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谁走漏了风声导致邬思道决心要走?

影视研习社2020


《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段:胤禛在康熙面前接下了清查刑部的活,后来邬思道知道了这事,闹着要走。

那么,到底是谁向邬思道泄露了这事呢?

其实,这事并不难猜测,只需要弄清楚下面的三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点:胤禛的秉性

《雍正王朝》中有过背景交代,胤禛年青的时候,在淮安城碰到了黄河发大水的险情。

“滋溜”一声,满城官员都跑了,扔下他一个苦命的皇子(当时他官封很低,顶多是固山贝子)。后来,他和包衣高福儿借着大水缸逃出生天,被乐户籍的乔小福救了。

这种人生际遇,让他看清了在底层生活百姓的疾苦,同时,也十分痛恨贪官污吏。

在接手刑部差使以前,胤禛做过追欠户部亏空的活。当时,国家赈灾缺银子,就把国库搂了一遍,仅存库银几百万两,而打的白条高达四千多万两!

追欠亏空这活好干吗?

很好干,谁打的白条谁负责,按名字找人追款就完了;同时,也很不好干,因为这活干明白了,满朝的官员也基本上得罪干净了。更加头疼的是,皇子打白条,太子也打白条。

八爷党很聪明,他们赢在官场,得罪官员的事绝对不沾包。

胤禛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行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用他在剧中的台词就是“一旦国家用兵,或者发生大的灾荒,国库里没有银子,那国家该怎么办?老百姓又该怎么办?”

在追欠亏空这件事上,他的手段很激烈,例如:有一些和康熙出生入死的将领,他们倚老卖老,说什么“实在没钱,每天青菜豆腐什么的”。协助胤禛追欠的十三弟胤祥就在他们的茶里下药,让他们呕吐,结果呕吐物里全是酒肉,现场戳穿了谎言。还有,为了追欠,康熙的乳兄魏东亭也在高压的氛围中选择了自杀。

这样的搞法,使胤禛获得了一个外号“冷面王”。其实说白了,就是说他是个六亲不认的王爷。



第二点:邬思道是个阴谋家

邬思道是个有故事的人。

此人的文章极好,年青时在南京乡试,三场考试下来,本来以为稳稳的前五名,结果却名落孙山。他挺不服气,就在暗中调查,原来是主考官收了银子,按孝敬取士。一怒之下,他带领着400考生造了反,还把财神爷抬到了贡院(考场)。

这样,事情就闹大了,搞得康熙和满朝官员都知道。他在出名的同时,也因为是学生运动的领袖被通缉。

他的觉悟很低,不愿意伏法,就四处躲避,但运气很不好,碰上了拦路抢劫的班子,银子被抢了,双腿也让人干折了。

后来遇上了大赦天下的好事,他才敢出来投亲,投亲的结果是尝尽了人情的冷暖,还是冷得刺骨的那种。

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胤禛向他伸出了温暖的双手,说:“跟着我吧,我以师礼待你。”

胤禛接纳邬思道,是因为这人的名声响,而且学问大,最重要的是:邬思道身陷泥荼,会对胤禛全心全意。胤禛用人,很讲究一个“忠”字。

邬思道在漫长的逃亡时间里,历炼出十分敏感的观察力,再加上他的智商高,还躲在社会后面看社会,渐渐地,他成为了谋士中的一朵奇葩。

例如:邬思道鼓励胤禛接下追欠户部亏空的活,原因是这活谁都知道干了不讨好,但只要顶住压力、硬着头皮上,就会在康熙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种子的名字叫“坚毅且敢于任事”,一旦碰上合适的土壤,它就会生根发芽。

邬思道还十分阴险,他知道清查刑部冤狱有利于国家,但他阻止胤禛干。因为国家太平了,就不会生乱,不生乱就没有变数,没有变数胤禛就彻底的没戏了。

更重要的一点,邬思道深深地明白:赢得康熙就赢得皇位,什么赢得官场、赢得民心,统统不管用。

胤禛开始仅仅以一般谋士来看待邬思道,让他谈谈意见、教教弘历和弘昼。什么“吾以师礼来待汝”,只是一本正经的场面话。直到有一天,他真正明白了“不争就是争”的道理,这才发现这个瘸子心机深沉的可怕。

邬思道,就是一个为了目标、满肚子机械倾轧的小人。



第三点:康熙的帝王心术

梳理一下胤禛接手清查刑部的时间,肯定是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前,也就是说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这离康熙过世还有十四年,那时候的康熙身体很棒。

康熙爷英明神武,能看清问题,也能按照合理的顺序解决问题。

那一时段,康熙主要在观望党争,因为党争误国。至于骄兵悍将、户部亏空、刑部冤狱等,相较于党争,都可以暂时放一放。

直到清查国库时他大吃一惊,而同时,胤禛追查亏空的行动让他的眼前一亮。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样一位正气爆棚的儿子,此人不仅为人正,而且为人还狠。

用狠人来对付坏人,这就是康熙的本能反应。至于说传位什么的,在那时都遥远得一塌糊涂。说直白点:康熙要拿胤禛做刀,劈开官场的重重黑幕。

在清查户部亏空的行动后,胤禛被官场称作冷面王,这是一种势。康熙借势造势,索性把胤禛营造成钟馗的形象,用钟馗来打鬼和镇鬼。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把清查刑部的工作交给胤禛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字,说明他十分放心胤禛能干好这活。

然而,在邬思道的教唆下,胤禛耍上了心眼,玩了个“冰火两重天”,自己把自己放倒,当了个吃瓜群众。



康熙听到这个消息,就失落了,他无奈地把这事交给了老八,想想后还不放心,再给老八配上个副手老十三。这意思,明白人都知道!

“是谁走漏了风声”,不用查,就是康熙。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告诉那些心怀鬼胎的人,我的四儿子要出手了,你们都小心点,他的手段“辣”着哩!

我是历史闲话人,祝朋友们阅读愉快!


链天绝


你好!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是雍正府中之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在雍正顺利登基称帝之后,十三爷允祥前来送邬思道离开,不仅向邬思道道歉,还送了一个女人给他,看着允祥一脸的歉疚,心里不忍的邬先生说出了他本不想说给十三爷的话:那个铁帽子一定要力辞,才能保一辈子平安。十三爷很诧异,说道皇帝四哥肯定不会干这种鸟尽弓藏的事,下面邬先生说的话至为重要,他说:府里那些专一为四爷办理秘密差事的人,恐怕!

这些办秘密事情的人直到邬先生为了惊醒十三爷说出口,一直在剧中也没有出现过,刚从邬先生口里说完,我估计也不用出现了,因为当晚就像坎儿那样被灭口了。



但这些人中肯定有和宫中各房太监暗通款曲之人,四爷只要平时多留意一点,挖掘几个这样的人养在府里并不难,所以雍正和康熙在房间里的对话,这些人能第一时间知道,并告诉了邬先生。



有人会问,这样的情报攥在府中那些机密之人之手,怎么能让邬先生那么快就预闻呢?这只要细想一下就不是问题了,以邬先生的本事,康熙帝包括他的朝廷都能看得那么透彻,指点雍正做事如同教授孩童般简单,这等心机本事稍微拿出来一点,指点下府中那些专一办理秘密事情的人,他们乃至他们的家庭就可受用终身了,那么邬先生想获得他们在宫中的情报可以说是信手捏来,易如反掌!

只是这等事情并不是电视剧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所以就不会花费镜头来描述,毕竟,这部电视叫雍正王朝,不叫邬思道谋士不是?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在《雍正王朝》中,毫无疑问,邬思道是雍正帝能够上位的第一功臣,但就像他跟老十三胤祥讲的那样:

“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往,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

所以,雍正帝即位的当天晚上他就提出了“半隐”方针,并在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溜之大吉了。

但其实,这不是邬思道第一次逃离,在这之前他还有一次逃离,只不过没能成行罢了。那就是在追查刑部冤案一事上,因为老四胤禛没有听从邬思道的建议拒绝审案,于是邬思道收拾东西,气呼呼地要走。但是,就像老四胤禛自己说的那样,自己刚从宫里回来,究竟是谁走漏的风声给邬思道呢?

一、

要讲明白是谁走漏的风声,我们还得从刑部冤案这件事本身说起:

事情的缘由是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平时飞扬跋扈惯了,结果犯下了强奸杀人案被人告发。为了逃命,他伙同小舅子刘八女买通了刑部大小官员,并让江夏镇的佃户张五哥冒名顶替。

就在行刑的头一天,张五哥的妹妹阿兰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老十三胤祥的府上。老十三胤祥号称“侠王”,此事当然不会不管,况且当年在江夏镇,他就已经跟阿兰暗送秋波了(仔细观剧,你会发现在江夏镇,这俩人多次互相注视)。

于是老十三胤祥报告给了康熙帝,康熙帝一怒之下跑到法场劫了法场,至此拉开追查刑部冤案的序幕。

可是等劫下法场之后,康熙帝为了难,于是召集了上书房大臣商议咋办?

上书房的三位大臣也都是人精,佟国维首先发现这是一次机会,毕竟是首辅,于是先发言:

“天子辇下首善之区,发生了这样骇人听闻的枉法之事,臣等自知失察,请皇上处分。”

等于是给这个案件定了性,定性为了“骇人听闻的枉法之事”,既然是枉法之事,那么必然就要审查了。

随后佟国维又说了一句:

“臣担心一层一层彻查下去,会牵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

这惹恼了康熙帝,这跟朕打哑谜?

“那你说这个投鼠忌器,这个器是谁呀?这个又,这个又什么意思?”

二、

佟国维一看康熙帝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于是继续点他:

“圣明莫过于皇上,有些事,不是臣子们所能明言啊。”

面对康熙帝的追问,马齐也回答了,大体意思是讲宰相是管百官的,但是不能管皇子,所以,还得其他人来审案啊。

康熙帝听完是沉默了一会儿,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一次,朕决心已定,无论查到谁,也不管他是鼠还是器,都要依法处治!”

既然要审案,那么就得有主审官,其实康熙帝能选择的人很少,有能力或者有意愿去审案的也就是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两个人。

康熙帝不会不知道,也不会不清楚这个案件会牵扯到谁,说到底也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审。

先说老八胤禩,他对老九胤禟他们讲的是自己不想多管闲事,可是随后自己就去了佟国维那:

“八爷应该知道皇上那儿,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这一次,皇上十分希望有人能出来……八爷,其有意乎?”

毕竟连续两个差事,老八胤禩都没有参与,这次刑部冤案,他是要好好把握的,毕竟当时的形势来看,干掉太子胤礽,对老八胤禩最有利。

而老四胤禛这边,却犯了难!

三、

对老四胤禛来讲,他是愿意接这个差事的,理由有四:

1、老四胤禛算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京城出现这么大的冤案,他是要主持正义。更重要的是,受冤的这个人还是张五哥,当年在江夏镇对自己有恩。

2、老四胤禛刚刚经历了追比户部欠款的失利,逼死了康熙帝的发小魏东亭,又漏掉了三条该追缴的大鱼,惹得康熙帝不满,罚了他的俸禄。经历了这次失误,当然也只是他自己认为是失误,所以急于表现,改变在康熙帝心中的印象。

3、受康熙帝跟他讲的“孤臣”思想有关,虽然康熙帝重点放在“臣”这个字,而老四胤禛重点放在了“孤”这个词。他认为追查刑部冤案就是得罪人的差事,他愿意做这个孤臣,愿意追查冤案。

4、第四个理由就有点个人化了,不要以为老四胤禛是多么宽厚之人,他相当会记仇。这次刑部冤案的主角是谁?任季安和刘八女啊,当年江夏镇的下马之辱,不要觉得后来年羹尧血洗江夏镇是他自己的行为,这背后就有老四胤禛的默许。

正是有了这些想法,老四胤禛从蠢蠢欲动,打算接手刑部冤案一事。

但是邬思道一句话就让老四胤禛恢复了冷静:

“这次刑部冤案审结之时,就是太子被废之日啊!”

这个问题很严重:

假如老四胤禛接手这个案件之后,没能彻查到底,那么张五哥能不能救暂且不说。其他官员和皇子们怎么看他?就像后来老十骂老十三一样:

“你不过是太子的一条狗!”

那么老四胤禛的上升之路彻底被太子胤礽给毁了,保了一个太子,丢掉了自己的仕途,不值。

四、

而如果一审到底,那么他将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毕竟此时的他名义上还是太子的人。更重要的是,康熙帝并不希望查到太子胤礽头上,真查到了,反而失去了圣心。

事实上确实如此,老八胤禩就是一口气查到了太子胤礽头上,最后康熙帝也不过是跟张廷玉演了双簧,烧掉了奏折,案件不了了之。

但是老四胤禛也难,以他的性格,他必然会接,如果不接,康熙帝会怎么看他?

必然会起疑心,这种疑心会葬送老四胤禛的政治生涯,都知道康熙帝希望他接,他不接,能有好果子吃吗?不光康熙帝饶不了他,太子胤礽也会饶不了他,甚至老十三胤祥也会怪他。

所以,老四胤禛不得不把自己弄病了,造成无法审案的现实,这样表现的一心为朝廷,既不得罪所有人,又能全身而退。

事实上康熙帝听说了这件事,果然很惊讶:

“什么?四阿哥病了?”

事实上后来确定让老八胤禩审案的时候,康熙帝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让老十三胤祥任副审。而老八胤禩自然也明白康熙帝派老十三胤祥来的意图,于是瞒着他把案子审了。

那么回到我们的题目,老四胤禛接了案子,还没有把自己弄病之前,邬思道为什么要走呢?

当年秋月汇报老四胤禛的时候,他是惊讶的,嘀咕了一声:

“谁走漏的风声?”

五、

那么纠结是谁走漏的风声呢?

当时在场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康熙帝,一个是老四胤禛,一个是老八胤禩,当然还有守门的小太监、侍卫等。

会不会是老四胤禛自己走漏的风声呢?

他自己走漏了风声也说得过去,就是为了掩饰后面自己装病,自己表现的势在必得,最后又不得不退出,以此达到最好的效果。可是如果是他自己走漏的风声,他干嘛还自己问自己谁走漏的风声呢?所以,此种可能性极小,如果真是他,也等不到年秋月来汇报,自己就知道邬思道要干嘛了。

会不会是老八胤禩走漏的风声呢?

如果是老八胤禩走漏的风声,那么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他有足够的把握自己能主审该案。只有这种情况下,他为了迷惑太子胤礽,让他误以为是老四胤禛审案,打他个措手不及。但是这种风险太大,不符合老八胤禩谨慎的态度,而且当时的情况老八胤禩主审的可能性远小于老四胤禛,他没有必要给他人助攻。

那么会不会是守门的小太监们偷听了后,走漏了呢?

有这种可能性,毕竟邬思道后来逃走的时候对老十三胤祥讲,要注意府里做秘密事情的人。那么这些做秘密事情的人很可能就有宫里的太监、宫女什么的,时刻汇报康熙帝的一举一动,因为康熙帝已经驾崩,自然就不留了。

可是这种可能性也极低,毕竟老四胤禛自己就在场,他们还有必要汇报吗?即使汇报,也不会汇报邬思道啊,他当时刚来府上不久,也没有必要汇报。

更何况一直在伺候邬思道的年秋月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自然不是正常的渠道获得。

六、

所以,只剩下最后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康熙帝自己传播出来的:

他早早就放出话来了,目的也是让其他皇子不要再来凑热闹了,降低选人的难度,造成既定事实。为什么李德全知道老四胤禛病了,就是因为他一大早是去雍亲王府宣旨的。得知得一个月才能好之后,康熙帝异常失望,只得退而求其次让老八主审,老十三副审。

而他能通过谁透露消息呢?

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老十三胤祥,毕竟刑部冤案就是他捅出来的,这也符合老十三胤祥的意愿。而李卫和高福又跟老十三胤祥关系密切,他俩兴奋地汇报邬思道,结果邬思道大失所望……

后来老十三胤祥也讲过的,刑部冤案就不该让老八审,当然,如果他能预测未来的话,他不会这么说。

综上所述,能走漏风声的只有康熙帝,其他人还真没有动机!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这个问题也是雍正想问的,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

邬思道作为四爷的幕僚,给四爷出过两次主意,一次是关于催缴国库欠款的,另一次是关于清理刑部冤案的,可惜的是四爷两次都没有接受,才使得邬思道起了离开的心思,“言不听计不从,不去而何?”



剧中并没有说明邬思道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我们可以做几个假设。

第一种是邬思道有自己的消息来源,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毕竟他一直在四爷府里,一举一动其实都在四爷的掌控中,要是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那四爷应该早就发现了。而且他也没有这个实力,四爷去请旨审理刑部冤案,知道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四爷、八爷、康熙再加几个太监,邬思道是不可能触及到皇帝身边的人的。



第二种就比较神奇了,邬思道从四爷的表现上看出来的。四爷一大早就出门面圣,最大的可能就是去请旨的,不可能只是为了去见康熙一面,两个人就大眼对小眼的看着。所以邬思道觉得自己昨天晚上白讲了一大堆,四爷人家心里早就有主意了。

第三种是最可能的一种,那就是康熙让人把消息散播出去的。康熙本来就是想让老四去办理这件案子,因为他知道老四属于太子党的,在审理中不会赶尽杀绝。放出消息就是让老四没有退路,必须接下这个案子。



四爷虽然去请旨了,但是他内心是不想接这个案子的,只是想在康熙面前表现的想为皇上办事而已,他也清楚邬思道说的后果,就把自己弄成重感冒,这样想接也接不了了,康熙也没话说。



邬思道最后也明白了四爷的想法,知道他还是把自己得话听进去了,也就不走了。


历史伶俜者


这段剧情始于刑部大案的爆发,江苏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强奸杀人的命案,张五哥被逼顶包任季安,康熙亲自到刑场救下张五哥,并下令严查此案。太子掌管刑部多年,其中盘根错节。查刑部大案势必会揪出太子的诸多把柄,动太子就是动摇国本,也就表露出此人的夺嫡之心了。谁查此案都没有好下场,所以邬思道建议四爷不要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谁知四爷第二天就进宫,向康熙请命接手此案,而八爷胤禩也有心接手。两人同时请命,康熙并没有当机立断。


等到胤禛回府,邬思道正在打包行李,四爷也感到极为诧异,是谁走漏了风声呢。邬思道足不出户,他是怎么知道胤禛请旨查案的事呢。

这个事情最大的可能是康熙让人放风出去的。康熙皇帝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投石问路。追比国库欠款,还有推举新太子,这其中都有“投石问路”的意思,也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审查刑部大案的结果和意义,邬思道能看出,康熙也一定能看出。康熙没有当机立断决定主审人选,这其中就暗藏深意。想要主审该案,有可能是为了国家,为了朝廷的法度。也有可能为了夺嫡,为了扳倒太子。康熙不立刻决定,因为仓促之间,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也许这两人都只是为了查案呢。康熙给四爷、八爷时间,就是要让他们体察其中的深意,最后留下来查案并处心积虑扳倒太子的人,也是将来最惨的人。



康熙随便叫个人选,透露下风声,八爷府,雍王府就能人尽皆知。而这样一来,皇子们就可以深思熟虑,不至于盲目决定,而中康熙下怀。

八爷到底看出其中深意没呢,剧情没有交代。只知道胤禩接手案件后,先是撇清了老九和任季安,刘八女的关系,后来连夜诱供肖国兴,连夜进宫陈奏康熙。康熙后来送了八个字给胤禩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胤禩应该是懂得该案的深意的,他将肖国兴的的供状秘密送给康熙,以体现对太子的宽仁,以博得皇帝的赞誉。可惜后来,他诱供肖国兴的行为,被康熙察觉了,胤禩处事不秘,从这里开始就要走下坡路了。

(一家之言,欢迎分享关注吐槽)


风雪梦不逝


邬思道是《雍正王朝》里面第一等聪明的人,邬思道熟读经史,所以能够洞察帝王心术,他看透了历来的帝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

1、“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是范蠡评价勾践的,历来帝王其实也都是这样,患难的时候是他最需要人的支持的时候,追随他的人越多越好,而真正发达了他考虑你是不是会因为患难时候帮助过他居功自傲难以控制?是不是知道太多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帝王上位肯定有一些非常手段嘛。

2、伴君如伴虎、朝登天子堂,暮到菜市场。汉景帝时期的晁错不就是这样吗?权力中枢最近接皇帝的无上权威,这样的地方如不小心错一步万劫不复。

而邬思道在雍王府是雍正当时最为心腹的人,像是年羹尧、李卫这样日后做到大将军、一省督抚的人都毕恭毕敬,可见当时邬思道在雍王府多受重视。康熙时期有十三衙门雍正有粘竿处,这些秘属于皇帝统帅的特务机构恐怕也在诸皇子中效仿,外面打听做事的看做“武”,而在幕后供参谋的则是“文”,文武并属一个系统,邬思道自然知道谁负责这些,言谈之中便能套出话来,或者邬思道凭借自己在雍王府的身份曾经施恩于他们,自然有人会告诉邬思道。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长久缄默如云漂泊



第20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当然是康熙故意走漏的风声,却没想到蝴蝶效应,无形之中造成了邬先生要离开四王爷府,差点使邬先生和老四这对雍正王朝的最强搭档提前分道扬镳…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众所周知邬先生被老四接到府上以后,有两次要走,一次大家印象深刻是在老四继位的当晚,邬先生见势不妙赶紧激流勇退,才得以保住性命离开老四。一次就是老四接下刑部冤案时,邬先生认为老四对他是言不听计不从,所以要离开。


一般来说,很多朋友认为这是电视剧剧情的问题,毕竟电视剧不可能是什么剧情都给你表现出来,毕竟不是纪录片,所以有了老四接下刑部冤案的铺垫,自然就出现了邬先生要走人的反应。

但大家注意一下,年秋月急匆匆的对老四说邬先生要走的时候,当时在陪弘时和弘历下棋的老四不由自主的说了一句“是谁走漏了风声?”

这说明老四对于前往宫中接下刑部冤案的差事,是隐瞒了邬先生,没有告知邬先生的。


那么邬先生为什么还会知道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康熙提前放出了风声,要起用老四清查刑部冤案了。这是对各方势力的一次试探,也是对太子最后的提醒了。

康熙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我们先大概说说刑部冤案。

刑部冤案的起因是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杀人以后,通过哥哥任伯安的妹夫刘八女找到了江夏镇的张五哥顶罪,并且以张五哥父亲的性命来威胁张五哥,让张五哥乖乖的顶罪到死。

迫使张五哥顶罪过程中,除了威胁张五哥以外,任季安和刘八女自然没有少向地方官员行贿,以让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中接受贿赂的就有刑部的官员。

没想到的是张五哥一家在江夏镇与老四和老十三有着一面之缘,因为帮助老四和老十三还得罪了刘八女。所以张五哥的妹妹阿兰找到了老十三,侠王老十三自然不会坐视不理,所以跟老四商议以后,将其捅到了康熙御前,刑部冤案因此暴露。

这样一来刑部冤案就涉及到三方势力,首先张五哥成为了老十三和老四这方要保的人。而刑部是太子负责的,属于是太子的势力范围,太子跟着遭殃了。刘八女和任季安则是八爷党的成员,因为任伯安带头每年向老九孝敬一百万两银子,所以他们被老九视为心腹。


刑部冤案是大清建国七十年以来最大的冤案,此次牵连甚广。按照邬先生的分析,太子胤礽因为追缴国库欠款时的卖官鬻爵,早被康熙看在眼里,很是失望,此次又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让太子自己查刑部,说明对太子还有抱有希望,如果让其他皇子清查刑部,说明康熙已经放弃了太子。

邬先生认为清查刑部冤案涉及到废太子罪名,所以不让太子一党的老四插手。但老四玩了一把计中计,虽然采纳了邬先生的建议,但还是义正言辞以孤臣的姿态前去接下了刑部冤案的差事,使康熙大为高兴,然后回去冰火两重天,将自己搞的病重不起,将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一直与太子不对劲,想落井下石的老八。

老四始一接下差事,邬先生就马上知道了,并且闹着要走。老四还惊讶的说了一句是谁走漏了风声,其实最大的可能,就是答应老四接下刑部冤案差事的康熙故意走漏的风声。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我们看看康熙晚年的帝王心术,就知道这位皇帝是很聪明的。他总是喜欢高高在上,不想让众人摸透他,所以善于借力打力,善于抛砖引玉式的摸透朝臣的想法,然后再主导着一切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比如一废太子,议举新太子之际,当时百官纷纷要举荐老八。而康熙想复立太子,但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通过释放老十三,来传达一个很明显的政治信号,结果是本来很多答应举荐老八的官员开始持观望状态,而猜到康熙心思的张廷玉之后更是直接举荐了废太子胤礽。

而且康熙这个人很精明,他总是看破不说破。像老四下江南赈灾回来时候,老八等皇子在朝阳门码头为老四接风,实际上是下套。老四跟着老十三躲过以后,到了皇宫以后,康熙并没有见他们,而是让李德全带着他们吃饭,说明康熙什么都知道。还有老四追缴国库欠款失败以后,在朝会上康熙一口气说了三个贪官,说明康熙利用神秘的粘杆处,对于帝国的腐败吏治,还有种种事情是心知肚明,却是隐而不发。

这说明康熙这个聪明皇帝,他是什么都知道,却没有后来雍正壮士断腕那种决心,又在晚年受限于九子夺嫡的乱局,所以不想破而后立,而是对帝国的乱象是修修补补。即使是整顿朝局时,也是经常借力打力,喜欢提前释放一个政治信号,来看看下面有多少人是自己这边的,有多少人是心怀鬼胎的。而这个过程中,自然有极少数的人精猜透了康熙的心思,比如说张廷玉就是其一。


而刑部冤案亦是如此,康熙提前透风要让老四清查刑部冤案,是想释放一个很明显的政治信号,那就是意思自己这次要彻查到底,不管会不会涉及到太子,以对外界传达出自己刷新吏治的决心。再看看各方势力的所作所为,心里也有个数。还有一个潜在意思,就在于让太子提前准备,能销毁的证据赶紧销毁吧,说明康熙对于太子并没有彻底死心,或者说不想到时候查到了太子一堆烂事,那样就很难看了,有损皇家颜面。

康熙这次提前透风,效果不得而知。但是带来了一系列反应,比如说邬先生因此想要离开老四,认为老四不听他的肺腑之言,不是老四让邬先生留一日看他表现,恐怕邬先生就真的走了。

还有康熙为什么选择老四呢,因为老四是出了名的冷面王,喜欢秉公执法,不存在像老八那般对太子落井下石的事情。而且关键在于老四是太子一党,就算最后查到了太子,也不至于斩尽杀绝,会给太子留下些许颜面,也会保住皇家最后的颜面。

但是没想到的是,老四看似孤臣主义,其实也是贼的很,当天晚上就冰火两重天将自己搞的重病不起。次日康熙得到老四生病的消息也是很震惊,并没有第一时间询问病情,而是疑问他为什么生病呢,估计康熙心里也犯嘀咕,觉得里面有什么猫腻。当李德全说亲眼所见病情很重的时候,康熙才反应过来,说道传旨太医院,叫凌国康去为老四看病,并且嘱咐到要尽快治好。


等到凌国康看完病,回来复旨时,康熙问道:四阿哥得的是什么病啊。关心中也是带有一些疑问。

凌国康说道:回皇上四阿哥得的是伤寒。

康熙说道:伤寒呐,要紧吗?

凌国康回道:回皇上,好好将息不会有事,但至少要卧床休息一个月。

康熙这时候显然很失望,知道了老四不能清查刑部冤案了,所以有些无力的说道:知道了跪安吧。

凌国康走后,康熙迅速权衡利弊了一番,马上调整了策略,对三位上书房大臣说道:看来这个事,只能让胤祀去办了。

只见老八的支持者佟国维马上说道:八阿哥胤祀处事谨慎,而且待人宽厚,叫他清理冤狱也是适当人选。马齐也附和着说道:微臣也认为八阿哥堪当此任。

康熙显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转身去问张廷玉:衡臣,你的看法呢?


张廷玉马上猜到康熙的心思,回道:臣以为刑部的事错综复杂,只派八阿哥一人前去,恐怕难胜繁剧。

康熙马上接上话茬说道:这胤禛本来就想让胤祥一快去办这个事,那就让胤祥协助胤祀会同办案吧。康熙的意思很明显,借着张廷玉给的这个台阶,合理的安排太子一党的老十三去“协助”老八,实际上是监视牵制老八,免得老八搞小动作,但没想到最后侠王老十三还是被老八给骗了,老八趁夜悄悄地审了肖国兴,蛊惑肖国兴写下了不利于太子的供词。

由此可见,康熙的帝王心术还真是不一般,看似平凡之下,也是步步为营。善于借力打力,因势利导,来达到自己想要的。

这次刑部冤案康熙提前透风要让老四清理刑部冤案,亦是这种想法。但没想到,无意之中,使老四最为重要的幕僚邬先生差点离开,使这对夺嫡的最强搭档差点提前分道扬镳,还好老四有妙招,留下了邬先生,这二人一直同舟共济到了老四夺嫡成功以后,邬先生为了避免兔死狗烹之祸,二人才分道扬镳。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07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雍正并没有采纳邬思道的建议,邬思道准备愤而离去,其实并没有谁走漏了风声,而是雍正直接告诉他的。

《雍正王朝》中,雍正府上的篱笆牢是出了名的,这个篱笆牢实际上就是嘴牢心齐懂规矩,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知道的事情不去打听,这样才能在王府中保命存活下来。

况且邬思道在府上的真实身份是世子们的教书先生,对这样一个教书先生,在没有雍正的授意下众人能对他说什么,说了什么被雍正知道后,能有好的结果么。而从后面的剧情中,我们也能看到,邬思道一直在雍正的府上,获取外界的消息的方式也只能通过雍正和十三爷的转述,而自己对于朝局和康熙心思的了解,一方面是通过雍正等人的介绍,另一方面就是从康熙的书籍文章中慢慢体会出来的。

因而邬思道得知这个消息,并不是谁向他透漏了什么风声,而是雍正直接告诉他的。


雍正告诉邬思道自己接下了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却没有说出自己的后招,这实际上也是对于邬思道的一种试探。

让雍正不要接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是邬思道与雍正的第一次长谈接触与献计献策。

雍正江南筹款回京,到了府上,先是带着儿子们拜了邬思道做老师,随后便与邬思道有了一番长谈,内容就是要不要接刑部冤案的差事,邬思道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并且告诉雍正,这件事会牵扯到太子,谁接了这个差事,查出了结果,太子受到了牵连,但是办差的人也会受到康熙的厌恶。听完邬思道的分析后,雍正并没有给出自己直接回答,只是说了“夜深了,先歇息吧”,随即终止了这次的长谈,而第二天,又告诉了邬思道自己接下了刑部冤案的差事。

雍正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

一来,这是邬思道第一次向雍正贡献计策,如果雍正马上答应并且言听计从,必然有失主仆之间的尊卑之道,这样做多少有点给邬思道“下马威”的意思;

二来,也是让邬思道明白这层关系,在处理当前和日后两人关系的时候,能够加以注意,决不可喧宾夺主。


同时,这也是雍正对于邬思道的一种试探,试探的是邬思道的品行和性格。

向雍正贡献计策,雍正却不肯言听计从,而且也没有提前进行沟通,如果邬思道单纯的想保住这个差事,保住自己的饭碗,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的要离开王府,请求辞职。而这也正是雍正所要试探和考验邬思道的。

如果邬思道在这种情况下还是留了下来,那就说明邬思道对于自己的定位就是个教书先生和普通的幕僚门客,绝对不是雍正所希望邬思道成为的力挽狂澜的人,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深交与予以重托,迟早会被赶出府上去。

相反,邬思道的行为正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邬思道义愤填膺的表现让雍正看到了邬思道辅佐自己的真诚,同时,雍正对于邬思道的品行有了新的认识,当年邬思道写的那篇文章慷慨激昂,雍正正是因为这篇文章而找到了邬思道,希望邬思道为自己所用,而邬思道此举也让雍正看到了他与自己所写的文章一样,有着铮铮的傲骨,以及胸怀天下的志向,这一点让雍正非常满意。


雍正的一出“苦肉计”,打消了主仆之间的芥蒂,也让雍正远离了刑部冤案的漩涡。

雍正通过一出“苦肉计”,把自己搞成了风寒,高烧不退,进而不去参与刑部冤案的审理,而急于扳倒太子的把阿哥胤禩深夜诱审肖国兴,告发太子,让康熙对太子非常的失望,但是,八阿哥的行为也被康熙所厌恶,并称其是“其心可诛。”而此时的雍正不仅是远离了刑部冤案的政治漩涡,并且太子胤礽与八阿哥胤禩的这次斗争中两败俱伤,雍正则是坐收了渔翁之利。

当邬思道看到了病床上的雍正,两人也是“一笑免恩仇”,邬思道也明白了雍正的用意,安心辅佐雍正,帮助雍正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赢家,登上了皇位。


雍亲王府


邬思道之前劝四爷要接来追查户部欠款的差事,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一件对大清,对康熙都十分重要的事情,清朝的户部都让大清的官员给借光了,所以在黄河发大水的时候,整个户部竟然只剩下几十万两。

所以,四爷和十三爷只能去扬州筹借银两用来救灾,就像康熙对那些前去哭诉的老臣说的那样,户部没有银两,连一次黄河发大水都无法应付,而以前造反的原因正是如此。

这个明显是个很难的差事,就像十四爷说的那样,这个差事,牵涉的人实在是太多,要完成这个差事,那就基本把大部份的人都给得罪了,那么即使完成了差事,得到了亲王,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邬思道为什么要让四爷去接这个差事,原因也正是如此,正是因为没有人去接,那么此时四爷出来接这个差事,这个就说明四爷是真正的不计较个人得失,真心的为大清,为康熙的。

就像四爷向康熙推荐的田文镜,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此次,刑部案件,邬思道是力阻四爷接这个差事的,因为这个刑部的案件牵涉到刑部,太子还有几个皇子,比如九爷,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太子。

这个刑部案件很有可能的结果,那就是太子被废,那么如果接下这个差事的是四爷,而四爷原来是太子的人,四爷就得承担废太子的责任。四爷其实也知道,但他却在康熙面前主动揽这个差事。

邬思道就十分不满四爷这种,言不听计不从的样子,所以就决心要走,而四爷十分的纳闷,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呢?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其实是百思不得其解,按道理,这个事情只有几个人知道,为什么在四爷府上的邬思道会知道呢?个人觉得有一种可能,走漏消息的是八爷,他故意将这个消息散出去,那么四爷到时候想要推辞就很难了。

可是四爷也想到了办法来对付,那就是冷热之法,让自己得上重感冒。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编剧故意为之的,就像后来邬思道就是知道叛军的主力位置那样,这个情节设计是想要表达一个意思,那就四爷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并不是完全听邬思道的。


历史简单说


《雍正王朝》这部小说,邬思道此人按照诸葛亮这样经天纬地地大才模板来设定的角色,就是不出门并知天下事,更懂得皇权专制的利弊,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前朝教训。

邬思道作为一个熟读史书并了解人性,知道社会朝代更替的真理。但他的外貌却不是像诸葛亮,刘伯温式的外貌体型特征,就按照瘸腿的中年老头子的样式来协助雍正皇帝登上大清王朝至尊之位。这就是一位老狐狸,藏着阴暗角落的毒蛇般,观察康熙王朝的变迁。

我们对于邬思道的个人设定及角色定位都了解清楚了。康熙四十六年间,太子主管的刑部发生“贪官徇私枉法,以钱买命”大案件,直接让康熙大帝天威盛怒,彻查此件案件,不管谁参与其中都一律追责。那么谁来负责审理这件棘手的案件呢?

在雍正皇帝与八阿哥允禩对这件案例的审理进行角逐,雍正曾对康熙皇帝说:“让我来审理这案件,把刑部等司法部门的蛀虫就会清理的干净,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当然这是他的个人情感抒发罢了,也是为了让康熙皇帝觉得自己可以担当的目的。

八阿哥允禩却把此案件当做上升的政治资本,当做向康熙皇帝邀功的成果,当做搞掉太子一党的最直接的推动力,迫使康熙及朝廷大臣废除太子之位。

解决第一个问题,谁走漏了风声?让邬思道知道了此事呢?

1.把邬思道說的那么神,你觉得他那么了解雍正的为人,会猜测不出来吗?刑部大案肯定是满城风雨,他顺着思路一分析就有结果。

2.康熙大帝特意派人故意放出风声,投石问路的结果,信息传递是没有间隔的,尤其九子夺嫡的时候。

3.别忘了,当时李卫还是雍王府的狗腿子,按照邬思道在雍王府的地位,指挥李卫或是询问李卫事情,那不是容易的。

接下来就出现邬思道却对秋月说:“言不听计不从,不走如何”。这当然让邬思道觉得我一片赤诚待君王,君王却把我当做透明人,这岂不是让人寒心,那证明雍正都不信任我,作为谋臣幕僚,如果自己的领导不信任,那待在他这里又有何用呢?还不如归野山林来的自在罢了。

但雍正皇帝这人不仅都别人狠,更对自己狠呢?直接跟秋月说“请邬先生在等上一夜,在让他自己决定是去还是留?”。直接躲在自己的密室中,从烤木炭极热到冷水浸泡,从热到冷瞬间转换,就是为了让自己生病以便推脱掉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是对自己的性子与心性是一种大磨难,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故康熙大帝曾说,四阿哥年轻时,真的是喜怒无常,经过多年的磨练变得心性稳定,坚韧,原来是通过对自己摧残的方式来克制与修炼。

当然这件刑部案表面让八阿哥在木兰秋狝过程大出风头,却让康熙大帝对于刑部案例对肖国兴诱供方式,针对指向太子“其心可诛,其心可诛”的评语。这岂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彻底把八阿哥打上死刑,想要成为太子,继承皇位的候选人名单剔除了。

因为这“以钱买命”刑部谋杀案,差点让康熙背上滥杀残忍,废除太子的昏君之名,让太子失去储君之位,导致兄弟相残结局。你八阿哥允禩是如此恶毒之心,那就是踢到铁板上了。

可能八阿哥允禩想撞墙的心都有了,好心干了件坏事,丢掉储君之位的竞争资格,决定他悲剧的一生。

故邬思道知道会这件案件不管怎么做,做的如何好,都是不讨君王欢心的事情,那做他干啥呢?

最后雍正皇帝却没有他想的那么不堪,那么的蠢,雍正皇帝生病时,与十三阿哥聊天时,却把邬思道打趣了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