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与曹操相爱相杀,侍奉吕布不肯另投明主,他为何如此坚持?

尝观《新三国》,常忆一景:

当曹操攻陷下邳,在白门楼前处死吕布后,却迟迟不忍处置陈宫。面对一位曾和自己共患难、同打拼却中途跳槽的老部下,曹操和陈宫之间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关系,所以曹操苦苦哀求陈宫,劝他归降,无奈陈宫,心坚如铁。

曹操问:“公台兄啊,你的高堂老母白发苍苍,两个孩子还年幼,难道你真的不想再看看她们吗?“

陈宫慨然答:“听闻仁孝之主,法不加于无辜,明公必会保全我老母妻儿。”

漫漫古道,依依送别。陈宫慢慢转过身去,此时回望斜阳,丹霞漫舞。

陈宫:与曹操相爱相杀,侍奉吕布不肯另投明主,他为何如此坚持?

陈宫

作为在《三国志》正文中连个传都未能留下的一线军师,陈宫的一生令人惋惜。他空负济世安邦大才,乎乎六七年,辅佐曹操、吕布,皆成一方雄主。

他如流星般在历史舞台上一闪即逝,只留下零星破碎的记载,从有限的资料中可以发现,他也明白吕布并非明主,屡屡不听忠言,那么,他又为何不改投曹操、刘备,却一定要为吕布的覆灭殉葬呢?

·

一、兖州岁月,曹操起家功臣

《三国演义》中描述,陈宫初为中牟令,因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出逃为其所执,感其扶汉除贼大义,决定跟随。但因曹操中途误杀吕伯奢,陈宫疑其不仁而走。

此事发生在讨伐董卓之前,而在《三国志》记载中,确实有这样的一个县令,却不是陈宫。 陈宫是在讨董无功,曹操任东郡太守之后才加入的。

东郡是曹操兴起之地,在今濮阳西南,滑县东部一带。191年时,曹操平定黑山贼于毒、眭固等之乱,入东郡驻扎,因有功被袁绍表奏为东郡太守。那时,袁绍是一州之主,曹操地不过一郡,替袁公守着黄河渡口,四战之地,让他绷紧了每根神经。曹公,也经历过这样一段难熬的艰苦岁月。

陈宫:与曹操相爱相杀,侍奉吕布不肯另投明主,他为何如此坚持?

东郡在兖州位置图

曹操深知,越是处境艰难,越要依靠人才,而陈宫,正是东郡本地的名士。《三国志·吕布传》引裴注记载:“(陈宫)刚直烈壮,少与海内之名之士皆相连结。”可以推断陈宫本人家世背景不会太差,他不断地为曹操宣传造势,更说明他在士林中有一定声望。

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所害,群龙无首,强敌环伺,冀州袁绍和徐州陶谦实力可都在曹操之上,谁不惦记这块肥肉?而陈宫在这时,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完美包装,在迎曹操入兖州的行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轻车简从,来到兖州府治,对鲍信等人说:“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

陈宫搬出了当时主流的道德价值体系,一下就拿住了兖州高层。他没有跟袁绍、陶谦等人比较,直接切入主题,曹东郡,是最合适人选二者。他把曹操的优势搬了出来,保境安民,如果你们不迎接曹操,那就是不爱惜百姓。

显然,鲍信等人可担不起这样的坏名声,他们认可了曹操,兖州顺利划到了曹操户头下。曹操从此飞黄腾达,这和他初期广纳贤才,掌握了士林清流人心向背,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关系破裂,差点让曹操无家可归

陈宫和曹操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人就因为政治理念的分歧而破裂了。公元193年,曹操干了一起影响极坏的事。他因为名士边让“不屈曹操,多轻侮之言”,而杀掉了边让。

边让是当时文人集团的代表,在士林中威望甚高,这些名士擅长清谈高论,品评人物,也掌握着当时的舆论导向。后来,曹操又为报复父仇,南下徐州,屠戮无辜百姓数十万,这些事让曹操在兖州名声大损,几乎葬送家业。从这时开始,陈宫才算慢慢看清了这个自己辅佐出来的枭雄,慢慢露出了獠牙,他再也无法忍受了。

陈宫想要复仇,他要让曹操也尝尝无家可归的日子。他趁曹操在徐州未回,和陈留太守张邈等人联络,迎吕布入兖州。当时,八十多县,纷纷响应,全州只剩下荀彧、程昱固守的鄄城、范县、东阿三城。曹操差点就要投老哥们袁绍那儿讨饭吃了,《三国志》记载:”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后来是程昱劝住,才重新募兵,稳住局势。第二年,曹操袭击定陶,设伏兵大破吕布,轮到吕布集团颓势渐显了。

陈宫:与曹操相爱相杀,侍奉吕布不肯另投明主,他为何如此坚持?

因为这段往事,曹操对陈宫可谓“爱恨交织”。假如有一天陈宫被擒向曹操服软,曹操会不会放他呢?我想是必然会的,因为曹操的阵营里,集结了从各个军阀投降过来的精英,足可体现他唯才是举的精神。昔日侄子、儿子、爱将典韦之死皆拜张绣军师贾诩所赐,曹操也爱其大才,宽恕留用。

曹操如此宽容,陈宫为什么不肯服软呢?我想他的坚决中,也包含了些负气、要面子的成分,不愿看到曹操以胜利的姿态得意地出现在他面前。

三、陈宫的彷徨:为何不另投明主?

陈宫一生,可谓执念太深。吕布内多猜忌,并不是理想的主公,他为什么如此坚持?如果他不满意曹操,是不是还有更好选择,比如仁义的刘备?细细想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宁做头羊,不做狮尾。

在大环境中默默无闻,不如在小环境中成就一番事业。曹公帐下智士已经很多,再出色也撼动不了荀彧、荀攸这些人的地位,而吕布这边的智力系匮乏。后来,吕布对待陈宫,也确实很敬重,只是信而不能用。他不仅经常问计于陈宫,还常常与他分开带兵,小公司的好处就在于此,是老板青睐的业务骨干,干得好也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第二,陈宫的识人逊了一筹,又不忍相弃。

凡顶级谋士,须具备远大的眼光和超人的洞察能力,识人者能认清明主,施展抱负,谋天下大利。比如曹操帐下的郭嘉和荀彧,早期都曾投袁绍,但都觉得他色厉胆薄,难成大事,转投曹操;贾诩先后四易其主,于乱世中安然无恙,得以善终,是其洞察人心。有英明果断的主公,才有敢下险招的下属。

而吕布虽然勇猛,但和袁绍是一类人,当多种意见相左,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跟着这样的主公,会很心累。下邳危急时,陈宫就曾建议吕布出城驻兵,自己守城,以为犄角之势,但吕布妻子说,曹公待陈宫不薄,不可以全城相托。于是吕布犹犹豫豫,放弃了最后机会。陈宫又不像贾诩,主公不行就果断跑路,因此终于城破被擒。

陈宫:与曹操相爱相杀,侍奉吕布不肯另投明主,他为何如此坚持?

吕布与陈宫

第三,陈宫在识势上,也逊了一筹。

陈宫偏向于战术,而在战略上的短板也间接影响了他的选择。整个吕布集团在这六、七年间,一直像个草台班子,缺少清晰的战略规划。先是和刘备结怨,袭击徐州,后又和袁术闹翻,和大将张勋交战,却把最危险的大敌曹操忘在脑后,在自相火并中空耗军力。

也正是这样,陈宫和刘备也有了很深的过节,他也不认为刘备能成大事。刘备没有稳定的地盘和军队,可以帮他完成复仇的愿望,甚至刘备自己也寄人篱下,和曹操是盟友。空有刘皇叔的镀金招牌,并不能给他带来声望。当时士、庶分化严重的现实,也让陈宫没有考虑刘备这个卖草鞋出身的寒族。

四、名士之殇:他在坚持什么?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当我们再回头看这段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似乎又不能仅仅归咎于陈宫视野的狭小,毕竟,谋士有很多类型,统筹全局如荀彧,长于战略决策如郭嘉,擅长战术布局如荀攸、程昱,而吕布,仅有一个陈宫。我想,陈宫这样的坚持,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陈宫,是一个侠儒型的谋士。侠者,为了心中信念,不惜抛洒热血,儒者,怀抱济世安民,匡扶国家的理想。他们兼有两种品质,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是令人敬佩的楷模,却也可能是影响他们判断的弱点。

陈宫:与曹操相爱相杀,侍奉吕布不肯另投明主,他为何如此坚持?

他们对人情世故了解不够,对人性的认识不深,仅凭一腔热血,只希望辅佐的主公可以打败曹操,让正义得到伸张。过于理想的人,在面对纷乱的局势、人性的复杂时,少了些机谋应变,多了些耿直憨厚,因而吃亏。

这样理想化的人物在三国,还有很多很多。幽州刘虞,与公孙瓒作战时,下令不必过多杀伤,又爱惜百姓房屋,不许焚烧城池,结果大败,在他身死之后,百姓们都痛哭流涕怀念他;北海孔融,顶级名士,不愿结交诸侯,结果被袁绍所败,逃亡许昌,被他看不起的曹操安排了个将作大匠的闲职,每天诗酒作伴,了此残生,史称“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相比之下,好像贾诩这样的人更适合在乱世生存。把陈宫和贾诩相比较,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较量。他俩很像,都是扶持小军阀,同样因为各自主公杀戮太重而离去,但贾诩却不是为了百姓呐喊,他只是因为李傕郭汜结怨太深,弃主公而避祸而已。贾诩,是游离于主流价值之外的鬼才,他的生存哲学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时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准则,比那些文雅方正的名士更具敏锐的洞察力,或许正是他这种略带痞气的个性,很对曹操的胃口。

陈宫:与曹操相爱相杀,侍奉吕布不肯另投明主,他为何如此坚持?

毒士贾诩塑像

而陈宫呢,他最后的坚持就蒙上了一丝悲情,令人唏嘘。在他看来,他的失败,不仅是看错了人,也代表让曹操这样痞里痞气,而又不遵守道义的人得势,他所坚持的仁义、对苍生的悲悯被践踏,理想永远的破灭了。

千百年后,我们纵览历史,难免泛起一种悲剧英雄情结。陈宫为了几十万徐州百姓与曹操决裂,他失败了,却不愿正视。假如他过得了心中的这道坎,抱着更清醒、更现实的眼光去思考怎样实现他心中信守的大义,他会在历史的舞台留下更多精彩的表现,那也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