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如果活着,朱元璋会让他顺利继位吗?

秋媚读史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是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的同父异母兄长。



不过,这位未来大明皇帝却很不幸,还没坐上皇位就死了。如果他没死,朱元璋绝对会顺利让他继位的。

第一,他是大明王朝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在古代,上到帝位的继承,小到贫民家庭的家产的继承,都是老大得最多最好。而且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是儒家思想,自古就有“立长不立贤”的祖制。看以往的那些朝代,皇上立储哪个最先考虑的不是长子。那些立其他皇子为太子的,都会产生混乱,严重直接就灭国。


所以,当时朱元璋刚打下天下,国内有诸多不稳,这点可以从他大肆残杀开国功臣就可以知道,国外还有元朝残余势力在北方活动。这个时候如果还在皇位的继承上出现问题,大明王朝这个新生的国家肯定承受不起。

第二,朱标在诸王中威望高,朱元璋不会再考虑其他人

朱标,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已经被立为世子,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朱元璋对他也是寄予厚望,一直把他当作是继承人来培养。


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于自己的弟弟们也是十分关爱,他的弟弟们经常犯错,都是朱标在从中调停、求情,免于他们被朱元璋责罚,在诸王中威望最高。

第三,朱元璋相信朱标

朱标是中国历史上最被皇帝信任的太子,没有之一。朱元璋一建立大明王朝,就直接立朱标为太子,说明朱标很得他父皇的心。朱元璋在带着朱标学习处理政务没几年,在其22岁时,就直接让朱标监国,说明在各方面,朱标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朱元璋不仅相信朱标,还很爱自己的这个长子。得到天下后他把其他儿子都分封前往各地,只留朱标在自己身边。而且在朱标死后,也不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直接就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子并将皇位传给他。

第四,朱标要是不死,没人敢和他争皇位

在朱标监国后,虽然有很多政见与自己的父皇不一样,但是这并不影响朱元璋对朱标的爱与信任。朱元璋还鼓励让他与朝中大臣搞好关系,而在这点上朱标确实也没让朱元璋失望。在古代,皇帝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尤其是太子,害怕太子的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可朱元璋却正好相反,还鼓励这种做法,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也可看出朱标在政治方面很出色。


渐渐的,朱标可以说在当时是要兵权有兵权,要啥有啥,而且在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权力能集中在中央,也是为了能让朱标以后顺利的继位,不让其他皇子有机会,还故意打压其他皇子。


所以,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其他皇子根本就不是朱标的对手。若是他没死,其他皇子根本没机会,也不敢和朱标抢,顺利坐上皇位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说


少校柳下惠,白话说历史。

如果朱标不死,大明朝便会出现一名仁慈,果敢,坚韧,宽容的皇帝。

如果朱标不死,凉国公蓝玉就不会死。

蓝玉不死,蓝玉案中牵扯到的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二个伯爵以及15000多名沙场老将就不会死。

如果朱标不死,燕王朱棣就不会造反。

朱棣不反就不会有靖难之役。没有靖难之役,就不会有50万久经战阵的大明官兵死伤,就不会有以后的土木堡之变。更不会有200年后的建虏窃国!

如果朱标活着,晚年的朱元璋便不会发疯,便不会为了让皇孙朱允文继位,而疯狂的进行武将杀戮。

马皇后去世了,皇太子朱标也去世了,朱元璋真的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如果朱标活着 ,这位从13岁被立为太子,22岁便开始全面辅助朱元璋掌管国家政务,一直到37岁去世,经过15年的太子生涯的人一定会为大明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元璋是个重感情的人,一生只认一位皇后,一生只认一位太子。皇太子朱标在这15年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而且收获了国内文臣武将的忠心。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帮凶狠异常的骄兵悍将们服从这位太子;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帮出谋划策的文人谋士们敬佩这位太子;那些拥兵自重的已经被封王的皇子们服从这位太子。燕王,晋王,宁王都唯太子马首是瞻。

可是朱标死了,病死了。于是便有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于是便有了蓝玉案,于是便有了靖难之役,于是便有了土木堡之变,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建虏窃国。

这一切的一切,只因朱标死了。


少校柳下惠


朱标能不能顺利继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朱元璋是不是会废掉他,另一方面是不是他的弟弟会顶掉他。如果这两方面都没问题,朱标顺利继位没问题。



朱元璋方面。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合法的太子人选。要维持皇权交接的稳定,朱标继位最合适。

朱标仁慈,不像朱元璋那样霸道,但是他威信很高,不论是他的弟弟们还是大臣们都对他很敬重。朱元璋从小就对他进行培养,多次让他监国,表现都不错。朱标不能说多出色,但当个守成之君没有问题。



朱标仁慈,不会为了自己早当皇帝杀害朱元璋,或者逼朱元璋退位。朱元璋可以放心当自己的皇帝,直到寿终正寝,朱元璋没有理由废掉朱标。

朱标弟弟方面。马皇后有三个儿子,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朱樉藩王当得不好,老出错,曾被朱元璋调回京城,意思要取消他藩王资格。朱元璋派朱标调查,朱标调查后在老爹面前说好话才保住了朱樉的藩王王位。朱棡为人骄纵,多干违法之事,朱元璋也不喜欢他。这两位都不如朱标,他们都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觊觎朱标的太子之位。



朱标的弟弟中倒是有一位有能力的人,就是朱棣。朱棣自己说他是马皇后所生,但历史都是朱棣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当皇帝后改过的,实际朱棣生母另有其人,朱棣不是嫡子,他要与朱标争太子之位差得远,满朝文武不会支持。

朱棣能力强,很像朱元璋。朱元璋曾经有过让朱棣接班的想法,大臣普遍反对,于是作罢。朱元璋宁愿立嫡长孙朱允炆也不立朱棣,可见有朱标在朱棣更没希望。

没有人能替代朱标,所以他不死顺利继位没问题。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


豫有得


历史上没有哪一对皇帝太子的关系能像朱元璋朱标那样亲密,我们可以断言:如果朱标活着,大明天下完全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朱元璋不会屠戮功臣,朱棣也不可能发动靖难之役,这一点我们从明朝史料中可以找到确切答案。

朱元璋虽然是个暴脾气,对文武群臣的信任几乎为零,但是对朱标却给予了无条件而且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朕今立法,令台省等官兼东宫官,赞辅之,父子一体,君臣一心……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我往后可能在外带兵打仗的时间会比较多,而我外出的时候,必然会让朱标监国,你们像辅佐我一样辅佐他就行了。有什么事都让太子做主,也不用大老远地派人到前线请示我。”

从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始向朱标转移权力:“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为此朱元璋还专门下诏叮嘱朱标:“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

朱元璋不但向朱标移交皇权,还早就把所有重臣一股脑划归太子管辖: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为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未薨前),冯宗异、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顾时、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这些右都督、中书平章政事、中书左右丞、中书参政、同知大都督、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级别的高官,都兼着太子府的职务,每天都要到朱标的太子府报到,有什么事先请示朱标,朱标点头之后才上报朱元璋——老朱头的意思就是想要当一个甩手掌柜的了,而这个安排,当然是出于对太子朱标的绝对信任。

看看吧,我们知道的大明开国名臣,都成了太子属下。朱元璋这一安排,实在是太高明了。即使朱老爷子有一天忽然驾崩,大明王朝这部机器的运转,也不会有丝毫停滞,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朱标是历史上最幸福的太子,只可惜天妒英才,聪明仁孝的朱标英年早逝,而朱元璋爱屋及乌,把皇位传给了并不出色的朱允炆,也恰好证明了朱元璋对朱标舐犊情深……


半壶老酒半支烟


朱标如果活着,那还有什么说的?不仅朱元璋会顺利将位置交给朱标,而且后来朱棣的造反也不会存在的。

朱标很仁义,同时很有能力,这样的人当了皇帝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福。

如果朱标活着,朱元璋绝对会顺利交接,因为投的心血很多

朱标是1355年生,1392年去世,来到这世上活了37年。这绝对算是英才,只是英年早逝。

在朱标三十七年的人生当中,大部分时间日子过得还是不错,毕竟,1368年自己老爹就已经称帝了。

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1364年),朱元璋就已经将朱标立为了世子,有宋濂等人悉心教导。后来在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徐达等人继续指导朱标,偌大一个“名师团”服务一个太子,可见朱元璋的用心。

不仅找名师给自己儿子指导,而且在朱标成人后,朱元璋给予了各种实际锻炼的机会。最先是在朱元璋身边帮助老朱处理政务,由于为人仁义且谦恭勤奋,讲就礼仪并注重各路人才,因此朱标在宫里的支持者越来越多。

除了在宫里历练,朱元璋还将朱标派下去,到地方上锻炼,曾经巡抚陕西,考察陕西的风土人情,受到地方官员的认可。

从陕西回来后,朱标对于筹建都城之事给朱元璋出了不少主意,对于如何提高政务效率也提了不少建议。

但是,悲催的是,朱标从陕西回来后不久,病了,而且再也没有康复,最后一命呜呼。朱元璋看到儿子朱标死了,痛心不已,大哭不止。一哭儿子的离去,这是亲情;二哭太子的过世,这是对继承人走了后,对国家未来有担忧。

这样的一个孩子,要仁得仁,要能力有能力,要勤奋有勤奋,朱元璋如何不愿意让他顺利继位?只是朱元璋也没想到朱标的早逝。

如果朱标活着,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们都很信服

如果要论朱元璋的孩子里谁最有影响力?当然是朱标了。

很多弟兄都受过他的帮助,这让朱标在众王子中独树一帜,威信无人可比,哪怕是朱棣也不行。

秦王朱樉在山西时,屡屡犯错,做出不少出格之事。本来朱元璋要处理的,不过在朱标的劝慰下,朱樉得以免去灾难。帮助朱樉,不是朱标的个例,其他兄弟也都有得到过朱标的帮助。

因为朱标帮了不少兄弟,所以大家都很服他,朱标在时,没有任何兄弟对皇位有非分之想。包括朱棣,也是对哥哥尊敬有加。

因为和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很棒,和兄弟们关系又不错,而且兄弟们又愿意听他的话,因此,在朱元璋看来,朱标很值得人信任,他上任可以让局面最大稳定化,各方面的关系会很快理清。

对于这样的太子,组织能力强,各方面关系良好,不让他顺利继位,难道朱元璋脑子坏了?显然没有坏,因此朱标一直就是下任皇帝的最佳人员。这点,朱元璋没动摇过。

综合来说,如果朱标还活着,朱元璋一定会将皇位顺利交接给朱标的,原因是:培养朱标,朱元璋煞费苦心;朱标本身仁义,组织能力强,和各方关系良好。


蓝风破晓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朱标如果不是因病去世,那么朱元璋之后继位的一定是朱标。从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就立了朱标为世子开始进行培养。朱元璋称帝之后朱标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而朱元璋称帝之后对于朱标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朱元璋对于太子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尽心尽力的一位皇帝了。要知道在封建王朝太子表面上是一个王朝的继承人风光无限。但其中的酸楚又有谁知道。历朝历代的太子都是一个“靶子”。皇帝因为权利免不了要猜忌太子,而其他的皇子为了皇位又买不了明枪暗箭的害太子。“无情最是帝王家”古代皇家因为权利争夺死掉的太子可不在少数。而如此尽心尽力培养太子的皇帝也就朱元璋这一人而已。



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出生的时候正是朱元璋争霸天下的时机。虽然朱元璋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照看朱标。但是对于朱标的关心喜爱可是一点不少。后来朱标的启蒙教育和之后的培养,朱元璋都下了大功夫延请名师辅导朱标。再加上朱标性格宽厚仁慈,这就促使了朱标成为了太子典范。性情方面朱标也十分的团结友爱兄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看不起别的兄弟。所以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当中朱标的威信很高。就连朱棣也十分的敬重朱标。



朱元璋对于朱标不仅是尽心尽力的培养。而且还无保留的信任。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太子朱标就负责监国处理朝政。历朝历代太子监国只是一个名义罢了。实际上太子并不能决定什么事情。而朱元璋时期他赋予了朱标极大的权利。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朱标可以任意处理朝政。而且历朝历代皇帝对于兵权都把握的很紧。而朱元璋却亲自在为朱标组建他的军方势力。就是为了防止他死后朱标继位不能够迅速的掌握军队。


朱元璋时期的“蓝玉案”,表面上看是蓝玉等人造反。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蓝玉等大将都是朱元璋亲自给朱标组建的军队班底。本来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但天有不测风云。朱标的不幸染病身亡导致原本他的军队班底成了不稳定因素。因为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的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太子。但是当时朱允炆年幼并不能收服蓝玉一班悍将。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允炆震慑不住蓝玉等人出现篡权是事情。所以就找借口除掉了蓝玉等人。

朱标如果不是因为染病身亡。那么朱标当皇帝完全没有任何问题。首先朱元璋至始至终都喜爱朱标,否则也不会再他死后立他的儿子当太子。其次,朝中大臣尽皆拥护朱标。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时期各种大案惨案可没少发生。而朱标总会力争保护无辜的臣子。这就使得大臣团体对于朱标十分的信服。最后就是竞争对手方面。朱标是长子,而且朱标的威信很高。所有的皇子都服朱标。这在历朝历代是不多见的。所以天时地利人和朱标样样具备。就可惜命不好早逝。否则朱元璋之后皇位一定是他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底层逆袭的榜样,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在乱世中经过了血与火的残酷斗争,最后问鼎九五至尊,荣登大宝,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也充满了血腥,是一路踏着别人累累尸骨走过来的。正如朱元璋自己所作诗句那样:“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朱元璋一生残忍嗜血、冷酷无情、背信弃义,可以说世间恶人所有的他都占尽了,按理说,取得“革命胜利”的不应该是他,然而,“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既然历史最终选择了他,说明他一定有着某些过人之处,有着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刚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可能被历史所青睐。

元朝末年,政治腐朽、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武力强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手段,朱元璋一路推翻元蒙、兼并、肃清各路义军,最终天下归一,靠的就是冷酷无情、残忍的铁血手段。可以说正是他的这一特质成就了他。

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后,在选择接班人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与他性格脾气相近的,如燕王朱棣等一类,另一种即是性格宽厚仁慈的,如太子朱标一类的,按常理,他应该会选择与自己性格相近的人作继承人的,但他却头脑清醒地安排了性格宽厚仁慈的朱标继承大统,这又充分体现了他对历史规律的精准把握,他深知马上打天下那一套,治国守成是不适合的,天下初成时是需要施以仁政的,所以他毅然“背叛”了自己、选择自己性格上的“敌人”做接班人,而且坚定不移,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任然指定同样性格宽厚仁慈的孙子继承皇位。可惜的是造化弄人,人算不如天算。

由此,朱标如不死于朱元璋之前,皇位铁定是他的,根本就不可能有燕王朱棣什么事,如此一来汉族历史可能会改写,满清入关也可能不会成功,令人痛心疾首的晚清腐朽也不会出现的等等,只是,历史没有假设,历史就是历史。


周会567


朱标如果活着,按理说应该是正常继位的,但是也不是一点变数没有,这要看朱元璋之后能活多久,也要看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做法能忍耐到什么程度。因为太子朱标和朱元璋之间一样存在矛盾,尤其是在治国理政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很多人说朱元璋暴虐,是因为太子朱标的死,这样看,是不了解历史。

朱元璋一定都南京,就册立了朱标为太子,那一年朱标13岁。朱标天性就比较仁厚,加上朱元璋安排了大儒宋濂做太子师,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的太子相信立国之道是仁心为重,教化为先,律法为辅。而朱元璋则坚持严苛刑罚,以猛以威治国。俩父子在治国方针上的分歧,常让朱元璋烦恼。也不可避免的导致父子间的矛盾。


就拿宋濂一案来说。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太子师宋濂因为孙子宋慎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最后最定罪问斩。

太子闻听,去求朱元璋,长跪不起,流泣不止,求朱元璋饶宋濂一命。朱元璋被搞的烦了,撂下一句狠话:“你想救宋濂,那要等你当了皇帝才行。”

朱标听了此言,又惊又惧,绝望之下,竟至跳河求死,多亏被太监及时救起,才没死成。

最后还是朱元璋的马皇后出面弥合父子嫌隙,并为宋濂求情,结果宋濂免死,流放茂州。就算是看了马皇后的面子,朱元璋还是气的大骂朱标:痴儿,我杀人与你何关。朱元璋真正恨的是朱标不像他期待的那样刚柔兼备,杀伐决断,在朱元璋看来,朱标那样的做不好皇帝。

那个有名的荆条的故事,还是要拿来说一说。朱元璋杀戮功臣,动辄满门抄斩,朱标是不认同的,他劝朱元璋不要诛杀太多,朱元璋扔给他一根满是刺的荆条,让他赤手拿起,朱标没拿,朱元璋把荆条上的刺一一剥去,意味深长的和朱标说:“有刺,你拿了要伤手,我帮你一一把刺去掉,现在我杀的人,都是对国家,对我们朱家有害的人,你将来是要当皇帝的,我帮你把危险去除掉,难道不好吗?”

这要换了别的孩子,也许觉得我爹这是为我好的一篇苦心啊,也许当时就“幡然悔悟”感动的眼泪哗哗的和当爹的认错了。可是或许是宋濂对朱标的教育太成功了,或许他本来真的是个天上仁厚的人,总之他居然和朱元璋说:“我听说尧舜之世,不雕自疏,希望皇帝还是行仁义的好。”

俩人在治国上存在的分歧是巨大的,冲突也实有发生,多亏马皇后从中弥合。但是如果马皇后死的早呢,如果朱元璋活的再长点,或者太子活的再长点,谁知道他们的矛盾会怎么演化或者演化成什么样子呢?都是存在变数的事。


所以,还是文章最开始的那个结论:正常情况下,朱元璋是很想让太子朱标继位的,这个也是他一开始的设计,从他分封其他诸子为王所作出的具体安排也能得到印证。但是以朱元璋和朱标的性格差异和观念的分歧不能说一点变数没有。


暖历史


朱标如果活着,他当然会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朱元璋没有理由不让他顺利继位。

首先,嫡长制已经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

朱标是皇后马大脚所生,又是长子,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朱元璋虽然是从草莽里杀出来的皇帝,但还是很赞成嫡长子继承制的。因为嫡长子继承皇位可以避免皇子们互相争抢皇位,最大限度地巩固统治。



更何况朝堂上的大臣也是一边倒地支持立嫡长子朱标的。朱标活着时不用说,就算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询问大臣们该立谁做接班人,大臣们仍异口同声说当立朱标之子朱允文。这就是嫡长子当立,嫡长子死了就立嫡长孙的“嫡长制”。在当时,这一继承制度早已深入人心,轻易不能动摇。

其次,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当皇帝也是下了大力气的。

朱标5岁时,朱元璋就请了号称“文臣第一”的大学者宋濂给他当启蒙老师。朱标当上太子后,朱元璋又先后聘请了刘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廖永忠、杨宪、康茂才、汤和、邓愈、耿炳文、章溢等一批能臣名将辅导他。

这些人既是朱标的老师,更是朱元璋留给朱标日后辅政的班底。朱标死后,朱元璋怕朱允文镇不住这些元老,就开启了屠杀模式,找借口处死了其中的大部分。假如朱标不死,这些人很可能会留下来辅佐,朱元璋就不会举起屠刀。

最后,朱标的性格、名望、能力都非常适合接班。

朱元璋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夺了皇帝宝座,坐了大明江山。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朱元璋手段也很凌厉,杀了不少人,手上沾满了鲜血。坐上龙椅后,朱元璋又施严刑峻法,扒皮、炮烙、凌迟……杀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朱元璋也许明白自己杀孽太重,有心想挑个仁慈之君接班。朱标正好就符合这一条件。



朱标曾屡次进谏朱元璋少杀人,一度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一天,朱元璋把朱标叫来,拿出一根长满了刺的荆条让朱标拿起来,朱标很为难。朱元璋就说:“你觉得刺多不敢拿,我帮你把刺拔了,你就好拿地多。这就好比我现在杀这么多坏人,他们都被杀光了,你以后才能当好这个家!”朱标却回答,“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就是如果上有尧舜那样贤明良善的君主,那么下就会有尧舜那样贤明良善的臣民。朱标的仁慈,可见一斑。

对于自己的几个弟弟,朱标也很宽容。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甚至燕王朱棣都曾犯有过错要被处罚,朱标都居中调停,使他们免于被罚。朱标也因此在诸王中有很高的威望。

不仅如此,朱元璋从小就培养朱标,让他当了太子后,又命其临朝监国,熟悉政务。所以,朱标处理国事的能力也不会差。从朱元璋后来把到关中考察迁都这一重要任务交给朱标来看,朱元璋对朱标的能力还是很放心的。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公元1392年,从关中地区考察回来的第二年,朱标就病逝了,年37岁。

假如朱标不那么早死的话,继承朱元璋的铁定就是他了。大明王朝在他的治理下,兴许就能开创一个以仁德治天下的时代,或许就能存在更长时间吧。


司马公昭


肯定会传位给朱标,他是太子,被朱元璋寄于厚望。从历史记载,朱元璋对朱标略有不满,但总体上很喜欢他,父子基本上没有矛盾,更没有争权的问题。

首先,朱元璋为朱标即位做了很多准备。他废除了丞相,改为内阁制度,避免了臣强君弱的情况。他大肆清除开国功勋大将,消灭潜在危胁。

其次,朱元璋从起义到驱逐元朝,建立明朝,他是以正统以及拨乱反正自居。他不大可能废长立幼,让新生的王朝萌乱。

还有,朱标死后,朱元璋并不改立别的儿子为太子,而且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来继承了皇位。说明朱元璋对朱标是很满意而且心里感觉有愧于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