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仁化:传承红色基因,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新春将至,岁寒情深,日前,韶关市仁化县四套班子领导组成慰问团,带着全县人民的深情厚谊,分组走访慰问驻韶、驻仁部队,并深入各村(居)慰问老战士、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烈军属等优抚对象,向他们致以新年的祝福和亲切的问候。这是该县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关系融洽,积极创建第十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县、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六连冠”的一个缩影。

仁化是广东省革命老区县,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在仁化留下了光辉足迹,留给仁化后代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目前,仁化县已连续五届被广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唯一一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在城口镇落成开馆。基于此,去年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韶关市关于双拥工作的部署,传承红色基因,唱响红色主旋律,创建第十一届全国、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创新发展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

韶关仁化:传承红色基因,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整合红色资源

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

“我县实施‘整合红色资源、打造双拥文化、增强教育功能、彰显特色优势’的创建战略。”说起创建双拥模范县,仁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彭国强向笔者娓娓道来。彭国强介绍,仁化县创建双拥模范县的最大特色亮点之一,就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发挥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教育。

据了解,该县尤其注重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于去年建成开馆,还成功打造了城口红色小镇、安岗红色村、石塘双峰寨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成了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升级改造项目,修缮维护了仁化暴动纪念碑等烈士纪念设施,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被命名为“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该县有效组织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市民群众等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中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和城口红色小镇每天至少数千人到这里参观。安岗村近两个月接待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4000多人次。

韶关仁化:传承红色基因,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高标准保障优抚对象

拥军优属暖人心

日前,仁化县人武部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领导干部,分别给立功战士红山镇张强和董塘镇魏城发家中送去了“三等功”喜报,激发广大青年献身国防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喜报送家门”是仁化县拥军优属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树立“参军光荣”的社会风尚。为营造拥军优属的浓厚氛围,该县由四套班子领导为烈属、军属等优抚对象悬挂光荣牌,全县共悬挂4906块光荣牌,100%完成悬挂光荣牌的任务,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

该县还把高标准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作为创双拥模范县的重要举措,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拥军优属、优抚安置等制度体系,逐年提高抚恤补助标准,“三属”抚恤、在乡老复员军人月定补等均高于省标准。全县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等“三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对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病故军人遗属,每年给予定期抚恤“三属”优待金。对义务兵立三等功的给予当年优待金50%奖励,优秀士兵给予当年优待金30%奖励。对退役士兵优先安置工作,并鼓励退伍军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了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2019年对8名最美退役军人进行了评选表彰。在县、镇、村三级建立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构建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协作共建

军政军民关系融洽

一直以来,仁化县军政军民的血肉联系紧密,这主要源于该县充分利用“八一”、春节等特殊节日,组团慰问驻韶、驻仁部队,深入全县各镇(街)慰问优抚对象。四年来,共走访烈军属、在乡复员退伍军人等优抚对象3万多人次。在每年9.30烈士公祭日,组织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中小学生、驻仁部队官兵开展缅怀和祭奠革命先烈活动。还通过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和互相走访等活动,加强军地沟通交流,共商军民发展。

韶关仁化:传承红色基因,创全国双拥模范县

仁化县双拥工作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涌现出一批拥军模范和部队建设的先进典型,树立了粤北山区拥军模范和粤北山区部队建设的一面旗帜,县人武部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党委表彰为“先进旅团级单位”党委,被广东省军区表彰为标兵人武部,多次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被韶关军分区评为先进武装部。武警中队2016年至2019年被省总队评为先进中队。

在新的一年,仁化将以创建第十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县、广东省双拥模范县为目标,全力营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浓厚氛围,竭尽全力为部队排忧解难,不断促进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性局面。

记者/唐音

通讯员/谭玉玲 刘志勇

摄影/龙全明 蓝静如

【作者】 唐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