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骑蜗牛走高速


英布背叛项羽的时候,正是项羽实力强大,力压刘邦的时候。如果说英布这个时候就预料到项羽必败,他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反叛项羽。实际上,英布背叛项羽是不得已的,是另有原因的。

后世曾经有过一个传说,说是到了三国时期,韩信转世做了曹操,彭越转世做了刘备,英布转世做了孙权,刘邦转世做汉献帝。这样,大家都报了上世的仇怨。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丝端倪。那就是这三个人都是枭雄,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英布和韩信、彭越更加不同,他的野心要比这两人更大。因为韩信、彭越都算是刘邦的下属,他们也把自己看成刘邦的下属。虽然他们对刘邦的命令拖延推诿,但还是最终按照刘邦的指令照办了。

可是,英布则不同。我们看英布的轨迹,他根本就和刘邦不搭界。他只是围绕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奋斗。刘邦也不征调他,他也不去参与刘邦和项羽的征战。那么,英布背叛项羽又图着什么?

我们从历史上看,英布背叛项羽的时候,正是刘邦被打得大败,处境窘迫的时候。要是这个时候英布能够预料到项羽会失败,他的叛变就不会那么勉强了。

在英布背叛项羽的时候,刘邦正是彭城之战后。在那场大战中,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打败,几乎全军覆没,连自己的父亲和老婆都被项羽抓走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刘邦让随何去说服英布背叛项羽,而且要求很低,只需要英布牵制项羽的主力几个月就可以了。

随何前往英布那里,圆满完成了任务。他成功说服了英布背叛项羽,项羽被迫调用自己手下的主力龙且去攻打英布。英布战败后,逃到刘邦那里。项羽虽然打败了英布,可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使得刘邦得到了喘息之机,度过了难关。

那么,我们在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彭城战败后,刘邦想要牵制项羽的兵力,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英布?英布有什么地方的表现让刘邦认为他可以被说服?

我们看看随何是怎么说服英布的。随何到英布那里,先是问英布对项羽的态度。英布回答说自己是项羽的臣子。随何随即指出了英布首鼠两端,并不去尽臣子的义务,坐观成败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做臣子的行为。并且指出刘邦比项羽高明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指出刘邦肯定会保证英布的封地不会丢失。

这最后一点正中英布的下怀。刘邦之所以选择英布来作为策反的对象,也正是看中了英布和项羽之间的矛盾。英布在被项羽封为淮南王后,就不再对项羽的指令那么热心了。

而项羽虽然对英布不满,但是还想利用英布的才能。所以才没有撕破面皮,只是连连征召英布。英布心怀嫌隙,也不敢去见项羽。这种情况被刘邦察觉,才认为英布有隙可乘。

英布虽然认可了随何的说法,为了自己的领地答应了刘邦的条件,但是,他并不认为,刘邦就肯定能够打败项羽。所以英布按兵不动,还想再看看风色。

在这种情况下,随何采取了最后的手段。他故意在项羽的使者面前出现,把英布和刘邦的勾结大白于天下。这样一来,英布再也躲不过去,只有起兵反叛项羽一途了。

由于随何在这一次策反英布的行动中表现出色,立下了大功。到后来刘邦指责这些文臣不如武将的时候,随何就理直气壮的把策反英布的事情提出来反驳刘邦。刘邦也只得哑口无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到后来,英布战败逃到刘邦那里。刘邦给他军队,让他收拾旧部,去和项羽作战,恢复自己的旧领地。在垓下之战中,英布也没有参与,只是专心收复了自己的领地。到刘邦建国的时候,英布依然领有他的旧领地,做他的淮南王。

但是,英布除了不得已反叛项羽,那么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为什么当了淮南王后,就不愿意听从项羽的调遣了呢?这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后来他反叛刘邦的经过里看出来。

当刘邦诛杀韩信、彭越后,英布兔死狐悲,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将到来。因此,英布决定铤而走险,起兵反汉。当刘邦来平叛的时候,他问英布为什么要造反?英布回答说,相当皇帝罢了。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英布的本心。他的心里,自己是和项羽、刘邦平级别的人。他和刘邦项羽一样,原本都是独自起兵的军队,后来都归于项梁的部下。在项梁死后,全部都直属于楚怀王。刘邦率领他的军队西入关中,而英布和项羽一起归宋义指挥去救巨鹿。只是因为项羽杀了宋义,英布受楚怀王的命令才归属了项羽。

在英布的心中,自己和刘邦、项羽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要听从他们的指挥,做他们的部下?因此,当项羽封他为淮南王之后,他就不再关心刘邦项羽的斗争,只想安安稳稳的做自己的王爷。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天下大势,建立大一统的集权国家是大势所趋。英布也不能逃脱在外。终于,只是想关起门来当王爷的英布,既不见容于项羽,也不见容于刘邦,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项羽的失败是可预见的,英布虽豪爽却并非没有战略眼光,否则也不会受到项羽的器重,获封楚国九江王的重任。



要知道九江王的区域,刚好就是西楚的掩护,也就是项羽将自己后背交到英布手中,这份信任在楚军中无出其右。

只是,英布满足于称王,但项羽的志向远不止西楚霸王,从其迫不及待插手齐国内政,到令楚国诸将起兵配合,说明项羽最终的目标是凌驾于诸侯之上。

英布,不愿意打仗,打仗无非就是功名利禄,所以,当项羽走向颓势,英布毅然投向刘邦。


多臻贵


英布之所以会投靠刘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毕竟在项羽征发他的军队出征的时候,英布要么不出兵,要么派了一名都尉带着几千兵马去应付了事;二是被刘邦派来的使者随何逼的。楚汉战争在此时已经处于胶着状态,英布归附谁,哪方就有可能会获胜。因此,项羽也派使者来催兵。随何当着项羽使者的面,表明了英布已经投靠了刘邦,逼得英布在无奈之下只得杀死了项羽使者,起兵投靠刘邦。所以说,英布投靠刘邦并不是预料到项羽一定会失败,而是一怕项羽秋后算账;二被随何逼迫。

历史背景

楚汉战争中,刘邦虽然最终赢得了天下,可是赢得却并不轻松!

简而言之,汉军是两面作战,韩信在北,负责清理楚军的盟友;刘邦在南,负责与项羽正面相持对战;楚军呢,就惨了点,属于多面作战,四下起火,八处冒烟,把个力敌万夫的楚霸王变成了个到处救火的消防队长。

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人力和钱粮的补充就成为了双方能否坚持打下去的重要砝码。萧何在这场战争中功不可没。据《萧何传》记载,因为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决中,屡次被打成光杆司令,萧何就屡次从关中征发士卒去补充军队,并且通过计算户口数量来征发、转运粮饷来支援前线作战,这也就是刘邦封赏功臣时萧何被封为第一功臣的原因。

征发士卒并送至前线相对容易些,粮饷的转运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双方处于决战态势的“成皋之战”,仅汉军一方就有几十万的士兵需要吃饭,粮饷仅仅靠陆路运输是远远不够的。熟悉地理的读者朋友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采用陆路运输,从巴蜀大地征发的粮饷需要通过崎岖难走的陈仓道、褒斜道,再从陈仓一路东进至咸阳,紧接着又要通过崤函山谷,之后到洛阳,最后到达荥阳,一路上人吃马喂,加上损耗,究竟能有多少粮食送到前线?而且还需要征发大量的人口和牲畜来进行运输,这势必会影响到巴、蜀大地的农业生产,长此以往,这场战争刘邦必败!

如果采用水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粮饷可以装上船,沿江而下,在今湖北江陵地区卸船,然后北上,取道南阳直驱洛阳,之后东进,到达荥阳,这条线路省时、省力,损耗少,确实是上策。

刘邦为什么一定要得到英布?

可是,当时的军事形势允许汉军这么做吗?让笔者来分析一下。

项羽灭秦之后,大封诸侯,把英布封为九江王、吴芮封为衡山王、共敖封为临江王,申阳封为河南王、韩成被封为韩王,其疆域版图见下图。

从版图上看,这五个诸侯国除了九江王的疆域,其他各国都正好处于汉军水路、陆路运输的必经之路上,那么,这五位诸侯王在这场楚汉战争中的政治态度呢?

英布:本来是项羽的铁杆粉丝,也最被项羽看重,可是,在项羽一次征兵的时候没有积极响应,虽没有受到严厉处罚,但是却失宠了。

吴芮:在张良的劝导下,拥护刘邦。

共敖:保持中立,未出兵支持项羽与刘邦的战争。

申阳:投降刘邦

韩成:被项羽杀死

由此可以看出,这条运输线路中水路从巴蜀到江陵之间是通畅的,陆路从江陵到南阳、洛阳、荥阳也是通畅的,可是在北上时,有两个人的势力范围虽然不在其中,却具有极强的干扰能力,那就是英布和彭越。

英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其战力连项羽也不敢小觑,如果英布站在项羽一边,在汉军运输的时候,由东向西攻击运输队伍,就以吴芮、共敖的军力和萧何派出的那些押粮运草的老弱残兵根本不是对手;彭越呢?他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擅长游击战的专家,最擅长的就是截杀粮道,如果他为项羽所用,对于汉军脆弱的后勤补给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因此,得到这两个人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必选项!

在这个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刘邦派出了一批接一批的使者游说英布和彭越。彭越虽然在作战时灵活多变,擅长偷袭,但是为人却比较老实,很快就被说服,站到了汉军的阵营里;英布强盗出身,生性狡黠,唯利是视,总是在衡量双方的利益得失,属于一个机会主义者。终于,汉军使者随何杀了楚军使者,英布被逼无奈,只得归附了刘邦。

总结

英布和彭越的归附为刘邦消灭项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英布的归附解决了汉军粮道的安全问题,使得粮饷源源不断送到前方,稳定了汉军的阵营,同时,英布也是一员骁将,具备和项羽单挑的能力,而且熟知楚军作战风格,使汉军能够知己知彼。彭越归附刘邦后,充分地发挥出了他最为擅长的游击战,不断截击楚军粮道,使得楚军丧失了进行持久战的能力。

此消彼涨,战争的优势已经完全倾向于汉军一方,项羽就算是有天大能力也无力挽回颓势,最终,这场旷日持久的“成皋之战”以汉军全胜而结束,也是因为这场胜利,为后期“垓下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万事之始


英布哪儿有这本领啊,如果他真能审时度势,也就不会凭借淮南之一隅,在汉朝初建之时起兵反叛刘邦,落得最终被刘邦将其彻底剿灭的下场!

英布之所以会背叛项羽,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英布是个政治投机分子,而不是英布具有多么高明的政治智慧,或是多么远见卓识的政治眼光!

正因此在刘邦派遣说客随和游说英布时,英布才会显得那样犹豫徘徊!最后还是随何杀掉了项羽的使者,才彻底断了英布首鼠两端之心。迫使英布不得不死心塌地的追随刘邦,转而成了刘邦手中的反楚利剑!

在刘邦消灭了项羽的势力后,随着韩信、彭越的相继被杀,吓得英布昼夜难安。为求自保英布又起了铤而走险之心,不惜逞其匹夫之勇,竟敢冒险举兵反汉,试图以淮南之一隅,与整个汉朝对抗,最后以造反失败,身死国除而结束!

如此看来英布哪有什么高明的政治智慧,他的所作所为,都只不过是为其个人前途,在钻营投机罢了!因此英布当然不可能在背叛项羽之初,就能预料到实力强大的项羽必败!


北疆同心


英布作为汉初杰出的三大将军之一,早期跟随项梁起兵,后归属项羽,项羽极为信任和赏识英布,视为心腹,楚汉之争,英布为何会突然背叛项羽投靠刘邦,致使项羽惨遭最后的失败,但在在背叛之时,英布不认为项羽必败,让我们从史记记载中来分析几点。

  • 英布何许人也?怎么受到项羽的赏识的?

史记载,英布,姓英名布,为皋陶之后,因年轻时犯事,受过在脸上刺字的黥刑,又称‘黥步’,发往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墓,由于经常与英雄豪杰往来,受人推崇,带领一伙人逃跑了,做了群盗之首,秦末陈胜起义之时,带兵归属项梁,与项羽结交。《史记黥步列传》记载

布乃引兵北击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东。闻项梁定江东会稽,涉江而西。陈婴以项氏世为楚将,乃以兵属项梁,渡淮南,英布、蒲将军亦以兵属项梁。
  • 项羽的巨鹿之战,一战成名,决定秦朝灭亡的最重要的一战,其中英布当作项羽的心腹,为项羽能大胜章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史记载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英布为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项羽信任和赏识英布的原因,当作自己的心腹。

项羽与英布关系出现隔阂

  1. 主要的矛盾我认为就是从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开始的,项羽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大肆乱分封、不分封,造成了诸侯王间的相互埋怨,最后各诸侯相互联盟起来进行反抗项羽,而当时英布的分封就肯定是不公平的,按英布的功劳一个九江王肯定是封的太小了,看刘邦胜利之后分封给英布为淮南王就知道了,封土面积可是大了好几倍的,

  2. 项羽平叛齐国田荣的时候,令英布出兵协助,英布没有亲自带兵前来,项王心生怨恨,令人责备英布,英布害怕,矛盾正式产生。这就让刘邦劝降英布有了有利条件与时机,于是刘邦派使者游说英布反叛。

项羽虽视吕布为心腹,但在物质待遇上肯定不够,史记载淮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於是乃使人入九江,不要小看这个细节,当英布后悔背叛项羽的时候,准备住处自杀,但是看到自己的住所豪华,餐饮规格和汉王一样,能因为这点待遇就留下继续为刘邦效力,可见项羽平时对待自己的部将有多么得吝啬与不公。这也造成英布有背叛项羽的间接原因。

  • 英布背叛项羽的时候,是没有下定决心的。
  1. 刘邦派出使者去劝降英布,权衡利弊说了一大段话,而英布并没有怎么回答,只是答应了奉命,认为楚汉之争项羽还是强大的,不会失败。
  2. 是刘邦使臣,把项羽劝谏英布出兵的使臣杀掉了,并报告给项羽英布叛逆,英布已经无路可走了,只有背叛一条路了,先斩后奏,可以说英布也是被逼无奈呀,并不是真心背叛。
  3. 项羽派兵攻击英布,打败英布,英布逃回汉营见刘邦,史记载,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英布看到刘邦之后,后悔背叛项羽,想要自杀,更是看得出英布不是真心背叛项羽。

让英布真下定背叛决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项羽打败英布后,把英布家属全部杀掉,这是项羽做的最失策的一件事,把英布真正的推给了刘邦,为刘邦效力,最后打败项羽,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项羽如果真的懂人情世故,善待英布家属,英布不至于真心背叛项羽 ,项羽也不会失败。

  • 最后,刘邦取得胜利,封给英布做淮南王,等到刘邦逐个诛杀异姓诸侯王的时候,英布还是没有逃脱的了被杀的命运,我想英布在临死之时一定是后悔背叛项羽的,但也一定痛恨项羽杀了自己家属,做的太绝情,项羽重情义,讲义气,部将如果不是背叛,项羽是不会诛杀手下的,更不要说作为与项羽一起打天下的英布,视之为心腹的英布。

读史记,看人生,欢迎一起加入探讨噢。

品史记看人生


英布没那种先见之明,他叛楚虽然很吊诡,但是也算情有可原。否则,刘邦和张良下邑奇谋也不会把英布当成重要人选。

01.英布叛楚看上去一点儿道理都没有

首先,英布是项羽的勇先锋。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但是,项羽率主力军团渡过黄河之前,是英布先锋过河、取得了战场主动。英布打开了河对岸的局面,项羽才敢玩破釜沉舟。

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

项羽渡河后,硬刚王离军团、楚军九战完胜,生虏王离、逼杀涉间,真正打出了楚国威风。而这一系列的硬仗的先锋担当,就是英布。

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项羽率诸侯联军奔向关中,而刘邦却把函谷关给封死了。项羽一怒,率诸侯联军猛攻函谷关。六国攻秦,屡屡顿兵函谷关下。而项羽却轻易破关,这个破关之功还得记在英布头上。

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

其次,英布净给项羽干脏活。

坑杀秦降卒二十万,英布参与了密谋,而具体操作屠杀之事的,大概率还是英布。

徙杀楚怀王这个诸侯共主,项羽下的令,但充当刽子手的仍旧是英布。

杀降卒二十万,这是泯灭人性的事;徙杀楚怀王,这是得罪天下的事。

这些事都是项羽主谋,因为他是楚国集团事实上的老大。但具体干这些脏活的人,都是英布。

所以,跟着项羽打天下的将军们,唯有英布能封九江王,这也算是有功必赏、功赏相称。

英布对得起项羽,而项羽也对得起英布。项羽战天下、英布当先锋,项羽出恶谋、英布干脏活。这俩人的关系,应该是极好的。所以,英布叛楚,表面上看,真得没啥道理。

02.英布与项羽在实质上并非主公与臣子的关系

刘邦的谋臣随何游说英布,直接就问:我就奇怪了,你跟项羽咋就那么好?

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

英布的回答了是我就是项羽的臣子、自然要臣事之。真如英布自己所说,他就是项羽的臣子吗?

随何表示反对,主要立足两点点:一个是项羽攻齐,你英布不当先锋,就派了四千人;另一个是彭城被刘邦攻破,你英布不止是作壁上观的问题,甚至连淮河都不过。

所以,随何言外之意就是反问英布:有你这样当臣子的吗?有你这样“北向而臣事”的吗?

因为英布有不忠之心和不臣之举,所以英布根本就不愿做项羽的臣子,也不是项羽的臣子。

其实,随何的反问,还是没有力量。因为英布自认为比项羽要更厉害,从来就没把项羽当主公。这就不能从英布与项羽二人的关系来分析了,而是把英布放在楚国集团里来考量。

首先,英布起兵之后,加入楚国集团,跟的是项羽的叔叔项梁。这里要明确两点:一个是英布是带着兵加入项梁的,跟刘邦一样,都是合作者和创始股东,甚至英布比刘邦加入得还早;另一个是英布投靠的项羽的叔叔项梁,根本就不知道项羽是个什么东西。

其次,项梁死后,楚国集团进行全力洗牌,宋义为上将、项羽为亚将、范增为末将,而英布、蒲将军都是楚国集团的将军,跟刘邦一样。所以,英布跟项羽之间不是人身依附关系,也就没有建立主公与臣子的关系。

第三,项羽杀掉宋义,被楚怀王拜为上将军。楚怀王是没办法了,不封项羽为上将军,入河北的楚国北路军团,就得彻底崩溃,根本不用秦军动手。发来诏令之后,也就是有了楚怀王的诏令,英布和蒲将军这伙人才开始跟着项羽干。

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诸将皆属项籍。

在没有怀王诏令之前,英布和项羽只能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英布看能服项羽的叔叔项梁,但未必就把项羽当回事。

然后,再往后看: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封神。项羽很彪悍,但真正实施战场征伐的是英布。之后,项羽逼降章邯、杀入函谷关,这一系列的作战行动中,“布常为军锋”。

所以,没有英布,项羽就是一个贵族公子。至少在彭城之战前,英布可以做这个定论。因此,英布不会认为自己就是项羽的臣子,而只能是项羽的合作者。大家都是股东,只不过因为你项羽因为是董事长,所以把所有的名望和功劳全拿走了,但真正干活的是英布。

03.英布叛楚并非因为刘邦有多强

刘邦彭城之战被项羽打得惨不忍睹。于是,就开出了一张天下最大的空头支票:山东之地,也就是关中以外的地区,我刘邦不要了,谁要是能帮我灭项羽,就全给他。

刘邦要捐山东之地,张良马上献策,要捐就捐给三个人,这三个人肯定能搞定项羽,分别是韩信、彭越和英布。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

张良认为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猛将,现在与项羽的关系出现裂痕,正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在下邑奇谋后,刘邦集团就把拉拢英布定位战略决策了。而具体实施的,是辩士随何。

随何面见英布、游说一番后,英布并没有下决心要叛楚,因为他要观望。

趁英布与楚使者会面,英布直接闯了进来,这就等于逼宫:你英布,要么叛楚、杀了楚使;要么弃汉、杀了汉使,现在就得做决定。

这时候,英布就只能杀楚使归汉了。为什么?

你英布本来是楚国同盟,而在你的地盘上却出现了汉使,那项羽的这个使者回去还怎么复命。只能实话实说:在英布那里见到刘邦的使者了。于是,英布就是再怎么表现,也没有任何意义了。项羽要么直接派人来讨伐英布,要么就等干完刘邦之后再干英布。

而且,英布真得早有叛楚之心,因为项羽这个人真心不好合作,他对待敌人残忍,对待盟友也没啥客气。

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这就是做人的问题了。刘邦想收拾韩信,但召韩信则韩信就能到,伪游云梦泽就把韩信给抓了。而项羽这么做人,就真心说不过去了,还没打算收拾英布,就已经让英布怕得要死。“召布,布愈恐,不敢往”,你项羽就是再怎么召,我英布都不会去。

总结:

汉使、楚使的临场之势,刘邦、项羽的争霸之势,逼得英布必须做出抉择。

从来就不是项羽的臣子,又招致了项羽嫌隙猜疑,所以英布自然要偏向刘邦。

再跟着项羽干也就是个九江王,而改投刘邦,英布将会分到更多的土地。


减水书生


项羽前期所取得的武功成就是众英雄聚集其麾下的引力源。而后期项羽的作为暴露了他的致命弱点,一是缺乏文慆,目中无人,刚腹自用。二是没有战略眼光,实际过程中也无深远的战略步局。渐渐地,人才的流失,反倒使弱小的刘邦军团逐渐强大起来。因此,项羽的综合能力不能让部属完全心服,从而对项羽的未来结局也对自己的人生前途产生了怀疑。部属便由原来的向心转向离心,英布就是其中之一。

英布在背叛项羽的时候,有无投机心理在此不论。他对自己的选择是一次转折,不可能不深思熟虑。经过比较,他预测到项羽和刘邦两种不同的结局,即使自己不背叛,最终也难以改变项羽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项羽的命运。两害相权取其轻,英布投向了刘邦。

个人认为,英布背叛项羽,缩短了楚汉战争的时间。


用户东方长风


英布背叛项羽的时候,已是楚汉相争的后期。此时,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缺乏雄才大略的项羽已处于穷途末路的境地。和项羽相反,刘邦很得人心,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麾下,韩信归附,陈平归附,彭越归附。项羽兵困马乏,众叛亲离。刘邦带领的各路联军已将项羽围困。项羽败局已定,英布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毅然决然背叛项羽,投奔刘邦的。英布的背叛,加速了项羽集团的灭亡!



滚雪球44274660


虽然说英布让随何忽悠了,但是英布并不确定楚国必亡,刘邦能夺得天下,而且当时项羽比刘邦还稍微有点优势,只是随何指出了英布最怕的事,项羽让你英布去一起讨伐齐国的田荣,你装病不去,刘邦来抄了项羽的老窝彭城,你英布还是没事人似的搬个板凳磕着瓜子看热闹,项羽早也恨死你了,一旦腾出手来,下一个就要灭你英布,还不如咱们一起干掉项羽,分了他的地盘呢,随何又忽悠英布杀了项羽的使者,使英布只能追随刘邦了。



历史果然很精彩


能啊,他们都会分析谁会得天下,然后提前烧一下冷灶,因为越早投靠对以后越有利,雪中送炭好过于锦上添花,

但是,诸侯都是墙头草,那边有利哪边倒的,即使分析出刘邦得天下,一旦局势对刘邦不利,诸侯会作壁上观,看着局势的走向,有利于谁再跟着谁混。

这也是为什么鸿沟和议之后,刘邦马上撕毁盟约,追杀项羽呢?

因为当时局势不利于项羽,项羽才接受何谈,一旦项羽回了楚国,局势翻转也未可知,当局势有利于项羽,项羽反扑,诸侯王马上靠向项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