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手握百万大军,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选择退位而不是决战?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推翻了统治中国几百年的清王朝,那个时候的溥仪仅仅6岁,虽然说大清朝还有百万军队,但是并没有决战,而是选择了和平退位。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选择退位而不是决战?

其实在当时的清朝来讲,虽然号称有百万军队,实际上都是空壳子,原来的八旗子弟兵,基本上被当时的大烟祸害了,除了抽大烟,遛鸟,几乎什么都不会干了,更不用说是带兵打仗了,几乎丧失了功能。另一点来说,当时地方的军队看似掌握在清政府手里,实际上已经是在地方的势力手里,比如当时北洋军阀的头目袁世凯就掌握了很大的军权,所以才会有后来孙中山让位大总统,就是为了可以避免战争,让袁世凯能逼迫清帝和平退位,这样就可以采用一种和平的方式结束清朝的统治,袁世凯做到了,所以这也算是隆裕太后当时对袁世凯妥协的结果。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选择退位而不是决战?

从溥仪自身来讲,那个时候年龄小,虽然说是一国的君主,但是实权不在自己手里,面临着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只能是像在案板上的鱼肉一样任人宰割,最终的结果就是选择退位,而且即便是用这百万大军去硬碰硬的战斗,最后结果依旧是惨败而归,因为当时人们很多都开始接受新的思想,都希望能够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溥仪手握百万大军,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选择退位而不是决战?

总的来说,面对着西方的侵略者,面对着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也不想沦为亡国奴,所以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支持,这个时候溥仪退位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