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導讀:

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都德的《最後一課》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作為文學史上的名篇,曾經博得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讀者的喜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得力於小說中所蘊藏著的深厚的愛國情懷。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那麼是什麼原因或者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夠讓作家在短短三千字左右的故事中譜就出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的呢?今天,阿康同學就帶大家來看一看《最後一課》身後的故事。


普法戰爭的起因

大家都知道《最後一課》的創作背景是在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被迫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因為,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所以普魯士佔領後就禁止教法語,改教德語。

那麼,普法兩國為什麼會爆發戰爭呢?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strong>普法兩國具有世代的仇恨

法德兩國的歷史恩怨由來己久,最早可追溯到歐洲三十年戰爭,只不過當時的德國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鬆散的諸侯國聯盟,並且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在十六世紀初,歐洲宗教改革開始興起,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出現了以信奉新教為主的諸侯聯盟勢力,這些勢力逐漸發展為一種分裂傾向。於是在1617年,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為了維護帝國和宗教的統一以及進一步加強皇權統治的需要,決心要用武力的方式將帝國境內的異教徒徹底剷除掉。隨後,在鎮壓波西米亞新教運動的過程中與支持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法國爆發了三十年戰爭。最終,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倒在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並且簽訂了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不僅使得德意志境內各諸侯國的權為進一步增加,德意志加快走向分裂;同時神聖羅馬帝國 也因為這場戰爭而喪失了大片領土,當時作為戰勝國之一的法國便割佔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法國通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合法的賺取了阿爾薩斯和洛琳地區, 成為法國領土的一部分,也為日後法德兩國領土爭端埋下伏筆。甚至,馬克思在評價《威斯特伐利和合約》時認為,這個和約其實就是一個肢解和削弱德意志的和約。三十年戰爭使德意志長期處於分裂的境地,在整個17世紀,德意志都是一個比較贏弱的諸侯聯盟,根本無法挑戰法國的歐陸霸主地位。直到十八世紀中葉,隨著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的相繼爆發,這一境況才發生改變。這一系列戰爭中,當時普魯士多半與英國聯合對抗法 國並且多次取得勝利,法國多次戰敗且屈辱性的割讓許多利益,法國就此對德國懷恨在心,法德之間的矛盾也就此展開。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自從拿破崙上臺後,法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歐洲無可撼動的霸主。因為拿破崙征戰德意志過程中,對德意志地區採取了掠奪、壓榨的戰爭方式,這一方式大大的激化了德意志境內人民反抗情緒,德意志民族主義和統一的民族國家概念在拿破崙征戰德意志的過程中迅速得以蔓延。因此,不甘心被法國操控的普魯士不斷擴充軍備,戰爭的種子就此埋下。自對軍隊格外重視的老威廉之後,1861年,威廉一世繼位稱為普魯士國王,隨後就發表了“在將來,普魯士的陸軍就要成為普魯士的武裝民族”的訓詞,並在1862年任命了以“鐵血”著稱的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普法兩國長達數百年的種族仇恨,使得俾斯麥等大臣都渴望報仇雪恨。因此,擴軍的普魯士日益強大,也為所謂的“復仇”提供了物質基礎,再經過俾斯麥的精心策劃,在普魯士對法國形成優勢之時,普法戰爭就爆發了。


普法戰爭的影響

  • <strong>法國失去歐洲大陸霸主的地位

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還有10多萬人做了戰俘,雖然在之後的停戰協議中,普魯士同意釋放了這10萬法國士兵,但是法國又用這些正規部隊去鎮壓巴黎公社,可見法國已經沒有多少的兵力了。

而普魯士憑藉戰爭的勝利,順勢統一了整個德意志。統一後的德意志消除了原來邦國之間的貿易壁壘,經濟發展迅猛。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從大體來看,普法戰爭之後,歐陸霸主由法國變成了德意志帝國。


  • <strong>改變了兩個國家的政治面貌

在普法戰爭爆發前,由拿破崙三世統治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是帝制國家,而普魯士所在的德意志邦則是封建制國家。普法戰爭中,拿破崙三世被俘虜,法國的封建帝制垮臺,,使得政府議會為確定法國的政治制度而不斷進行討論。封建派和共和派爭執不下,最終在1875年,經過兩派妥協,確立法國為共和制度。而作為普法戰爭的勝利者,德意志於1871年4月頒佈了《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其為聯邦制和實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標誌著德國走向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普法戰爭促成了兩國封建制度的瓦解,並推進了兩國資產階級制度的確立。


  • <strong>使法國經濟受創、國土被割

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戰後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它使法國付出了50億法郎的賠款,甚至將重要工業區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連同梅斯要塞割讓給德國。這讓法國戰後發展資金不足,經濟受到重創。雖然最後通過外貿及發放貸款減少了經濟創傷,但普法戰爭的確減緩了法國的經濟發展速度。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法戰爭結束後,歷屆法國政府都沒有放棄過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成為凝聚法國民眾的精神紐帶了。


迴歸課本《最後一堂課》

普法戰爭法國的戰敗,國土被割使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都德產生了一種愛國激情的傷痛感。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於是都德便創作出了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最後一課》。喪失國土之痛,使都德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為了使作品表現出一種愛國激情的傷痛感,都德在作品做了兩方面的設定:

  • <strong>選擇了日常生活的特定時刻

法國淪陷區的一個小學的最後一堂法文課。這個選擇把普法戰爭的悲劇性表現得異常深刻:淪為亡國奴的法國人民失去了一切權利,哪怕是說法語的權利!作者把社會意義重大的主題濃縮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時刻,從而就把這一堂課提高到了向祖國告別的儀式的高度,於是,這一時刻也就顯示出了非常莊嚴的意義,小說中的每一個細節無不表達出法國人民的心聲:法蘭西萬歲!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這樣,在這一特殊時刻發出的震撼人心的呼聲就轉化為了一種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 <strong>選擇以深入頑皮兒童的內心世界的方式

《最後一課》的主題是為了表現民族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的控訴,而作者巧妙地把這一鮮明而重大的主題通過頑皮兒童的感受寫出來,深入到一個頑皮兒童的內心世界去揭示這場戰爭帶給人民的巨大哀痛。

總結:

《最後一課》中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個懵懂無知的頑皮兒童,他不僅上課遲到,而且對老師要考的分詞那一課“連一個字也說不上來”,並且經常逃學去野外掏鳥窩溜冰,可當他知道這是最後一節法文課的時候,他的精神受到了極大地震撼,並由此醒悟:平時討厭的書包像老朋友一樣捨不得離開;今天學得內容是那麼的簡單而且容易懂;法文課老師從未有過如此高大……在小弗朗士的後悔浪費光陰的內心獨白中,感受到了對祖國的戀戀不捨,流露出了喪失祖國的沉重哀痛。

從《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後的影響

這種哀痛來源於一個小孩子的內心,更使我們產生至深的感動,由此昇華為一種聖潔的愛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