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修建陵墓为何不移开孙权墓?


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开创者,在历史上众多帝王当中有着一席之地。

但是,再厉害的人物也有一天会老去,会死掉,即便他是一个帝王,也逃脱不了。

所以,每一个帝王都很重视自己死后的陵寝。



朱元璋是一个很相信风水的人,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风水绝佳的地方来修建陵寝。

因为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陵寝自然也是要选在附近,不宜太远。

最后,风水术士都认为紫金山独龙阜风水是最好的。

朱元璋在亲自查看过以后,认为确实不错,符合自己的身份,决定在此修建。

话说这明孝陵的风水真是不错,绝佳之地。



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因为南京多次作为帝都,人多王公大臣的陵墓也会在附近选择,其中,这钟山之阳,就有很多。

但是朱元璋认为自己也算一代传奇了,刘邦还是一亭长,自己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件事,那就让他们都搬走吧。

就这样,迁走坟墓无数,甚至有一座寺庙也被请走了,就是为了给朱元璋腾地方。

这时候,在吉穴的案山梅花山上,还有一座陵墓,这个是东吴孙权大帝的。

经过查看以后,孙权的陵并不十分碍事,因为比较靠前,在案山处。所以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孙权也算一条好汉,就让他为我守墓吧。

就这样,孙权的陵墓留了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孝陵的神道并不是直的。其实,这里边大有深意,这乃是著名的北斗七星葬法,非帝王不可用,也不能用。

结语:朱元璋能够留下孙权的陵墓,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并不碍事。还有一层深意就是他不能为了自己把另外一个帝王陵给毁了,反而要保护。如果后人有人效仿自己,也把自己的陵给毁了,或者毁坏别的帝王陵,自己的罪过不就大了嘛。


观复一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就在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叫明孝陵,据史书记载,此墓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墓。修建此墓时,朱元璋迁走了开善寺宝公塔,但是唯独把孙权墓给保留了下来,非常相信风水山地的朱元璋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元璋陵寝,明孝陵建造在宝善寺宝公塔(梁武帝为宝志和尚所建),这里可是块风水宝地,这里阳光充足,和风冉冉,生机勃勃。再者,山势平缓,地基坚实,易于施工。为了营造朱元璋的孝陵,宝公塔被迁往紫金山东麓。

这里大家可能心中都有个疑问,既然宝公塔都迁走了,对面的孙权墓为什么要保留呢,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为什么还要孙权墓地共同占用,这个似乎不符合朱元璋的逻辑。



其实,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预谋之中,宝公塔风水宝地之处,必迁。而位于孝陵南边正对孝陵大门的孙权墓,朱元璋认为正好可以是自己陵寝的拱卫,他大度地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

不单单如此,朱元璋还将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等人统统“赐葬”他们于“钟山之阴”,即今紫金山北麓蒋王庙一带,也是作为一种对明孝陵的拱卫,这样一来,正面,侧面,对明孝陵成拱卫之势,朱元璋的原意就是,世世代代替他看家护院,这才是没有迁走孙权墓的原因,你想,古寺包公塔朱元璋都敢迁,一大摞的开国功臣都敢杀,区区孙权墓没有好处利益,朱元璋会不迁吗?


唯恋无名


朱元璋的陵墓是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整个陵墓占地面积达到了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虽然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首屈一指,但却并不是第一个建于南京的帝王陵。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这里建都的分别为三国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齐、梁、陈。据史料记载,南京六朝帝后、王侯陵墓共计71座,现如今有遗迹可考的也有31座,这其中第一个建造的帝王陵就是孙权墓。《三国志》记载:

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孙权去世一千多年之后,南京迎来了传奇帝王朱元璋。相传,洪武初年的时,朱元璋便开始为自己的陵墓选址。选来选去,朱元璋看中了紫金山,于是便开始着手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朱元璋下令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把这一地区内的陵墓全部迁往其他地方。

当时孙权的蒋陵也在规定区域内,于是李新上奏朱元璋,请示如何处理。朱元璋虽然看到孙权墓在自己陵墓的正前方,但却对李新说;

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陶庵梦忆·钟山》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他认为孙权也是个英雄豪杰,把他的墓留下来给自己看大门也挺好。



就这样,在明孝陵修建的过程中,李新只是将孙权陵墓前的石麒麟移往了其他地方,而墓葬的整体却整保留了下来,并没有被破土迁走。

朱元璋这一举动被认为是仁君善举。与此类似的还有朱元璋在安徽修建祖先陵园时,不少当地百姓的坟茔被划入陵园,需要迁走。此事上报给朱元璋后,朱元璋认为这些百姓都是自己家的老邻居,不用迁走,他们也可以随意进出安徽皇陵。



当然对于朱元璋不迁他人坟茔的举动,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那就是古人非常迷信。

朱元璋的明孝陵虎踞龙盘,一些人认为他是以北斗七星布局,如果动土挖开了孙权的蒋陵,很可能会破坏风水,所以才保全了孙权的墓葬。


我是越关


211年,已经从兄长孙策手中接过权力的孙权将江东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秣陵,并改名建业,从此开启了南京做为六朝古都的历史,孙权作为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皇帝,自然会选择将自己的陵墓建在南京。至于建在何处,史籍中并不曾记载,《三国志》中仅仅有六个字“秋七月,葬蒋陵。”又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作中提到蒋陵因山为名,而且孙陵冈就是蒋陵。

但大多数的记载都比较模糊,只能判断蒋陵就在钟山附近,这一带算是风水宝地,自然会被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视为风水宝地,而孙权作为南京建都的第一个皇帝,他的陵墓自然选择的是南京城中风水最好的地方。不过孙权去世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他的陵墓可不好找。

东吴政权之后,南北朝时期还有五个朝代以南京为都城,但从隋朝开始,南京失去了它的京师地位,一直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大明朝开始。从孙权到朱元璋,这中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朱元璋建都南京,自然也在南京选择自己的安寝之地。1381年,他选择在钟山南麓修建自己和马皇后的陵墓。那么,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皇帝孙权和最后一个在南京建都的皇帝朱元璋,这两个人的陵墓会不会有什么交集呢?还真有,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朱元璋称帝不久后就开始为自己寻找风水宝地,然后就相中了钟山南麓这个地方,朱元璋决定在这个地方建一个巨大的陵墓,作为他和马皇后的安寝之地,但有一个问题,即这个地方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陵墓,而且还是帝王陵墓,即孙权的蒋陵,这让朱元璋犯了难,怎么办呢?是让孙权走呢还是自己放弃呢?

他自己是真的看中了这个地方,不愿意放弃这个地方。当时就有官员建议将孙权墓迁出,迁到别的地方,空出来再修建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最后拒绝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孙权也是一个英雄,就让他为我守灵吧。”后来明孝陵就建成了,其神道石刻很有特点,环绕蒋陵所在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好似北斗七星,而没有向过去帝王陵墓中的神道那样呈现直线型。

现今基本能够确定梅花山的陵墓就是蒋陵,即孙权墓,只是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地面上已经辨认不出这是一座帝王陵墓,而地下并没有挖掘,只是大体勘测得出一个大概的结果。

那么,朱元璋为何没有将孙权墓牵走,自己独占这一方风水宝地呢?朱元璋之所以不迁移孙权墓,一方面是因为孙权和朱元璋一样都是英雄,另一方面是因为迁移其他皇帝陵墓没有先例,而朱元璋不愿开这个先例,也是为了将来自己不被如此对待。

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在孙权的哥哥孙策去世后,孙权接管了孙策在江东的势力。虽然孙权不是白手起家,但是东吴能够在那样的乱世中保全,并且实力不容小觑,与魏、蜀形成三足鼎立,主要都是孙权的功劳。在孙策去世之后,孙权在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避免了东吴被吞并的命运。后来孙权又从刘备手中夺回了荆州,扩大了东吴的疆域。

东吴虽然只是一个割据政权,并没有统一天下,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能建立一个如此强悍的政权着实不易,在这方面,朱元璋是敬佩孙权的。所以他不可能去做迁走孙权陵墓的事情。

从孙权去世一直到朱元璋做皇帝,相距了1000多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内有很多皇帝再南京建陵墓,但没有哪个皇帝曾经迁移过孙权墓。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掘,历代王朝的皇帝在建立政权后,都不会乱动其他皇帝的墓葬,而且还会派人保护其他皇帝的墓葬。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的容易理解,假如朱元璋将孙权陵墓迁移,未来如果有其他人想要葬在钟山,也会效仿朱元璋,把朱元璋的陵墓迁移走。所以朱元璋不迁移孙权的陵墓,也就给未来的皇帝做了一个好榜样,以后朱元璋的陵墓也不会遭到其他人的迁移。

皇帝是最理解皇帝的,生前能决定这个天下的所有事,但是一旦入土,很多事情就身不由己了,一个个帝陵被盗掘已经难以忍受了,如果再被牵走了,那样就更加凄凉了。都说死者为大,一个正常的皇帝自然不愿意去动另一个皇帝的陵寝。而且那时候的人们很相信风水,如果将孙权墓牵走,会不会动了钟山的风水呢?那样岂不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放弃这个地方了。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原因,朱元璋最终没有将蒋陵牵走。而如今,蒋陵就在明孝陵景区之内,让我们能在瞻仰明孝陵中朱元璋风采的的时候也能怀念一下孙权。


尚宫女史


历朝历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视两件事,一件是自己登基的日期、仪式以及年号,而另一件便是他们在死后所安葬的陵寝。因为古人比较迷信,所以在这两个日期的选择和把握上很是重视,毕竟就古人看来,如果在这个时候错过了黄道吉日,便是对自己大大的不利,很有可能破坏自己本来很是强大的“运气”和“运势”。

不论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其他的东西,古人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定上,大都会相信一些“玄学”,比如在乔迁、建造房屋以及做什么大事的时候,都会“算上一卦”,然后再择日、择时进行。

明太祖孝陵

孝陵是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建造的最初时间是在明朝洪武十四年的时候,也就是在十四世纪八十年代初;而建造完成的时候是在明朝永乐三年,也就是在十五世纪初的时候。该陵寝现存在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风景区内,因为该地风水很好,所以在这里有很多名人的陵墓在这里,当中便有“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以及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

就明朝的孝陵来说,它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建造的程度上以及工艺的成熟上,都具有着巨大的科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是南京市最大的皇帝陵寝、陵墓之一,在这里埋葬着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马氏。

就以明朝的孝陵为例,它的建筑能够较好的反应出,当时的木匠工艺、石刻技术以及设计理念,毫不客气的说,孝陵的建造和出现,在直接和间接上影响了明自太祖皇帝以来,清自努尔哈赤以来,五百多年间的帝王陵墓建造设计,在历史上堪称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贡献巨大的一页。因为该陵墓的设计独特且庞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明朝和清朝历史上的第一皇陵。

东吴大帝孙权陵

熟读三国的朋友们,一定不会对孙权这个人物陌生,他是三国鼎立之时东吴的帝王,有着巨大的抱负以及胸怀,在和魏国、蜀国角逐的过程中尽显了一代帝王的霸气和威严。

他在死后埋葬在了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区内,他的陵墓被称为“东吴大帝孙权陵”。

他在是七十岁上下的年纪驾崩,被安葬在了钟山内,因为埋葬的时间较早,所以他也是第一个埋入钟山内的帝王。在吴大帝孙权陵墓中,还葬有他的妇人以及后妻,在后来宣明太子也葬在吴陵附近。正是因为孙权的葬入,使得在和后来的时候,很多帝王和伟人都会将这里选为安生之所,葬身之地。

在最初的时候,孙权墓的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在后来因为战火和时间的流逝,他的陵墓被严重的损毁和破坏,直到现在,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也只剩下了一个小型的墓冢。

为何不移开孙权的陵墓

据说在明太祖准备在钟山建造陵寝的时候,知道了孙权墓也在此,面对下属有关迁移其陵的请示,他先是呵呵直笑,然后说“孙仲谋也是一条好汉,让他的陵墓给我的陵墓守门吧!”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朱元璋依靠着自己的才能,依靠着自己的能力,打下了属于自己的大明江山;孙权虽然是世袭得来的势力、兵力以及权力,但是在三国那个时期,他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和顽强,是很多人所不能比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当时的朱元璋在知道了钟山内有孙权的陵墓后,不仅没有下令将其拆除,而是选择将神道蜿蜒起来的原因。


木剑温不胜


南京的紫金山南麓沉眠着历史上的两大帝王,一个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就是建立起了石头城的孙权大帝。明孝陵和梅花山紧紧相连,就是到了现在你买一张明孝陵的票,顺便就参观了东吴大帝纪念馆。那么为什么当初朱元璋在建立明孝陵的时候,单单保留了孙权的大墓,而不把它迁到另一个地方,让自己独占一方风水呢?


朱元璋陵寝所在的地方叫做独龙阜,是南京最具汽运的风水宝地,这个地方原来就是一个直径约为300~400多米,高达70多米的一个台平台,十分适合修筑帝王的陵墓。但是这里原来本来就有一个墓穴,是南北朝时期宝志和尚的陵墓。宝志和尚就是南北朝时候济公和尚的原型,据说他当时有许多预言都一一实现。受到了当时梁朝皇帝的尊敬,她死后梁朝皇帝就亲自给她建立寺庙,将他的陵墓安在了独龙阜。从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得出,这个地方只能建一个陵墓,见多了就会影响风水,由盛转衰。


所以当时朱元璋就决定将宝志和尚的陵墓迁到他处。据说当时在搬家的时候,宝志和尚的灵魂压着寺庙院里大缸,士兵们搬都搬不动。后来还是朱元璋亲自谢罪,并决定厚葬宝志和尚,这样才安安稳稳的迁走了宝志和尚的墓给自己的明孝陵腾地方。当时就有人建议把相距不远的东吴大帝的陵墓也给牵走,生怕另一位帝王的气运也影响了明朝的风水。

朱元璋听取了这位大臣的建议以后,思量片刻说了“孙权也是个好汉,就留着他为我们看门吧。”朱元璋的一句话保下了现在东吴大帝纪念堂。朱元璋是明朝的一代帝王,他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从贫苦出生最后打败了一个个的竞争对手,登上了帝位。紫发碧眼的孙权在父亲孙坚哥哥孙策的基业上面努力富强江东,最后建立了能够与曹操,刘备分权的东吴政权。后人更是有言,“生子子当如孙仲谋。”两人可以说都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大帝王,有大气魄者。




红雨说历史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

孝陵原是开善寺宝公塔遗址。开善寺是南朝梁武帝为宝志禅师所建。

宝志法师就是济公的原型。 独龙阜是个风水极好的地点。


当年为了建造孝陵,宝公塔被移走,塔内宝志法师的金身端坐在一口缸内,“指爪绕身数匝”,多少人都搬不动。

朱元璋亲自焚香祷告,许建灵谷寺安放大师金身,方得以开工。

朱元璋是比较重视死后陵墓的选址和建设的。他当年家里穷,父母死后都是草草安葬的。

据《翦胜野闻》中记载:

“父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

他当上皇帝后,对自己葬在老家的父母的坟墓大加修建,才形成了现在凤阳明皇陵的规模。

朱元璋给自己修陵的时候,发现三国孙权的陵墓就在不远处。


手下人建议朱元璋,将孙权的坟迁走。朱元璋却说:

“孙权也是人杰,让他在这里给我看门守墓吧”。

朱元璋真的是礼让为先的“仁人孝君”吗?当然不是。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好的坟墓风水应该是前有案山,后有祖山,孙陵正是这个风水局中的“案山”。

如果移走孙权墓,案山的风水也就破了。孝陵整个陵区暗合呈北斗星状,孙权墓正在斗杓内,斗柄正是朱元璋的孝陵。

这个风水局明显是朱元璋精心设计的,他不可能去破坏它。

明孝陵为了尊重“阴阳五行”的说法,认为“明”是阳,然而陵寝是墓地,是“阴”,所以当时就在“明孝陵”的“明”字上加了一横,变成“眀”,这样就不违背风水了。



就朱元璋本人来说,他对孙权也还是有好感的。这可能是孙权墓得以保留下来的另一个原因。

老朱在和谋士朱升聊天时聊到过这位东吴大帝,他说:

“君臣之间,以敬为主。敬者,礼之本也。故礼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孙权盖不知此,轻与臣下戏狎,狎其臣而亵其父,失君臣之礼”。

意思就是孙权和大臣们没有上下之分,没有帝王的尊严,推动了君臣之礼,这是孙权的短处。但老朱借用王恭之的话说:

“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

意思是要论起知人善任,刘备不如孙权。所以朱元璋没当皇帝之前,自封为“吴王”,就是想和孙权一样。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把张士诚和陈友谅当成曹刘一样的对手,提醒自己大业未成,仍须努力。

近年,有专家通过考证后得出结论,都埋在紫金山的孙权和孙中山,竟然是一家人。看样子这里真如朱元璋所选,是一块有龙脉的风水宝地啊。


刚日读史


明孝陵位于南京城外的紫金山南峦,是南京城著名的景点之一。这里埋葬的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孝陵进口的官道旁有着另外一座陵墓。这边是三国时期东吴雄主孙权的陵墓。


人们常言明朝有16位皇帝。但是北京城郊的明皇陵却只埋葬了13位皇帝。这就说明明朝有三位皇帝并没有埋藏在北京城郊的明皇陵里。第一位便是大明王朝的创立者,大明王朝的第一任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大明王朝建国之初便将首都设立在了南京城。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便为自己选择了南京城外的紫金山南峦作为自己的死后陵寝。因此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并不在北京城郊的明十三陵之中。

第二位没有葬在北京城郊明皇陵的便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惠文皇帝朱允文。朱允炆因其父亲朱标去世较早而被其爷爷明太祖朱元璋直接指定为了皇位继承人。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时,朱允炆刚刚二十岁出头。朱允炆继位之后便听信文官之言草率撤藩。结果招致燕王朱棣的举兵叛逆讨伐。这边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之后,朱棣的大军攻破了南京城,惠文皇帝下落不明。因此惠文皇帝朱允文死后也没有安葬在北京城郊的明皇陵里。



第3位没有葬在北京城郊,明皇陵的便是明景帝朱祁钰。明景帝朱祁钰原本就与皇位无关,但因其兄长朱祁镇不顾文武百官的劝阻御驾亲征,不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之后。朱祁钰临危受命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但是在其兄长朱祁镇回到明朝首都北京之后并没有还位与其兄长,而是尊其为太上皇后软禁于南宫之中。结果朱祁钰体弱多病,卧床不起期间。朱祁镇在武官的支持下发动南宫政变。重新登上大明王朝的皇位,将卧床不起的朱祁钰重新贬为藩王。因此朱祁钰去世之后以藩王之礼下葬,无权进入明皇陵之中。



当然,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南京城郊的明孝陵为何能够与孙权的陵墓共存了几百年?为何当年朱元璋在修建自己死后的陵寝时没有将孙权的陵墓迁移至他处?其背后有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相传朱元璋在建立并登上大明王朝的皇位之后。便开始在南京城郊为自己选择死后的陵墓。最终经过不断挑选和对比将自己的皇陵定在了紫金山南峦。因此朱元璋便着手组织相关官员负责修建其死后陵墓。


修建大明王朝第一座皇帝陵墓自然马虎不得。相关官员和民工首先对紫金山南峦皇陵附近的土地进行清理。首先就是要将该处的坟墓全部迁走。然而在清理附近坟墓时发现了一座特殊的坟墓。这便是三国时期东吴雄主孙权的陵墓。负责的相关官员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便上报朱元璋请皇帝亲自定夺。


朱元璋在得知自己选定的皇陵附近发现了孙权的陵墓之后笑道:“咱想那东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在乱世之中经营着东吴大地。就让他在那里为咱守门吧!”正是由于朱元璋这一段话,孙权的陵墓便很好的保存了下来,才有了明孝陵外与东吴孙权的陵墓共存了近600年的历史和佳话。

其实从朱元璋的这一段话中也可以看得出朱元璋,对于东吴雄主孙权的评价和肯定。同时也可以看得出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历史评价和傲气。曾经雄霸天下一方的东吴大帝孙权,在朱元璋眼里也不过仅仅是一条好汉可以为自己看门护院而已。可见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对自己的历史评价十分自信。



珞珈山的猫


孙权是公元221年受曹丕封号为吴王,建都建业(现南京),享年71岁。朱元璋自公元1363年击败陈友谅,次年自立为吴王,建都应天(现南京)享年71岁。原因是不是两位都是吴王,建都南京的巧合?朱元璋出殡时是十三座城门同时打开。出殡的十三口棺材是否预示明朝以后会有十三陵?


杨先生9827


接下来说说这个明孝陵,在建明孝陵的时候曾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影响到了建明孝陵的步伐,朱元璋在建自己墓葬的时候,因为比较看重风水的关系,所以官员在建造陵墓的时候很是谨慎小心,忧恐破坏了陵墓的风水,后来官员在划定的陵墓范围内发现了孙权的墓葬,官员因为知道孙权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也不敢轻易拆动孙权的墓葬,所以就奏请了朱元璋,问朱元璋的意思是拆还是留,询问后官员在继续建造陵墓,朱元璋在知道陵墓这件事后,因为觉得孙权是一个好汉,所以就让管理建造的官员把孙权的墓葬存留在明孝陵内,这样自己死后这孙权算是给自己的墓葬看门,真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然,我们会发现历史上其实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孙权在称帝前也是被曹丕封为吴王,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之后也是自立为吴王,孙权建都南京享年71岁,朱元璋也是建都南京享年71岁,所以其实这两个人说起来还是很有渊源的,而且古代帝王选择的地方肯定是不能贸然移动的,孙权虽然当时只是割据江东,但他也是一个皇帝,他的陵墓选址必定是经过高人勘探的,朱元璋贸然将他移开了他自己也怕,也会心里发慌,只要是不影响自己睡的地方不影响明朝的风水,把神道拐个弯相信朱元璋这点胸襟还是有的,所以孙权的墓就留在了明孝陵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