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非相人,知面难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识人非相人,知面难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

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审言之。君之贤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矣。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反经·论士》

春申君说:“先生你就是舜呀!”

汗明说:“不是这样的。请让我为你细说。你的贤明不如尧,我的才能比不上舜。象舜这样贤能的人服事圣明的尧,三年以后才能了解舜。现在你顷刻之间就了解了我,这就等于你比尧圣明,而我比舜贤能。这可能吗?”

识人非相人,知面难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不可貌相,以貌取人是很不明智的。关于察相,有句话说,“有相无心,相随心散;有心无相,相由心生”,识人用人单靠相人来下结论是不够全面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判断。

识人和择友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一生之成败,事业之兴衰,都与所选朋友和人才贤否有重大关联,不可不慎。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气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气度是好是坏,也如同鉴定东西的品质是好是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谈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只是需要一双慧眼和一点心思。

曾国藩能够经由观察人的行为举止,以鉴识其品德与才能,但这种识人之术也并非万无一失。有时候,当一个人带着目的接近你时,就会刻意隐藏本来面目,让你一时之间无法看穿他的真实想法。

识人非相人,知面难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曾国藩在行军打仗时,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来投,大谈行军打仗的策略,说得头头是道。曾国藩觉得他是一个人才,就派了一个官职,希望他能够为湘军效力。可是,一个月以后,有部将上报,说那人卷了一千两军饷逃跑了。曾国藩这才明白过来。原来,那个人是来军营里骗钱的。

即使聪明如曾国藩,也有看错人的时候。当一个人将自己隐藏得很深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按照自己最初的感觉来评价他的话,很可能被他制造出来的假象给蒙骗了。所以,君子和小人有时是相对的,仅从外表上并不能完全确定。跟人交往时,一定要有耐心,细细观察,经过了一番考验之后,才能确定这个人是不是值得交的朋友,能不能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自古以来,能够完全了解一个人、看透一个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虽然不容易,但还是要去体味,毕竟识人是与人交往的基础。只有在对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决定与其相处的模式以及关系的远近。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在一片幽静的树林里散步。

识人非相人,知面难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柏拉图对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好!”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这么说?”

柏拉图说:“他经常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

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

柏拉图很迷惑地问:“您怎么会这样认为呢?”

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有不恭敬的行为;他对朋友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帮忙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非常富有同情心,我曾经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放进了乞丐的帽子里……”

“但是,他对您不那么尊敬!”柏拉图说。

“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拍着柏拉图的肩头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识人非相人,知面难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苏格拉底的话非常有道理,要想客观地认识一个人,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因为这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其中考虑,很有可能有失偏颇。

识人不同于相人。识人是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与言论以鉴识其品德与才能,而相人是观察一个人的相貌与体征以判定其一生的吉凶祸福。两者小同大异。所以,与人交往,不能只凭借别人的相貌或体征评断其秉性,需要长时间去了解。当然,也不要在开始的时候就把很重要的事情交付于不知根知底的人,以免上当受骗,后悔莫及。

识人非相人,知面难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