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能駕馭很多比自己厲害的人?

細談砸評


大丈夫當如是爾!當押送犯人的劉邦遠遠望見壯觀的秦始皇出行場面時,情不自禁發出一聲讚歎,這一聲感慨非一般人敢說出口,彼時的劉邦卻大氣地吼出這一聲,殊不知這聲感慨在那時會引來滅族之災的,但劉邦這想法沒憋在心裡,而吼了出來,做到心口一致,真人中之龍也!



劉邦貌是市井無賴,然而內心對於人性的把握卻是恰到火候,曾經手無分文卻去吃了後來成為他岳父呂公(呂文,字叔平)的霸王餐,並被贈送一老婆(呂雉),這正應了辦大事要臉皮厚的精髓。古時要想成大事,必藉助於鬼神,陳勝吳廣上演了一場篝火狐鳴,魚腹丹書的開幕式,為自己造反合法化贏得理由和擁護,劉邦也不例外,來了個太祖斬白蛇的包袱,並被傳得神乎其神,連他本人都差點信了,說劉邦殺了白蛇,有一老太婆在旁邊哭泣,說這蛇是他兒子,是一位龍太子,這下人們都認為劉邦是真命天子下凡了。


做領袖者必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是駕馭能人。劉邦更是運用得爐火純青,後來他得意得自己都總結出來給大家聽: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沒讀過書的劉邦做事懂得重點,劉邦在整個成長壯大過程中,把自己的位置擺得精準,他明白,單獨一個張良,或是單獨一個蕭何,或是韓信,都成不了氣候,只有他劉邦把這些人集中就可成大器。

知遇之恩,籠絡和尊重有才之人是贏得擁護的法寶。劉邦的江湖義氣寬廣的胸懷也許與身俱來,在生活的運用中達到石膏點豆腐的功效,從善如流更是明智帝王擁有的美德,劉邦都一一做到了,他掌握著未來帝國的巨輪,駕馭著這些棟樑之才,亦步亦趨地勾畫著疆國版圖,終於,劉邦成功了。


卓越的技能只能謀生,傑出的思想方才謀國。劉邦用其傑出的王者思想駕馭著擁有卓越技能的部下,開啟了大漢之路。


可榮188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連項羽這樣一代霸王都沒能爭得過他,不得不說,劉邦的厲害之處還是讓人欽佩。但是,畢竟他的出身不高,能夠接觸到的也不是特別有本事有背景的人,他又是靠著什麼,能夠吸引那麼多人跟隨他,甚至有一部分還是從項羽的陣營跑過來的。

劉邦到底有什麼樣的人格魅力呢?

劉邦集團中的人物,大抵有兩類。

一是其嫡系—豐沛功臣集團,如蕭何、曹參、周勃、灌嬰、樊噲等。

二是逐漸從對手吸收到的優秀人才,如張良、陳平、韓信、英布、彭越等。

這類人又分為三類,一類是因為“士為知己者死”而對劉邦效忠的張良、陳平等人;第二類是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又有投機心理的韓信等人;第三類是完全是投機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劉邦能夠讓自己的小夥伴—豐沛功臣集團對自己效忠,是因為他敢於承擔政治風險,敢為他人所不敢為之事,這是他最初起兵時能成為領袖的根本原因。從此以後,蕭曹等人與其確立了牢固的君臣關係,之後自然終身追隨。

一、能夠分享,出手大方。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有一次在洛陽南宮召集群臣,置酒相樂,並閒聊起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他問大家,我為什麼能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高起、王陵二人就說了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得了地,便封賞給有功之臣,說明陛下能與天下同利。”所謂與天下同利,即是與手下人同利,得地封地,得金銀當然更會分金銀,跟著他出力即有封賞,所以人人歸心,以死相效,這天下還會不是他劉邦的?

二、不怕失敗,沒死再來。

劉邦打過許多勝仗,也打過很多敗仗,但他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無論敗到何種程度,他都不氣餒、不放棄。比如,彭城之戰,他帶領56萬大軍攻打項羽,被項羽3萬輕騎兵給幹了,最後丟盔棄甲,全軍覆沒,他多年積累起來的一些家當,幾乎喪失殆盡。但他一點也不灰心,甚至逃跑的路上,他還有心思收了個美人戚姬,後來又白手起家,重新再來,竟然最後把項羽給滅了。跟著這樣從不放棄的人,就如同跟隨了希望,所以跟隨者越來越多。

三、用人廣泛,知人善任。

關於用人,劉邦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的老闆,他的手下,有貴族,有遊士,有平民,有官差,有布販,甚至有狗屠、強盜、車伕,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他收來就用,一用就靈,所以他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別人也心甘情願,死心塌地。

四、沒有牽掛,當舍就舍。

我覺得劉邦的這個特質,是與其他成功者有點差異的。他只有自己的目標,為了目標,什麼都可以捨棄,什麼道德人倫,什麼父慈子孝,這些與打天下、坐江山發生衝突時,當舍就舍,當棄就棄,他在親情上從不婆婆媽媽,沒有什麼東西比目標更重要。項羽要烹他父親劉太公,劉邦說,烹吧,記得分我一杯羹。孩子們在戰爭中逃跑,坐在他車上,他怕被抓到,順手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絲毫也不猶豫。對目標這樣堅定、這樣能割捨的人,無論多大的事情,都有希望成功。所以,跟隨的人自然就多。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 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於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於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如何調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 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 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 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於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於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

  • 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根據各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漢室大業,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係。


次等文案


劉邦的神助手主要有三個: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都是天才級別的人物,劉邦能駕馭他們,這足以說明劉邦絕不是等閒之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劉邦比這些人還要厲害,那麼他主要厲害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劉邦善於團結部下,捨得放權,領導力十足。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他讓每一位部下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一切安排都是有條不紊。

其次,劉邦用人不疑,信任屬下,特別注重論功行賞。對於人才,劉邦給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於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最實在的肯定。奪取天下以後,劉邦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最後。劉邦不計前嫌,唯才是用。他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後來又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律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

總之,劉邦能夠輕而易舉的駕馭這些厲害的人,那麼足可以說明劉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厲害。


斜槓小石


毛主席曾經說過“劉邦是一個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將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將敵人搞的少少的,這一點劉邦的確不簡單,他在自己的生變籠絡了一幫人,這幫人最後幫他打下江山。

劉邦為什麼能籠絡這麼多人在身邊呢?首先就是劉邦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張良一直是韓王的人,在留遇到劉邦之後,給劉邦講解兵法,劉邦全部能聽懂,且能聽的進去,所以張良就次就跟著劉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剛愎自用,韓信曾經說過他在項羽帳下的情況,項羽是“言不聽、計不從”,兩者一對比,自然跟著劉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劉邦豁達,劉邦不喜歡讀書人,曾經騎在周昌身上,和周昌開玩笑,然後問周昌他是一個怎麼樣的君主,周昌說他是和夏桀商紂一樣的人。這在古代就是對帝王島侮辱,但是劉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後面就沒提過這方面的事。

劉邦還比較豪爽,跟著劉邦的都不擔心劉邦不會給他們富貴,尤其是他從沛縣帶過來的那一批人。劉邦對跟著自己的人都是封賞比較多,韓信作為大將軍,最後封齊王、盧館也也被封王,張良是自擇齊地三萬戶,還有帶出來的那一批將軍,都有封侯,這一點讓那個跟著他的人知道劉邦不會虧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劉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這麼用,是他將將的特殊能力,這一點在他對後世的安排可謂體現咋淋漓盡致。

劉邦不愧於一個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國歷史在的重要節點的領導者。漢初的“三傑”都是大才,但是他們都願意被劉邦帶領,可見劉邦獨特的魅力。


帝國烽火


劉邦為什麼能夠駕馭這麼多比自已歷害的人?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幾種理由:

第一點劉邦身上有強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講一則小故事,劉邦和張良在一同投奔景駒的路上相逢,兩個人彼此交談,一見如故,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轉頭投入了劉邦的陣營。張良作為漢朝三傑,也是滿腹經倫,胸懷大志,當初在亂世投奔,也希望找一個好老闆,以便展示自已的才華,但他與劉邦初次相遇就成為至交,你不得不承認,劉邦身上確實有迷人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吸引著甘願投之門下,為之犧牲和奉獻一切,張良就是貢獻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後功成身退了。

劉邦年青時候喜歡遊手好閒,被人慣以無賴之閒,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劍,取得天下建立大漢的祖業,他身上還是具備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與人為善,心胸開闊,為人大度,行俠仗義,勇於承擔責任等等優秀的品質,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圍。

第二點劉邦善用人才,恩威並用,寬猛相濟。

再講一則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項羽手下的將領,季布幾次都把劉邦打敗了,而丁公追擊過劉邦但又最後放了他。劉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來,隨後又把季布放了,並封他為郎中,因為劉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這樣忠臣來輔佐。丁公和季布是親戚,他說季布給過劉邦難堪都做官了,我有恩於劉邦應該給我更好待遇,而他做夢沒有想到是,劉邦把丁公抓起來並對大家說:丁公做項羽將領時不忠,就是他這種人使項王失去了天下。劉邦把丁公殺了,並且在軍中示眾,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當丁公。

劉邦這一招絕對拍案叫絕,恩威並用,讓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漢朝。作為漢朝最大老闆要管理好一個國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揮若定,必須保持一定的威嚴,沒有令下屬感到畏懼的威懾力,是難以盡職盡責的,僅靠一張慈相的面孔,美麗動聽的言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並用,寬猛相濟才是上策,而劉邦掌握的恰到好處,沒有打人沒有罵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難到你不敬佩!

第三點劉邦公正豁達,用人沒有門戶之見,沒有門弟之分,正確建議虛心吸納。

再來一則故事,婁敬是一介平民,他從山東趕來見劉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勢,建議劉邦定都關中,因為秦地固守險要,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張良也同意此建議,因為關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攻守自如。劉邦採納了建議,很快遷都關中長安。

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出劉邦此人高超之處,一個皇帝聽從一個老百姓的意見,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個人想要幹一番事業,是離不開朋友幫忙的,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還找來了漢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創立了大漢朝。一個人要想成功,和諧的人際關係是成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有人總以為有本事,有見識,有閱歷就能成功,其實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來自於人際關係。

第四點劉邦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

大漢建立,在慶功宴會上,劉邦總結自已勝利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馳騁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取得勝利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一個范增可用,但對他還心生猜忌。

這一段話說得很精彩,也很坦蕩,道出劉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領導才能,作為一個領導指揮全局,知人善任,人盡其用,各盡其職,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就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劉邦高超的用人之術,正是他傑出政治的表現。

總而言之,正是劉邦能夠駕馭這麼多歷害的人,他才有足夠能力建立了大漢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漢高祖劉邦舉事之前,不過是沛縣的一個小小亭長。

論職級,不過是管理“亭父”、“求盜”兩名小卒的基層公務員,論家世,不過是有些閒錢和薄田的小地主家庭,何以能驅策沛縣豪族出身的豪吏蕭何、曹參、樊噲等人,何以能驅策韓國相門之後張良、韓國王室之後韓王信?劉邦憑什麼駕馭這些出身和能力都不在他劉邦之下的能人奇士?

細考劉邦的人生經歷,驅策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縣豪吏看似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一眾核心班底之後,再驅策張良、韓王信等貴族則變得比較順理成章了。

劉邦初起時,已非沛縣的泗水亭長,而是流亡於芒碭山間的山大王,且身上有著眾多荒誕不經的“神蹟”。

那一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高呼,而後,陳勝舉事的消息傳遍山東六國,六國百姓紛紛殺掉秦廷派到當地的行政長官,響應陳涉的舉事。

在劉邦工作的沛縣,沛縣縣令擔心被殺,於是跟主吏椽蕭何、獄椽曹參等商量,打算打起響應陳勝的旗幟,據沛縣反秦廷。

蕭何、曹參認為,沛縣縣令為秦廷服役多年,突然改弦更張,百姓未必會跟從。於是,二人建議沛縣縣令招募流亡在外的反秦人士回到沛縣,有了反秦人士的輔助,百姓一定會認為,沛縣縣令是真心實意地造反,才能聽命於沛縣縣令。

於是,沛縣縣令派劉邦的連襟兼好友樊噲去請劉邦,劉邦到達沛縣城外,沛縣縣令已經返回,逮捕了蕭何、曹參的家人,不準劉邦進城,劉邦使了一個計策,慫恿沛縣百姓殺掉沛縣縣令,響應自己。

劉邦進城之後,接下來的工作便是推舉新的話事人。

蕭何、曹參等人基於三點原因不願做話事人。

第一,他們的家人是劉邦救下來的,劉邦於他們有恩,且百姓也多支持反秦人士劉邦,他們應當推舉劉邦;第二,他們和沛縣縣令一樣,是沛縣的大官,為虎作倀多年,恐怕沛縣百姓不聽他們的號令;第三,反秦乃亡族滅種的大事,成功了是為王為帝,失敗了則是誅九族,如果不做話事人,就沒那麼顯眼,若是失敗了,或許還能逃過一劫。

另外,當時的劉邦已有百十來號骨幹分子,如果其他人想要做話事人,這百十來號骨幹分子會答應嗎?蕭何、曹參等人不是沒頭腦的愣頭青,自然不想跟劉邦針尖對麥芒,而是順水推舟,推劉邦做話事人了。

在大概決定了劉邦做話事人之後,他們又開始占卜,卜者表示,劉邦做話事人,最吉利。沛縣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推波助瀾,說以前就聽說劉邦身上有諸多神蹟,所以劉邦是做話事人的最佳人選。

其實,從《史記》的記載中,我們能夠發現,當時在沛縣,蕭何、曹參本就跟劉邦交好,甚至可能名面上蕭何、曹參的職級比劉邦高,但暗地裡卻都是管劉邦叫老大的主,所以蕭何、曹參等人當然會推舉劉邦做話事人。

但當時也有其他人想做話事人,如王陵。

王陵是沛縣豪族,劉邦做亭長的時候,以“兄禮”事王陵,也就是說,劉邦曾管王陵叫老大。所以,對於劉邦被推舉為話事人,王陵的心裡疙疙瘩瘩的,所以王陵自己單幹了,後來還曾拉起一支人數不少於四千人的隊伍。

在與王陵甚至雍齒等人的競爭中,劉邦因反秦人士的特殊身份,因百餘名核心骨幹的武力支持,因蕭何、曹參、樊噲等沛縣固有豪吏的推舉,因曾流傳於沛縣的諸多神蹟,劉邦成了話事人,號沛公,舉紅旗,在短時間內組建了人數達三千人的反秦隊伍。

而後,劉邦迅速地攻城略地,很快就佔據了整個泗水郡,以豐邑為大本營。

就在劉邦的反秦事業順利起步即將騰飛的時候,後院失火,留守於豐邑的雍齒叛變了。

劉邦回師豐邑,戰敗;轉而攻佔其他城池做大隊伍,回師再戰,又敗。無計可施的劉邦只好求助於其他反秦武裝,並在求助的路途上遇到張良,這時候的張良也聚集了百十來人的隊伍,打算去投景駒。

雖然劉邦還沒從雍齒手中奪回豐邑,但此時的劉邦應當已經擁有了萬八千人的隊伍,對比張良的百十來號人,劉邦的勢力可謂非常大了。

對於當時的張良來說,去投靠一個素未謀面的景駒也是投,投靠到相談甚歡還頗受尊重的劉邦麾下也是投,二選一中,張良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劉邦,並開始為劉邦造勢,說劉邦天賦過人,是他所遇到過的所有人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太公兵法》的人。

顯然,在反秦的路上,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過程,當時的張良雖有相門之後的名頭,但論軍事實力,不過是一隻小蝦米,而劉邦則是一條擁有長成為大魚趨勢的小魚,所以自然而然地,劉邦成了君,張良成了臣。

一段時間後,劉邦又成了臣,項梁成了君,因為劉邦投靠了項梁。

也是在劉邦投靠了項梁之後,張良離開了劉邦。

張良為什麼要離開劉邦呢?

明面上的說法是,張良乃韓國相門之後,致力於復韓,所以張良打算擁韓國的公子成為韓王,在項梁的支持下復韓。

實際上的原因應當是,張良覺得劉邦已不是獨立武裝,跟著劉邦乾沒什麼前途,但又不能直接轉投到項梁麾下,所以只好重新選擇一個君主,張良為自己選擇的君主便是有著韓國王室血統的公子成。

張良做夢也不會想到,在他張良離開劉邦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項梁戰死,劉邦由半獨立武裝再次變成獨立武裝,並在西進的路途上接連收羅了酈食其、灌嬰、酈商等許多能人奇士,軍隊人數擴展到幾萬人的規模,而他張良藉著公子成的名頭,也依舊是隻有千把人的武裝,今天打下一座城明天又失去,只能不斷地打遊記。

面對劉邦的上升態勢,張良再次跳槽回到劉邦麾下,直到劉邦在咸陽分封中被項羽打發到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得知劉邦被“發配”到巴蜀做漢王后,張良再一次離開劉邦,回到韓王成身邊。

這一次,張良又失算了。劉邦僅僅用了一年,就擊敗了項羽所封的三個秦王,還定關中,有了能和項羽掰手腕的能量,而張良所輔佐的韓王成則先被項羽降為侯後被項羽殺掉。

於是張良再次回到劉邦麾下。從此以後,張良始終都是劉邦的臣子。

從張良反覆跳槽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之所以能夠駕馭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當世人傑,主要還是因為劉邦本身本事過硬。

正所謂,“打鐵還要自身硬”,如果劉邦像陳勝一樣,是個只會喊口號的庸主,能鎮住蕭何、張良等人嗎?蕭何、張良等人還不得像武臣、魏咎一樣,今天是陳勝的臣子,明天就自己稱王了?也就是說,劉邦的馭人之術應當非常高明。

這從劉邦和酈食其的相遇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來。

劉邦西進的途中,求賢若渴,酈食其主動來投,但劉邦卻先給酈食其一個下馬威,後在酈食其說出一番道理之後主動低頭承認錯誤,奉酈食其為上賓,這種馭人之術屢試不爽,隨何成功策反英布之後,劉邦也在英布面前做了同樣的表演。

縱觀劉邦的一生,我們能夠總結出,劉邦是見人下菜碟的,對於張良這種急需得到他人認可的,就展現出自己對《太公兵法》的深刻理解;對於酈食其、英布這種一身銳氣的,就先挫一挫他們的銳氣;對於自己押送的徭役,劉邦就展現出自己的豁達、大度和為他們著想;對於王陵、雍齒這種不願臣服自己的,就不斷地打壓,打壓到他們服了為止……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史記·黥布列傳》、《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遙望燕園


簡單來說,劉邦自己就是個厲害的人,他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用人。

漢六年,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他自己總結的就是會用人: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可劉邦到底怎麼會用人?張良、蕭何、韓信這樣的人傑為何甘為驅使?

第一,劉邦本人就很有能力

由於影視劇等的影響,很容易讓我們對劉邦產生誤解,以為他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無賴,正好碰上亂世才當了皇帝,事實並非如此,劉邦本人無論是文還是武,都是有足夠水平的。

《史記·留侯世家》: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這是劉邦與張良的第一次見面,這時候劉邦遭遇部下雍齒的叛變,丟了豐縣還奪不回來,劉邦想向景駒借兵收拾叛徒,他就在留城見到了張良。

很明顯,此時的劉邦是一個失敗者,連部下都管不好,人馬也才幾千,完全沒有半點成大事的氣象。可當張良跟他談起苦學十餘年的《太公兵法》時,劉邦是一聽就懂,一學就會,還喜歡活學活用。

幾次三番下來,張良給出的判斷是“沛公殆天授也”,天生的,學不來啊。

劉邦的天賦的確是不錯的,但他也不是全靠天賦,他年輕時候是受過系統教育的。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盧綰跟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兩人從小關係就很好,一起上學是很正常的。劉邦的四弟劉交曾跟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學習《詩經》,劉邦跟發小鑽研《尚書》也在情理之中。

別看劉邦平時不事生產、好酒及色,經常跟狐朋酒友出去鬼混,從他年輕時跑到大梁跟張耳融洽相處幾個月來看,他的學識風度都是完全夠用的,也正是因此,他才能贏得張良的好感,將其收為己用。

而在武方面,劉邦有膽色,這從他發跡前的傳奇故事——斬白蛇可以看出來,這個故事別管他扯不扯,至少喝醉了的劉邦一刀砍死別人害怕的大蛇(一般的蛇估計常人並不會太害怕),這相當於縮略版的武松打虎,說不定施耐庵的靈感就是從這裡來的呢。

此外,劉邦本人是指揮過很多戰役的,經常吃敗仗不假,可敗給的都是同一人:項羽。這種級別的對手,整個天下也沒幾個人敢說穩贏,劉邦屢戰屢敗都算正常。

一旦對手不是項羽這個級別的,劉邦就成了戰神了,剿滅異姓諸侯王的時候,滅韓信和彭越都是玩的陰招,因為正面剛不過,可滅臧荼、韓王信這些人都是親征解決,劉邦也有足夠的資本宣稱自己是馬上取天下。

第二,劉邦有自知之明

會用人取得天下這點是劉邦自己總結出來的,說明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何會擊敗項羽,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他承認沒有這些人的幫助,自己是搞不過項羽的,這一點,他曾主動承認過。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謝,因問王曰:“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

這是劉邦跟韓信的第一次見面,劉邦文韓信有什麼能教自己的(面試官上線),韓信反問道,你覺得你跟項羽誰強?

這世界上最難的事有很多,承認自己比對手差恐怕是一個,尤其是在優秀的人身上。劉邦沉默了好久,才如實回答,這也展現了他的過人之處,不用假話迷惑自己,這一點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第三,劉邦很會裝

有個詞叫恃才傲物,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比較高傲,就算是找老闆,也只是四十五度低頭,而不願彎腰,對待這種人,需要打壓消磨他的傲氣,也需要重視滿足他的虛榮。

劉邦是學過《尚書》的,他弟弟劉交學的是《詩經》,儒家那一套周禮什麼的他肯定都知道,可《史記》中劉邦待人接物都有前後反差,開始是傲慢,後面就變成了禮遇。

比如初見酈食其時。酈食其是驕傲的,在求見劉邦之前,他觀察過途經家鄉的數十個將領,結論是全都是廢物,到劉邦經過時,他託關係得到了劉邦的召見。

見面時,劉邦正在洗腳,這樣的動作是很不禮貌的,酈食其也不生氣,也作出了不禮貌的舉動:長揖不拜,並刺激劉邦,問他是幫諸侯滅秦還是幫秦滅諸侯。

劉邦氣得大罵酈食其是“豎儒”,又表示我當然是要滅秦,酈食其順勢提出自己的觀點:既然要滅秦,你就不能對長者(酈食其比劉邦大)無禮!

劉邦於是整理了衣裳,用高規格的禮儀接待了酈食其,給酈食其一種被重視的感覺,讓酈食其自我感覺良好。

這就類似於某些商家先漲價再降價的行為一樣,如果只看最近,很容易以為你得了實惠,其實往前看,其實你虧了,只不過買家虧的是錢,酈食其虧的是滿足感。

這種方法劉邦用了很多次,比如接見英布的時候,他也是在洗腳,英布大怒,可回到住處一看,帳御飲食從官都跟劉邦一樣,這是高規格待遇啊,英布轉怒為喜。

當然,也有失敗的時候,比如周昌,劉邦一手摟著戚夫人接見的他,周昌大怒,轉身就走,劉邦一看不妙,這小子不按套路出牌,趕緊追了上去。如果劉邦不重視周昌的話,根本不會追上去。

第四,劉邦會顛倒主次

很多事情,明明是劉邦自己想做的,卻總會人覺得是為了別人而做,他本人也很強調這一點。

比如當亭長時押送徭役,一路上都有人逃跑,劉邦自己猜測,真到了目的地也就剩他一個人了,為了及時止損,他決定放了這些人,並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你們這一走,我也要跑了)

這個局面跟陳勝吳廣面對的還要複雜,陳勝吳廣想的是如何欺騙一幫順民跟他們造反,用迷信就可以,而劉邦想的是如何讓這幫桀驁不馴的人以為受到他的恩惠,所以他選擇放人,還感慨了一句。

這樣一來,大家就會以為中劉邦是為他們好,有些人直接就留在了劉邦身邊,跟著他到山裡混了。

又比如蕭何舉薦韓信之時,劉邦明明對蕭何追回來的這個人起了興趣,但他的說法是“吾為公以為將”。是看著蕭何的面子上才任用韓信,而不是因為自己有興趣。

對韓信也是一樣的,到楚漢之爭末期時,項羽派武涉勸韓信反叛、蒯通勸韓信自立,韓信都拒絕了,理由就是“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第五,蘿蔔加大棒

這一點是馭人之術的核心,只有好處當然是不行的,關鍵時刻得來點教訓,韓信就經常被搞,軍隊指揮權被劉邦奪過多次,蕭何也一樣,劉邦在外征戰時,蕭何留守關中輸送物資,劉邦沒事派人來問情況,蕭何立馬把子侄送上前線,充當人質。

對韓信的敲打就更入人心了,韓信作為一介統帥,軍隊就是他的命根子,軍隊是他縱橫天下的資本,可劉邦輕易就能奪取軍隊。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脩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

當韓信、張耳還以為劉邦被困在滎陽中出不來時,劉邦假扮使者進了軍營,等到兩人一覺醒來,軍隊換了主人!

這也是韓信在齊地沒有造反的一個原因,天知道劉邦會不會突然出現在他的身邊,再一次奪去他的指揮權,事實上,在垓下之戰後,劉邦又一次這麼做了,韓信毫無招架之力。


平沙趣說歷史


韓信曾說劉邦擅於“將將”,這並不僅是一句恭維的話。劉邦在初期時,身邊就有了蕭何、曹參、樊噲;等事業進一步發展,謀士有張良、陳平,武將也有韓信、周勃、彭越、英布、灌嬰等人,可謂人才濟濟。

如果論謀略、帶兵打仗等能力,也許劉邦是不如他的這些下屬;但若論號召力、影響力,這些人都不及劉邦,所以此問題有一些片面。但也不妨礙我們來討論劉邦是如何能駕馭這些人才的。

一、天生的氣質

生活中不乏這樣一些人,當他們一出現,或者一開口就會吸引你的目光,劉邦就是這樣一種人。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風骨不凡,蕭何就是見他談吐與眾不同,認為他能成大事,才對他另眼相待。不僅蕭何,連呂公都因為劉邦的氣質,而認定他非等閒之輩,並將掌上明珠嫁與劉邦。

在當時秦朝的嚴苛統治下,人人都是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但劉邦不同,他可以在身無分文的時候,謊報“賀錢一萬”,謊言被揭穿也依然泰然自若,這種行事讓他顯得鶴立雞群。以一般人的品格而言,這種行為就是厚顏無恥;可偏偏在劉邦身上,就是一種卓爾不群,這是一種天生的氣質帶來的,也可以稱之為影響力。

正是因為這樣一些氣質,讓他在還沒成事時便彙集了一批人,比如蕭何、樊噲、曹參,這些就是劉邦的種子成員,有了種子,團隊進一步發展壯大,才有實力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再加上劉邦為人有義氣,擅於爭取人心,更擅於政治作秀,於是逐漸有良才加入。

二、卓越的領導能力

能吸引人才,足可以見劉邦的號召力,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領導能力,團隊便如一盤散沙。劉邦作為一名出色的領導,很明白身邊人的特質,比如蕭何擅於安頓後方,張良擅於出謀劃策,韓信擅於調兵遣將。如果沒有劉邦的知人善任,那麼良才會長期處於不合適的位置,最終導致無法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選擇離開。

其次,劉邦擅於權術。陳平離開項羽投靠劉邦,很多人認為是劉邦寬容或者用人不疑的表現。但是,從後期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可知,劉邦並不是一個完全豁達的人,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內心已經翻江倒海,但表面仍能不動聲色。在招攬英布的時候,劉邦故意先折辱英布,又賜予英布豪華的居所,最終使英布臣服,這一點也可見劉邦擅於謀劃人心,也是權術的另一重體現。

此外,還有劉邦用人不拘一格、能夠賞罰分明等特質也為他駕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最後,還想說明一點。很多人疑惑劉邦為什麼在沛縣時就能得到那麼多人才,比如蕭何等。其實,這些人並非一開始都是人才,只是在跟隨劉邦的過程中,逐步參與的事情變多,能力得到鍛鍊,才逐步發展成人才的。之後,劉邦的團隊中,每個人都在升級,變得優秀,才逐步有了更優秀的人加入,而作為其中領導者的劉邦,也一步步精進,才有了未來更多的可能。

這很像一個創業團隊,有一個實力還不那麼強的主心骨,周圍也都是些小角色,但在一次次戰鬥中,大家都不斷進步,最終小角色成為一個個的精英,主心骨成長為了行業大佬。天生的某些特質,加上長期不斷的摸索,加上比一般人更加的操心,才是終極的秘訣或法寶吧。


喵喵趣見


因為劉邦是一位傑出的領袖,天生擅長與人打交道,識人用人,具備合格領導者所需要具備的絕大多數要件。


首先,劉邦對人才很大方,放手任用,不加干涉,只要你有本事,我就任你發揮,要錢要官都給,非常大手筆。 最好的例子是韓信,蕭何推薦了劉邦就給大將軍之位,從無名小卒一躍而成為三軍統帥,這氣度也只有劉邦能有。 換位思考一下,你要是個人才,遇到個對你用人不疑的領導,要錢給錢要地位給地位,就算他脾氣不好愛罵人,也願意跟著他混。因為你追求的他都給你了呀。


其次是不貪功,不裝大尾巴狼。蕭何、曹參、張良都批評過劉邦,或是說出很傷領導面子的話。 比如韓信就說劉邦的統帥能力遠不如自己,但就是能將將,也就是控制將軍。 這話要是對項羽說,項羽分分鐘會把你給砍了。


但劉邦就不會,他很實在甚至實際,他的目標就是奪取天下,其他的都可以捨棄,甚至老婆孩子親爹親孃,你要是能把事給我辦了,你隨便罵我都行。而且事辦成了,要官要錢我都給你,沒問題。


劉邦的最大優點在於自知之明,他從來都能清楚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只要自己搞不掂的事,統統放手讓別人幹,而不會瞎指揮,這一點讓他節省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


再次是仁德,我懷疑劉備就是學的這手。約法三章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劉邦對百姓仁愛秋毫無犯是出了名的,盡最大可能團結群眾,體恤民力。 這一點哪怕是到了他一統天下即位天子了,也還是沒變,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蕭何主建宮殿,規模大了點還被他罵了。 項羽太殘暴,所到之處幾乎都要屠城,實在太失人心。 從這點上說,劉邦是很清楚人民群眾力量的領導者,並因此勝利。


最後就是悟性,劉邦沒受過教育不讀書識字,但不是不懂文化,相反,劉邦是個天賦極高的人。 張良、韓信,蕭何這些人在彙報工作建言獻策的時候,都承認劉邦的天賦很高,很多事一點就透,而且馬上會去行動,反應能力超群。 要知道,很多話,張良、韓信這種人在項羽面前是說不通的,他就是沒gai到那個點你也沒轍,但這在劉邦那從來都不是問題,人才們自然可以知無不言,盡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長才。


綜上,劉邦其實是一個很棒的領導,能駕馭那麼多厲害的人也不奇怪了。


大蔥侃侃侃


劉邦這類人,可以看見未來,他有前瞻性。而且,為人也比較好相處。他比較像西方所說的先知。他做領頭人,可以帶給大家生存,有個人能力的領袖,往往帶給下屬毀滅。

做領袖,不是比個人能力的,而是看誰能帶領大家好好活下去。這不是比誰考的分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