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导读:

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作为文学史上的名篇,曾经博得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读者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得力于小说中所蕴藏着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者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让作家在短短三千字左右的故事中谱就出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的呢?今天,阿康同学就带大家来看一看《最后一课》身后的故事。


普法战争的起因

大家都知道《最后一课》的创作背景是在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因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所以普鲁士占领后就禁止教法语,改教德语。

那么,普法两国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strong>普法两国具有世代的仇恨

法德两国的历史恩怨由来己久,最早可追溯到欧洲三十年战争,只不过当时的德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松散的诸侯国联盟,并且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在十六世纪初,欧洲宗教改革开始兴起,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出现了以信奉新教为主的诸侯联盟势力,这些势力逐渐发展为一种分裂倾向。于是在1617年,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为了维护帝国和宗教的统一以及进一步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决心要用武力的方式将帝国境内的异教徒彻底铲除掉。随后,在镇压波西米亚新教运动的过程中与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法国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最终,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倒在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并且签订了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不仅使得德意志境内各诸侯国的权为进一步增加,德意志加快走向分裂;同时神圣罗马帝国 也因为这场战争而丧失了大片领土,当时作为战胜国之一的法国便割占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法国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合法的赚取了阿尔萨斯和洛琳地区, 成为法国领土的一部分,也为日后法德两国领土争端埋下伏笔。甚至,马克思在评价《威斯特伐利和合约》时认为,这个和约其实就是一个肢解和削弱德意志的和约。三十年战争使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的境地,在整个17世纪,德意志都是一个比较贏弱的诸侯联盟,根本无法挑战法国的欧陆霸主地位。直到十八世纪中叶,随着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的相继爆发,这一境况才发生改变。这一系列战争中,当时普鲁士多半与英国联合对抗法 国并且多次取得胜利,法国多次战败且屈辱性的割让许多利益,法国就此对德国怀恨在心,法德之间的矛盾也就此展开。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自从拿破仑上台后,法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欧洲无可撼动的霸主。因为拿破仑征战德意志过程中,对德意志地区采取了掠夺、压榨的战争方式,这一方式大大的激化了德意志境内人民反抗情绪,德意志民族主义和统一的民族国家概念在拿破仑征战德意志的过程中迅速得以蔓延。因此,不甘心被法国操控的普鲁士不断扩充军备,战争的种子就此埋下。自对军队格外重视的老威廉之后,1861年,威廉一世继位称为普鲁士国王,随后就发表了“在将来,普鲁士的陆军就要成为普鲁士的武装民族”的训词,并在1862年任命了以“铁血”著称的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普法两国长达数百年的种族仇恨,使得俾斯麦等大臣都渴望报仇雪恨。因此,扩军的普鲁士日益强大,也为所谓的“复仇”提供了物质基础,再经过俾斯麦的精心策划,在普鲁士对法国形成优势之时,普法战争就爆发了。


普法战争的影响

  • <strong>法国失去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

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还有10多万人做了战俘,虽然在之后的停战协议中,普鲁士同意释放了这10万法国士兵,但是法国又用这些正规部队去镇压巴黎公社,可见法国已经没有多少的兵力了。

而普鲁士凭借战争的胜利,顺势统一了整个德意志。统一后的德意志消除了原来邦国之间的贸易壁垒,经济发展迅猛。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从大体来看,普法战争之后,欧陆霸主由法国变成了德意志帝国。


  • <strong>改变了两个国家的政治面貌

在普法战争爆发前,由拿破仑三世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是帝制国家,而普鲁士所在的德意志邦则是封建制国家。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被俘虏,法国的封建帝制垮台,,使得政府议会为确定法国的政治制度而不断进行讨论。封建派和共和派争执不下,最终在1875年,经过两派妥协,确立法国为共和制度。而作为普法战争的胜利者,德意志于1871年4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其为联邦制和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标志着德国走向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普法战争促成了两国封建制度的瓦解,并推进了两国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


  • <strong>使法国经济受创、国土被割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战后签订了《法兰克福和约》,它使法国付出了50亿法郎的赔款,甚至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这让法国战后发展资金不足,经济受到重创。虽然最后通过外贸及发放贷款减少了经济创伤,但普法战争的确减缓了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法战争结束后,历届法国政府都没有放弃过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凝聚法国民众的精神纽带了。


回归课本《最后一堂课》

普法战争法国的战败,国土被割使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产生了一种爱国激情的伤痛感。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于是都德便创作出了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丧失国土之痛,使都德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了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爱国激情的伤痛感,都德在作品做了两方面的设定:

  • <strong>选择了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

法国沦陷区的一个小学的最后一堂法文课。这个选择把普法战争的悲剧性表现得异常深刻:沦为亡国奴的法国人民失去了一切权利,哪怕是说法语的权利!作者把社会意义重大的主题浓缩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时刻,从而就把这一堂课提高到了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于是,这一时刻也就显示出了非常庄严的意义,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表达出法国人民的心声:法兰西万岁!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这样,在这一特殊时刻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呼声就转化为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 <strong>选择以深入顽皮儿童的内心世界的方式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为了表现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而作者巧妙地把这一鲜明而重大的主题通过顽皮儿童的感受写出来,深入到一个顽皮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揭示这场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哀痛。

总结:

《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皮儿童,他不仅上课迟到,而且对老师要考的分词那一课“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并且经常逃学去野外掏鸟窝溜冰,可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节法文课的时候,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地震撼,并由此醒悟:平时讨厌的书包像老朋友一样舍不得离开;今天学得内容是那么的简单而且容易懂;法文课老师从未有过如此高大……在小弗朗士的后悔浪费光阴的内心独白中,感受到了对祖国的恋恋不舍,流露出了丧失祖国的沉重哀痛。

从《最后一课》看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的影响

这种哀痛来源于一个小孩子的内心,更使我们产生至深的感动,由此升华为一种圣洁的爱国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