊的,却又把一个最不被信任的人许给陆逊当了妻子!因此,孙权对陆逊是既信任又防备。到后来,信任逐渐消失,变成了纯防备!这也是后来陆逊郁郁而终的主因!

孙权对陆逊猜忌的延伸到往陆逊儿子的猜忌!陆逊仅仅只是娶了孙策的女儿,陆逊的儿子陆抗则完全就是孙氏血统,孙策的嫡亲外孙!尤其是陆抗的才能又比孙权自己的几个儿子强得多!这就使得孙权不得要为自己的脑残儿子除威胁,这种除威胁了防陆抗还防其他权臣!这便是孙权昏庸的开始!


优己


孙权才不糊涂呢。他在合肥当了多年经验包之后,终于认清了一个事实:敌人不在江对岸,而在自己身边。

他武德不充沛,并不是自己不行(其实就是),而是行政上掣肘太多,导致根本无法利出一孔,于是核心课题就变成了内部整合,打压世族大家。这些家伙虽然表面上是他的臣子,但账本上可没少记黑材料。什么孙伯符迷之死亡啦,赤壁投降派啦,合肥先撤兵啦,什么结党营私不听他指挥啦,一笔一笔在渣权看来都是血债,表明了他们就是阻碍他孙仲谋历史进步的敌人,为了拨乱反正为将来打算,他必须要杀鸡儆猴。

不过因为这方面经验不多,或者有些经验难以参照(他又不像曹刘那么能打),所以摸石头的过程中就难免摸到张昭陆逊了,人家连自己的儿子都舍得了,还能在乎这么点“弯路”么。


宇勋物联


孙权不仅是一世的英雄,还是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曹操这样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句是对孙权的夸赞,赞赏他的才能。

此句出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曹操在回程的路上,见吴军整肃,谓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除了有谋略以外,还是一个相当有内含的人,让曹操都能为之赞叹。

孙权年少时就突显了他的才能,十五岁就能广纳贤才,让他的哥哥孙策都有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少年时期的孙权处事果断,就已在东汉立足。

之后孙权果断与刘备合作共抗曹操,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后孙权又夺取了刘备的荆州,在此战役中,刘备大败,逃回白帝城。

为什么如此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一个人,为什么到了晚年会性情大变呢?还有了昏君之名。

  • 帝王的膨胀心态

对于孙权来说,他年少的时候,才智就突显了出来,他不仅有一定的心思谋略,还善用贤才,并且还特别会笼络他人。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成就他的原因,雄韬伟略无人能及,就是孙权,因此得“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他不仅谋略过人,胆识也是过人,先是和刘备合作大败了曹操,后又大败了刘备。刘备被迫逃回了白帝城,在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而曹操,则是在221年去世的。

对于孙权来说,失去了两个强敌,接下来该他一人独大了。就因如此,人都有这样一个通病,在得到一定的高位时,就会膨胀,孙权也不例外,因为自己处于高位,于是忘乎所以,不再谋划,因此对内做出的一些决断都偏离了正轨。这才有了晚期的孙权性情大变,给人的感觉成了昏君。

  • 长子孙登早卒

孙权的儿子当中,唯有长子孙登最得孙权的心,孙登秉承了孙权的性情,待民如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孙登画像)

他体恤百姓,百姓生活困苦,是他最为牵挂的事情。除了他的仁爱之心以外,他天资聪颖,这是被孙权喜爱的原因。在孙权被任命为吴王同年,孙登年仅十二岁,曾被封万户侯,当时的年幼的孙登却推辞了这个爵位,可见孙登行事果断的风格,是遗传了孙权。

于是同年,孙登正式被封为太子,是一个名至实归的太子。

真是天妒英才,像这样的好人,以及有才华的人,往往都比较命薄。孙登离世前,当了二十一年的太子,年仅三十三岁。

令人感到惋惜,于是这也成了孙权心里最大的痛点。孙登离世以后,无疑是给了孙权一记重大的打击。因此,之后的孙权行事风格会有很大差异,跟孙登的离世是有很大关系的。

  • 孙权错杀陆逊

陆逊对于孙权的大业,可以说功不可没,陆逊一生都在为孙权谋划,跟随孙权四十余载。陆逊此人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他不仅深谋远虑,对孙权更是忠正不阿。他的一生都在为孙权谋划,于是便有了”社稷之臣“的美名。

在孙权长子孙登逝世之后,孙权的三儿子孙和承袭了太子之位。

(孙和画像)

但鲁王孙霸不甘心,于是就有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战争,陆逊则跟一些大臣站在了孙和这一边,孙权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一个太子之位,就争的你死我活,就连自己最信任的陆逊都开始觅新主。

于是孙权对陆逊痛下杀手,之后没有了陆逊这个军师的辅佐,孙权的政权统治越来越乱。

(孙权剧照)

孙权的性情大变,跟这些事件是息息相关的,变动如此之大对孙权的打击十分严重。


大国布衣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当年曹操对孙权的评价。

孙权是英雄,是三国时代名君之一。然而,英雄未必一生都是英雄,名君善始未必能善终。当一个人握有无限的权力,久而久之,会滑下腐败、堕落的深渊。因为人不是机器,而是情绪的动物,人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研究历史时,发现人的复杂性,曾经英明的领袖,会变成嗜血狂魔,比如明代的朱元璋。据笔者研究,专制者越到老年,性格越发残忍,其中之原因,大概因为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而导致漠视别人的死亡。当他发现权力、富贵以及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在死神到来时变得一文不值时,更会嚣张地、肆无忌惮地在活着时享受权力的快感。当一个人渐渐苍老时,壮年时那种自信渐渐消磨掉,身体的羸弱容易怀疑别人有图谋不轨的企图,随之而来是疑神疑鬼。即便英明一世的汉武帝,晚年时也草木皆兵,屡兴大狱,处死自己的妻儿子女毫不动心,俨然已是人间魔王。

公元238年,即司马懿东征公孙渊的那年,孙权五十六岁,虽说不上老,却已经掌权达三十八年之久。或许是公孙渊的下场让他触目心惊,别看坐在台上风风光光,一旦风光不再,下场比谁都凄凉。孙权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相信权力,而不相信别人。独裁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经常不约而同地做出同一选择:加强特务机构,任用酷吏以威慑群臣。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原本不起眼的人物突然火箭般蹿起,成为东吴帝国人人畏惧的大神。此人名叫吕壹,官职是中书郎,这本不是级别特别高的官,孙权交给他一个新差事,叫“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什么意思呢?就是各级官府、州郡有监督权。这官权力有多大,光看名称是看不出来的。起初吕壹还比较老实,不敢太过分,后来他发现一个事实,这个机构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它刺探、掌握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这个机构,有点类似明代锦衣卫、民国的军统,论别级不一定很高,论实际权力则大得惊人。

很快,吕壹就尝到甜头。什么叫权力,能操纵别人生死就叫权力。吕壹精通法典,凡看不顺眼的人,他只要略施小计,引用法律条文发动巧妙的攻击,可以把无辜的说成有罪,把活的说成死的。几次打击报复后,吕壹更加胆大妄为,自以为是皇帝的猎犬,自然有咬人的权利。于是乎,大臣们最细小的过失,也经他的口传到孙权耳中,然后根据个人好恶添油加醋。

很快,朝廷被恐怖的氛围所笼罩。其实,孙权时代的特务机构与明代锦衣卫、东厂是不能相比的,只是东吴政治清明四十多年,忽然急转直下,没人能够适应。只有太子孙登还敢于进言几句,可是他哪里晓得父皇的内心世界,孙权一句也听不进去。连太子的话都没用,其他人只好闭紧嘴巴,不发表意见,远远望见吕壹,都不敢正面而视。

吕壹更加胆大妄为了。

江夏太守刁嘉与吕壹有隙,吕壹诬告刁嘉“谤讪国政”,就是诽谤、嘲讽国家政策。吕壹摸准孙权的性格,当了快四十年的领袖,“伟光正”的形象是要的,污蔑伟大领袖怎么行!孙权怒了,刁嘉果然“刁”,拿下,入狱严审。这一审不要紧,吕壹乘机扩大打击面,被株连者甚众。

江夏太守是地方大吏,侍中是朝中重臣,都轻而易举被吕壹构陷,还有谁能逃过其魔爪呢?很快,吕壹的目的竟然直指丞相顾雍。他暗地里收罗顾雍一些过失,秘密向孙权检举揭发。晚年的孙权对臣属防患心很强,大为震怒。关键时刻,黄门侍郎谢宏救了顾雍,他对吕壹说,顾雍若是倒了,潘浚必成丞相,而潘浚正是吕壹的眼中钉。

潘浚是东吴帝国重臣,与上大将军陆逊堪称是吴国的两大支柱。潘浚为人耿直,绝不逆来顺受。他与陆逊驻军于武昌,两人每每谈及吕壹乱政,无不痛心疾首,说到动情处往往泪流满面。

吕壹不死,东吴必乱。

一个计划在潘浚脑海里形成:进京面圣,扳倒吕壹。他上书请求入朝,目的是要当着孙权的面揭发吕壹的罪恶。潘浚回到首都建业后,令他倍感失望的是,连太子孙登的进言孙权都置之不理,儿子的话听不进去,会听他一个大臣的话么?行动超越语言。既然扯嘴皮子没用,那就真刀真枪地干吧!

潘浚要干什么呢?刺杀吕壹!

他摆下酒宴,大宴宾客,朝中文武大臣皆在邀请之列。他的计划,是在酒宴过程中,亲自刺杀吕壹,结果这个大特务的狗命。要知道吕壹现在是孙权身边的大红人,刺杀的后果可想而知。然而,为了国家的未来,潘浚已经没时间去理会后果,哪怕赔上身家性命,他也要为国除贼,为民除害。

然而,刺杀并没有成功。因为吕壹根本没去参加宴会。满朝的人都知道他对吕壹恨之入骨,吕壹怎么会不知。别看吕壹狐假虎威,其实很怕死,若一脚踏进潘浚家,恐怕是直着进去,横着出来。

对吕壹的倒行逆施最为抵制的是军方,眼看顾雍、陆逊、潘浚三人处境日益恶化,西陵督步骘上书皇帝孙权,认为三位大臣“志在竭诚,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他进一步指出,不应该由其他官员监视、考核他们,试想想,能力低的人如何考核能力高的,品格低的人如何评判品格高的?

孙权仍没有理会步骘,这种态度助长了吕壹的嚣张气焰。作为一个政坛上后起之秀,吕壹对国家没什么功勋可言,唯有依靠网罗罪状、屡兴大狱来刷自己的存在感。左将军朱据不幸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朱据案十分可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吕壹这名酷吏罗织罪状的手段。事情是由一笔钱款引发的:朱据的部曲有一笔三万钱的中央财政拔款,但是这笔款突然不翼而飞。吕壹怀疑朱据私吞这笔公款,但怀疑归怀疑,他没有确切证据,不好直接找朱据对质,便逮捕其手下的财务主管,严刑逼供。严刑的结果,没有逼出口供,倒把人给拷打致死。死几个人算什么,冷血动物吕壹没放在心上,把死者尸体扔出监狱。

与吕壹相比,朱据比较有人情味,看到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冤死,心里十分难过,便买了棺材,为他入殓下葬。没想到这竟然成为朱据的罪据,吕壹当即奏报皇帝孙权:朱据为主管厚葬,肯定是因为主管为他隐瞒贪污三万钱的事实。没有好处,你能做这好事吗?吕壹的逻辑,倒是代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逻辑,就像当下“扶老人”被反诬时,讹人的一方总说:“你要没撞,会这么好心去扶吗?”

这种逻辑看上去很可笑,可悲哀的是它有一定的市场。至少孙权看了后是认同的:对呀,你朱据厚葬嫌疑犯什么意思,莫非你才是背后主犯?查,给我狠狠地查!朱将军朱据现在才明白,自己能统率千军万马,可是一个小人就可以把他打翻在地了。怎么办?他百口莫辩,那三万钱怎么不翼而飞,他的确不知情,没找到那笔款,就没法洗去嫌疑。唉,他长叹一声,看来是免不了坐牢了,他索性搬出家门,铺了个草堆,画地为牢,听候定罪。

也算朱据运气不错,正当吕壹打算穷追猛打时,公款失踪案有了重大线索。典军吏刘助指证,这笔三万钱的公款乃是被工匠王遂以诈骗手段冒领,与朱据及左右亲信毫无关系。刘助的证据来得太及时了,不仅救了朱据一命,还揭露吕壹滥用刑法、草菅人命、构陷大臣的违法犯罪行为。

按理说,朱据这个案件所涉及的款项数额并不大,无须如此兴师动众。吕壹之所以想整垮朱据,不仅因为他是左将军,更在于他另一个身份:孙权的女婿。要是孙权女婿都成为自己的囚徒,谁还敢与自己作对呢?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次,吕壹的好运是走到尽头了。

吕壹得罪的人太多了,一时间,朝臣们群情激昂,弹劾这个大特务。孙权重用吕壹,是想通过特务机构达到控制群臣的目的,说白了,吕壹就是条走狗罢了。在中国历史上,酷吏的下场一般都不好,得势时呼风唤雨,失势时千夫所指、万民唾骂,皇帝先放出走狗咬咬人,让人畏惧,然后又宰几条狗以彰显恩德,这就叫恩威并施。

吕壹得罪的人太多,干的坏事也太多。审理吕壹案件的人,正是曾被他陷害过的丞相顾雍,这次难逃一死了。

大特务吕壹如一阵风,旋起旋灭。

然而,在大家拍手称快时,我们站在后世的角度回顾吕壹擅权的来龙去脉,可以清晰地发现吴国历史已然走到一个转折点。孙权已经从一代明君滑向暴虐的深渊,清明的政治将笼罩恐怖的阴影。这背后的原因,正是帝王权力无限制膨胀的结果,“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以孙权之贤,也不能幸免于此。

敢于触犯孙权的人,只有老家伙张昭。张昭病逝于公元236年,仅仅两年后,便出现吕壹乱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张昭对于东吴帝国的政治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孙权并不太喜欢张昭,但好歹一直记得他是母亲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这也是张昭敢于叫板孙权的底气所在。有张昭在,孙权总有所顾忌,不得为所欲为,这一点点限制是弥足珍贵的。连这点限制也没有,一代大帝孙权离暴君的日子也不远了。

在读了许多历史之后,笔者发现人是复杂善变的,人的道德在权力的冲击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在巨大权力面前仍保有一颗仁爱之心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且其中有些人只是因为死得早而已。“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倘若王莽死得早,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楷模;有人说,希特勒要是在1938年前死掉,他就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历史就是这么会开玩笑,从道德楷模到骗子,从民族英雄到民族罪人,其中的鸿沟并不如想象中的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