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没有被废太子真的是因为妻子和儿子的关系吗?

猴格大人


明仁宗朱高炽早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被册封为燕世子。

由于体态肥硕,不善骑射,永乐皇帝不是很喜欢他,而是喜欢比较像自己,又在靖难之中立有军功的朱高煦。

上图明仁宗朱高炽,洪熙皇帝

立太子的过程中,朱棣有过犹豫,面对朱元璋立下的“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祖训,内心很是挣扎。如果贸然立朱高煦为太子,不但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等于将自己高举祖训而抢夺朱允炆皇位的面目伪装大白于天下,高举祖训,再破坏祖训,如此大胆的阳奉阴违难以服众啊!

上图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

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后,保护他太子地位的,大约有几种因素:第一,他的爷爷洪武皇帝生前对他的肯定,以及他爷爷的“祖训”;第二,嫡长子的天然优势;第三,一众文武大臣出于维护祖训和正统观念而对他的拥护;第四,“好圣孙”朱瞻基的崛起,朱瞻基“智识杰出、文武双全”,深得永乐皇帝的喜爱;第五,太子妃张氏的政治才干,张氏的精明周全、极尽孝道赢得了公婆的欢心,朱棣夸赞:“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
上图明献陵,明仁宗与张皇后葬于此


更为重要的是太子地位的稳固与太子自身的谨慎、忍耐密不可分,还有一点是竞争者汉王朱高煦的出局。

永乐十三年(1415),永乐皇帝已经对朱高煦所警觉,发现朱高煦除了磨磨唧唧的不肯去青州就藩,还在军事上有所异动。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经过调查后获知“汉王高煦于各卫选精壮军士及有艺能者,以随侍为名,教习武事,造作器械,心益疑之......”。

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朱棣开始处置朱高煦,差点把他废为庶人,经过太子求情才作罢。

朱高煦被逐出北京,徙封乐安州。对于太子来说,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潜在的威胁减弱了很多。


邓海春


如果仅仅是因为女儿小孩而把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交给一个德不配位的人,那可真是小看朱棣了。

朱高炽形象虽不太好,可在与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之争中,他能顺利保住太子之位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他是朱棣的嫡长子,是朱元璋亲自确定的燕国世子

朱棣一生有三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朱高炽年纪最大,祖父朱元璋曾亲口称赞他有“君人之识”“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作为朱元璋亲自选择的燕世子,又是家里的长兄,朱高炽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除非他做事出格,昏庸无道,否则即使是朱棣也不敢随便挑战国家制度和封建社会数千年来的宗法制度。


第二:朱高炽在靖难时有守城之功,并且后面多次监国,劳苦功高

朱棣在靖难时期,一次和李景隆的大军擦肩而过,直接导致了燕国都北平被围,是朱高炽守卫有功,朱棣才不至于陷入前后夹攻的地步。“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

靖难成功后,朱高炽又多次镇守北平帝都,确保朱棣在北征时能放手一搏,不用担心后方安危。“成祖践祚,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成祖数北伐,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至于说解缙的那句“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可朱棣真的会听他的吗?不会!

就在朱高炽被确立为太子之后,朱棣仍然让他带兵出征安南,这意欲何为?明眼人都看得出,要是朱高炽打了败仗,就算不死在战场,回国后朱棣还能给他好脸色看吗?

朱棣此时心中的继承人依旧是汉王朱高煦,他对解缙的“好圣孙”不置可否,更多地只不过是一种随意附和一下这位当朝内阁首辅罢了!


那只胖狐狸


明朝有一位太子,虽继承太子之位,但却不怎么受自己的父亲待见,但是每每在废黜之际,都总能侥幸保住太子之位。这位就是明朝皇太子朱高炽,那个拯救他于危难之间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

太子妃张氏不仅勤俭节约,而且治家有方,还有拥有一手好厨艺。朱棣虽贵为皇帝,但好吃美食,太子妃张氏的汤饼就深的他的喜爱。所以,在朱棣每每嫌弃朱高炽,并表示极其不满时,甚至都想要罢黜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这时,张氏就亲自做一手好汤饼献给朱棣。于是常常使朱棣瞬间喜笑颜开,就改口道:太子多勉!这样一位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又能够为自己逢凶化吉的妻子,无疑是一个好帮手。

加上明仁宗在培养孩子的方面非常有一手,他的大儿子非常地优秀,一看就是未来可以登基做君主的人,因此皇帝才决定让明仁宗登基,不为别的,就为了将来能够把江山传给他的大儿子,这也算是间接性把江山交付出去了。


Sylar弈


明成祖朱棣虽然冷血嗜杀,但不失之为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他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是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结果。立储这件事在古代可谓是一件大事,正所谓“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次”,明仁宗朱高炽能够力压骁勇果敢的朱高煦登上皇位,自然并非单纯的因为他是嫡长子,而是有着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贤良淑德的妻子以及聪慧勇武的儿子朱瞻基都成了他的加分项。

但凡父亲,往往都更偏爱更像自己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次子朱高煦骁勇强横,在靖难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相比之下,长子朱高炽简直和英明神武的朱棣自己大相径庭,朱高炽不仅生性仁柔,而且体弱多病,胖到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地步,两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自然高下立判,然而,在立储这件事上,朱棣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文官集团大都支持立长子朱高炽,而武将们因为和朱高煦在战场上同生共死并肩战斗过,普遍支持朱高煦。朱高煦为了谋得太子之位也一度用尽各种阴险毒辣的手段打压朱高炽及其背后的支持者,朱高煦的太子之位曾一度岌岌可危。

当时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就是太子朱高炽坚定的支持者,他曾经在朱棣和群臣一同观赏一副画时,提笔在画上写了一首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当时的朱棣深受启发,就打消了废黜太子的想法,而当朱棣想另立朱高煦为太子征求解缙意见时,解缙又果断抛出“陛下有好圣孙”朱瞻基这个加分项,可以说解缙为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因此遭到朱高煦的嫉恨,最终被谗害。

除了解缙之外,杨士奇,杨荣等一干文臣也为朱高炽的顺利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的是这位生性仁厚的明仁宗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


环球网


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炽当皇帝和太子朱瞻基确有一定关系,但这只是次要原因。他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朱高炽是嫡长子,立他为皇帝符合那个年代的主流价值观,不至于诸皇王在朱棣死后因争夺皇位引发叛乱。退一万步讲,即使将来皇子有叛乱,天下人也大多会在站在朱高炽一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