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明仁宗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

一生有你vos


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中,朱高炽是有治世之才的,这一点他那两个弟弟比不上,朱高煦是以勇武著称,朱高燧更像一个特务头子。早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李景隆带领50万大军攻打北京城,朱高炽率领1万兵马守住了城池。朱棣每次远征,都由朱高炽监国,处理政务,凡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朱棣挑不出毛病。而且,朱高炽善于凝聚人才,深孚众望,在他周围聚集了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浦等能臣,这也是他优于两个弟弟的地方。

说到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一是忍辱负重、以退为进,赢得太子保卫战。朱高炽很早就被明太祖朱元璋立为燕王朱棣的世子,在朱棣当皇帝后又被立为太子。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明成祖朱棣不太欣赏他,有立二儿子朱高煦的打算。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对他施以明枪暗箭,阴谋把他拉下马。在这场夺位战中,朱高炽隐忍不发,宽宏大量,有时还为两个弟弟说话。关键时候,是朱高炽的铁杆、大学生解缙用朱棣有个”好圣孙“朱瞻基,帮助朱高炽稳住了太子位。

二是朱高炽当皇帝后实施仁政,以百姓为本。在朱棣时代,征战不休,百姓负担较重,急需休养生息。因此朱高炽停止了耗费甚多的下西洋,极力减轻百姓的负担,遇有灾荒就及时赈济百姓。他还制止对百姓施以严酷的刑法,要求依法定罪,避免冤假错案。他赦免了”靖难之役“中被惩处的建文帝臣子家属,让被流放的官吏回家,很好地消弭了仇恨。

三是朱高炽任用贤臣,整顿吏治。朱高炽改变了过去皇帝一人高高在上,臣子附和,决策失当的局面。他建立内阁制度,让名臣”三杨“等担任大学生,兼任六部职务,共同参与政务,形成集体智慧和集体决策。”三杨“从明仁宗时代辅政到明宣宗、明英宗时代,为”仁宣之治“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朱高炽让年届70的官员退休,裁剪冗员,派御史到各地监察官吏。同时,朱高炽任用有才干的人到地方任职,形成了文官晋升通道。他还改革科举制度,保证了北方人被录取进士的比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为”仁宣之治“做好了人才准备。


澜石记


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不足10个月,但是他在位期间积极调整与北方周边各族的关系,亦积极调整北边军镇的设置,改革内政,缓和了内部矛盾等等,为以后明朝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朱高炽在天命之年才登上帝位,他和朱棣的作风相反。

朱高炽性情仁厚,好读书。朱棣数次亲征,均是朱高炽监国,他逐渐得蹇义、金忠、杨士奇等文臣的认可与尊敬,并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朱高炽做了20年的太子,熬到47岁才当皇帝,在位不足10个多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初二,皇太子朱高炽得知了朱棣的死讯后,做了2件事:

  • 1.派皇太孙朱瞻基前往榆木川,迎朱棣遗体回京;

  • 2.探视狱中的原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原吉,因为反对朱棣出征蒙古被下狱。朱高炽的探视行为意味着,他的行事风格要与新皇帝相反。

事实也确实如此。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改年号为“洪熙”。他的登基,对于刚刚经历过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严苛统治的大明王朝是一个幸运。仁宗朱高炽,宽刑薄赋,与朱棣的好大喜功相反。

二、他做了哪些有远见和谋略的事情呢?

①缓和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改主动出击为战、防结合。

例如恢复了与兀良哈三卫之间的朝贡贸易。

他这么做是,因为双方的实力决定的,蒙古各部在朱棣的打击下实力大减;明朝因为多次出兵,经济负担重,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征伐。随着明朝和蒙古各部交流的展开,极大地缓解北边的压力。

当然,他也不忘北防的建设。他多次下旨给边关将领,要他们加强巡逻。

②整北部边防,奠定了明朝军镇的发展模式。

朱高炽即位后,便开始调整北部边防的明军将领。朱高炽首先调整了五军都督府。8月16日,命张辅、薛禄、柳升、陈懋、王通分别掌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他还安排了六个总兵官。加上之前的甘肃总兵官,北方边境设置了7个总兵官,朱高炽颁发给镇守总兵官将印。朱高炽还任命一批文人分赴各军镇。自此明廷北边军镇便设置了文职机要人员,此举无疑有利于保障信息的通畅。

③朱高炽对北部军镇进行督察和调整。

朱高炽在颁发将印后,又加强了对边军的督察。洪熙元年四月,辽东总兵官朱荣上奏,广宁前屯卫刺梨山百户鲍麟,私自派士兵回家,导致被外族掳走。朱高炽派巡按御史查实后,将其绳之以法。以此为契机,朱高炽开始对边军进行整顿。

朱高炽的这些措施奠定了明代以后军镇的发展模式

④完善了内阁制度。

他提高了内阁大臣的权力和地位,如黄淮、杨士奇、杨荣等人作为内阁大学士,都兼授一品的尚书之职。他一再鼓励臣下有啥说啥,不要藏着掖着,有的官员说话偏激,惹怒了他,受到惩治,但事后他能承认错误。明仁宗在位期间,朝堂的风气较正,很少有大臣因为进谏受到惩罚,许多朝臣的才干得到了施展。

⑤明仁宗为了稳定和恢复农业经济,稳定百姓的生活,不仅豁免受灾地区百姓的田赋,而且还为闹饥荒的地方提供无偿的救济。当时江南地区的赋税过重,他派人了解情况是否属实,为此后减税做好了准备。永乐时期营建北京时,朝廷经常无偿征用民间物资,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朱高炽即位后,下令按市价收购,这种较为公平合理的采买制度保护了百姓的权益。

此外,明仁宗发布政令,要求司法部门依《大明律》断案,禁止滥用私刑。为了减少冤案,废除了诽谤罪,杜绝了永乐时期诬告的不良风气。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不再随意株连无辜。

三、仁宗朱高炽在历史上口碑比较好。然而作为皇帝,他还是有自己的脾气的。

在朱高炽去世前,翰林侍讲李时勉进谏,劝他不要嗜欲,朱高炽大怒,命武士用金瓜殴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数根肋骨,这还不算完,朱高炽还将他关入了大牢。

朱高炽授意内阁大学士“密疏言事”,有怠政的倾向。

以此看来,朱高炽仁义之君形象的形成,也有他统治的时间太短的缘故,残忍的一面还没有暴露罢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一日,朱高炽感到身体不适。十三日,就逝去了。

关于他的死因正史当中没有记载,野史传闻到有多种说法,有死于“雷击”、“纵欲”、“中毒”、“心脏病”等说法。

“中毒”的说法流传很广,传说,张皇后生日,郭贵妃邀请帝、后到其宫中饮酒。席间,郭贵妃向皇后敬酒,皇后不喝。朱高炽说:“你又多疑了。”然后喝了这杯酒。不久,朱高炽去世,郭贵妃也自尽了。另有说法则是朱高炽服了金石药而死。

然而,人们对他死因的猜测无损于他仁君的形象。在他死后,宣宗朱瞻基尊谥他为昭皇帝,庙号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庄严而简朴,倒与他的执政作风相像。


闵不克


看待朱高炽就要观察朱高炽监国时期的事情。因为朱高炽担任监国的时间是远远长于他当皇帝的时间。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封为皇太子,在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安排朱高炽监国,这监国的日子一直要延续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减去中间朱棣管理国政的两年,朱高炽监国的时间长达13年之久,到了晚年朱棣病重,大明帝国的大部分事情都由朱高炽负责,可以说朱高炽已经成为帝国的总负责人。而朱高炽登基称帝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登基,并且改元洪熙,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三日去世。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炽登基有47岁,年近五十,已经是白首老翁了。


海阔天空81258170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朱高炽?就这大胖子,不仅人胖腿还瘸,走起路来晃晃悠悠的,这要没人扶着,自己都能把自己给绊一跟头,他这一生下来就病恹恹的,隔三差五的就生病,也不见个好。

就这架势,他老爹朱棣打心底里瞧不上他这儿子,就三个字——不喜欢。

可在大臣们的眼里,朱高炽却得到了赞赏。

当然这赞赏不是因为他身体弱,而是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折服。

当年做为爷爷的朱元璋也不咋喜欢朱高炽,但每次派他干点啥活,这都相当的利索,比他那几个儿子都强。

这不后来朱棣做了燕王,朱元璋亲自指定朱高炽做为他的世子,其实老朱也看出来朱棣压根就不喜欢这孩子,但架不住老朱喜欢。

这老朱定下世子的身份,这也成为了朱棣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一个有力的依靠。

他的能力有多强呢?咱上边说的比较空洞,咱就觉个例子说说。

例子

后来朱棣不是搞了个靖难之役,这不朱允炆就让那废材先生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兵来揍朱棣,找他打架。

那么朱棣搓吧搓吧捏吧捏吧也就几万来人,这要是死守这就是找死。所以朱棣就把老窝北京留给了朱高炽,自己打野去了。

这好朱高炽瞅了手头俩兵,拢共才一万来人,但就算是这样,他都用这一万人把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兵给挡了下来,保住了北京城。

一万对五十万,这可了不得,一般人可做不来。

后来建文帝朱允炆又玩了一出离间计,给朱高炽写了封信,只要他归顺许他一个王,结果朱高炽压根就没有瞅直接送给了朱棣。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朱高炽的远见就是高,一下子就拆穿了朱允炆的阴谋诡计?”

这您可想多了,朱高炽其实这一辈子就体现了一个仁字。自己老爹都反了,做儿子的,你还反自己的老爹,没这道理。

所以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都是建立在仁字上的。

好咱接着说

您别说俺说的不靠谱,其实朱棣对他这儿子朱高炽也是不放心,当年把他搁到后方监国,还派了礼部侍郎胡濙去监视朱高炽。

那么胡濙可是深深的被朱高炽的仁义所折服,历史记载这事是这么说的:

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至此就打消了朱棣对朱高炽的怀疑。那么胡濙咋就有这么大能量,朱棣就这么相信他?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这胡濙可是帮着朱棣在民间秘密查访朱允炆的人,这一查可就是十四年,所以他说的话朱棣绝对相信,毕竟不是贴心人能干这事?

这不后来朱棣做了皇帝,就一直考虑要换掉朱高炽让老二朱高煦来当这皇太子。

毕竟他瞅着这朱高煦很像他,而且他也喜欢这孩子。

结果一大帮子大臣都反对,再加上自古以来长幼有序的制度就摆在哪里,而且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十分推崇长幼有序的。

所以朱棣有这心,但迟迟未动。

后来在著名文臣解缙一句:“好圣孙!”直接就打消了朱棣换皇太子的打算。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啥意思?一个好圣孙这就解决了?”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这好圣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瞻基这人聪明,朱棣自己也喜欢,还专门把这孩子接到皇宫里边自己调教过。

儿子没瞅上眼,但孙子却是个好孙子。所以朱棣就把功夫放到了朱瞻基的身上了。

就因为这事解缙可就得罪了朱高煦,这朱高煦想方设法的给解缙在朱棣眼跟前上眼药水,最后这解缙就被朱棣给活活的冻死了。

说道这里大家伙也能感觉到这,皇位争夺战的残酷性,仅仅一个谏言短短的三个字,这就被朱高煦给惦记上弄死了。

那么朱高炽采取咋样的方式呢?

就一个字仁。你对俺越不好,俺就对你越好。

这也是朱高炽能够牢牢抓到文官集团心的一个原因,愿意为他扑死的人比比皆是。

前后解缙的前车之鉴,但后来者居上也当仁不让,你比方说杨士奇,这老谋深算啊!

一开头朱棣和朱高煦都认为这人不是朱高炽的人,到后来屡屡为朱高炽说话。

这不被朱高煦也给盯上了,后来还被下到了大牢里吃了好几天的牢房。

出来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为朱高炽服务。

所以能让这么多人死心塌地为朱高炽服务,除了朱高炽的才华之外,最为核心的理念就是朱高炽这人占了个仁字。

后来朱高煦都反叛了,朱高炽都没拿这弟弟咋样,撵回封地呆着,还给他儿子弄了一堆郡王。

最后这朱高煦落到了朱高炽儿子朱瞻基的手里边,那就没好果子了,用三百斤的铜缸给烤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高炽作为明朝第四位皇帝 ,在青年时代为燕王世子时,已经在 “靖难之役”中防守北平,稳定后方,辅佐其父朱棣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劳。为太子时期,朱高炽 “六次监国”,保障朱棣远征蒙古后,明廷内部的稳定,在朱棣的政治平衡大局中尽显政治才能 。即位为明帝时期,朱高炽实施仁政,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大好开端,对此后明廷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影响极大。虽然,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炽是一个憨厚老实之人,肥胖的身躯,让人觉得很是无能,但他有着深厚的远见和处事的谋略。在历史红尘中,他往往被忽略的但又是对明王朝发展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代帝王。他的足智与远见让大明走上了繁荣盛世。


一、少年时期显锋芒

  • 性格文静,爱好读书

人们对明仁宗朱高炽及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历来不吝赞美之词,誉之 “仁宣之治”。《明史纪事本末》载:“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 将“ 仁宣”与周的 “ 成康”、 汉的 “ 文景” 相比,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

洪武十一年(1378年)7月20日 ,朱高炽于其祖父朱元璋兴盛之地凤阳出生,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孙子。燕王朱棣的长子。关于其出生,史料有这样一段记载,“仁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史料中关于古代帝王出生往往有记载吉兆的习惯,以此昭不平之命。然相较于玄鸟蛋、巨人脚话传说,朱高炽这样的出生记录倒不算十分离奇。童年时期朱高炽表现颇为出众,《明史》载之“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具体而言,朱高炽幼时便对读书情有独钟,四五岁读书辄喜,自是书册不离手。而且好学问,跟从儒臣讲文论理。除了喜爱读书,朱高炽也爱射箭,惊人的是数日练习,发无不中,史载,左右人问朱高炽射箭为何能如此精准,对曰“心志既正,无难者。然绝口不自矜。”由此可见,朱高炽从小便较为文静、谦逊,不像其他孩童顽皮,能够长期听儒臣教导。

  • 略显恤民之心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年满18岁,被册封为了燕世子。史载,朱元璋考虑到宗藩的重要性,便特召秦世子朱尚炳、晋世子朱济嬉、燕世子朱高炽、周世子朱有墩等世子以及其他王的次子到他身边朝夕训练他们,更常常考察这几位世子,朱元璋派这几位世子分别检阅皇城四门卫士,朱高炽常常是最后一位回来,朱元璋好奇问之,对曰:“旦寒甚,卫士方食,俟其既食,乃阅之,故后。”朱元璋喜曰:“能体饱下人,是吾心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朱高炽作为高高在上的王公贵胄,年纪轻轻便能体察士兵的疾苦,体现出了其不平凡的一面,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二、太子时期有极强政治谋之能

  • 得太子之位,竞争者有二

明永乐时期,太子朱高炽长期监国,前后长达13年之久。为了有效地完成朱棣交给他的纷繁复杂的监国任务,处理好来自汉、赵二王的太子权位之争,不使自己的太子地位旁落,朱高炽采取了谨慎小心、克制忍耐、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出色地完成了监国任务。

明建文四年(1403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成为明代第位统治者,是为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朝中军国重臣数次奏请应早册立太子,朱棣本人也认识到拥立太子之事刻不容缓,因为在封建社会这是关系到朱氏王朝统治能否平稳过渡的头等大事。按专制社会“立嫡以长”的礼法传统,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理所当然。然而,在永乐皇帝的三个儿子中,朱棣最为赏识的却是次子朱高煦,最为宠爱的是三子朱高燧,而最不喜欢的恰恰是长子朱高炽。

尤其是偏爱在“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的朱高煦,朱棣曾亲口许诺于他,立他为太子,《明史》载:“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但朱高炽除是长子外,还具备了其他二人无法具备的条件:一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亲自册封他为燕世子,即是燕王藩位的合法继承人,如今朱棣登基皇位,自然他也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二是朱高炽宽厚,做事沉稳。这一点深得高祖朱元璋的喜爱。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曾率万余守军成功地抵御了李景隆50万南军的进攻,保住了“老根据地”北京。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本人也对此赏识有加。另外,朱棣极为钟爱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明宣宗),这也是朱棣最后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 册立太子后的清醒认知,明哲保身的斗争策略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朱高煦不免失落沮丧,并欲伺机夺取太子之位。朱棣也因许诺未能兑现而有意偏向朱高煦,大有补偿安慰之意,他对朱高煦厚待有加,朱高煦受到的礼遇甚至超过太子。与此相反。朱棣对太子则采取了诸多的限制与防范。这无疑助长了朱高煦嚣张气焰,使二人的关系更趋复杂,朱高煦也因此加紧了伺机夺位的准备。

面对这种局面,朱高炽既不能禀明圣上圣裁,也不能给予有力的回击,因为朱棣是偏向朱高煦的,他处在不利的一面,这样做会使矛盾明显化,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变局,对于已拥有太子之位的朱高炽来讲,这样的结果是他不愿看到的。因此,朱高炽一方面专心于监国事业,似乎并不曾知晓来自其弟的挑战与压力,有人问他是否知道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他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力做好儿子的职责而已。”

另一方面经常与文人学士谈论诗文,表露出对权利和政治的漠视,刻意回避与朱高煦的冲突表面化。他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自己没有重大的过失,没有去超越朱棣为他划定的监国权利范围,不致对朱棣的专制统治产生威胁,他的太子之位就是稳固的。另外,雄才大略的朱棣对他们兄弟之间的争斗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他只是借朱高煦、朱高燧之眼监视太子,借朱高煦、朱高燧之力打击太子,借此搞政治平衡术,以防太子权力坐大、权欲膨胀以至危及其统治地位。一旦朱棣苦心经营的原有平衡被打破,他就会采取措施予以重新平衡。

  • 在皇帝政治平衡中体现极强的政治谋略能力

永乐十五年(1417),朱高煦武装夺位的活动引起朱棣的警觉与震怒,朱棣采取了坚决果断的行动,囚禁了朱高煦,并准备将其废为庶人,然而正是在太子的“涕泣力救”下朱高煦才保住了亲王爵位。可以看出,朱棣虽对朱高煦恩宠深厚,但也决不允许他出现越轨举动,不许触碰他为诸位皇子设定的政治红线,不允许打破他苦心经营的平衡。至此,朱高煦完全丧失了朱棣的宠爱与支持,太子朱高炽少了一个有力的皇位竞争者。

朱高煦被遣送乐安之后,朱高炽的政治环境并未有所改观。朱棣进一步加强了对朱高炽的监视、限制和打击。朱棣对太子监国一直不放心,在他北征时曾传令六科将太子裁决庶务的情况详加记录向他上报。有时甚至对太子处理过的政事蛮横地加以更改,可见太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朱棣的严密监视之下。现在。朱高炽少了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要填补这一空缺,除朱棣本人之外别无他选,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监视、限制和打击太子及其周围文臣。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对监国的“留守事宜”在法律条文上做了更改和补充,这次调整使太子在用人、司法、祭祀等方面的权限大为缩小。同时,朱棣继续打击太子朱高炽及其东宫官属。使得侍从监国之臣皆朝夕惴惴,人不自保。侍从监国之臣稍有不慎抑或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下狱之事屡见不鲜。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做何反应。他表现出少有的克制忍耐,虽然他对其中的缘由了然于胸,却在公开场面从不表露声色,也没有去设法营救这些官员。这种做法与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要将朱高煦废为庶人时高炽“涕泣力救”,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高燧谋反之事败露之后太子求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高炽高明的政治谋略能力在这些事件的对比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朱高炽之所以不去营救东宫官属和侍从监国之臣,固然是因为朱棣不会买他的账,更重要的是:一方面他认识到,这仍是朱棣时时提醒他以及他身边的人,朱棣他才是惟一的大权在握的统治者,才是惟一的天下人主他们的权利是朱棣赋予的。不可有非分之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与朱棣的矛盾表面化以至发生冲突,不让人抓住把柄作文章。相比之下,替两位使他颇为头疼的弟弟求情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政治回馈:有利于明成祖对三兄弟之间的争斗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改变明成祖对他的既有成见。

朱高炽在当太子期间始终没有去触碰朱棣为他设定的职权边缘线,他严格把自己的政治活动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既调整了与朱棣的关系,使监国事业有条不紊的进行。也日益赢得了朝野的支持 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权势得到提高。随着汉、赵二王夺位活动的相继败绩,加之永乐后期朱棣长期重病缠身,常常不能临朝视政,在长期与太子分工合作之后,朱棣慢慢地解除了对太子的戒备,将许多军国大事交于太子朱高炽处理。加上朝中重臣与太子朱高炽长期形成的特殊关系,朱高炽的地位和势力日益巩固。

可以说,朱高炽看似被动应付、实则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非常成功。足以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谋略才能。


三、登上帝位时期有仁政治国之远见

  • 拨乱反正,平反冤狱

朱高炽在位虽只有10个月,但做太子却有整整20年的时间。由于明成祖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政务都是交他这个太子在京城南京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所以,他在当太子时就已开始部分推行他仁政治国的政策了。

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累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他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得以平反。当初因反对成祖北征而被捕入狱的夏原吉官复原职;系狱多年的黄淮、杨溥被释放出狱,分别被授予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翰林学士,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崇尚儒学,褒奖忠孝。朱高炽考虑到当时南方读书人比北方读书人勤奋,所以他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满清。

  • 重用贤臣,君臣共治

朱高炽在作为太子监国期间,因弟弟朱高煦与他开展夺嫡之争,曾多次被谗陷,朝廷文臣对他多方回护甚至做出牺牲,其地位才得以保全。这种不平常的经历,培养了他与文臣之间不平常的关系和感情。所以,他即位之后,不仅迅速任命了一批贤臣,为他和他儿子朱瞻基搭起了文官治国的稳定领导集团,而且还一改君王独裁为君臣共治。

父子二人不仅十分重视贤能,而且还能放手重用,对于大臣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间的关系相当融洽。所以,在仁、宣两帝周围,聚集了一批被后世史家称颂的著名大臣,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重臣都能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大事为重,且相互包容,不计较个人恩怨。

  • 惩贪纳谏,广开言路

从做太子起,朱高炽就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一旦发现官吏贪赃害民,他都严厉惩办。在他即位的第4个月他便派遣御史14人分巡各地,考察官吏。并要求出巡人不要被小人所迷惑,不要屈服于权势。也不要徇私于亲朋故友,而要查明事实 秉公办理。朱高炽还善于纳谏,他曾对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人说:“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不愿听真话。即使是自己亲信的大臣。也往往由于畏惧皇威而不敢直言谏劝。因此。朕与诸位都要以此为戒。”随后还赐予他们每人一枚银章,上面刻着“绳愆纠缪"四个字。为了广开言路。朱高炽在即位后不久,再次下令征召直言。

  • 体恤百姓 与民休息

朱高炽当上皇帝之后,就实行了一系列恤民政策。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而是妥善加以安置。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并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他停止了宝船下西洋,和皇家的珠宝采办,并要求朝廷大臣,超过百姓负担能力的项目,不急之务,一切停罢,让人民充分休养生息。

也就在朱高炽仁政治国之下,大明开创了繁荣的局面,其子朱瞻基亦从父治国之法,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景。


浮人语

朱高炽算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虽憨厚宽仁,却有着常人所能拥有的远见与谋略。从小师从儒家习爱民之道,与父征战从政有着极强的政治谋略能力,为帝有着以国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于历史,他开创了“仁宣之治”,为中华历史写下不朽的一笔;于皇帝,他是一个有远见、有能力、有宽仁的好皇帝。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实录》

《明仁宗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鸿猷录》


海浮人


《象棋史传》

自古楚汉帅将斗,

损卒兵马相仕車。

饥饿争物为一方,

仁宗高炽各千秋。




圣恒标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如果不算朱允炆的话,朱高炽就是继其祖朱元璋,以及其父朱棣之后的大明第三位帝王。这祖孙仨,在性格上可谓有着天壤之别。朱元璋以及朱棣二人,都堪称狠毒,前者在位之时大杀功臣,据说牵连者多达十几万,后者更是狠心到把自己的侄子都干掉,而且还曾诛灭名臣方孝孺十族。

然而诡异的是,这种狠毒基因并没有遗传到朱高炽的身上,这一点,从他的庙号就可以看出,朱高炽死后被追封为“仁宗”,能够被称之为仁,就说明朱高炽断然不会像他的父祖那般狠毒。

不仅如此,“仁宗”也是对一个帝王的极高评价,比如宋仁宗,就是后世眼中的有德之君,能够与宋仁宗享受同样的庙号,就足以说明后世对朱高炽的评价是极高的了。可实际上,朱高炽在位,都不足一年,如此短的时间,就算再能干,恐怕也很难有多大作为吧,更不要说死后还被追封“仁宗”这么好的庙号了。然而朱高炽竟然做到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朱高炽在位年限虽短,掌权时间却长

虽然这位仁宗皇帝只在位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可是他真正掌权,却远不止于此。登基之前,他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在这期间,甚至有过多次监国的经历。因为他的父亲朱棣,生平最好南征北战,而且还喜欢御驾亲征。

天子出征,就必须让太子来监国,否则大后方就容易生乱。正因如此,尽管还没有接替皇位,朱高炽却已经享有过皇帝实权,他的父亲在外出征之时,朝中的大小事务,就都是由他来处理的。

朱高炽的好名声,大多是在当太子时积累下来的

正因他经常有机会直接处理朝廷事务,才会给大臣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尤其是“仁”的印象。不过讽刺的是,他的“仁”,正好就是朱棣最讨厌的,甚至还差一点因此废掉其太子之位。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朱棣非但不仁,而且还是个狠毒之人,他当然不会喜欢站在自己对立面的儿子。但是朱高炽的仁,却很讨大臣们的欢心,所以即便后来他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却仍然因为储君时期积累下来的好名声,而荣获“仁宗”这么好的庙号。

登基之后,朱高炽仍然以“仁”著称

朱高炽的“仁”,是贯穿始终的,并不是故意做给别人看以拉拢人心的。比如他登基之后,就曾主动关注过方孝孺一案,而且对这个人的遭遇十分同情,甚至下令去寻找他的后人。

然而方孝孺被夷了十族,怎么可能还有后人在世?不过在大家的费心寻找之下,还真的找到了一个叫方孝复的人,此人是方孝孺的堂兄,当时正因受罚而戍守边关。找到他之后,朱高炽就免去了他的罪名,让他回家。不仅如此,他还当着大臣们的面说方孝孺是忠臣,这简直就是公开地打他父亲朱棣的脸。

由此就可看出,朱高炽和他的父亲朱棣,在性格方面简直判若两人,单从他处理方孝孺事件的表现来看,就足以称得上一个“仁”字。更何况,他在担任太子的时候,又亲自处理过很多事务,而且始终秉持仁政,并给大臣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所以说,朱高炽得到后世很高的评价,并不奇怪,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可对大明的贡献,却是又极大的。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家有桃宝


说到明朝最胖的皇帝,要数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是朱元璋的皇孙,也是朱棣的嫡长子。按宗法制度来说,朱高炽被封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事,而他也理应得到兄弟的尊敬。但实际上,他的遭遇却恰好相反。而导致这一切的,竟是因为他实在是太胖了!

朱高炽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按遗传来讲,他父亲英勇骁战,他母亲也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之女,那他多多少少也得继承点习武的基因吧?然而现实却是,朱高炽生来性格端重沉稳,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从小就不喜欢舞刀弄枪。常年下来,他的体态变得越来越肥胖,身体素质也愈发不好。平日里出行的时候,都要两个内侍搀扶着他才行,连走个路都经常是跌跌撞撞的。

这些性格外貌上的缺陷,使得他那一生嗜武的父亲朱棣对他很是不满。而他另外两个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为了争夺他的储君之位,也经常想方设法的诬陷和排挤他。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高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老实好欺负,但实际上的他谋略和才能,却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由于朱高炽从小不喜欢习武,所以朱棣经常带着另外两个好习武的儿子去征战。朱高炽则在他父亲亲自挑选的老师门下,认真专研儒术,这使得他从小就培养起了一颗“仁义”之心。有一次,正直少年的朱高炽,在他皇祖父朱元璋的命令下,天还没亮就被派去检阅军队。然而朱高炽动身没多久很快就回来了。朱元璋看他这个皇孙回来这么快,感到很惊讶,便询问其中的缘由。结果朱高炽却回答说:早上太冷了,应该先让那些士兵吃了早饭再检阅。朱高炽体恤士兵的行为,让朱元璋大为感动。

后来有一次,朱元璋为了考验朱高炽,又故意让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朱高炽拿到奏章后二话不说,首先就有条不絮的将奏章分成了文、武两类。接着又迅速的作了相应的报告。朱元璋听了朱高炽的报告频频点头,不仅夸赞他的文才和行政才能,还说他有做圣人的潜质。

当然,除了文才和行政能力出色。朱高炽这位胖皇帝,在作战谋略上也颇有头脑。建文元年,朱高炽的堂兄朱允炆,还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则被封为燕王。当时建文帝担心各地藩王势力过强,一心想要除掉朱棣。朱棣便起兵反抗,发起了靖难之役。当时朱棣挥师南下,就派朱高炽留守在北京城监国理政。但没过多久,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就率50万大军前来围攻北京城了。

眼看兵临城下,朱高炽立即组织人马准备迎战。当时他的手下虽然只有1万兵力,但他却巧妙的派兵布阵、组织城防。最后他用城中1万多的兵力,阻挡了50万敌军的围攻,成功守住了京城。

这件事过后,他凭着自己才能和表现,改变了很多人对他的看法,其中包括朱允炆。当时朱允炆私下写信给朱高炽,以封王相诱,想让朱高炽归顺朝廷。结果朱高炽接到信后看都没看,就把信原封不动的交到了朱棣面前,让敌人的反间计最终没能得逞。

朱棣坐上皇位后,他想到朱高炽身体不好,曾多次想要另立太子。但朱高炽因为仁爱、儒雅,早已深得大臣们的拥戴。最终在众多大臣的极力要求下下,朱高炽还是继承了皇位,成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

朱高炽当上皇帝后,十分重用人才的他,首先就削汰冗官、选用贤臣。他不仅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还恢复了一些因反对朱棣远征蒙古,而遭到囚禁的大臣的官职。此外,他还一改旧朝留下的酷刑,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平反了许多冤案。

在他这位开明的儒家君主的统治下,明朝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使明朝开启了明初三大盛世之一“仁宣之治”的开端。


福子说历史


我觉得朱高炽是一个有慈悲心,有大智慧的皇帝。

他不支持战争,不喜欢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冲突。战争的伤害,战争的消耗,不仅仅是对本国百姓的,也是对其他国百姓的。他懂战争,也懂经济,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布局,去运筹,利用人心、人性去解决问题。


七七的生活笔记


就 仁宗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 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皇帝就死了,实在有点憋屈.但是在朱高炽死后被追封为“仁宗”,能够被称之为“仁”,能得到“仁”字的评价那是非常高的,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得到这样的评价,足见朱高炽是个有能力的人。不仅如此,“仁宗”也是对一个帝王的极高评价!虽然这位仁宗皇帝只在位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可是他真正掌权,却远不止于此。登基之前,他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在这期间,甚至有过多次监国的经历。他的父亲在外出征之时,朝中的大小事务,就都是由他来处理的。正因他经常有机会直接处理朝廷事务,才会给大臣们留下很好的印象,尤其是“仁”的印象。不过讽刺的是,他的“仁”,正好就是朱棣最讨厌的,甚至还差一点因此废掉其太子之位。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朱棣非但不仁,而且还是个狠毒之人,他当然不会喜欢站在自己对立面的儿子。但是朱高炽的仁,却很讨大臣们的欢心,所以即便后来他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却仍然因为储君时期积累下来的好名声,而荣获“仁宗”这么好的庙号。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中,朱高炽是有治世之才的,这一点他那两个弟弟比不上,朱高煦是以勇武著称,朱高燧更像一个特务头子。早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李景隆带领50万大军攻打北京城,朱高炽率领1万兵马守住了城池。朱棣每次远征,都由朱高炽监国,处理政务,凡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朱棣挑不出毛病。而且,朱高炽善于凝聚人才,深孚众望,在他周围聚集了解缙、杨士奇、杨荣、杨浦等能臣,这也是他优于两个弟弟的地方。朱高炽的远见和谋略,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一是忍辱负重、以退为进,赢得太子保卫战。朱高炽很早就被明太祖朱元璋立为燕王朱棣的世子,在朱棣当皇帝后又被立为太子。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固,明成祖朱棣不太欣赏他,有立二儿子朱高煦的打算。关键时候,是朱高炽的铁杆、大学生解缙用朱棣有个”好圣孙“朱瞻基,帮助朱高炽稳住了太子位。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对他施以明枪暗箭,阴谋把他拉下马。在这场夺位战中,朱高炽隐忍不发,宽宏大量,有时还为两个弟弟说话。明史高度盛赞了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古代圣人一样,朴素、仁爱而且有着真挚的理想。他在位期间,改组内阁、削汰冗官、矫枉过正,使明朝的民生、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提高,所以,有了这么多因素,而促使朱高炽成为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