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复出,有何阴谋?

红雨说历史


说阴谋谈不上,只是邬思道把这件事看得最明白罢了。

邬思道为何建议胤禛保举废太子

废太子胤礽,纯粹是一把好牌,让他打得稀巴烂。

康熙在他一岁零七个月的时候,就立他为太子,出于对赫舍里皇后的喜爱,对他这个台子,也是爱屋及乌。

在《雍正王朝》中,胤礽对四爷说过:“我当了30多年的太子,见到皇上还是跟老鼠见了猫一样。”

可见,胤礽对自己的迟迟不能登基,已经沉不住气,他太急了。加上在热河和郑春华在一起,被康熙撞了个正着,胤礽这个太子,终于被自己作没了。

康熙让众人选出新太子,这个时候朝廷开始乱了。朝中重臣不知道支持谁,基本都以佟国维马首是瞻。

尤其是那个道士说了“八王大,八大王”的话,康熙不仅没有治罪,反而说了一句:“这话多少带点民意”。

佟国维等朝中臣子,便以为康熙要立老八为太子。连老四也以为自己没希望了,向邬思道抱怨康熙老了。

只有邬思道看得清楚,康熙此举,邬思道很清楚,康熙根本不是想要立新太子。是为了试探朝中臣子,到底有多少是和老八勾结的。结果这一计,就把那些人都给引了出来。

所以建议老四去保举废太子,一来可以置身事外,二来保全了他有兄弟之情。这次推荐新太子,本来就是鸿门宴。八爷党也是太急了,没有看明白,才中招了。

反而老四在康熙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高。正验证了邬思道说的那句话:“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十点历史君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的情形是这样的,十三阿哥从理藩院被放出来后,与四阿哥团聚,期间他发出了“这样的太子值得我去保么”的感慨,并且让四阿哥去争取太子之位,听到这里,邬思道立马赞同并称在十三阿哥是“国士无双”,随即拿出了两份已经拟好的密折稿件交给了两位阿哥,要二位阿哥以各自的名义上奏康熙皇帝,内容当然就是保举废太子胤礽,复立二阿哥。

这一段剧情看似平淡无常,但是我认为在整部电视剧里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四阿哥胤禛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夺嫡之路,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辅佐太子,而这一刻开始,则完完全全不一样了。

邬思道建议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保举废太子,不能说是有什么阴谋,但是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日后四阿哥的夺嫡铺路:

其一,邬思道在之前“张五哥刑部冤案”的剧情中就提到,太子名分早定,三十多年的太子经历让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谁让太子倒台“将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康熙自己也提到,“一废皇太子”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稳定局面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真的有废黜的打算,他心中的首选继位人还是废太子胤礽,所以保举胤礽正是应了康熙的心思,必然得到康熙满意。

其二,这个时候举荐太子,必然得到康熙的信任与重用,此时的太子党羽被俘获,满朝又极力保举八阿哥,即便是复立太子,太子的势力也是势单力薄,保举废太子,是对太子的支持,也是对于康熙的支持,必然得到康熙的重用以平衡朝中势力,事实上,四阿哥兼任了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十三阿哥监管了刑部,德妃被晋封皇贵妃,就连弘历都被安排进宫由康熙亲自教育,都是说明了这一点,正是以退为进,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成果。

其三,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要求是做“孤臣”,而这次,面对满朝保举八阿哥的局面,保举废太子,就是与朝臣的意见相左,会进一步的为朝臣所“孤立”,在其他兄弟那里也会被另眼相看,但是这却迎合了康熙的想法,做了皇帝的孤臣,替皇帝分忧解难。

剧中的邬思道之所以“神”,就是因为他深知康熙心中的想法,康熙非常反感阿哥们与朝臣结党,这一点也有明珠和索额图的先例,而八阿哥就犯了这样的忌讳,倒台再所难免,而太子的心智和能力以及手段,比起四阿哥还是有些差距的,即便是复立为太子,也很难吸取教训,难免重蹈覆辙,再次被废就是在所难免了。所以,康熙给八阿哥来了一个“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而邬思道也让四阿哥给太子来一个“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如果是阴谋,可能阴谋就是在这里吧。


雍亲王府


邬先生举荐之前。特意讲故事。以不争而默默做事的儿子取得最后胜利为隐喻。为四爷指明方向。

而后邬先生让两位爷举荐废太子。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就是让四爷不要去争。八爷党现在势力太大。四爷只能选择做实事而不是去主动去争。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策略。

第二,就是表现好印象。皇帝的态度晦暗不明。最稳妥点的选择就是废太子,无论结果如何,都证明了他们的忠义之心。可以给皇帝留下好印象。这也是先前故事里面做实事儿子所采取的方式来让老人最后醒悟。

第三,这点邬先生不好当面说。不过呢,封建王朝选举,说来可笑。皇帝独揽大权,怎么可能让外人弄权呢。无论结果如何,还不是皇帝自己说了算吗。这次选举就是骗局,来试探各个皇子的势力罢了。四爷和十三爷举荐废太子,几乎就是弃权票证明自己没有结党营私。

而结果也正是如此。康熙以结党营私为由强行结束这不公平的选举。八爷党落败,废太子重新上位。而举荐废太子的四爷,十三爷和张廷玉都取得了康熙的信任。


乱神虎


其实邬思道只抓住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皇储的废立乃是帝王家事,康熙公然提出议立太子人选,绝非真意。


当然我们若从剧情前后,以观众的视角,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康熙在引蛇出洞。因为此前在张廷玉的提示之下,康熙已经意识到“太子手谕”是假的,那么这背后何人兴风作浪,搅弄风云,康熙不能不查。

如何查?那就只能让这隐藏在幕后的人主动跳出来,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大阿哥胤禔,但很显然搞假太子手谕的人,必然不是胤禔,因为胤禔虽然垂涎储位,但没有搞阴谋的智商。因此此事必有隐藏得更深的其他人。

但是对于邬思道而言,他掌握信息再详细,必然不能如观众那般面面俱到。所以站在邬思道的角度,他只能从康熙的帝王心术着手。


既然此次公议太子人选,不是出于康熙真心。那么就必须考虑到康熙最担心什么?

历史上帝王越到晚年,越是习惯性抓紧权柄,最担忧的便是大权旁落。所以此次议立太子人选,谁被公举,必然成为康熙的眼中钉、肉中刺。康熙虽不会除之,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但是必然加以防备,也就是说这种人是不可能再次进入康熙的选嫡视线的。

在这个关键阶段,其实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精髓阶段。

其实对于这点,不但但邬思道读得懂,张廷玉、佟国维都读懂了。但是出于各自不同诉求,每个人的具体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邬思道第一点提出的就是不同意四阿哥胤禛参与竞争,不允许十三阿哥胤祥保举四阿哥。

因为参与竞争,必然减分,甚至可能被排除出局。这是一心把胤禛推上皇位的邬思道绝对不允许犯的错误。

自己不参与,但也绝对不能随大流。要给康熙心目中对胤禛加分,必须表现出胤禛的忠直,让康熙放心。

如何做到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康熙提出议立太子人选,却并没排除了废太子胤礽。胤禛和胤祥以前就一直都以忠直于皇帝康熙、太子胤礽的形象示人的。


所以既然没有排除胤礽,此次理应推举胤礽。

一来,表明胤禛忠介耿直,不忘本,这样对胤礽,自然可以这样对自己;

二来,表明胤禛顾大局,无夺嫡之心;

三来,表面胤禛敢于坚持少数派意见,兴利除弊,此人堪当大任。

这也是康熙对胤禛保举胤礽,一连说了三个好的原因所在。

但康熙一开始就是想复立胤礽的吗?非也!

他一开始只是为了揪出幕后真凶。因为只是议立人选,并非选中之后,便要立当选之人的。天子乾纲独断,最后决定权还是在于康熙本人。他不用担心结束后,要给谁交待。

但是张廷玉还意识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太子长期缺位,只会使夺嫡之争愈演愈烈,这样一来可能伤及真正的储苗。

于是康熙经过张廷玉密折的点醒,立马生出来复立胤礽,平息夺嫡之争。最后发现胤禛、胤祥的保举和自己不谋而合,这更体现出来了一种默契,自然又是更多的加分项。


所以全局来看,邬思道只是更聪明,想到的问题更为全面。至于阴谋还不至于。毕竟看到这一层深度的还有张廷玉、佟国维。要说阴谋,佟国维还真玩了把阴谋,而且是阴谋阳谋交叉使用,让人眼花缭乱,既让自己软着陆了,又把隆科多送上了关键位子,保住了佟佳家族的富贵。


炒米视角


邬思道作为《雍正王朝》中顶级智囊人物,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难看出康熙帝这次下令举荐新太子只不过是一个幌子,真正的用意是为了摸底试探朝中的各方局势以及看清各皇子对于夺嫡的心思。


基于以上这个结论,四阿哥不论保举哪个皇子都会是输家,唯有保举废太子才是上上策。保举废太子不但可以远离是非漩涡中心,还能赢得康熙帝的好感。

康熙“假意”废除太子

因为太子的调兵“手谕”,凌普带兵进入行宫,造成了太子欲要逼宫叛乱的假象。再加上太子之前亏空国库、卖官鬻爵,以及私通郑春华等诸多劣迹,康熙便“决心”废除太子。表面上看来,太子被废是康熙对其失望至极后的必然结果。但事实上,康熙对于太子之前的诸多劣迹都选择了姑息和原谅。至于太子调兵手谕,张廷玉已经看出了其中的疑点,也向康熙说明了。因此站在康熙的立场来分析,废除太子的“理由”已经不充分了。



举荐新太子乃康熙“计谋”

既然康熙已经动摇了废除太子之心,为何他还要下令废除太子并且要求诸皇子、大臣举荐新太子呢?因为康熙从此次“逼宫事件”中看出了朝廷中的“暗流涌动”,于是顺水推舟趁机摸底排查一下。

通过这次“逼宫事件”,康熙发现了两个重要问题。

1、大阿哥“落井下石”,欲置太子于死地

得知太子调兵包围行宫后,大阿哥第一个跳了出来,还“蹦哒”得很欢乐。他痛斥太子谋逆犯上,将太子过往的诸多劣迹添油加醋的抹黑。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康熙废除太子,自己好有机可乘。他说太子在朝中结党营私,暗示康熙要斩草除根,甚至还表明自己愿“为君分忧,替父解愁”,替康熙动手。



大阿哥对于亲弟弟如此的落井下石,不顾亲情如此狠辣,让康熙心中极为不快。虽然大阿哥并不能代表所有皇子,但一定程度上还是说明了问题,让康熙嗅到了一丝危机,那就是诸皇子间因为夺嫡而存在的“矛盾”已然不可调节。

2、调兵手谕出自何人之手?

经过起初的愤怒震惊,再从张廷玉看出“调兵手谕”有问题。逐渐冷静下来的康熙已经“回过神”,察觉出了其中蕴含的危机。既然调兵手谕不是出自太子之手,那么究竟是谁居然如此大胆敢伪造调兵手谕?要知道,这可是杀头的死罪!如果不是有着天大的利益诱惑,绝不可能做出这等事情。显然伪造调兵手谕之人乃是冲着皇位而来!康熙需要弄清楚这背后之人究竟是谁?是谁在觊觎皇位?朝中大臣对于皇位候选人是什么看法?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康熙想要搞清楚的。





除了以上的原因,康熙也有着考察诸位皇子的意图在里面。在皇位的巨大诱惑面前,哪些人是为了一己私利,又有哪些人才是真正为大清的江山社稷!

邬思道看破康熙用意,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

邬思道虽然一直在四爷潜邸但并没有闲着。作为四爷背后的“智囊”,他对于朝中局势的变化把控,对于康熙帝帝王之术的揣摩分析是十分专注的。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有以下几条理由。

1、康熙立新太子操之过急,不符合实际

太子毕竟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即便真的被废康熙也不可能这么快就立新的太子。原因很简单,自幼开始便亲自培养的太子尚且如此“不堪”,那对于其他皇子康熙更是没有丝毫把握。没有一段时间的考察,康熙断然不可能草率册立新太子。这是对整个江山社稷不负责,更对不起大清的列祖列宗,康熙一世英名绝对不会如此糊涂。



2、康熙不会允许大清朝局动荡

太子乃是一国储君,未来的皇帝。如此大事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会引起朝局动荡,甚至动摇大清根基。不论哪位皇子被推上太子之位,势必会引起朝廷势力的大清洗,造成朝局动荡。康熙对此不可能不清楚,而他执意要求推举新太子,显然是别有用意。如果四阿哥推举其他皇子,那么就掉入了康熙的“圈套。”反之,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如果四阿哥力挺废太子,那就是站在了为整个大清江山社稷考虑的层面,还能博得一个忠君爱国的名声。



3、为四阿哥将来夺嫡铺路

没错。虽然邬思道看出此次康熙废太子事件乃是其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但以太子处事方式以及过往的种种表现来看,离真正被废只是时间问题。

四阿哥“养着”邬思道自然是有目的和用处的。对于邬思道来说,辅助四阿哥获得最大利益是他作为“智囊”的本职工作。如今,眼看着皇储之位空出来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不由得不为将来四阿哥夺嫡考虑。

四阿哥原本是属于太子一党,如果太子被废后四阿哥便拍拍屁股无情的选择其他皇子,不但会令四阿哥在朝中毫无颜面,更会落得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反之力挺废太子则可以在康熙面前博得一个忠君重情的美名,又能增加其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为未来夺嫡占据先机。


康熙的这次摸底试探,最终将八阿哥定性为“结党营私”,彻底堵死了他继承皇位的路。同时又将上书房首席佟国维拉下了马,也算是给了朝中诸臣一个警醒。同为上书房大臣的张廷玉是唯一一个知晓康熙所有“计谋”的人,他保举废太子的举动也直接证明了邬思道建议四阿哥保举废太子是正确的。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以上是我的个人独家原创分析,欢迎大家留言指点讨论。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大家阅读。


月关略萌


保举废太子发生在太子首次被废以后,康熙下旨让群臣推举新太子人选,就在雍正犯难的时候,邬思道提议:保举废太子。

太子刚刚被废,却又主动保举,看起来不合常理,但这里边却大有文章。

作为《雍正王朝》中的大智囊,邬思道和张廷玉可谓最了解康熙的两个人,后者常伴君前,对康熙一举一动洞若观火,而邬思道虽然没有张廷玉那样的条件,却能通过蛛丝马迹猜到康熙的心思,的确是了不起。

邬思道建议雍正保举废太子基于两个判断:

第一,康熙是一代圣主,立储这种大事必然乾纲独断,不会因为百官推举谁而做出改变,让百官推举不过是引蛇出洞的计谋,如果随大流必然被皇帝打压。

第二,康熙是仁孝之人,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所以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不仅看重能力,还要考察人品,雍正属于太子一派,如果太子刚刚被废就急吼吼提出新人选,必然被康熙看做寡恩薄情,影响印象。

第三点,邬思道认为康熙对太子依然未死心。太子是嫡长子,地位远高于其他皇子,且从幼年开始就被立为储君,可谓倾注了康熙半生心血,只要有一线希望康熙也不会愿意放弃太子。

邬思道的判断十分准确,康熙的心思被他完全猜到了,当然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张廷玉。一心想着推举八爷上位的佟国维马奇等人却调入康熙设好的陷阱,彻底失宠。而置身事外的隆科多则趁机凶猛上位,成为康熙为新君留下的一道保险。

不能不说,康熙太老谋深算了!



日慕乡关



《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简直是神人一般,看穿了康熙帝的一举一动。对于康熙帝要求推荐新太子的举动,更是洞若观火,明白康熙背后的深意。所以才要求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举荐废太子重新当太子。至于邬思道此举有没有阴谋,其实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让胤禛上位。


可是邬思道既然建议胤禛等人推荐废太子胤礽复出,那胤禛又怎么能继承皇位呢?这就是邬思道的高明之处。



先说康熙帝要求举荐新太子。


其实这是康熙想看看到底是谁伪造调兵手谕陷害太子,也想看看老八在朝中势力如何,并不是真的想大臣们举荐新太子。毕竟康熙是最痛恨结党营私的人的,明珠和索额图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康熙发现朝中势力大部分都倒向老八集团,康熙感到了一股凉意,于是就进行了内部大清洗,尤其是与朝中大佬佟国维进行了利益交换,以佟国维提前退休来换取隆科多的上位。这样,老八的实力就元气大伤。



至于康熙帝对废太子的态度,其实真的很复杂。况且太子是国之根本,不是说废就废的。


废太子胤礽是康熙用了40年心血培养出来的,完全是按照继承人的标准来培养的。说废就废的话,对于康熙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而且太子心腹凌普包围八大山庄,其实是有人在背后栽赃陷害太子,就是想让康熙废掉太子。这些小动作,康熙都是非常清楚的,也知道太子背后的压力。


可是越往后,太子的行为越混账,监国不力,监守自盗,卖官鬻爵,甚至背着康熙与康熙的妃子搞在了一起。这对于任何男人都是一种耻辱,更何况是皇帝呢?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天下。可是在康熙心里,还是想给予太子一次机会的。这是康熙自欺欺人,也是一种无奈。



而邬思道建议胤禛与胤祥举荐废太子,则是摸准了康熙的脾气。这也是一种夺嫡策略: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毕竟当时的胤禛和胤祥是太子党的人,论实力,胤禛是“孤臣”,没什么坚强的后盾。如果过早的暴露夺嫡野心,会遭到老八和废太子的双重打击,这对于胤禛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而且,太子刚刚被废,胤禛就自立门户暴露夺嫡野心,康熙会怎么想,肯定会把胤禛等同于老八等人,认为胤禛见利忘义。这样对于胤禛来说,康熙、废太子、老八都会对胤禛另眼看待。这对于实力最弱的胤禛来说,就是天大的灾难。


其实康熙还是希望大家举荐废太子,让他复出。当康熙看到胤禛等为数不多的人举荐废太子时,心里是那个高兴,连说了好几个“好”字。这无形中也提高了胤禛在康熙心里的地位,达到了效果。而胤礽复位只是时间问题。



邬思道提出的夺嫡策略成功了第一步,但夺嫡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以后还是要夹着尾巴做人做事。胤礽虽然做了太子,但是看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难成大势,肯定还会让康熙大怒的。并且老八集团的存在,也肯定会令胤礽剑走偏锋,昏招不断。到时候,胤禛只要隔岸观火,就可以渔翁得利。


不得不说,邬思道实在是高。既让胤禛隐藏了自己的野心,可以从容布局,又让太子上位作为挡箭牌与老八内耗,而且种种行为,替胤禛在康熙那里加分不少。康熙是一代明君,这些都看在眼里。


对此,你觉得邬思道为何建议胤禛等人举荐废太子复位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历史上的雍正朝没有这段人和事。只能用清朝秘史解开迷团,康熙皇帝废掉太子胤礽后,胤禃是实对胤礽表现出救援态度。胤禛很着急,很想救他,此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则更能表明胤禛对侍胤礽的态度。胤礽被废出后,康熙皇帝准备宣布胤礽被废的告天文书,但在之前,他将文书给胤礽看,胤礽看后说:我的皇太子是父皇给的,父皇要废掉就废掉好了,何必还告天呢?大阿哥便将胤礽的话转奏给康熙。康熙听后很是生气,他下令说:做皇帝是受天之命,如此大事怎能不告天,胤礽这样胡说,以后他的话就不要上奏了!大阿哥又将父皇的谕旨传达给胤礽,胤礽又说:父皇若说我别的不是,我倒无话可说,只是说我弑逆之事,我断无此心!请您带我的话转奏父皇。然而大阿哥却以有康熙曾说一句:不必转奏胤礽话,的谕旨为由,不肯为胤礽转奏此话。在当时,胤唐得知了此事,便告之胤禛,并对他说,这件事关系重大,我们应该上奏给父皇知道。胤禛听后也十分赞同胤唐的意见,他表示即使因代奏得了不是,也应该替胤礽转奏此事。他俩一同找到大阿哥,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为胤礽奏明此事。然而,大阿哥却厉声拒绝了,胤禛十分生气,他说:你不奏,我来奏。阿哥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代奏此事,康熙听后非但没有因他们违抗谕旨而生气,反而夸赞他们奏得对,并命人将胤礽项上的锁链拿掉。胤禛在皇太子的废立事件中,采取与他人截然相反的做法。对胤礽表示关切,仗义执言,疏通康熙与胤礽之间的感情,并且伴随康熙更是体贴人微。在皇帝面前更是经常夸赞其他皇子,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在激烈的争储斗争中胤禛深得人心。


茹叔敬


《雍正王朝》里,胤礽第一次被废黜之后,康熙就命满朝二品以上的京官与地方官保举新太子的人选,最后保举废太子的有以下几个人,分别是四爷、十三爷、张廷玉、太子的师傅王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那就是康熙。

康熙为什么要让满朝保举新太子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看满朝大臣的意思,结果也让康熙大吃一惊,那就是满朝除了个别几个,基本都是在保举八爷,其实,康熙这一手就是在试探,试探满朝大臣的人心所向。

很多人认为康熙是在出尔反尔,正如十四爷在殿前说的那一番话,康熙为什么要问责八爷与佟国维,那就是满朝大臣在支持八爷,这个犯了康熙的忌讳,康熙帝还在呢,而满朝大臣却认为八爷是个很合适的储君。

如果八爷是康熙心目中的人选,那么倒还好,可能心里会有一些不舒服,但是至少这是一个好现象,他心中的人选,也是大家支持的,但是,八爷其实在他心里很早就排除了。

这个在康熙畅春园里对雍正说的那番话就指出了,八爷一直在学康熙的仁,但一直学不像,而康熙后期的问题,是在新政与吏治上面的问题,以八爷这种喜欢收买人心,表面仁义的人,是十分不合适的,而是需要雍正这样的人。

康熙知道会是这个结果吗?其实,他心里也有一个大概,而这次保举新太子,他其实是在观察,观察每个人的选择是怎么样的,最终没让他失望的,就四爷、十三爷、张廷玉等人,而佟国维也让他失望了。

有两个人看出了康熙的内心,一个是邬思道,所以他才让四爷、十三爷上了那个保举废太子的折子,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张廷玉,张廷玉考虑的点是,当太子被废之后,诸皇子就会为争这个储君而不可开交,而让废太子继续当太子,可以缓解这个局面。

康熙真的想让废太子重新当太子吗?显然不是,张廷玉和邬思道其实都知道,废太子是本性难移,几十年的太子是怎么样的,重新当太子还是那样,而且经过一次被废,太子的威望已无,迟早还是要被废的。

当太子被废之后,康熙其实就将雍正做为继承人的人选了,但是他又不能将雍正推到风口浪尖,那样雍正也招架不住的,而废太子就能成为雍正的挡箭牌,将雍正隐藏后面。

而雍正能保举废太子,也能体现出雍正对废太子的兄弟之情,并没有落井下石,这个也能博得康熙的好感。所以,邬思道和张廷玉其实就是在配合康熙在演这一出戏,争是不争,不争是争。


历史简单说


不算什么阴谋,只是针对胤禛的特定情况来制定适合他的夺嫡策略。

胤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办差尽心尽力,为朝廷为君父分忧操劳,这都没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为了办差他一丝不苟,铁面无私,从来不讲什么情面,也不屑于结党,这导致他在群臣之中没有支持者,是典型的孤家寡人。



而胤禩就不同了,八面玲珑,收买人心,办差往往为了既得利益睁一眼闭一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胤禩在朝中的支持者特别多,树大根深,结党营私。

此时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表面上康熙下令让百官推举新太子,实际上他是想借机观察并防备皇子结交群臣的隐患,不可能真的让百官来决定储君的人选。所以,如果胤禛也加入夺嫡的行列,反倒是入了康熙的陷阱,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而且即便康熙是真想推举新太子,胤禛在群臣中的支持度也远远比不上胤禩。



于是,邬思道向胤禛提出了“不争是争”的夺嫡方针。既然康熙不可能将储君的决定权交给百官,那么百官支持谁就不重要了,也没必要跟胤禩争个高低,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康熙的喜爱和支持,才有希望成为储君。

那么,康熙喜欢怎样的皇子呢?第一,对君父孝顺的。第二,对兄弟友爱的。第三,不结党不隐私,忠诚于君父的。第四,愿意为朝廷为百姓办实事的。



所以,保举废太子正中康熙下怀。第一,对曾经的储君忠心耿耿,体现了对皇帝的忠诚。第二,作为胤禛的二哥,保举废太子体现了对兄弟的友爱。第三,时时刻刻为康熙考虑,体现了对君父的孝顺。第四,保举废太子有助于平衡朝局,压制八爷党愈发膨胀的势力,体现了他为朝廷着想不惜得罪大多数朝臣和皇子的牺牲精神。

经此一事,康熙对胤禛好感大增,而对胤禩彻底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