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疑问,刘邦成为皇帝就算了,为什么他乡下的朋友都能成为顶级人才?

书麟


首先,英雄的成功,造就了平台,任何人到达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能取得一个很高的成就。所以跟对了人,自然他就会有一个很高的未来的可能性。第二,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任何人能够到达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同样可以收获名声。所以成为顶级人才的关键在于选对人,跟对大哥。


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都能发现一个规律,往往一个国家的建立者,身居高位的永远都有他同乡的人,难道他们真的比别人强的多么?当然不一定,而是幸运者法则。说白了,就是他们的运气太好了。事实证明,人与人的差距源自于选择。

就比如说今天马云身边的十八罗汉,难道他们每个人都一定是顶级人材么?为什么最终每个人都成为了亿万富翁?正是源自于他们跟对人了,做对了事。所以他们并不是天生就比别人高明,关键在于站对了组织。

那么我们以这样的思路去分析刘邦身边的人,你就能很直观的看懂这个问题。

樊哙,不过是一介狗肉贩子,全国多少个狗肉贩子,为什么偏偏樊哙被封为舞阳侯?为什么最后成了吕后的妹夫?从最初的起义一直到最后的楚汉争霸,樊哙一路下来建立了累累功勋。作战勇猛,忠心耿耿。但是最终决定他成就的,是源自于他的老板刘邦的成功,站在了一个成功的平台之上,他才能够封侯封将。


还有汉相曹参,最早不过是看管监狱的小吏,为什么最后成为了汉相?难道真的是具备出众的能力么?未必!你想想萧规曹随是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定他客观意义上,老百姓得以继续的休养生息,其实更多的一方面,我认为是曹参不具备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及改革的能力,所以才会严格的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律,而最后之所以可以名垂青史,同样是源自于他选择对了队伍,而且劳苦功高。

再比如说周勃,早年不过是一个给别人办丧事的吹鼓手,为啥最后能够坐到汉文帝的丞相?同样是和他能力是没有关系的,比如在周勃晚年的时候,因为遭到弹劾,仓皇入狱,入狱之后周勃非常恐惧,不知怎样答辩。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就在牍板背面写上字示意他说:“请公主作证。”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娶公主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引用公主作证。你看,身为一名做过丞相的人,在为人处世上甚至狱吏都不如,却做到了那么高的位置。


所以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选择有着直接的联系,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能够做到那样的位置。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张良。与他们不同的是,别人都是跟对了人,他却是选对了人。两种人的区别就在于,一种是被动的听从命运,一种是主动的把握命运。

话说自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全国各地刮起了反秦之风,起义队伍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张良就是在那个时候,和刘邦相遇的,但他们的相遇不是彼此志同道合,而是源自于一场意外。

当时的张良刺杀秦王失败,趁着当时打乱的局势也聚拢了一百多人,宣布起义。由于他很快感觉到自己势单力薄,所以准备率众投奔景驹。在投奔的半路上遇到的刘邦,当时的刘邦正在下邳一带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两人就准备先搭伙发展,结果在和刘邦相处的这段过程中,张良发现,当他以自己研习的《太公兵法》劝说别人时,别人都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但是刘邦却可以和很快的领悟,而且会采纳落实。这就让他对刘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眼前这个人虽然大字不识几个,没有文化,但是头脑确实非常聪明,是一个成大事的人。于是他果断改变了投奔景驹的想法,一心一意追随着刘邦做事。后来果然,刘邦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成就了江山霸业。


所以通过这些例子你就会发现,那些看似身居高位的人不一定才能多么的优异,但是一定是跟对了队伍,而真正的可以称之为顶级人材的人,则是具备识人眼光,可以主动掌握把控命运的人。


海叔识人


说实在的,刘邦手下这帮人能力真的有多顶级么?真的不是。重点在于这批时代的弄潮儿刚好碰到了时代的节点,又遇到了刘邦这样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头领。



刘邦的手下

刘邦手下出身最好的是张良,韩国国相之子。

萧何、曹参是沛县的地方小吏,还算不得官。

叔孙通厉害点,是秦朝的待诏博士。

张仓也不错,做过御史,不过犯错误了跑了。

樊哙,刘邦的妹夫,卖狗肉的屠夫,弄到现在不定挨多少爱狗人士的骂呢。

周勃,音乐爱好者,吹鼓手。

韩信最惨,不但差点饿死,还要忍受胯下之辱。



还有题主说的,刘邦的其他那些同乡,最后在功臣榜上排名前列的,更是没有什么牛人。

怎么后来这帮人都成了牛人了?说他们都是最顶级人才,水一白是不太相信的。

可问题是,他们成功了,把那些所谓的贵族都干掉了。为什么呢?

上升的阶梯

跟着项羽混,没有点家世背景,你不管怎么做,除非救了项羽的命,不然是没可能挤进权力中枢的。不仅仅是项羽不信任你,身为贵族体系培养出来的,根本就不会选择你。这不能怪项羽的性格,是多年贵族的传承,教育的培养。

跟着刘邦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本身就不是什么上层人士,所以只要你能对他有益,他都会用。娄敬就是一个小兵,说求见就求见了,说迁都马上就得到了刘邦的重视。这都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有两个最大的优点,一个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另外一个就是又让人觉得他念旧,又不会让新人觉得不受重视。最后排功臣榜的时候,汉初三杰萧何第一,可韩信和张良的名次可是相当低的,因为前面要留给那些更早跟刘邦打天下的。可是分封的时候可就不一样了,韩信自己要的王就不说了,张良可是可以在齐国随便选三万户,这比萧何的分封还要大。只不过张良最后选择了留县罢了。

不是顶级人才的明证

说刘邦同乡这帮人不是顶级人才的明证有两个。

第一,刘邦这帮人跟项羽没少打仗,打赢了几次?充分提现了武将和统帅的问题。

第二,汉承秦制的说法可不是空穴来风,要不是当初进咸阳,萧何把秦朝管理国家的各种资料都带走了,真的很难想象这些人怎么来管理国家。最后,法律,官制等等完全照搬的秦朝的东西。萧何政治才能真的那么突出,改良幅度会那么小?真正有能力对秦国的东西进行改良的,还是叔孙通、张仓这些后来者。



时也命也运也,不一定非要顶级人才才能做到最好,也不一定都是顶级人才就能成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远比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更重要。


水一白聊历史


李太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圣贤,只要努力,人人都会成材,只要时运相济,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刘邦的沛县就有很多萧何樊哙,金田也能出无数将相王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所以生在元帅省、将军县,不懈努力的你,也将是最棒的!





北京汪再兴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一个说法:刘邦的那些狐朋狗友,本来和刘邦一样,都是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平常都在天上打架斗殴,混天过日。可是后来,他们都成了顶级人才,成了汉朝建国的开国元勋。这一件事算得上是奇迹,让人非常不理解。

不过,我想说的是,这可能是一个误会。刘邦的那些狐朋狗友们,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才干。我们很可能是夸大他们的能力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萧何剧照)

首先,曹参和萧何是不算的。为什么说他们不算呢?曹参和萧何那时候是县里的官员,他们只不过和刘邦认识,其实并不近。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证明。当年吕太公乔迁之喜,县令为他庆祝,刘邦去参加县令的宴会。萧何让随礼一千以上的坐堂上,其余的坐当下。刘邦随口说了一句“贺一万”。吕太公大为惊异,让刘邦到堂上来。但是萧何提醒吕太公,刘邦是说着玩的,他根本就没钱。加入萧何与刘邦关系好,他绝对不会揭穿刘邦。

还有一件事。当刘邦带着队伍回到沛县,杀掉县令以后,大家推举起义的承头人,曹参和萧何都推荐刘邦。他们为什么要推荐刘邦?就是害怕失败后,被朝廷收拾。由此可见,曹参和萧何,是把刘邦当冤大头了。

曹参和萧何不是刘邦的狐朋狗友,而这两个人恰恰是有很高才干的。建国后,刘邦在评定功劳的时候,大家都说曹参所立的功劳最大,而刘邦认为萧何所立的功劳最大。由此可见,立功劳最大的,就是萧何与曹参。

真正算刘邦的狐朋狗友的,是周勃、樊哙、卢绾、灌婴、夏侯婴这几个人。而恰恰是这几个人,他们的实力非常有限。为什么说他们的能力很有限呢?

(刘邦剧照)

当年刘邦想选个大将,用以稳定军心。周勃、灌婴等人,都觉得刘邦可能选自己,其实刘邦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他们。刘邦为什么不考虑他们?因为刘邦知道,他们的水平有限。刘邦最后选的大将是韩信。

实践证明,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们打仗,确实不行。

当时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军队有两个体系:一是韩信带的军队,二是刘邦和他的狐朋狗友们带领的军队。这两个体系,韩信的军队总是打胜仗,而刘邦的军队却总是打败仗,多次被项羽撵得东躲西藏。就就是刘邦的狐朋狗友们打仗能力不强的表现。

刘邦建国以后,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吗?除了在军队里面担任一些职务以外,其实都没什么事儿做,因为他们实在也做不成什么事儿。

(樊哙剧照)

下面,我们再把这几个人分开,一个一个地来说。

其一,周勃。周勃曾经担任过汉文帝的宰相。但汉文帝瞧不上他,问他的话,他一问三不知,又不懂得应对。最终,汉文帝把他的宰相职务给撤了。这说明他的行政能力相当有限。

其二,樊哙。樊哙除了打仗,他在历史上,唯一让人记得住的,就是他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还有,刘邦在咸阳的后宫中舍不得出来,樊哙冲进去,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不过,樊哙不但打仗不行,政治上也不清醒,还差点被刘邦给杀掉。

其三,卢绾。卢绾可以说是刘邦最好的哥们儿,而且是刘邦唯一封为王的哥们儿。当燕王臧荼被刘邦杀掉后,刘邦就让卢绾担任燕王。但是,卢绾担任燕王以后,目光极为短浅,政治上极为糊涂。他是刘邦最好的铁哥们儿,居然对刘邦一点儿都不了解。刘邦封他为王,他却和其他反叛的诸侯们眉来眼去,以至于差点儿被刘邦给杀掉了。这也看出,卢绾这个人,不仅仅是政治嗅觉不敏感,简直就是一个糊涂蛋。

其四,灌婴。灌婴唯一的历史功绩,就是当吕禄、吕产把兵权交给他后,他反戈一击。在诛杀诸吕中,立下了大功。不过,这也并不表示灌婴有多厉害。因为这个计谋是陈平早就想好,吩咐他去做的。

其五,夏侯婴。夏侯婴是刘邦的车夫,也仅仅刘邦的一个车夫而已。

这几个人,虽然都封了侯,但江山不是他们打下来的,在建设国家中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所以,说刘邦的狐朋狗友们都是“顶级人才”,确实是有些夸大其词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一个人能创下多大的功业,要看时势、命数、运气、能力四者是否相济。



第一,时势

秦末的大变局给了刘邦团队机遇,让他们能走出沛县那个小圈子,去更大的广阔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一点不需要多久解释。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已经快五十岁了,萧何、曹参、周勃这些人的年纪与刘邦相当,在当时也都是油腻中年大叔。如果没有秦末大变局的时势,刘邦肯定是继续在泗水当亭长,萧何肯定是继续在沛县当县长助理,曹参肯定也是在监狱管犯人,周勃继续当他的吹鼓手,樊哙继续杀他的猪,夏侯婴继续当他的司机。他们不会有任何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所以说,刘邦团队的人能成为顶级人才,他们首先就得感谢时势成就了他们。


第二,命数

刘邦身边的老乡、好友能够出生在刘邦这个猛人乡里,并与刘邦结识,就具备了他们能成功的“命数”。

不要小瞧了这一点。中国有句古话,叫“命中遇贵人”。这个“贵人”并不一定是给你提供直接帮助或这建议指导的人,而是能给你带来某种契机,能改变了你一生的轨迹的人。

所谓“命数”也一样。“命数”并非是指命中注定就会如何,而是说,命中会有某种契机帮助某人去向哪个方向发展。

举几个例子说。韩信厉害吧?可他在项羽那边就是个执戟的卫兵。项羽不用他,就算他再有才华也是白搭。如果他不是碰到了夏侯婴,经夏侯婴推荐给萧何,再由萧何极力推荐给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刘邦,直接给封他个大将军,他哪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绝世军事才能?(这也是韩信为什么对刘邦忠心耿耿的原因之一)

还有陈平,他读书过,有才,但是碰不到好的平台,他的一身才华也是白搭。项羽是怎么用他的?刘邦又是怎么用他的?陈平投奔到刘邦账下,刘邦问以前当什么官?陈平说都尉,刘邦直接就封他当都尉。军中的很多人对此都不服,但刘邦就力挺他,坚持认为他是可以的。

同理,萧何、张良也一样。如果萧何不是跟着刘邦,张良继续跟着韩王,他俩大概率都会沦为时代的“炮灰”。

我再举几个反例。项羽身边没人才吗?应该是有大把人才的。可惜项羽不会用人,结果一个都不出名。

陈胜身边没人才吗?多了去了!周市、邓宗、武臣、宋留、葛婴(诸葛亮祖先)都不是无能之辈,可陈胜就是见不得别人称王,葛婴扶持楚国后裔为王就被他所杀了,武臣称王也让他不满。相比之下,看看人家刘邦的气魄,彭越、韩信想封王,他不满,但强忍着不满也给封了王。跟着刘邦,他能给人最大程度的施展空间。而跟着陈胜,就是白搭啊。像陈胜这种人,就算塞给他韩信、张良、陈平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说,其实不是沛县那群后来很厉害的人是刘邦的老乡,才成就了刘邦帝业,而是沛县那一群老乡和有野心、有能力的刘邦是老乡,才成为了“后来很厉害” 的人。

如果他们的主公不是刘邦,而是项羽、陈胜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竖子,他们大概率不会成为当世之豪杰。

第三,运气

一个人想要建立功业,运气是不能缺的。西汉那群开国功臣百战不死,能熬到最后,这就是他们的“运气”。

其实这一点也很重要。刘邦斩白蛇起义,在沛县闹革命时,跟着他的将士有几千人,其中樊哙、周勃、雍齿、萧何、曹参、周昌这些人都在其中。看着这份起义名单,你可能会觉得刘邦的运气真好,居然开局聚拢了这么多的人才为他效力。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除了这些“后来很厉害”的人之外,几千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后来怎么样了?

也许有比韩信更具天赋的年轻人运气差,在第一场战斗的第一阵箭雨中就死掉了。而死掉的人是不会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

所以说,运气不好的人就没资格谈成功,这类人注定是成功人士的陪衬,他们属于“有命无运”的一类人。

第四,能力

前面说的那么多,不是否认西汉开国功臣的能力。实际上,我也是认为那群开国功臣都是有能力的人。毕竟没能力的人,比如像赵括、马谡那种杠精,即便你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他也把握不住机会。



总的来说,一个人能在时代大潮中活下来并建立功业,他首先要有命数,必须要跟对一个正确的领导者(跟对人,起点高),其次要有运气,别当炮灰。最后,只有被筛子筛选下来的幸存者才有资格谈能力。

就拿刘邦团队来说。他们生在了乱世,这是他们的时势;他们跟了刘邦,而不是陈胜那种见不得别人比他好的小人,这是他们的命数;而他们在创业初期没被乱箭射死,没被乱刀乱枪砍死,这是他们的运气;当团队规模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上人时,他们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最后,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一句话做个结尾:“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我觉得这句话就可以解释刘邦团队(包括后来的刘秀团队,曹操团队,李世民团队,朱元璋团队)人才为什么会扎堆的原因了。


Mer86


刘邦能得天下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刘邦团队有三个当时的绝顶人才,就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虽然说樊哙、曹参、陈平、卫绾这些人稍微差了一点,但用好了张萧韩三人刘邦就可以问鼎天下。这三人的专长大家其实都知道,张良是参谋,萧何是组织后勤,韩信是领兵。当时天下唯有项羽在领兵上强出韩信一线,范增能在参谋上与张良看齐,但项羽缺少一个萧何这样帮他稳定后方的组织后勤人才。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家大型公司,张良是公司的上市顾问,韩信是公司的业务总监,萧何就是行政人事总监,同时还管着财务。一家公司,在这三个部门有当世顶尖人才,还怕会做不好?

第二,刘邦团队的最终目标顺应了历史潮流。刘邦和项羽的初期目标是一样的,就是推翻暴秦,这个目标他们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而完成初期目标后,项羽要恢复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刘邦团队的目标则是秦的中央集权。两种体制会决定整个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走向,但事实证明,中央集权才是正确的方向。西汉建国后在宗室内的小分封都引发了七国之乱,如若继续项羽的大分封,天下不知道还要乱多久。

第三,刘邦的个人因素。事实证明刘邦是个能与兄弟们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的主,但这种品质也恰好就是开国帝王的必备品质。共患难使得在打天下时能凝聚人心,不能共富贵则保证了坐天下时民心安稳。历史有很多证明,隋唐靠世家大族立国,但他们却推出了毁灭世家大族的科举制;宋靠军人集团立国,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终宋两朝都以文制武;朱元璋更不用讲,开国功臣基本上全都死在他前头;即便是大清朝,以满人为基础立国,但入关后还是要承明制用汉人,才能有二百多年天下。

以上三点纯属个人观点,如有疑议,欢迎评论。


一筐情书


一个无赖带着狐朋狗友统一了天下

他就是刘邦 秦末沛县的一个小隶,一个亭长当皇帝也就算了,人家有机遇有胆量 最主要还有脸皮,那问题是他的身边的人出身都不高,真的有能力还是上天赋予的超能力,

刘邦身边人才汇聚,但为他打天下的都是谁呢,最强组合,萧何 张良 韩信 众所周知人才 ,还有比如,曹参 夏侯婴 周勃 卢绾 樊哙 ,曹参,友邦好友监狱长手下囚徒过百,也是手遮一片天,不服就打你,所以说这个人是有野性的,那后来就怎么当丞相了呢,是无人可用还是真有能力,原因是用他最合适,因为他没有野心,不折腾会好好辅佐汉惠帝,刘邦煞费苦心,杀了很多人 ,不会再选一个能力强的人长管国家命脉了 ,因为他是刘邦最放心的一个人,曹参,也很聪明,心说你们都先走了,剩下一个吕后好好哄哄我也就能安想晚年了 ,我在努力也打不到萧何的成就和威望,还不如简简单单无为而治,我就啥也不干我不还是丞相吗 ,虽然是这样但曹参为东汉创造的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他带来了和平,为战后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曹参等人虽然出身都不高,最重要的是他们跟对了人,中国第一个草根皇帝刘邦 ,毛主席评价他,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个皇帝,三年灭秦,子婴像他投降,四年灭楚,霸王乌江自刎,共7年华夏一统,刘邦虽出身布衣,但是会用人心胸开阔,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实中也是一样,突然间一个老板发财啦,那他身边的人也人五人六的,也有气势了,来源于成功带来的自信,最后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你不行的时候,你做的再好别人都不会看你一眼,甚至会取笑你,但你如果成功了,不是为了别人高看,只是正面自己你们看错人了,我比你们想象的要好,你和我不是一个等级的,





可乐拉菲


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向适应的圈子,彼此思想接近,有共同最求,且都能聊的来的,所以,要想交什么样的朋友,首先自己要有那个素质,要有那个气场,有了素质和气场,自然会感召你希望的朋友圈!

其次,这当中还有前世因缘的道理,前世这一帮人心愿未了,这一世再次相遇,义气盎然,相为互手,共夙前愿!



泽仁德喜


我对历史不太了解,只是说说自己看法。

刘邦能当皇帝,有这几方面原因。

1.乱世。英雄不问出处,大环境越差,越不守规矩的人越容易出业绩。

2.智商。刘邦虽然很无赖,但不得不承认他智商一直在线。不管他耍流氓、不耻下问还是韬光养晦,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运气。刘邦的运气是真好,身边跟了一帮子信任他的人。

当然,题主问的是他身边的人为什么都

成为顶级人才?

顶级人才除了韩信、张良、萧何,他身边的人才能真一般。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古中国就是这样,每一代帝王上位后都会铲除异己,重新重任自己的亲信,培养属于自己的力量。而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接触的圈子的提升而提升自己的格局、眼界。浪迹在这种高层次的圈子中,耳濡目染会慢慢变得高深起来。从何提现一个人的能力呢?做事呗。圈子给了一个人强大的人脉关系,办起事来自然简单,身边全是出谋划策的能人异士。工商、卫生、反贪、税务等机关都有人,办起事来自然简单。这样就感觉这个人能力好强,人才啊!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朝中有人好办事,用现在话说就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老爸”。哈哈哈

抱歉了,文化功底太差。随便聊聊自己看法,见谅


伪文学迷


郭子曾经曰过:三分天赋,六分努力,外加一分贵人扶持,剩下百分之九十全看脸(运气)!


首先肯定要有点儿运气。

葛婴从一开始就展露出了出色的能力,可以偏偏就被陈胜给杀了。如此走霉运,那就一切免谈了!

其次多少要有点儿能耐和天赋。

要是给你两个人都带不了,就算刘邦想照顾一下,恐怕成为不了什么人才吧!

萧何和曹参不用细说,原来就是秦朝的官吏。所以他俩儿从初始就具备一定的能力。

张良是世家子弟,又有高人指点。从刺杀秦始皇开始,一步步地磨练出来。


陈平从小就读过书,在乡里分肉的时候已经展现出了才华。从魏王咎到项羽,再到刘邦那里,能力也是一步步地提升。

樊哙是杀狗出身,周勃是吹丧出身。不要小看这些市井之徒,他们那行也是很磨炼一个人的能力的。

夏侯婴在沛县掌管马车,后来又担任了县吏,没事就经常去找刘邦。卢绾是刘邦的朋友,经常跟着刘邦一起出入。他们二人长期的耳熏目染,也能从刘邦那里学到点儿一二。

遭受挎下之辱的韩信,投奔到刘邦那里时,已经跟随项梁、项羽打了不知道多少场仗了。


其三他们都是聚集在刘邦这个贵人麾下,从易到难逐步地成长起来。

陈胜起义之后,周文打到了赵高的家门口,直接把秦朝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身上。

刘邦先是从沛县开始,然后扩展到沛县周边。当战事不太有利的时候,刘邦就投到了项梁那里。

可以说他们先是从简单的战事开始,一步步过渡到复杂激烈的战事。

这些人都不是天生的人才,而是一步步地成长起来的。


即使是韩信这样的人,刘邦也没有一下子就让韩信担当大任,而是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刘邦击败三秦之后,让张耳、曹参等人协同韩信,一举拿下了魏、代地区。等到韩信开始背水一战的时候,韩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